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越来越容易被感动了,这是为什么?是脆弱?

2023-10-09 16:52:48 条浏览

越来越容易被感动了,有两种情况,一定要分清。

一种是正常情感认知。

随着年龄增长,阅历丰富,人的情感也更加丰富,对于人间冷暖体察更加细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往往交织在一起。这是人生心路历程中必经的过程。看到国旗,听到国歌,见到快闪……都感动的流泪,看一场比赛输了……也会伤心流泪。甚至大哭一场,这些都是正常情感宣泄。

另一种是病态表象

人们一定注意这种情况,有些人不知道是有病了。有些脑梗患者,中分患者,个别抑郁症都有此类情况。它的表现是,情不自禁流泪了,非常容易伤心,对周边环境和人有抵触情绪,相对负能量多些。这些前兆容易被忽视,以为是感情脆弱,其实不是。

这里我是提个醒。




是啊,随着年龄的增大我们也越来越容易被身边的人和事所触动,有人可能要说,这是一种脆弱的表现,但在我看来,这并不是一种脆弱的表现,而是一种感性的认识吧!

是啊,时间会过去,但是体验不会,我们生活中的体验会凝聚成一个个小小的路标,带我们找到回去的路!真正经历过的人反而会更容易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所打动,为什么呢?因为当他们看到一些人或事的时候,似乎与自己以前的经历形成了一个交汇点!从而真正触动了自己内心的那根弦,从而让自己被感动了!




窃以为,在人生中,心可以越来越柔软是一件幸福的事。容易感动,是因为还有情绪,还有感受爱和温暖的能力,还有对美好的期许,还是有鲜明的活着的感觉,让人觉得生命还是蓬勃向上充满生机的。谁都不喜欢麻木、一潭死水的生活,还有灵动的感触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谢邀




感动是内心最情感丰富的表现,感动也是力量的源泉,实际上,我们很多人会在生活的磨练中,内心越来越坚硬。本人感觉感动挺好。大概十年前,我曾经写了一篇关于感动的随笔,拿来共赏。题目为《我们大学的生活是不是缺了一种“感动”》。

看了梁晓声给清华大学作的两场《读书与人生》的报告中,我体会到我的生活中少了一种东西,那就是“感动”。当然,梁大作家是从文学的角度,来讲述他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们是如何地缺乏人文情怀,呼唤当今的文学工作者们要关注平民真实的生活等等。其中,他讲的两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久违的感动的泪水不断涌现,我再一次真正地体会到感动是如此地美妙。

感觉好久都没有被如此地感动过了,我想我身边的同学也许很多都会有同感。我们好象每天生活在两个极端的世界中,要么是无聊的郁闷,要么是娱乐的狂喜。没事可做,或被“学术”搞的晕呼晕呼的时候,我们是如此地苦闷,无聊。而我们去排解它们的方法是听听时尚的音乐,看看搞笑的娱乐。听周围人聊的更多要么是明星之类的话题,要么是沮丧消沉之类话题。功利主义的触角已经伸入到了大学,我们的生活也逐渐功利化了。一切都是那么地有目的,一切不涉及自己的利益的东西都进不了视野。我们逐渐对什么东西都漠然了,我们除了会放声大笑和闷闷不乐外,我们不会感动了。

这也就难怪梁大作家,发出这样的感慨:我的大学生们,我拿什么东西才能感动你们?我们缺少感动,甚至不会感动,其实,这完全不能把责任都推给自己,也不能把责任都推给教育。我们每个人至少都还有自我教育的能力,我们认识到了,就要努力改变一下。借用梁大作家的话,就是我们要抬起头来,把眼光放远,看看和了解一下别人的生活,或者转过头去,看看你的家乡人的生活。他们事实在在的生活,其实都能感动我们。有了感动,生活才是真实的生活。生活中多了一份感动,就少了一份牢骚,少了一份烦恼。多了感动,生活就不会无聊乏味,生活就会平添很多前进的动力。多读些书,特别是好书,也许就会经常被感动吧。




随着年纪增大,大家就会变得多愁善感,再细小的事情也会被感动,甚至有些人还会痛哭流涕。在某些人看来,这是一种脆弱的表现,其实不然。

这是感同身受以及共情能力提高的表现。

经历的事情越多,人们越能感受到生活的艰辛,生存来之不易,心态就会渐渐变得成熟,才会逐渐发现友情、亲情、爱情等方面的可贵。正因为失去了许多,看到别人失去以后就会产生心酸、难受的感觉。

同时内心也会自责、后悔,总觉得曾经也这么错失过、后悔过,要是自己再坚强一些,又何必会有这些困扰?

人的成长,来源于自身的成熟,也来自于对周围事物的关心和善良。这是人成长的标志,被感动就是其中之一。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