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05 14:50:15 条浏览
有人说,人出生以后用一年时间学说话,但要用一辈子学会说话。这确实有道理。
也有人说,在该说的时候不说,会失去别人的信任;在不该说的时候却说,就是失言,因此靠智识认准说话的时机与对象才是关键。
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不该说话,这个火候很难掌握。我也常常犯不该说话的时候乱说话的错误,说完了后悔半天,但没有用了,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那就很难挽回了。
人是要学会纳言。纳言的人往往善于对社会人生百态有更深入的思考,有些话虽然不多,像打鼓一样,总能打到点子上,说话往往恰到好处,别人听了也比较舒服,当然不是讨好奉承别人的那一种。
我们需要塑造一个内敛的心性,在为人处世中用更多的实在和敦厚与人交流,当然,有时候人笨嘴笨舌也没有关系,真实可信可以广积人脉。
正常人大概一两岁的时候就会说话了,虽然说话很慢,口齿不清,但随着孩子的模仿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说话会越来越流利的。
会说话是一种高情商的体现,把握分寸,什么场合说什么样的话。刚开始会说话的时候,为了表现自己,会无所顾忌,说出一些不合时宜的话,从而伤害到其他人。
要会说话,先学会倾听,听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倾听也是为了克制自己,就算你特别想说话,也要先让别人把话说完,这时你再说出你的观点。
说话流利到会说话,是一个过程,刚开始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慢慢的要学会沉默倾听,到最后要谨言慎行。
为什么学说话快,学会说话很难?因为学说话只需要本能,而学会说话却需要经验。曾几何时,一个只知道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孩子,因为自己一个个天真的问题或者想法就被大人训斥,就要被别人冷眼旁观,于是那些纯真的孩子就开始伤心,无助。渐渐的他们发现原来世界并非他们想象的那么美好,原来真话不是想说就能说的。然后他们天真无暇的本性开始改变,慢慢地,慢慢地,他们也变成了这个世界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普普通通,但是学会了说话,并且在各种纷乱的场合中游刃有余。学会说话又如何,不会说话又如何?难道应该让每个人都要学会说话吗?应该让每一个纯净的灵魂都渐渐的消失于世间吗?
人学说话快那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但说话快和会说话那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性质,有的人说话语速非常快,却没有一句废话,而且说话的时机也把握的恰到好处,句句在理!这就是说话的艺术!有些人说话也快,但却是满嘴废话还话不投机,这样就很容易招人烦,像这样就要好好的学学说话了,要想会说话并不容易,有的人可能很快就能做到会说话,但有的人可能得花上一辈子时间也学不会,这就和自己本身的性格有关系了,俗话说得好,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这个意思了。
谢邀致敬,也说学话。
细思人生,话分四期!
1.学说话(听→说),幼儿(话多幼维天真可爱可笑)(无经验,不过脑,无思考)。
2.学习说话(听读看思→说),小学生(话多幼稚天真可爱)(经验少,过脑少,思考少)。
3.学成说话.(听读看学做思→说),学徒(能把话说好)(有经验,过脑,思考)。
4.学会说话(倾听→精读→明察→博学→细做→深思→说),成人(能把话说巧)(经验多,细过脑,全深思考)。
一己陋见,粗分浅析。
欢迎关注,留言热议!
我国有个成浯,易学难精,用在这里就很恰当。
学说话,只是一种本能,是天生就带有的。我们从小,就在长辈的指引下牙牙学语,除极少数由于身体原因出现障碍而受到影响外,长大成基本的说话能力都会有。最明显就是,由于文化程度因素,有些词句不会写,但我们能说出来。
但是,在与人交往当中,会不会说话又是另一回事。个人认为,会不会说话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
1.文化修养。这里包含两个方面,文化程度和个人修养。文化程度,简单地可以认为是学历。因为知识面跟受教育程度会影响一个人的思维逻辑,通常学历高的人在用词用语方面可以更准确,表达更清晰。
然后为什么会涉及个人修养呢?有知识,有文化,但恃才傲物,自以为是等等状况,在与人交往当中更容易引起他人反感。
2.情商。有智商,沒情商,同样会表现出不会说话。通常我们见到很多高分低能的同学,就是这种情况。
沟通,是一种能力,也是一项技巧。会不会沟通,沟通的效果,很多时候取决于情商而不是智商。
3.品性。一个人的阅历,性格,恩想观念决定了个人品性。品性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我们的言行举止。
有时候,一个人给别人的感觉,这个人怎么这样说话?怎会不分轻重,不分场合?完全是他个人的品性,形成了习惯。熟悉的人可能会一笑置之,关系一般就会留下很恶劣的印象。
以上几点是个人总结,如有更多观点,请提出指证,完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