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9 11:44:12 条浏览
写书法不能着急,得慢慢来,第一步,先描红,第二,是临摹最后慢慢的就形成自己的风格
必须要要临帖取法,潜心研究其用上笔,结体,收放等法度,长期临摹,内化于心。也要提高修养,殊途同归,音乐,绘画,诗歌,戏曲和书法同一个道理,既要有整体性,又要注重细节,既要讲究法度,又要追求个性。更要长期练习,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同时也要多交流探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人成功的经验可使自己少走弯路。
怎么写才好看!首先必须要师法古人,即临帖或临碑,因为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已经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有自己的艺术语言,是有法则的,必须遵守,其次要坚持每天练笔,熟能生巧是最好的概括,必须坚守,最后要大胆创新!就是要在掌握传统的基础上敢于尝试,结合自己的认知和个性,表达自己的性情,达到抒情达意的效果,来表达自己!
结构有章法,笔划要潇洒。
好看不好看看欣赏者的审美角度和欣赏水平,没有上过山顶的人永远不知道山外的风景如何,同样,学书如果没有达到一定的境界也是不懂得欣赏的,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就是这样。
好的书法主要看线条的质量,看书法的变化,每一竖每一划都在变化着,不类同,大小长短府仰正斜等等都不相同,没学过书法的人是不懂的,以为象印刷体一样就好看了。经常看到人们评论中国书协会员的作品,说什么丑字之类,其实是他们的一种探索,怎么变化创新与众不同,别人能不能接受是一回事,说小学生写得比人家好,那绝对是外行人说的话!
扭秧歌美吗?群众喜欢。芭蕾美吗?美,比秧歌是不是高几个档次?杂技呢,是不是更难?但喜欢的人恐怕没喜欢秧歌的多,道理就这么简单!
艺术的美脱离了大众的审美可能没有市场,但是艺术家追求的境界,又岂是普通人都能理解得了的呢?!
书法是一种艺术,是书写的一种法度与规则。是书写者在临帖时与古人的一种心灵对话。书法是一种线条的艺术。通过线条的组合、运动与变化,构成千姿百态的各种不同的形体。所以书法的美,有着深邃的、广博的、丰富的内涵。只有在继承古人书法精典之前题下,加强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并融入自身的书法风格并发挥到极致,就算是美的书法!
用心去写,勤写多练
一是仿,仿好的子形,学会挖田起坎。
二是锋,横竖撇捺点,笔笔有锋,点点有力。
三个性,活人活性,活出自我,自成风格,秉成一性,写出自我的特性。
书法要写得好看,三个核心的要素必须重视:结构,笔法,章法。结构决定了身段姿态,笔法掌管着眼角眉梢的神韵,而章法布局彰显出你的气质格局,只有注重好了这三点,才能写出好看的书法。
书法好看不好看,从理性而言,也就是客观性,有规律可循,这是书法家或爱好者孜孜追求的碑帖、结构布局、笔法运行,曰功夫是也,这是好看不好看的基础,离开这些无从谈起。然而,书法作为艺术,其鉴赏性既要靠人的艺术素养,也依靠自己的内心情感,所以才有了百花齐放的基础。以上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了,下面开始划重点:自己的的就是好的,这是情感使然,所谓敝帚自珍;再就是自己崇拜或亲近的人,其作品也是好的,子不嫌母丑之谓也。这两点可以解释书坛之许多现象。
写书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从古帖作手。
我个人认为,首先要掌握各个汉字的点画及偏旁部手。
执笔,用笔,结构,大小,变化,长短,粗细,坐位,高,低,扁,宽,等用、用墨,浓,淡,干湿,章法,布局,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写的更好。
书法是一种艺术。书法是一种线条的艺术。通过线条的组合、运动与变化,构成千姿百态的各种不同的形体。所以书法的美,有着深邃的、广博的、丰富的内涵。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汉字基本上是从象形文发展演变而来的,至今篆书里还留有明显的影象。所以,书法艺术体现状物、状形是很自然的。
西晋文学家成公绥比较早地以外状其形、因物构思的审美观来盛赞隶书的美,说它是灿若天文之布曜,蔚若锦绣之有章。一幅好的隶书作品,像群星布满天空一样光辉灿烂,又像精致瑰丽的丝织品那样华美。
西晋草书大家索靖用银钩、惊鸾来描述草书的生动形象。他在《草书势》里说:盖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钩,漂若惊鸾,舒翼未发,若举复安。意思是说,大凡草书的形状,像银钩那样遒劲柔美,像受惊的飞鸟那样灵动飘逸,又像禽鸟舒展羽翼将要起飞那样的姿态,又像禽鸟将飞而未动那种态势。把草书既刚又柔、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美,描绘得多么形象逼真。
南北朝时代南梁武帝萧衍着重以自然造型的形象比拟来探讨书法的美。他在《草书状》里形容草书的状貌形态时有这样的话: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用失道的惊蛇比喻草书的疾势,用清澈的碧水比喻草书的涩势,这主要从运笔的方面来描述草书的美的内在意味。萧衍还以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来形容王羲之的字势雄逸。
鉴于上述评论书法美的描述难以具体解释,有些人很不以为然。首先是唐代的孙过庭,他在《书谱》里有这样一段话:至于诸家势评,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认为历代流传下来的各家对书法笔势的评论,大多内容空虚,华而不实,弄得云山雾罩,使人不得要领。其实后人对孙过庭也有微词,说他讲别人只从外表上描述字的形态,而阐述不清内在的道理,他本人何尝不是如此。像他在《书谱》里说的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这些说法,同萧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宋代的米芾老先生也跟孙过庭一样,对前贤书论提出了批评,他在《海岳名言》中说:历观前贤论书,征引迂远,比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是何等语?认为他们那些比喻离奇,引证不切实际,故弄玄虚,不尽可取。可是,也有对萧翁推崇有加,大加赞扬的。此人是南宋进士,叫沈作,他认为:笔法自萧翁以来,模写比拟取诸物象,始尽其妙,如为心画传神也。意思是说,从萧衍以来,用客观事物的形象来描写、批拟书法,揭示书法的奥妙,好比是在为书法的传神写照。
和南北朝的前贤比起来,唐代人的书评要实在得多了。如欧阳询在《用笔论》中讲到点画的标准时,有如下比喻:直画要像铁一样刚劲,曲画要像银一样柔媚,壮则高耸而峻立,醇则柔美而清劲。这个标准和要求应该说明确多了。
同样是从状物、形象上论草书,宋姜夔的《续书谱》说的就比较具体一些。他说:草书之体,如人坐卧行立、揖逊忿争、乘舟跃马、歌舞擗踊,一切变态,非苟然者。意思是草书的形态,如人的有时坐有时卧,有时行走有时站立,有时揖让谦逊,有时忿怒相争,有时像乘坐舟船一样前倾后仰,有时像骑马一样奔腾飞跃,有时像唱歌跳舞一样欢乐,有时又像捶胸顿足那样悲哀。这些变化都是根据字的体态的要求,不是随便拼凑而成的。但比喻毕竟是比喻,姜夔的这番说法虽然具体了些,仍是可以意会,不好言传。
不管前人对书法的形象美如何比喻,如何评论,如何有不同的看法,有一点是应该肯定的,那就是要使书法达到美的境界,书写者在运笔的过程中,要努力做到去表现某种物象,不仅在整个字的外在形态,甚至每个字的一点一画,都应有意识地追求某种形式的美。王羲之就有这方面的高论,他在《书论》里说: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杆,或下细若针芒,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王羲之的这番论述,充分反映古代书法美学多么重视书法的状物美,重视书法的用笔、结体、点画同自然物象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