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为什么现在还有那么多人重男轻女?

2023-11-13 15:49:02 条浏览

这是个老话题,中国老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植入到人的骨髓中,不是能用几句口号,几句话就能改变重男轻女思想的,尤其在农村,假如没有男丁,这家人,在乡邻来说就绝户了,抬不起头来,还召来茶余饭后的议论,固这个风气一时半会儿,不会改变的




我觉得主要是环境的影响吧,如果处在比较落后,思想还没有开放的地方,那么受到周围重男轻女的思想影响,就会成为这样的人。如果在一个没有重男轻女思想的环境下,周围都无所谓生男生女,那么就会不那么注重这方面了。所以只要我们整个大环境不重男轻女,一切问题就不会发生了。




我是80年出生的那个时候计划生育很严,我前面是个哥哥我是个千金女,都说一儿一女活神仙但我差一点就没了(就不详说了你懂的)。现在我也有自己的孩子了才体会父辈们的不容易,不管自己生的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是很爱很爱的,没有会觉得重男轻女,只是人都比较贪心有男娃想要女娃有女娃想要男娃,其实着都是很正常的现谁不想儿女双全啊,没有你有什么办法啊




重男轻女在中国农村是普遍的,说工资买房等女孩要拿钱给哥或弟,在我们那里还是没有这样的事情。只是父母的遗产由男孩继存。娘家兄弟有困难,姐妹愿帮的可以帮一下。那是姊妹情份。

现实是农村没有男孩,女儿成人以后都嫁出去了,老人身边没有了人。有个头痛脑热都没人护理。

再个这次清明节到公墓看到车牌深圳的,上海的,西安的,广东的显视家族后继有人,宗族兴旺,没儿子的故人墓上女儿就近的还会去烧纸放炮,隔得远就没人理采了,儿子在外当了官,发了财都会风光祭祖。其实生人做给生人看,故人啥也不知道了。国家还把清明定为法定假日,这样的风俗就会传承下去。又有谁在生之际不想风光争点面子呢?现在80,90后独生子女多,会慢慢改变这种重男轻女的习惯。要想彻底改变是永远不可能的。




和同事朋友都有聊过这类话题,大部分农村重男轻女现象还是挺严重的,按传统说法就是不能断香火,族谱上不能绝后,所以家里没男丁会被人看不起。我是江西的,是家里最小的男娃,上有三个姐(还有一个姐9岁时淹死了),而我只生了个女娃,大伯家三男三女,且个个都生了男孩。生我前我爸是很被村里人看不起的,尽管他早就脱离了农村在城市工作。而大伯一家人均在老家务农,据说曾经两兄弟一旦有矛盾,大伯必说:你有钱!我有人!意思即是他家男丁旺盛,而我家不行,相当侮辱人。还有件很出格的事,逢清明上坟时,老家的规定是直系女丁不能出现,要来至少要随男丁一起,不允许单独出现。而有些家家里只有女丁的,不可能不上坟吧?她们基本就是在一种异样的眼光中出现了。也幸好我姐们工作都不错,嫁得也好,并没有被这类事给影响。我现在也一直被家里催生二胎,很头痛。




人们各自有自己的理念。从古到今,以及将来,有的人仍然有这种概念的,永远不会消除。就拿自家女婿来讲,给他生了个儿,有的对他讲,其实你们要是个女儿的话,将来日子还会好过些。他确说,还是儿子好啊!以后出去打工,找工作都要好找些!




谢谢邀请!这次是第一次回答问题.

现在社会来说的话可能说不上重男轻女那么严重对于重男轻女这个是几千年延续下来的风俗或者是不好的风俗观念。但是任何一个问题都有最开始的起因。因为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是农业社会为主那么很明显的在农业社会种男性在生产劳动种比女性有更多的先天优势那就是体力普遍比女性要大的多.

其次就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动荡的时间很长那么在动荡时期男性的优势也是非常明显。

以上两点是从历史的角度。那么现实意义上的话就是中国一直尊崇的是集体荣誉感所以就产生了家族观念家谱产生了因为本人从来没有参与过家谱的编制或者更新主要是也没资格参与。一般来说男丁出生了家谱会加上名字的而女性很多是没有的.

再现实一点来说包括我老家的很多农村还是比较原始的农业操作大型机械化的程度还不是很高那在农业生产中男性的优势也是很明显的.

不过随着工业化的进度加快年轻人大部分都出门打工了那么在公司来说可能男女的悬殊没有那么明显了。

我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重男轻女的观念会越来越淡化直至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重男轻女这是陈腐的旧观念,当然在现在的中国社会仍然有很多的地方存在这种观念,应该说因域区位、思想开化层度及地区经济发展状况都有着某些关连,往往越贫穷越落后的地方“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陈腐思想越严重,这也就造成“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笔者是江苏人,江苏经济发展相对比较好,百姓思想观念就相对开放,如重男轻女、多子多福观念在江苏大部分地区(江苏也有相对贫困地区)就很轻淡,现在政策是放开二胎,但掘笔者所知江苏很多地百姓对生二胎兴趣不大,当然这其中因素也是,经济压力也许占比较大,但无论怎么说,相对于一些越穷越生的地区,无疑江苏人的思想有较大的进步。好多家庭独生一女,他们已有天正把男女放在同一平等地位上,人类社会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观念亦相应有大的进步,摒弃陈旧观念不仅是认识上的提高,更需要经济的发展,物质上的丰富,真正让老百姓从内心去正确感悟和自觉选择。




其实重男轻女已经是个被大家说烂了的话题了,所以我简单说一下就行了。

以前重男轻女是因为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需要男人作为重体力劳动者和家庭支柱而存在,但现在随着社会科技发展,大部分工作由机器取代,而男人的这些优势则逐渐减弱,除一些偏远贫困地区外,大部分地区都开始接受男女平等的思想。

至于现在还有人在重男轻女,恐怕就是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了,毕竟传承了这么多年的思想要想转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还有的女人本身未必重男轻女,只是婆家人思想传统,喜欢男孩,所以生男孩就成为提升自己在婆家地位的一种手段,就是所谓的母凭子贵。

另外,中国的嫁娶方式、赡养老人、遗产继承等方面的习俗也是现在重男轻女思想无法根除的重要因素。

改变一种传承千年,根深蒂固的观念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除了在思想上提倡男女平等之外,还要社会发展的支撑,让男人和女人都有充足的机会实现自己的价值,因为真正的男女平等不是男人对女人的谦让,而是女人的自立自强!




我是潮汕人,土生土长的潮汕人,在我们家就我和我一个弟弟,从小我爸妈都是有点重女轻男,这是特别例子。男性,是娶妻,娶一个回来,女性,是嫁人,嫁到别人家去,所以可能有些父母觉得,当然是对以后留在自己身边的这个好一些啦,而现在,却很多儿子不理,女儿去尽孝道。以前是男的挣钱,女的理家,然而,现在很多女的赚的并不比男的差,所以说话就比较有底气了,男性的地位就没有以前那么高高在上了




老黄历了,当下女孩家中宝,事业有成就者,为男儿更自强,男孩无法比,父母操心重。又是房子,又得好工作,普通之家,望尘莫急!女孩更顾家。




从原始社会,父系社会起,已确定了男权的世界,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中国,国家,家庭都是以男权耒主导的,解放以后制定了国家宪法,婚姻法,讲究男女平等,女人与男人享有平等的法律权利。子女可随父性,也可隨母性。但中国人的传统意识里,仍然固执的认为男人主家:子女随父性的习俗,兒子将来娶妇生子,传宗接代,延续香火是父系家族的后继人,而女儿则嫁到外性人家,生育子女,为外性人家的人,生的子女都称为外生,有家族,内外之分。认为生了儿子继香火,生了姑娘嫁外人。所以从世俗上,人们习惯了由干儿子能继香火的思想就重男轻女了。




首先,社会并没有认为女性一点价值没有。至少,女性在生育、操持家务、教育抚养孩子等方面的价值,还是能够得到普遍认可的。

其次,男性价值几亿万,这个说法也不妥当,也没有多少人认为男性什么都会。男性总比女性受更多人喜欢,更是没有依据。

他们不是神,也没有人认为男性是神。

但是男女作为社会构成的两大主体,因为分工不同及文化原因,目前所处的地位还是有些差异的,这也体现对生育的影响上,即我们经常吐槽的“男尊女卑”。

重男轻女在中国、印度、朝鲜、伊朗、刚果等国家都存在,并非中国独有。实际上,你通过一些文字和影像资料,可以发现,就像美国这种叫嚣人权很欢的国家,一样存在重男轻女的现象。还有英国,简奥斯汀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中就有相关内容:家里的财产不能由女孩继承,而是由表兄继承。所以也并非全部是亚洲落后地区才有这种现象。

西方重男轻女的观念最淡,那是因为他们工业化发展得最早。中国之所以到今天,依然还有这样的思想,是因为封建社会时间太长,很多思想都是祖辈传承下来的。中国长期存在的农耕为主生存方式,让男性成为干活的主力,同时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血脉传承也使得男孩好的观念深入人心,另外就是农村普遍存在的“养儿防老”思想。但现在随着社会发展,整体氛围也在改变,基本在一些大中城市,这种思想已经不再是主流了。

因为重男轻女思想,女性在长大求职、生育方面受到很多不公正的待遇,不过随着经济发展和文化的日趋多元,观念进步,以及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女性的地位将进一步得到提高。“直男癌”“拜屌教”等网络用语的流行就是女性地位提高、意识觉醒的直接体现。

有男科及情感问题,欢迎加关注咨询,谢谢!




针对这个问题其实怎么回答呢?

这个社会本身就没有完全平等的事情不管是我们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还是很多欧美发达国家都不可能有完全的平等.

类似问题好像我也回答过从历史原因来说一个家庭的劳动力的重要性动荡年代劳力的重要性农村老家治安不好的劳力的作用等等还有就是宗族观念的影响。续家谱的时候好像女孩子是不加的

现在农村的重男轻女相对严重一点还是以上的原因那城市里这种情况就比较淡薄

其实我最想问的一个问题就是到底男女平等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女人长鸟男人生孩子吗?因为现在的社会女性的地位已经很高了或者说在有的地方甚至超过男性的




因为以前的人在农村,听信生女孩如同“泼出去的水”,会不闻不问,男孩长大更尽孝,有力气干活,老年人就好享福,女孩就被冷落了。

在以前,事实几乎就是如此。

但当今社会,女孩变得乐观开朗,不内向,就有了“女汉子”这种说法,有些男孩却恰恰相反。女孩更关心他人,更多愁善感,有些男孩胆大包天,啥都干得出来,便称之为“熊孩子”。

不过,现在的某些人,目光短浅,生个孙子就以为“天下和平安康”了,好吃好喝的全部伺候,宠得都成了“小少爷”,生个女儿就各种白眼,甚至想要求再生一个,真是无理取闹!

重男轻女是错误的。在网上,有许多熊孩子闹事闯祸,这都是“小少爷”们干的。男孩就真得好吗?

生男生女都一样,都是一个生命,有些家庭还因此支离破碎,受伤的都是孩子呀!

我也奉劝大家一句,生男生女都一样,不要听信遥言,都是生命,何必闹僵?




越穷的地方越重男轻女吗?北方重男轻女严重还是南方严重?中国重男轻女的重灾区又和计划生育有什么关系?

中国人重男轻女,一直以来都是公认的事实。从逢年过节女孩不能上桌吃饭,到父母只愿意把家业留给儿子,再到过去残忍地溺死刚出生的女婴,相信不少人都能痛陈自己家乡的劣迹。

如果非要对各地重男轻女的程度分出个高下来,出生性别比算是一个可以用来参考的指标。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显示,出生人口性别失衡的重灾区是:海南(129.43)、广东(129.49)、福建(125.71)、贵州(126.20)、江西(128.27)、湖南(125.78)、安徽(131.07)、河南(127.64),基本上从南向北打成一片。

2015年3月29日,福建漳州岩溪镇,几名越南新娘在聊天/视觉中国

出生性别比还能从侧面反应父母生男生女的意愿。要是你看福建的第一孩出生性别比,只有112,不算很高。它意味着每出生100个女孩,就会出生112个对应的男孩。但是福建第二孩的性别比却达到了148.77。第三孩性别比更恐怖,达到了240.06。再比如安徽的第三孩数据,每出生100个女孩,就有246个男孩跟着出生。如果不是人为的性别干预,绝对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数字。

为什么是这些地方出现性别失衡?为什么他们要重男轻女?人们通常的理解是越穷的地方越爱儿子,但这不能解释广东这样的富庶地区对儿子的偏好。

肌肉决定地位

我们知道中国过去一直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生产一般只是单纯地需要干体力活,而男性在体力活——也就是需要“肌肉”的工作上具有比较优势,因此男性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家庭农业劳动不可替代的一部分。这同时导致女性在家庭中只能靠边站,相对地位低下。

在前现代社会,除了中国之外,肌肉决定男女地位的现象基本上是无处不在。2013年,哈佛大学经济学家阿尔贝托·阿莱西那(AlbertAlesina)等几位学者研究发现,历史上那些使用犁耕作的地区,当代女性劳动参与率、政治参与度就会越低。而使用锄头耕作的地区,女性受到的歧视就会少得多。这是因为,犁需要强壮的上半身力量,男人更适合。锄头只需要手持,女的绰绰有余。不同的劳作工具导致不同的劳动分工,进而影响男女地位。

中国的邻国印度如今也面临着严重的性别失衡问题。2014年,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爱丽安娜·卡兰萨(ElianaCarranza)研究发现,印度那些适合深耕的低密度粗质土地,被男性劳动力主宰,因为深耕不可避免需要更多的体力。而在深耕土地上,女性的工作机会越少,她们对家庭的经济价值也越低,最后性别比就失衡了。

印度,扒粮的女人/视觉中国

那么中国哪些地方更青睐肌肉呢?耶鲁大学华裔经济学家钱楠筠(NancyQian)告诉我们,这要看当地爱种什么农作物。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种植经济作物开始变得有利可图。钱楠筠研究了黄河以南14个省(包括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等)共1621个县的数据,时间范围设定在上世纪80年代。

钱楠筠发现中国那些种茶叶的县,女性地位要更高,选择性堕胎、杀女婴更少。而种果树的县,重男轻女依旧盛行。因为采摘茶叶需要小巧而灵活的手指,成年女性有比较优势。而采摘果树需要身高和体力,使得成年男性有比较优势。如果保持男性收入不变,成年女性收入每提高7.7美元,就会使得女孩存活率提高1%。

2013年5月10日,福建安溪县,工人们对春茶进行晾青工序/视觉中国

不过,茶叶依然不能解释像福建安溪之类的茶叶生产大县,为什么重男轻女之风不绝。想弄清中国哪里重男轻女最严重,为什么严重,光看经济因素可远远不够。

宗族的笼罩

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衡严重的地区,往往也拥有最眼花缭乱的重男轻女习俗。比如身处福建闽南地区的人,或许都认识那么一两个叫“招娣”(招弟)的女人,取名的父母希望女孩能带来一个儿子。闽南语里另外一组同音字是“灯”和“丁”,要是女儿年内出嫁,娘家就要在元宵节前买绣球灯送到女婿家,祈祝早日“出丁”(生儿子)。

再比如江苏苏北地区,至今一些家庭在过年时仍然不让女性上桌吃饭。而广东潮汕地区的女孩过去如果嫁作人妇,要把丈夫的父亲叫做“阿公”(祖父),把丈夫的母亲叫做“阿嬷”(祖母),把丈夫的哥哥叫做“阿伯”,俗称“潮汕女人小一辈”。

2015年2月25日,广东省汕头市,清一色男丁参加春节祭祀活动/视觉中国

无一例外,重男轻女习俗难移的地区,女性都曾经处在可有可无的地位,生活重心围绕着男性展开——换句话说,父系家庭体系保留得最完整。父系家庭体系意味着只有男性需要负责养老送终,只有男性能继承财产,只有男性可以延续家族姓氏,只有男性有资格处理祭祖和丧葬仪式,女性只有嫁入男方家里生孩子的份(从夫居)。

所有这一切都限制了女性的能力,减少了家庭对生女儿的偏好,降低了对女儿的投资。虽然在1949年-1976年之间父系家庭体系受到严重打压,但父系家族体系还是顽强地存活了下来,并且在福建闽南、江西赣南、广东潮汕等一些地区重新焕发生机。

到21世纪初,福建、江西有五成以上的村新修了族谱,六成以上的村新修了宗祠。重建后的宗族开展了各种活动,包括修祖坟、管理祠堂、操办红白事务、调解族内纠纷、对外保护族人甚至不惜发动族际械斗。与之相反,河北、山西等北方省份宗族活动基本上算是瓦解了。

2012年3月29日,江西婺源县,2003年第三次重建的“萧江宗祠”/视觉中国

修建祠堂、编纂族谱不再是走过场的事。祠堂里的牌位数是某一家庭地位的象征,对修建祠堂出(男)人出钱越多,越有机会脱颖而出。族谱则是联系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纽带,族谱不仅能用来宣布与某位名人有血缘关系,甚至还能界定祖上的土地接下来该分给谁,家庭自然要派出尽可能多的儿子去争抢话语权。

而父系宗族越庞大,重男轻女的观念也越会被放大。2011年,牛津大学的雷切尔·墨菲(RachelMurphy)与两名中国学者,选取陕西、四川、河北、吉林、江苏和福建的117个行政村,把它们分为30个“垄断村”、37个“寡头村”和50个“混合村”。垄断村只有一个大姓氏统治全村,寡头村有三个大姓氏支配全村,而混合村的各个姓氏则呈竞争关系。墨菲团队发现垄断村和寡头村的重男轻女格外严重,说明宗族势力大的地方,同时有着压倒性的影响力。

在巨压之下,女性不仅可有可无,就连女儿的嫁妆,反而变成了一种额外的经济成本。于是一些家庭祈祷别生女儿,另外一些有儿子的家庭则打起了歪主意。单单是1987年,中国就有44万女孩被收养,其中大部分是被江西和福建家庭领走。被这些家庭领走并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因为这些家庭领养女儿主要出于两个目的:女孩可以帮忙做家务活,以及女孩以后可以当童养媳,以应对可能到来的娶不到新娘的危机。

2012年1月16日,福建莆田市,养女寻亲活动。她们年龄集中在30-40岁/视觉中国

从江西和福建收养家庭的成员构成也能看出,收养行为不是出于纯粹的爱心——这些家庭往往都有一个以上的儿子。另外,虽然收养家庭收入在当地平均水准之上,但被收养的女孩上学的机会反而更渺茫,证明女孩更不受家庭待见。直到21世纪初,新华社还报道过福建莆田存在“童养媳村”。

谁在推波助澜

有意思的是,尽管五、六十年前中国也盛行重男轻女之风,但那时的出生性别比数据却没有格外畸形。反而在执行计划生育之后,出生性别比开始骤然升高。毫无疑问,计划生育在背后一定起着某种作用。

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国许多重男轻女家庭的惯常做法是,生出女儿就继续生,直到生出儿子为止。由于整个社会生育率非常高,从统计学上看,中国人既如愿以偿地要到了儿子,也没有造成出生性别比失衡。但计划生育的到来,打断了中国人习以为常的生育进程。

2009年,浙江师范大学的朱维兴(音译)与另外几位学者在《英国医学杂志》上发文,指出不同的计划生育政策强度,带来不同的性别比失衡。朱维兴团队将中国所有省份分为三类:第一类省份执行计划生育最坚决,大约只有40%的夫妻在第一胎是女儿的情况下能生第二胎;第二类省份执行政策要宽松一些,所有人只要第一胎是女儿或者第一孩让生活陷入某种“困难”,就可以生第二胎;第三类省份允许所有人生二胎,甚至是三胎、四胎。

计划生育政策力度不一,颜色越深的省份越严厉/BritishMedicalJournal

朱维兴团队发现,第二类省份——海南、广东、湖南、江西、安徽、河南等,整体性别比失衡最严重,尤其是第二孩出生性别比失衡最严重。第二类省份与那些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省、重男轻女大省不谋而合。

事实上,第二类省份是在暗示“儿子比女儿重要”:生了一个女儿,可以补生一个儿子;第一类省份政策虽然严厉,不过它们本来就是重男轻女相对较轻的地区;第三类省份,即使重男轻女也能通过多生来达到目的,不必做出残忍的性别选择。

计划生育政策让重男轻女的地区不得不人为选择有限的男孩,放弃女孩。那人们通过什么来人为选择呢?答案就在于上世纪80年代普及开来的B超技术。2014年,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陈玉宇与几位学者测算,整个80年代,中国各省出生性别比失衡里头有40%-50%都是B超的贡献。

2016年11月29日,贵州,一位女药师,据称她能改变胎儿性别/视觉中国

此外实行计划生育之后,男婴出生比重越大的地区,女婴死亡比例也会越大(正常情况下,这两个数据不应该产生联系)。2013年,复旦大学曹萌等人研究了女婴死亡性别比的地域差异,结果显示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安徽、河南等历史上最喜欢溺女婴、弃女婴的地区,1980-2000年女婴死亡率出现了陡然升高。

1980年,江西每死亡一个男婴,大致也对应一个死亡女婴。结果到了2000年,江西每死亡一个男婴要死亡2.5个女婴,为全国之最。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安徽等省份数字也没好到哪里去,不再一一列举。曹萌团队的研究结果还与上文《英国医学杂志》提到的第二类省份相吻合,人们为了在有限的生育数量内得到生育男婴的资格,女婴生存机会进一步恶化。

2014年10月28日,北京,山东一女婴被扎12针,经过手术全部取出/视觉中国

中国的重男轻女观念由经济、文化因素共同塑造,并且在计划生育下得到强化,展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如今中国的重男轻女现象整体当然在减少,但如果有人非要说什么重男轻女无论哪个地方都有,非要一碗水端平,非要以“我认识的人已经都不重男轻女了”的个别经验去挑战统计数据,那就是假装看不到特定地区女性不可言说的血泪史,假装看不到特定地区的重男轻女观念到底有多么根深蒂固。




也许是身体生长的阶段不同。比如男性天生肌肉发达,细胞又好动,有冒险精神,皮肤很有弹性……而且幼儿又有淡淡的皮肤香味。喜欢尝试各种事物和对其它的好奇……所以长期带孩子

又是女性,难免女性对这些问题的依赖作怪。还有就是日子久了,男童也懂得察言观色,容易读懂女性语言。

因此自然而然的就容易应付女性。这种讨好现象是他们在耍小聪明,很真实,也很容易给女性造成误解乖乖仔的假象,然后放松警惕,缺失了有力的教育。

到了读书阶段,听到许多尖子班里都是女生时,可能很多父母都很后悔当初太相信男孩了,以为他们真的能搞定一切,原来是被假象蒙蔽了。

城市化社会让更多的人看到女性的优势(生孩子、家务、工作、教育、买房)等样样精通,这下给所有的父母吓傻了(当年偏心作怪,这下最听不得某某人光棍啦、某别家女送多少给父母呀、某些人又闹离婚)……

男孩女孩无论多么可爱,还是不能缺少教育。




农村思想吧我弟弟90年比我小一岁,当了兵的退伍钱一分没给父母,半年不到花完了、过了一年犯事了做了俩年牢、至今为止家里不知道他为什么坐牢,问他也是满嘴谎言、父母重话不敢说,好话不听。坐牢出来在我们那边赌钱摆台子不知道欠了多少外债、偷父母的钱、很多次父母都气的饭都吃不下,去年借了10多万给他娶媳妇、我问我妈这么多年了为了生儿子后悔吗?我妈还说不后悔、我奶奶特别重男轻女、当你妈妈生了三个女儿我奶奶就看不起我们家、还说把我丢了或送人、我妈说我弟弟生下来就能养活自己、笑死了就因为弟弟是男孩、终于是男孩了奶奶不会骂他邻居不会瞧不起她、有人送终啊延续香火啊所以我们都远嫁了




谢邀。为什么会重男轻女,在我看来有三个原因:第一,中国人重视传承,不管是基因的传承,还是姓氏的传承。女孩子出嫁到了人家,不能再把姓氏传承下去,基因也会也会在历史长河里冲淡。第二,古代人大多数都是农民,田间劳作都是体力活,显然,女孩儿不能干太多重体力劳动。没有男孩儿就意味着不能有更多的粮食收获。第三,面子问题,现在的人重男轻女都是面子问他,自古以来根深蒂固的观念,没有男孩儿就没有面子。因为前两个原因才造成后面的问题。




现在,社会上重男轻女现象非常严重,有的生了女儿就想遗弃她,在上海市区曾发生过外地来沪小夫妻把亲生女儿通过快递形式送往福利院,当时快递员以为是一只包裹,送到了福利院才知道是刚满月的女婴,福利院工作人员向110报了警,民警急忙把女婴送往医院,才避免了女婴死亡事件,这对夫妻已经被提起公诉,成为上海市首例遗弃女婴案,等候这对夫妻是法律的制裁。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