2023-06-08 17:30:53 条浏览
如果生活在大城市里,当然不能让老人带孩子说家乡话。
这不是歧视地方方言,或者歧视老人,而是考虑到儿童的语言发展过程。现阶段,我国每个孩子都应该接受9年的义务教育,而受教育的儿童不可避免地要接受系统的汉语语言文字训练,大部分要学会说标准的普通话,使用标准的语言来进行口头表达或书面表达。
老人一旦教孩子学会了家乡话,孩子再接受普通话教育,毫无疑问会带有浓重的地方方言口音,这种口音在孩子未入学时不重要,但是孩子一旦入学,持有这种口音会显得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很有可能会有同辈压力(peerpressure)。这种压力会迫使孩子不开口或少开口,以免遭人耻笑,或被同学孤立。不要小瞧了同辈压力,这是青少年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压力来源。孩子可以不理父母对学习的催促或压力,但无法忽视身边的同辈压力。(有的孩子明明不喜欢玩游戏,但在同辈压力下,可能会专门去玩某一款游戏。因为他如果不玩,对此一无所知,那么整个团体会排斥他。)
现今社会高度发达,电视电影网络资源随处可见,老人们带小孩也要与时俱进,虽然不必逼着老人学普通话,但老人也不可以倚老卖老,顽固守旧,非要让孩子说方言。
即使你想让孩子不忘老家的根,也可以有其他的办法,至少在孩子学说话的关键期,不要让孩子说方言。
以上孩子特指城市孩子。
PS:多语种环境下的孩子,也是有一种语言为主的。生活在很复杂的语言环境下,孩子的语言发展极有可能是几种语言的词汇混杂。比如:中英双语环境下,孩子说一个中文句子,里面可能夹杂单词。同样普通话和方言的所谓“双语”环境下,孩子会从日常生活、身边人的语言中拾取语言片段,极有可能是普通话中夹杂方言词汇,因为这种“拾取”是天然的、不费力的,是自然习得。孩子越是年幼,这种习得越是强烈。
这个问题我也发现在身边不少家庭里出现,甚至我有一个同事在怀孕期间就让她来自农村的妈妈学说普通话,还想让她妈妈学英语呢。我觉得这样就是强人所难了。
年轻的妈妈们可能就想着,孩子学说话期间,如果学会了家乡口音,普通话就不标准了,以后学习甚至就业都有可能受到影响。但他们没有体会到老年人的难处。孩子学说话很快,老年人学起来就难了。我们不能强求孩子周围所有人都讲普通话吧。我们可以多用普通话跟孩子交流,再说了,上学之后老师也会系统地教的。
小孩子跟着老人学会说家乡话,将来若改不过来,会被同龄的小朋友取笑,孤立,给孩子带来心理阴影。小孩子学习能力很强,还孩子的老人用家乡话,那么孩子学会的语言就是家乡话,当然需要制止,避免不必要的伤害。请老人尽量学习普通话,并用普通话来和孩子交流。
我个人觉得这个问题不用太刻意。人的语言中枢神经系统是很发达的,可以学习多种语言。有的老人也不是故意带小朋友说家乡话的,因为他们不会说普通话。
比如,我家妞,一直是我跟我妈妈带大的,我妈普通话说的不标准,听着挺别扭的,我就让她还是说家乡话。我女儿我们教的都是普通话,没有什么影响,女儿普通话还是很标准的。
后来陪我妈妈回家乡一段时间,我发现现在小县城的发展也挺迅速的。我们家长那边的孩子几乎都说普通话了,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学校里都要求讲普通话,但是很多孩子没有因为说普通话忘记家乡话,两种话都会说。
但是有一点,就是如果老人的口音特别重,还是需要老人注意一下的,这个容易影响孩子说话。所以作为年轻父母都要多注意,平时关注孩子说话的发音,及时纠正问题就不大。
所以我个人觉得,如果孩子开始要学说话了,最好还是在父母身边为好,因为父母的教育最直接。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老人带孩子,有的老人不会说普通话,他们带孩子时就是说家乡话了。有的年轻父母希望孩子从小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就不让老人带孩子说家乡话。
首先,这种想法可以理解,可能担心孩子长大后普通话发音不标准,操着一口乡音被人笑话吧。其实,只要不是完全交给老人带,父母下班后和周末还能陪孩子一起,多和孩子用普通话交流,老人在有限的时间内和孩子说家乡话,是并无大碍的。其次,科学研究证明,孩子六岁以前都处在语言敏感期,学任何语言都很容易,哪怕同时学几种语言也不会混乱,这种优势保留到十二岁,逐步下降。所以如果是老人带孩子说方言的家庭,在孩子三岁时送去幼儿园,接触普通话,在那个普通话环境里,孩子也会自然习得标准普通话。
刚开始我会和老人半开玩笑的说孩子们和其他小朋友说家乡话听不懂。不过现在不会这样了,他们爱怎么说怎么说,自己不也是说着家乡话的吗?到了幼儿园自然老师会教普通话的,而且自己在外面也可以和孩子说普通话呀,孩子接受能力还挺强的。
如果不教孩子家乡话的话,可能就会跟爷爷奶奶出现沟通上面的问题,而且等孩子长大了再想学就很难了。
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使得孩子的父母不让老人带孩子说家乡话。我个人觉得老人带孩子说家乡话不存在任何问题。我甚至觉得两三岁小孩,能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面前自如地转换普通话和家乡话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
不论你说什么“话”,本质都是语言。
语言本身是一种交流工具,是为了人与人更好的沟通。只要能够达到沟通的目的,不存在什么家乡话、外地话、本地话等等的区别,更不会有什么好坏和级别划分。北京人,普通话就是家乡话,广州人,粤语就是家乡话,在美国,英语就是家乡话……所以家乡话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看你自己所处地理位置和如何看待了。归根结底,不论你说什么“话”,本质都是语言。
会说一种语言重要还是具备学习一种语言的能力重要呢?
当你把所有的各类“话”都能当做语言来看待时,那么你就可以思考,你看中的是会说一种语言,还是孩子具备学习这些语言的能力。
关于学习语言的能力。诸多的研究都提到“语言关键期”的概念。我是十分相信存在“语言关键期”的。就比如很多移民小孩到了国外,非常顺利就过了语言关,但父母则没有孩子顺利;再比如狼孩,他回到人类社会,即便也才10多岁,但是学说话无论如何做不到像正常孩子一样了。因此,专家们提倡孩子学习多门语言年龄越小越好。这种好,并不仅仅是他对单一语言的掌握程度会好,而且还对他大脑语言区的发育完善有好处,对他未来学习更多种语言有帮助。
根据语言关键期的理论,当孩子身处在多种语言环境时,配合他积极学习、使用,对他的大脑语言区的发育、舌头灵活度、发音位置变化和未来对多种语言的流利使用都大有裨益。当一个小孩身处中、英双语环境时,可能没有父母会限制小孩一半中文一半英文的沟通交流,那么同为语言的一种,孩子身处普通话和家乡话的环境,为什么不能一边普通话,一边家乡话呢?
我不太赞同这种行为。现在很多老人根本睡不好普通话,他们讲方言讲了一辈子,难道因为帮你们带孩子还要重新学习普通话吗?是否有些强人所难。如果老人说方言不管是哪一方的老人,那么势必这夫妻二人中有一人自小到大是听着老人的方言长大的,也许自己小时候也是说方言的,那么现在应该也是没影响他说普通话理解普通话吧!现在国家都开始保护方言了,我不觉得说方言有什么不好。又不是要考播音员,没有必要这么苛求。
在我看来说家乡话不是什么问题,我反而很提倡孩子去说家乡话,我觉得家乡话,本地话,土话,这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有人都在说普通话,忘了那些传统的时候,其实也是挺可悲的。
作为上海本地人,和大家熟知的沪语,本地话还是有一些的差异,虽然说不是很动听,但是讲上海话的上海人不一定听得懂本地话,但我们本地人听得懂沪语。我当然还是很希望孩子能够讲本地话,或者是跟他爸爸学上海会。由于我曾经做过幼教,看到孩子自然而然的就说普通话,所以两个孩子的一口的普通话,本地话不怎么会讲,然后我妈也跟着我一起讲普通话,索性还好我爷爷奶奶普通话讲不来,所以对这两个孩子讲本地话,孩子虽然不会说,至少听得懂。
我觉得孩子的语言天赋是非常强大的,你不用担心任何的语系先入为主了,或者太多的语种,导致了他的内部语言的混乱。我想你自己也可以,普通话,或者家乡话还有英语,自由来回的切换吧。
所以有一些担心都是多余的,还有说到孩子学拼音或者是学英语,一起学的时候怕孩子学不好。这些都不用担心。
二,老人家乡话,方言说习惯了,突然让改口普通话,对老人来说也是一个难题。有的老人就不会说,怎么办?
三,方言也是要学习的,小孩子学习方言没有什么不好的,不是多掌握了另外一门语言么,家长应该感到高兴才对。如果小孩子都不学,都不说方言。说方言的人越来越少,岂不是慢慢消失了?
四,家长放心吧,学习普通话孩子等以后入学,和同学们在一起环境影响下,很快就说的很好了,不用在意孩子还小老人带娃说家乡话。
因此,没有必要阻止老人带孩子说家长话。说外语都行,孩子只要能听懂。
我觉得不让老人带孩子说家乡话没有必要,如果不让老人带孩子说家乡话,家乡话慢慢就遗传了就没有孩子会说家乡话了。
所以说让老人带孩子说家乡话也挺好的,比如说以后孩子长大了到老家去可以和家乡人说家乡话会感到比较的亲切。
孩子到了幼儿园或者小学的时候都会说普通话这样的话这样孩子可以学会两门语言,何乐不为呢。
我觉得父母们不用太紧张,我们应该相信孩子们的语言适应能力。
我小叔子家女儿一岁放在老家,和爷爷奶奶呆在一起,平时她爸爸妈妈打电话也是和她说的家乡话。一度也担心等上学时如果不会说普通话怎么办?
九月份小侄女就上幼儿园了,但她现在说的都是普通话,不存在只会家乡话的问题。
再说说我家大宝,五个月后基本上都和奶奶生活在一起,但我平时和她在一起或者通电话聊天时,都是普通话。后来她随我去爸爸那,那里有很多来自各个地方的小朋友,玩了一段时间后,她就一直用普通话和我们交流。
所以不要刻意的去避免这种现象,接纳并自己创造点环境。
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这样要求老人,老人给带孩子已经是在帮我们年轻夫妻的忙了,老人都已经说了一辈子家乡话,何必要让老人为了孩子不接受家乡话的教育而强硬要求老人改变这个语言习惯呢?更何况这哪是一天两天就可以改变的事情。况且孩子从小多接触一些家乡话,未必不是好事,因为很多语言都是有它独特的发音方式和发音部位的,普通话当中有一语音是其他语言里边没有不大,同样其他语言也有一些音是普通话当中没有的,其实只要父母都对孩子说普通话,即使老人说一些地方方言,也是没有关系的。
我是东北人,父母也都是一口纯正的东北话,有意思的是我公婆是辽宁人,我父母是吉林人,可能其他省份的人听不出来,但我们自己能听出辽宁话和吉林话的不同。别说省与省之间,就连同省不同地区的口音也不尽相同。这是我国国情。
让东北人听四川话,不夸张的说,和听外语也差不过。让孩子多会一种语言不好么。只要孩子说方言的同时会说普通话就好,别计较太多。
首先,很多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的,在日常生活交流中,很多祖辈都是用家乡话和孩子交流的,因为老人不会讲普通话,只会讲家乡话,很多爸爸妈妈担心孩子也只会说家乡话,所以让老人讲普通话。但是老人是讲不好的,总是带着浓烈的家乡味。我自己的妈妈在给弟弟带孩子,说的普通话不忍直视,听的别扭。
其次,我觉得孩子会说家乡话也是不错的,现在很多孩子都不会说家乡话,只说普通话。这样,作为一个语种的方言就会慢慢消失。我和孩子爸爸各说方言,小时候也担心孩子普通话不标准。但是,现在孩子的两种方言和普通话都说得很好。所以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出现这种情况的家庭可能是这样一种现状。父母辈儿的是生活在农村一辈子,自己这一辈儿长在农村但长大后生活在市里,孩子这一辈儿一出生就生活在市里。
我就是这样的情况。我孩子目前不会说我的家乡话,只会说普通话。原因是我怕她一开始就学家乡话,出门会跟小朋友无法交流,从而影响她的成长。我想像我这样的家庭,孩子的爸妈不让孩子爷奶教家乡话会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么考虑的。
但是我不反对我的孩子说家乡话。因为家乡话是根儿,是你来自哪里的一个印证。家乡话里也有好多风俗知识。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我希望我的孩子以后能学会我的家乡话。
不让孩子学家乡话的家长们,其实没必要那么紧张。
对于这个问题,我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首先,因为很多父母带孩子进了城,所以导致很多孩子不会将家乡话,这个是事实。而另一方面,家里的老人,因为好多不会讲普通话,所以这就给孩子语言沟通上带来了一定的麻烦。
其次,我想说的是,儿童有一个语言敏感期,是在3到4岁阶段。而这个时候的孩子,语言学习的能力特别的强,从之前的咿呀学语,到后来的成句成段的表达。这个过程之中,孩子学习语言也会特别快,比方说他学大人说方言,即使不会说,也会听得懂。但现实生活中,父母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就是语言学习越早越好,太早反而不利于孩子学习。
最后,说说语言关键期的引导问题。不让老人带孩子说家乡话其实没有大的必要,因为孩子和爸爸妈妈在城市里生活,说的都是普通话,上了幼儿园之后也是普通话。所以,根本不用担心,孩子以后语言发展不好。家乡话算是对孩子语言能力的一个补充,想想我们小时候都是说家乡话,我直到初中之后,才有老师讲不标准的普通话上课。但是现在,依然能够讲普通话。只是说,有缺陷,很浓厚的方言。
但一般来说,我们的普通话在交往中没问题就可以了。学习语言也是为了使用,家乡话回家用得着。
不让孩子学家乡话,那你让老人说什么话?不是每一个老人都会说普通话,而且,你坚持让他们说普通话,他们的普通话带着浓重的地瓜腔,可能更让你的孩子不知所云。
如果你不爱孩子讲方言,最好的方法是自己带孩子,而不是不让老人和孩子讲家乡话。有很多人为了孩子和老人讲方言大动干戈的,我认为是吃饱了没事干,你可以花钱让孩子去学一门他们并不感兴趣的事情,反而会因为一件芝麻大的小事和老人吵闹不休,真的有违做人的起码准则。
现在推广普通话,任何时候,孩子接触的也是普通话,你根本不必在意老人带孩子的时候,和孩子讲方言,就会错过孩子学习普通话。方言在小时候学会,一辈子都可能会记得,这是好事。如果让他们长大再去学习方言,反而因为不感兴趣,完全学不进去。
所以在老人带孩子的时候,自然而然的适应方言的传承,真的不必太过慌张,多懂一种语言,长远来看,一定是好事。
不反对老人带孩子说家乡话。现在孩子在城里,从一出生接触到的都是普通话,普通话是成长的大环境,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已经根深蒂固了。而家乡话却很难接触了(我离家十几年,长期普通话,已经无法说地道的家乡话),若老人带孩子说家乡话,孩子就像多了一种外语一样。
不过孩子学习语言天赋异禀,有的孩子对于说的不多的家乡话仅限于能听懂,但不会说;有的孩子竟能在普通话与家乡话之间自由切换。不管怎样,人都不能忘本,所以不会阻止老人带孩子讲家乡话。
我觉得挺正常的呀,我就不让老人带孩子说家乡话。应该教育孩子说普通话,孩子小的时候模仿能力特别的强,如果当着他总说家乡话,那么他说的话一定也是那个口音的,对他学习普通话是没有好处的。这不涉及到什么歧视之类的问题。老人应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