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4 16:14:52 条浏览
遇事总往坏处想,这是一种悲观主义信念引起的,总觉得往最坏处想就不会让自己过于失望,有一些心理准备,不至于总有撞到头破血流的感觉。
如果要改变自己这种习惯,首先就是要改变自己的信念。相信凡事即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而遇到事情往坏的方面的概率有时候是很低的。比如,担心出外会被车撞死,虽然每天都会有车祸发生,但是其实相对于70多亿人来说,是个非常小概率的事情,所以总不能为这些小概率的事情每天担惊受怕,杞人忧天吧?
另外,就是可以学习积极心理学。你的精力就像一个容量有限的杯子一样,如果你多点关注事情的积极面,杯子里装着阳光,自然事情的黑暗面就少了。无数事实证明,你担心的负面事情并不会总是发生,所以你也不必太担心。最好是学习好本领,有能力遇事见招拆招。以后就什么都不怕了。
欢迎关注不甘落后,与时代同步,共同成长。
谢谢邀请。首先,遇事往坏处想并不是一件坏事,也不是你往坏处想,事情就会往坏处发展。比如,上级部门要来检查工作,尽管你平时对工作要求严格,做事一一丝不苟,可谁也不是神仙,总有考虑不周的地方。其实,这也正常,只要我们将它的危害降到最低,风险降到最小就好。
所以,针对本次工作检查,你仍然需要做一些准备,将各种文件,会议资料,工作简报,以及各个部门的业务情况等等都要重新做一下申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你还要有自己的一个预案,假如领导发现某个工作不到位,或者部门配合有瑕疵等等,这些都是要做预案的。只有准备充分,考虑全面,遇到突发情况才能慌儿不乱,淡定从容。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往坏处想。比如,恋爱期间的两个人,你喜欢我,我喜欢你,两情相悦,情意绵绵,你沉浸在爱的甜蜜里,你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憧憬,你渴望一场浪漫的婚礼,有一个漂亮的宝宝,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生活……这时候,你根本就不会,也顾不得往相反的方向去考虑,因为你的心早已被幸福和甜蜜装满了,你的内存已满,你还能装下其他吗?
所以,我认为遇事要不要做最坏的打算,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保持一个积极阳光的心态,遇到任何事情都想想其中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情,或者你能从中获得什么。如果实在是陷在负面情绪里不能自拔,那么不妨尝试去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转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比如:
1.听听音乐。
2.购物。
3.吃顿美味大餐。
4.去游乐园疯玩一场。
5.任何能让你不胡思乱想的事情。
人活着是需要存在感,价值。当一个人感觉自己没有存在感,就会孤单,无助,没有意义。我一贯主张人健身,调气血,诵读大乘经典。修身修心。人气血越旺,筋骨越强,越受到情绪影响越小,你的感受,只是你的情绪。与别的无关。社会中的人,基本都是用情绪做事办事,而不是用清净心。
遇事是往好处想还是往坏处想,这是一件近乎本能的事,让一个悲观的人非往好处想,他会觉得是一种自我欺骗,而让一个乐观的人非往坏处想,他会觉得这是大惊小怪。
这种生活态度根植于我们的三观,它是由从小到大的生活经历潜移默化塑造而成的,无法如臂指使地以理性意识来“控制”。
但这并不代表着我们完全无法改变它。如果我们想要改变这一生活态度,首先要明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几十年造就的人生观绝不可能在几天里改变。
其次,我们要通过深入探究回忆,慢慢理解自己是如何一点一滴形成这种悲观的生活态度;
第三,我们要让自己勇敢地去体验生活中的其他可能性。比如,赶飞机时有些人为了怕迟到,不惜提早三五个小时出发,哪怕自己每次事后都觉得没必要,但下一次还是会忍不住这么做。这时,我们就要克服内心的忐忑,有意识地让自己不要这么早出发。
第四,当我们以新的方式胜任生活后,要主动去回顾、分析,让自己的感性体会到:成功并不是一种巧合,而是有据可依,切实可行的。
第五,在试行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挫败,这时绝不要一竿子把之前的努力都打死(对过往的守旧与对未知的恐惧通常会驱使人这么做),而要尽量冷静、理智、客观地分析,鼓励自己继续尝试,找到适合自己的度。
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突破过往的恐惧限制,并体会到它的局限性时,遇事就往坏处想的态度也就会潜移默化地慢慢改变。
答主简介: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实践超千小时,主擅领域包括婚恋情感、人际交往、两性心理、人生规划、家庭关系等。《婚姻与家庭》杂志特邀专家,多家媒体签约撰稿人。号:心理咨询师曹怀宁。我就是一个遇事就往坏处想的一个人,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我总是要想到一个坏的结果出现了该怎么办?遇事往坏处想并不是一个坏习惯,这样做会让你有的放矢提前做好准备,然后朝事态最好的方向去努力去做。这样往往是事半功倍,会取得较好的结果,提前做好准备打有把握之仗,这样才能取得预先的效果。事情的关键是往坏处想只是做好准备而已,要往好的方向去努力,往好的结果去计划,有目标有目的的去按计划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这样做事成功的几率就会很大。
不结合过去的现在心有吗?不结合未来的现在心有吗?草泥马,满嘴假道行喷粪还一脸高明样,现在重要,用得着你说重要呀?草泥马,曾仕强你个假道行,哪天你得了癌症生不如死的时候我看你还要不要活在当下。
首先说明一点,把事情往坏处想,这其实恰恰是我们人类的本能,即我们天生就是有负面偏好,这或许是出于一种保护自己的出发点。
不过往坏处想,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忧虑,甚至是痛苦,比如我认识的一位老总很多年来不敢坐飞机,无论去多远的地方,要么坐火车,要么开车去。最近这些年有了高铁,他可是开心极了,无论去哪里出差都不像原来那样愁眉苦脸的痛苦不堪了!
不过遇上一家人出去一同旅行可依然是大麻烦,有一次全家订了机票去海南,在临出行的头天晚上,他突然取消了航班,家人都很不解,他的解释是咱们一家子都在一架飞机上,万一出事儿了呢,你们去吧,我给你们挣钱,你们开心我就幸福!结果家人很郁闷,但没办法,他就是特别恐惧,无法克服。
如果你感觉自己很多事情都往坏处想,已经给自己带来痛苦了,还是要调整一下的。具体怎么做呢,我想可以有以下渠道:
1.最简单快捷的办法:如果经济条件还允许,就可以找一位心理咨询师来给你专业帮助,看看你的负面情绪从何而来,是否与自己早年的生长环境或者是重要他人的影响有关。
这种方法一定会有效果,你因为咨询而付出的金钱恰恰是专业人士,通过自己的知识可以帮你高效的去除掉烦恼的代价。
2.另外一种方法是:思维习惯的替代。也就是你自己要用一种新的思维习惯去形成主动关注好事情,把结果往好的方向去思考的习惯。
具体的方法是每天总结自己一天的三件事情,事情可大可小,总结这一件事情带来好的结果是什么,忽略掉不好的方面。最好是用笔记下来,至少坚持三个月,中间最好不要中断。
以这样主动关注积极面的方式形成新的思维习惯,慢慢的就学会多角度看待事情,负面的思维就改变了。
这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调整,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形成的,同时在分析事件的过程中可能也会遇到一些阻碍。如果有问题可以来找我哦!
透过心理学让我们拥有更加美好的生活!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遇事往坏处想,从一个角度来看,好像是悲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谨慎细致,因为提前预料到了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所以可以提前采取一些措施来规避风险,避免不好的事情发生。
但是遇事往坏处想可能会给当事人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引起情绪上的失控,导致事情处理不到位。
所以这个问题问的其实是,如何才能控制自己,遇事尽量往好的方面去考虑,即使往坏处想了,也能冷静理智的处理事情,而不是由于往坏处想,受到情绪的控制和支配。
第一,遇到事情了之后,你也许会习惯性的想到不利之处,这个时候,不用自责,你只需要把可能发生的各种不好的情况在脑海里面过一遍,然后问问自己:如果这些不好的事情发生了/如果最坏的事情发生了,我有能力接受和应对吗?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你的焦虑和恐惧情绪就会很快的减弱;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就正好给自己一个机会,来客观的分析自己的能力。比如说,我不能应对这些可能发生的坏情况,是因为哪方面能力的缺失?只要找到了病因,就可以对症下药。
第二,解决任何问题的第一步,不是问自己怎么做才能成功,而是问自己怎么做才不会失败。所以遇到事情之后,如果往坏处想了,那么正好,马上可以问自己:我做些什么事情,可以避免不好的结果发生?或者是,我做些什么事情,可以降低这个事情的负面影响?
刚开始的时候,可能需要你有意识的提醒自己这样思考。但是形成习惯之后,你遇到问题,一往坏处想,就会自然而然的往这个方向去思考,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不受情绪的控制,而且还能提升你快速规避风险的能力。
第三,当你条件反射的想到当前面临的这件事情的负面情况时,你可以用“双面性”思维,告诉自己说,任何事情都有阴阳两个面,现在我已经看到了“阴”的面,接下来我该看看“阳”的一面了。这时候,你就可以开阔眼界,让自己去探索这个事情带来的有利的一面。
当你形成了从正负两面来看问题的思维倾向之后,在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你都能同时看到阴阳两面,同时看到这件事情不利和有利的一面,这样一来,你就可以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上来分析事情和解决问题,由于“往坏处想”而给你带来的焦虑或者沮丧情绪也会随之消失。
这件事换句话说,就是如何让自己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用一种开心快乐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中的苦难。这其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十分的困难,今天我们从两个方面来告诉大家如何能够保持乐观。
首先,乐观主义者不会全然地忽视问题所在;而是坦然接受挫败是不可避免(而且常常只是暂时的)的这一事实;而且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向各种挑战发起进攻。你所处的境地也许是异常艰难的,但对未来抱有美好的憧憬也是非常重要的。乐观主义者会抓住一切潜在的机遇、充满希望地、自信地去努力拼搏。记住,最漂亮的彩虹往往都会在最猛烈的一次狂风暴雨中诞生。爱:是宇宙中最伟大的一种力量。爱是每一个人都愿意付出一切去获取的一样珍宝,不过,给予爱和接受爱都是不花费你分文的举措。爱是一座永不枯竭的矿藏,无论何时,它都可以在家人、朋友和陌生人间被传递。它让我们产生积极的情绪并采取积极的行动,这就像是一个抵御消极情绪的防护罩。爱就是宽恕、治愈、鼓舞和激励他人的一种力量。给予爱、接受爱,培养爱,这就是你每天都要去做的事。因为你投入爱的地方,正是你给自己投入未来的地方。保持一点现实主义能让你看得更长远,也能预防生活陷于失衡的状态。不能说你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你就不会经历人生的不如意。你必然会经历一些起起伏伏——这就是现实。人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
妇专委特邀心理问答志愿者专家权欣欣:
很多朋友遇事常常容易往坏处去想,这无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不必要的困扰。今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这其中的缘由和应对策略。
首先,在认知心理学中,这是一种自动化思维。它主要是指在错误的前提下,对现实误解的结果。且这种思维过程中的错误观念持续越久,就越容易让我们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习惯。当我们深陷入某种特定的思维模式时,通常会给我们带来毁灭性的情绪和感受。
其次,这是一种不合理信念。在心理学中,不合理信念的主要特征包括三点:
绝对化要求(以个体主观信念为标准,判断某事必然发生或绝不会发生)
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将某人或某事中的部分特征转化为整体标准评判)
糟糕至极(把一切事件想象或推论到一种灾难性后果)
显而易见,我们日常生活中遇事常常容易往坏处去想,就是一种典型的糟糕至极,其中也不乏绝对化要求和过分概括化成分。其实我们之所以会担心事情往坏的方向发展,很可能就是产生了以上几种常见的认知偏差。那么到底该如何有效控制这种自动化思维和改变不合理信念呢?
第一步,当我们脑中产生这种自动化思维时,不妨试着找出自己认知中的不合理信念,并与它们进行客观辩论。最好的方法就是列出事件中各类影响因素,辩证地进行分析。从而找出事件中各项有利因素并加以佐证,推翻灾难性预测。
第二步,我们要学会重新建立起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将我们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负性核心信念以一种积极正向的思考方法所替代。其实,当我们习惯于推翻过去自动化思维中的种种不合理信念时,我们的思维模式也会变得辩证和理性。
第三步,希望和安全感一样,都需要不断培养和建立。如果生活对我们没有那么友善,那我们不妨试着取悦自己。给自己设定一些容易实现的小目标,多感受成功的喜悦。
朋友们,吸引力法则告诉我们:以积极正能量的思考方式面对生活,那么生活总会给你带来意外的幸运和收获!
1.平时要多形成积极的思维形态,这样遇到事情就会积极应对。
2.如果实在控制不住地往坏处想,就让它一直这么想下去,同时放松心情,到了一定的时候,负面思维自然会终止,积极思维会恢复。
3.要相信,想法改变不了事情,事情的结果是好是坏,不是由好的或者坏的想法决定的,而由事情本身的发展规律决定的。所以,不要纠缠于坏的想法,要结合事情的发展做出客观理性的分析,可以从根本上遏制住往坏处想的思维。
当遇到包含有不确定结果的情境时,人们有两种倾向:一种倾向于预期有较好的结果(乐观主义者),另一种则倾向于预期有较差的结果(悲观主义者)。乐观主义者真的要比悲观主义者好么?在Scheier等人1999年的研究中,他们追踪了309名进行了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病人,发现他们在一开始的乐观主义水平和他们术后的健康程度有直接相关,那些总体而言都比较乐观的病人在手术后比其他病人更不需要回到医院进行一些并发症(如感染、心脏病、或进一步手术)的治疗。
乐观除了给人带来生理上的好处,其在心理健康方面也有很大好处,尤其是当人们面对压力事件时(比如生病、做手术等)。在面临生理疾病的时候,乐观主义者比悲观者更好地保持着积极情绪、避免了如焦虑和抑郁等消极情绪,这帮助他们更能按照医生的嘱托进行恢复。而且这些乐观者在治疗过程中仍在进行的社交接触以及娱乐活动都让他们相比于悲观者在治疗后更不容易感到抑郁和疲劳。
但是悲观者就没救了么?美国迈阿密大学的Antoni等人,在2001年开始逐渐提出了一种认知-行为的压力管理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stressmanagent,简称CBSM)。在这种疗法中,参与者不超过8人一个小组,由一位经过培训的导师带领,进行为期10周,每天2.5小时左右的培训。他们的研究发现,经过这样10周应对压力方面的培训,即使是那些最悲观的癌症患者也变得更加乐观,并且拥有了更好的心理与社交健康。
在CBSM的培训中,参与者严格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步骤,从放松身体肌肉开始,经过(1)提升觉知力的活动;(2)评估活动;(3)应对(coping)反应活动;以及(4)应对源头活动这4个步骤,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压力事件入手,逐步掌握了一套应对压力的管理方法。或许因为有时候人们遇事总往坏处想,是因为自己没有掌握一套应对与管理不确定性等压力的方法,所以才采用这种“悲观”的方法来应对吧。不知你是否是这样呢?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没事的时候,多学点规章;有事的时候,多做出责任。这样,既是一个人的品质,也是一个人的魅力。相信,光明磊落才能浩瀚长存!
遇事儿往坏处想,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可悲的结局,也在很多时候给我们造成了困扰。
前段时间有位年轻妈妈向我咨询,她说最近总是做噩梦,并且总是把不好的事情投射到三岁的孩子身上,总是控制不住的把孩子往坏了想,感到非常的痛苦。
【你焦虑了吗】把事儿往坏了想,也是一种焦虑的表现,最近的你可能正处于焦虑状态,没有办法解决当前的问题,或者说,你还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这时候的你就要静下来,努力让自己回到平静的状态,屡一下思路,看一下,自己是否真的无从下手,如果找不到突破口,不妨请求他人的帮助。而案例中的年轻妈妈就是在当前的婚姻中感到非常的无助,和老公产生的矛盾无法解决,才来找我求助。
【非黑即白的认知信念】每个人都有一套信念系统,认知心理学中提到不合理信念,通常有三种特征: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当你遇到事儿之后,你可以检查一下自己是否有这三种特征,这件事儿是否真的没有挽回的余地,如果发生是否真的会带来你所想到的后果。其实,大多数时候,你只不过是在自己吓自己。
【乐观的人总会幸运】你相信什么,就会拥有什么。我们会发现,乐观的人总是非常幸运,而悲观的人总是在抱怨生命的不公。悲观的生活态度会让我们对待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也可能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危害。期望效应说你,期望一件事情变好,它就会促使你向好的发现发展,所以,赶紧让自己乐观起来吧。
可能你的工作方式或者行为,都会让自己往坏处想,其实让自己多开心一点,把脑子里的坏气多去除一点,我想应该会让自己慢慢富有元气
想想身边同龄的朋友英年早逝,还有很多有名气的明星早逝!世界上有千千万万个不幸运的人。还有自己越来越苍老的脸!人生苦短几十年转眼即逝,多想想别人的不幸!自己自然心态就放开了,我是这么想的。谢谢邀请!
如何才能控制自己不往坏处去想呢?我认为,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应对。
第一个方面,要提高自己的自信。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个自信的人,他无论是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都会沉着稳定,坦然应对。他考虑问题,也会科学客观,充满理智。这样的话,他自然会在遇到事情的时候,能够观察到事情的方方面面,从而可以比较好的避免单一的消极话归因。
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自信呢?这一点就需要当事人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理性的认识,要认识到自己的优点,认识到自己的长处,要了解自己的资源在哪里,从而做到接受自我、悦纳自我,增强自信。
第二个方面,要培养自己充足的安全感。
一个安全感不够的人,会怎么样呢?他会经常担忧、害怕、焦虑,这样的情况下,一旦遇到风吹草动,自然就容易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或者杯弓蛇影,惴惴不安。
如果一个人具备了充足的安全感,那么,当他遇到问题的时候,他很自然的就会保持自然平和的心态,客观理智的去应对。因为在他的心中,对处理什么样的事情,他早已胸有成竹,胸中自有千万兵。自然,他也不会过多的往消极的方向去想了。
当然,如何才能培养自己的安全感呢?这就需要当事人不仅能够看到自己的能力和资源,还要学会运用自己的能力和资源,这样的话,一旦当事人认为自己周围的这个世界是自己可以应付的,当事人的安全感就会慢慢的建立起来。
第三个方面,要培养自己的正常化归因,避免消极化归因。
什么是消极化归因呢?消极化归因就是过多的看到事情消极不好的地方,而看不到积极正向的地方。
许多人之所以遇到事情经常往消极的方向去想,往往是因为,他在成长经历当中,培养了自己消极化归因的思考模式。这样的思维模式一旦成了思维习惯,就会让我们自觉不自觉的按照这种思维习惯去思考问题。
所以,要改变这种消极化归因的思维习惯,才能够帮助我们比较好的控制自己遇事不往坏处去想。
这里面可以介绍一个概率论的方法,帮助大家正常化归因。比如说,任何一个事情产生了,往往都会有上中下三种结果。常常消极化归因的人,很自然的就会想到,最差的那种结果,并且,往往会把那种最差结果的概率,想得非常大。但是,这样的想法符合事实吗?显然,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不符合事实的。因为,根据概率论的原理,一件事情它产生的结果,往往有三种可能。最好的一部分,最差的一部分,中间的一部分。最好的和最差的,概率往往是最低的。中间的,往往是概率最高的。所以,显然,我单纯的只看到最差的一面,是不符合事实的,也是需要改变的。
所以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遇事往坏处去想,那我们就要提醒自己,自己犯了概率论这样的一个错误。这样的话,就可以提醒自己要看到另外的两个方面:好的和中间的。这样,就可以比较好的帮助自己能够更加客观理智的看待事物,帮助自己遇事不过多地往坏处去想。
当然,改变自己的这样的一种思考模式或者思考习惯,是需要一段过程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能够做的,就是不断的用新的更加健康的思维方式武装我们的头脑,慢慢的,我们的新的思维习惯就会建立起来,取代旧的不健康的思维习惯。
朋友,加油,你会成功的,上天不会辜负你的付出!
答者:暖心理咨询师安岭
俗话说,你越在意就越容易失去,你之所以控制不住,把事情往坏处想,是因为这件事情对你非常重要。
关心则乱嘛。欲望越大,渴求越大,失望自然就越大,心理承受能力就越脆弱,只要稍微出现波动,就会很紧张,那么你就自然控制不住,往坏处想。
控制,往坏处想的话,唯一的方法就是降低自己的欲望,看淡这一件事情。那样自然就不会往坏处想,但是这样的话很难做到,普通人很难做到。需要大智慧。
题主问,遇事如何才能不总往坏处想?其实,凡事都做最差的打算并不是一件坏事。心理学家发现:只要不陷在对“坏处”的焦虑中,“刻意地往坏处想”、为其做好准备,其实是一种有助于我们避开风险的处事方法,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策略性悲观”。
“策略性悲观”究竟是什么?如果平衡悲观与乐观的策略呢?
(图自pexels)
“策略性悲观”是什么?
“策略性悲观”是一种认知策略,指的是在事件发生前,就有着最低的预期。比如,你最近要做一个汇报展示,于是你在脑海中非常细节化的想象了这个报告会失败的情景,这就是一种悲观性策略,“策略性悲观”可以有效地缓解焦虑感。当你焦虑的时候,强迫自己关注那些好的方面是没有用的,你能做的就是深入自己的焦虑,将其分解成具体的小问题,再针对这些问题做好准备,避免最差的结果真的产生。
比如,你设想出汇报展示会失败的种种可能,并且针对每一种做了预案,比如对常见的听众提问做了准备、备份了你要展示的文件,等等,你悲观的预期就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它减少了最坏的结果发生的可能。
因此,悲观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悲观后无所作为。如果说,一个人认为Ta想做的事情“绝对会失败”,并且对此毫无作为,放任最差的结果发生、甚至主动促成这种结果,这种悲观才是有害的。
比如,有些人接受了“自己永远无法按时写完论文”的悲观预期,面对论文时干脆一笔不动,自愿用拖延来逃避焦虑感,就是一种需要改变的情况。
由此可见,适当的“策略性悲观”,对更好地完成任务其实有促进作用,只要我们在想到糟糕的结果后,为了避免它真的发生而努力做准备。
如果说,比起“策略性悲观”,你更愿意拥有更多的正能量,我们再一起看看“策略性乐观”到底如何。
比起悲观,乐观真的更好吗?
与“策略性悲观”相对的,“策略性乐观”指的是对事情的发展有着最好的期待,不为可能的负面结果而烦恼。
就像悲观不是完全无益的一样,乐观也不是一切问题的万灵药。适当的乐观,可以让人有更高的幸福感,更少的压力,但不现实的乐观也会让人懈怠和盲目。
比如,你准备参加一项运动比赛,不现实的乐观可能会让你轻敌;或者,你坚信自己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多项任务,对此做出了承诺,最后却发现自己的能力其实不足,无法按时完成。
因此,一味的乐观并不是一个好的策略。我们应该学习的,是将“策略性悲观”和“策略性乐观”结合起来,既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又不为未来太过焦虑以至于无法行动。
那么,如何才能做出悲观和乐观的平衡呢?
悲观与乐观,我们如何平衡?
首先,悲观与乐观没有好坏之分,它们都是我们处理事情的策略,只不过目的不同。
悲观的目的是“保证安全”,排除可能的阻碍、失败;乐观的目的是“追求进步”,关注进一步提升的可能。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工作,特定的策略可能更有效。
比如,乐观的人往往是更成功的CEO(首席执行官),因为他们充满冒险精神,有信心带领企业进步;悲观的人则在CFO(首席财务官)中更常见,因为他们需要对企业进行谨慎的风险把控。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不妨试试将“策略性悲观”和“策略性乐观”结合起来。如果你是一个“策略性悲观”的人,你可能会因为总是想到糟糕的情况而焦虑,那么这些方法可能会对你有帮助:
1.乐观者的训练:
想象自己成功的样子:具体地在脑海里描绘出事情成功的样子,或者是“成功的自己”的形象,就算这听起来有些自大也没关系。
感恩你所拥有的:告诉自己,我现有的工作已经完成得足够好了,我对自己的成果感到满意。
庆祝自己的每一点进展:当你的任务有一点小小的进步时,不妨就给自己一点奖励和鼓舞。就算只是排除了一个坏的情况,也是很值得庆祝的。
2.如果某类特定的事情总让你悲观且焦虑,看看焦虑的背后是什么:
不论是工作还是情感,如果你总是习惯性地悲观,而且因此焦虑,不妨看看背后深层的原因。
比如,如果当你担心自己的项目会失败时,你可能在想,“如果项目失败了,老板就不会认可我的能力,我就会丢掉工作,成为一个废物。”
但事实上,未来并不一定会如此糟糕:其实你的项目还有其他同事的投入,并不会轻而易举地失败;即使失败了,你之前的成绩老板也看在眼里;就算是因此丢了工作,这也无法决定你人生的意义。
3.适当地放弃控制:
有些时候,人们害怕可能的坏结果,就想做到滴水不漏。但事实上,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能力之外无法控制的。所以,不妨尽人事,听天命,做到你能做的,接受你影响不了的。
如果说你对某个项目的完美度特别焦虑,可以在大体完成后,给自己制定出一个检查的限制,比如每天最多检查一次有无错误,不要把全部的时间花在细节的检查上。解决焦虑的最好方法不是时刻检查,而是约束自己。
最后想说,不论是“策略性悲观”还是“策略性乐观”,在合理应用时都是有效的策略。比起一味地追求“正能量”,准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和事件本身,才是最有帮助的。
以上。
欢迎点赞并关注号KnowYourself,最犀利的人性与心理分析、人际交往与恋爱技巧都在这里。
想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问题,请关注KY心理课:
i/knowyourself?from=singlessage
关注KnowYourself微信公众号,可预约国内最专业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