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3 12:15:35 条浏览
你说应试教育的成分当然也有,但是这是目前唯一公平的检测方法。而且高考主科是语文数学,是能力测试,光靠死记硬背刷题考不了高分的,所以和考研考博之类的比较还是相对素质教育一些。
现实也是如此。尤其是南方,出了屠呦呦,钱学森,袁隆平这些人才,也都是考试选拔出来的。所以公平考试不会导致应试教育,文化理念才会。考完试还是可以学本事,光考试不学本事是因为某些文化只想着打工,打工当然只需要分数不需要真本事。
中国人中学阶段拼,上了大学,工作了反而放松了。
平常心看待高考状元
随着各省市高考成绩陆续公布,高考文理科的“状元”浮出水面。好事成双,“状元”的身影和故事进入公共视线,再度成媒体关注焦点和报道热点。
其实,高考“状元”只是代表彼时彼地的高考成绩,只是高中学习成绩的阶段性胜利。无论是“状元”所在校,还是当地新闻媒体,作为一种新近社会的消息,适当地宣传无可非议。但要适可而止,不然适得其反。俗话说:树大招风。任何事物有利有弊,完全可以找一种更好的办法解决,不应该简单粗暴地毁树。过分地强调高考“状元”的头衔,势必会给中学生套上沉重的枷锁,不利于其自身定位和未来发展。
因此,对待高考“状元”,我们既反对过度炒作,丧失底线的神话高考“状元”、消费高考“状元”,也要防止另一种倾向,即全盘否定高考“状元”,把高考“状元”贬低得毫无价值。当然,人们之所以嘲讽高考状元,其醉翁之意不是踩踏高考状元,而是剑指应试教育。应该承认,应试教育有改革之必要,但不能因为对应试教育不满,就否定高考制度,也不能因为高考制度需要改革,把板子打在状元身上。
为什么高考“状元”炒作屡禁不止?从源头上讲,来自于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自我炒作。正因为相对片面的政绩评价体系,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总是暧昧地对外抛售“状元”信息。因此,要从根本上避免炒作高考“状元”,除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还要重新审视高中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逐渐淡化甚至隐去高考“状元”,而代之以素质教育要求下的更为多元的评价指标,让教育回归应有的轨道和规律。
当前,炒作高考状元确实已成了很庸俗的社会现象,应该吹吹风降降温。同时也应该看到,如果应试教育依然存在,状元热就不可能降温。哪怕是素质
教育真正贯彻下去了,只要有考试存在,总会有第一名,就一定有状元。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发达国家,高考同样有第一名存在。而对于美国不少名校来说,他们录取考生时,并不会只盯着第一名,而是更加注重考生的综合素质,这值得我们的观察思考与改正。
中国人的状元情结从没消失,并且短时间内不可能消失。关注高考状元的成才率、职业发展不是坏事。对待高考“状元”,我们需要一颗平常心,而不是陷入两种极端。学校和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培养,增强基础学科的吸引力,引导学生理性选择专业。近年来北京大学设立的元培学院,考生统一录取后经过一两年基础课学习,再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学习的专业,这一模式高等院校不妨借鉴。
《幽窗小记》一幅对联说得好: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让我们以常心看待高考“状元”!
炒作是媒体的锅,和学生倒也没多大关系。
小学初中想考第一可能只是聪明,或者没那么聪明但是很努力。
但中高考的状元,绝不只是聪明或努力就能达到的。一定是不仅聪明,还非常努力。聪明可以让你考高分,却不能让你做全省的第一,现在的时代不缺聪明的孩子。方仲永不少,小时候天资卓越长大泯然众人的,也是没有好好运用自己的才智。
现在很多人批判应试教育,好像多么刻板多么压抑天性。但说实话,到状元这个份上,很少很少有那种死读书的,因为他们比其他人更清楚自己的行为结果,比其他学生更清醒。这些学霸大多数有才艺,知识面广,除了学习他们的生活依然丰富多彩。
我高中时听过一位北大学长的演讲,他的高智商体现在他的成绩,他严谨的逻辑思维和极强的记忆力等许多方面。他可以在高考后轻松复述自己的语文作文,当然我出了考场就像失了忆一点不记得了。他说他会看课外书,经常运动,但他也会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做几套卷子。有女朋友但两人一起学习一起努力。这些话对当时的我来说确实是震撼的,觉得人家有这样的成绩真的不仅是天分,更是努力换来的。
在同样的年纪他们定位清晰,有责任感,知道自己想要的该做的,有思想懂坚持,付出的多得到的自然也多,让我佩服。
说这个话的人去过美国吗。瞎喷。要是中国教育牛逼,怎么都去美国留学,不来中国留学呢。全世界的人都傻吗?
美国的私立学校和中国的私立学校性质一样吗?
是否为能才不知,但起码不是废才!
作为高中老师,我有如下感想。
第一,现在的高考状元,绝不是大家想象的书呆子或者是只会做题的人。
现在的高考试题不管是难度还是出题范围,都远超过过去的高考。能考出高分数的人绝对是智商极高的,而且这里面很多人情商也很高!
第二,现在社会上的人被很多所谓的专家洗脑了,使劲鼓吹所谓的快乐教育,那都是水中花!
现代社会好的工作岗位有限,而大多数人又都想着多挣钱,因此高考就起到了重要的筛选作用。好大学毕业的学生不一定都优秀,但是从比例上看,大学层次越高,优秀的比例越大。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用人单位规定录取985毕业生的原因。
第三,炒作的不是学生,而是考核学校的标准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价机制,还有很多借着高考来烘托自己的企业。
每年铺天盖地的宣传是评价逼出来的,是家长看一个学校实力的重要评价标准,是教育主管部门和领导衡量学校好坏的尺度,换成你是校长,不管你乐意不乐意,可能也得这样做。
另外就是很多企业的推波助澜,借着高考的东风来宣传自己。
状元的产生是有偶然性的,但是无容置疑,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人。一些人总是对应试教育四个字很敏感,很讨厌,然而正是这种教育培养了支撑中国几十年高速发展的人才体系。
中高考状元不就是分数第一吗?应该说这第一就是骄骄者!因为考试分数永远是学生学科知识水平与思维能力的标尺!如果学生学科知识不扎实、思维能力差是不可能考到好分数的,更不说什么状元不状元了!要说啥“应试教育,有教育必有应试,要不怎么去检验学生对学科知识掌握得如何呢?怎么去检验学生的思维能力呢?因为要选拔,因为要考试,必然有这教育,这有错?谁都别想着轻轻松松或含某种目的而疯狂抵毁所谓的“应试教育,当然,作为一种教育,不能做过头了,过头则谬了!比如只抓升考科目、比如各种炒作……,这些都会影响教育的正常发展!状元值得庆贺,但不要炒作!谢邀!
能考出状元的优异成绩,非常值得佩服。人们为什么要大炒状元,这是人们从过去的科举制度得来的名词,第一名总是令人关注的。但大肆炒作没有多大意义,因为中高考录取不是只招收一人,分数在接近一个段的人数还是比较多的,比如每年考入清华北大的人数也不少,各地也不是只有状元才能考进名校。
但为什么人们还这么热衷于炒作呢?我的简单看法是:
首先,人们关注最高分是一种习惯。就像我们教师每次无论大考还是小考,都常常问,你班最高分多少?他班最高分多少?同学科再看全校最高分是多少?通过最高分能折射出学的最好的学生到什么程度,另外,也检验教师知识的讲解是否到位。如果最高分都特别低,也反映出两方面,学生的能力素质,有没有尖子生。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有所改进和完善。状元就是各科成绩的综合整体显现。
其次,炒作状元关注度高,能给状元所在的学校带来更多的知名度。就像今年我是中考状元,出自一个在市里多年没有名气的学校,出了状元连他就读的小学也跟着借光,这也是一中怪像,但人们多年的一种认知习惯。出了状元的学校真的学生,学校,老师都一荣俱荣。
最后,我觉得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就是中高状元也无法代替他们之后的道路,唯有不断努力进取,有可能更好的前途。其实状元也就中考高成绩发布之后的一段热,会随风而散。状元本人也不会永远沾沾自喜,沉浸在荣耀之中。人生在不同阶段不断重新洗牌,只有不停地前行,方能走得更高更远。
这是我的一点拙见,欢迎大家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