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4 12:02:21 条浏览
不遮挡也有上转下转变化,发球时下步该做什么心中己有数!
遮挡发球,还有不抛发球,具有很大的威力,使对手难以判断来球的旋转和路线,不是接不住球,就是回球冒高,被一拍打死。
这样的结果就是乒乓球运动变成了发球比赛,就像足球比赛中的点球大战了,也不会有相持丶对拉丶搓撇挑等技术了,失去了比赛的竞技性丶公平性丶观赏性。
遮挡发球在专业比赛中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在群众性业余比赛中还普遍应用,只不过业余选手发球的质量普遍不高,即使遮挡,对手还能勉强接住,但就是这样通常双方打不过3板就结束了,根本就不会出现专业比赛中的反手对拉,正手对攻等精彩场景。
遮挡发球为什么会取消,还是有一定的原因的。遮挡发球顾名思义就是在发球的收球和底板接触的那一刹那用身体或者手臂遮挡对手的视线干扰对手判断旋转,出球点,线路的一种发球。
你会问会增加多少难度,我曾经试过遮挡发球,之前一直赢不了的老前辈分分钟被我打败了。可以看到我的真实实力是不如老前辈的,但是就因为遮挡发球他在预判上慢了半拍就会有很大的差距。用一句话形容他——就像变成一个不会打球的人了。接发球很重要的,失去了接发球的优势,控制不了对手的抢攻最后只能被动挨打。
一旦变得被动就会处处被动,最后任人宰割,你也许会问为什么早些年他们也是遮挡发球也能玩儿得那么溜儿啊,一句话那就是打的多了,打的熟悉了,通过动作细微的变化去判断发球了,而不是用眼睛去看,去盯球和拍面接触的那一刹那。他们更多的是盯人,盯人的眼神,盯人的整个身体的细微变化,换句说就是参照不同了。
在那个时代遮挡发球的大成者就是刘国梁,孔令辉,老瓦“瓦尔德内尔”。他们的遮挡发球真的让对手发怵。记得有一个短视频中就看过马龙置球拍于球网上一个球的高度,刘国梁发球让这个球从球网和球中间穿过而不碰到球拍和球网,可见刘国梁的功力多么深厚。
现在很多地方都没有人使用遮挡发球了,一个就是运动体验很糟糕,一个就是容易引起球友的反感。当然还是有一些老人习惯了遮挡发球或者合力球,不抛球等。在小地方是很常见的,每每遇到这样的球友我会很知趣地找理由退下来换别人顶上。实在是适应不了,顶不住,打不过。
自从刘国梁和孔令辉双子星闪耀以后,国乒逐渐在与欧洲的对抗中崛起,最后碾压欧洲。
想当年,瑞典队多次战胜中国夺冠,瓦尔德内尔,阿佩一轮,佩儿森,林德,打得马文哥【故意写一个错别字】,陈龙灿,王涛,王昊等一代国乒抬不起头来。
一个瑞典就能战胜国乒,何况当时欧洲还有普利莫拉次,盖亭,罗茨克夫等高手,那个阶段是国乒最低落的日子。
幸亏陈龙灿,韦睛光,王涛,吕林,在双打方面,为国乒挽回了一些颜面。
直到天津世乒赛,孔令辉崛起,国乒才渐渐在与欧洲的对抗中站稳脚步。
国乒人才辈出,但欧洲吃老本,总是那几个人,后来的施拉德,波尔,萨姆索罗夫虽然也很强,但没有真正的统治力。
发球无遮挡,两面胶颜色必须区分,小球改大球,其实,这些改变都是针对国乒的。
国际乒联的本意是让欧洲能够对抗国乒,让乒乓球的比赛更精彩。
但是乒乓球在欧洲在世界确实是小众运动,参与的人不多,水平很难提升上去,这也是世界打中国都打不过的根本原因。
无遮挡发球规则之前,瓦尔德内尔最怕刘国梁,曾经一次比赛,刘国梁发球得了五分,打得瓦尔德内尔怀疑人生,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刘国梁的遮挡发球。
虽然国际乒联的初衷是好的,但无奈乒乓球运动的商业化程度很低,欧洲很难出现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波尔都多少年了,还是欧洲第一档。甚至,萨姆索罗夫还在参赛,这都是孔令辉时代的人。
现在看来,无论怎样改规则,都很难改变国乒一家独大的局面。
马龙,樊振东,梁靖崑,林高远,王楚钦,国乒年轻人不要太多。
世界顶级球员都吃不准旋转,国际乒联为之更改发球规则,你说有多大杀伤力?你辛辛苦苦左右奔跑太力攻杀得一分,他笑嬉嬉地身体一转,你吃发球,不是下网就是出台,他轻松得一分。这时是最委曲最伤元气的,吃发球吃得晕头转向,这球根本没法打了。
可以直接导致吃球,或者回球过高,因为你看不到发球动作,无法判断球的旋转和方向,等到球发过来之后,你就不知道该怎么接,或者如果方向判断错误,很可能就接不到球,所以现在规定发球必须是无遮挡发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