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4 09:38:42 条浏览
简单自己,做好自己。
这都是生活中造成的一个惯性压力!也是人类无法避免的一个反应!
“我怕来不及,我要抱着你,直到你的发间有了白雪的痕迹”。歌声袅袅,散发着爱的深刻与执念。
网上有人问“坐错车”和“错过车”哪一个比较遗憾,有人回答宁愿坐错,也不错过,有人回答宁愿错过,也不坐错。每种选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我觉得更遗憾的是你等的那辆车来了,你却因为之前的种种遗憾没有勇气坐上这辆对的车,从而错过对的人。
你爱过他,夜深人静的时候回忆起那个人或许感到遗憾,但是至少曾经拥有。你错过他,没有来得及和他走一段生命的旅程,独处的时候或许会心有不甘,因为有一个词语叫做“舍得”你不曾得到,又如何放下对那个人的执念。
担心来不及,是担心自己会后悔,担心自己从此心中的某个角落深埋那份爱,不再光明正大的对那份爱负责,承诺。
昨天夜里微博上收到一条私信,一个姑娘告诉我,说家里催她结婚都快要把她逼疯了,她没有办法反驳父母,但是也不知道怎么办。
我于是问,那你有没有试着跟家里好好沟通这件事情,我觉得现在年过30的女生多了去了,你千万不能将就自己啊......然后这个女生给我回复,令姐我去年刚毕业,工作还不到一年。这一刻我生气至极,很想冲动把她给拉黑了,我心里想着你一个鲜嫩着能掐出水的姑娘,居然跟我一个还没结婚的老女人倾诉被逼婚的痛苦,那我的焦虑跟谁说去?早上起来收到一段留言,一个男生写了很长一段文字告诉我,他跟自己的女朋友都在大城市工作,两个人都是老乡,因为年纪到了家里开始催促着结婚,但是因为自己的工资不高在大城市买不起房,所以决定要跟自己的女朋友分手了。我本来想安慰一下这个男生,说女生都没有跟你提出分手,你先不要自己擅自多虑了,结果男生回复说,女生的家长只给他三年的时间,要还是在大城市买不起房,就不能跟他们的女儿在一起了。我于是问,那你们现在的情况是什么呢?男生回复说,我想了一下,三年的时间我肯定是在大城市买不起房的,所以我就直接提出了分手,电话也都不接了。我继续问,那你的结论就是,你觉得你这三年一定买不起房,女生的父母也一定不会同意你们在一起,可是在这场最重要的关系里,你有问过你女朋友的意见吗?男生回答说,算了问了也是伤心,还不如不问。我于是回复,那既然这样,你自己就把自己给堵死了,我也就没有给你意见的必要了。但是我最后又补充问了一句,你今年多大啊?男生回答,我刚毕业一年。……此时此刻,可以想象的出来我的内心是千万头叫羊驼的物种奔腾而过,就差没有喷出一口老血了。不知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身边一众人向我请教问题的的方式都是,达令我今年就要实习了,我明年就要找工作了,我觉得好恐慌,或者是我快要25岁了,从来没有过男朋友又找不到男朋友是不是一种病?该不该担忧?又或者是我已经30岁了还没结婚,我是不是要孤独一生了呢?更有人问我,达令我越来越讨厌自己了,你能告诉我怎么办吗?看着这些杂乱无章的提问充斥在我的眼前我的脑海里,我试着坐下来平静一下我的情绪,然后问问我自己,我突然发现我自己当年也是这么过来的,而且我如今也在这条焦虑的路上,只是我从来不会刻意渲染这种恐惧感。我想说说我一年前的焦虑。因为是在互联网行业工作,我每天看到的业内新闻都是无数个马佳佳跟余佳文又出来做演讲了,他们口口声声告诉你“我们的资本就是年轻”或者“牛逼的90后你们永远黑不完”一类,于是你看到他们一个个成为CEO,呼次呼次的要走向人生巅峰了。我上一份工作曾经有段时间里,我的领导是一个去年刚毕业的女孩,虽然是在创业团队中没有那么正规的所谓级别的区别,但是她在我的团队中的确是起着一个统筹工作跟把握大概方向的工作,所以每次工作分配下来的时候,我身边总有其他同事问我,你不觉得这样很诡异吗?我每次总是笑着回答,分工不同罢了。如今想来,张爱玲说的那一句“出名要趁早”真的是不知道毒害了多少跟我当年一样年幼无知的少男少女心,我自己也曾经陷入这个诡异的怪圈,夜里睡不着的时候,想着我身边的朋友都出国去了,都看世界游玩去了,都结婚生孩子了,老家的同学们都一个个叫得上级别的人物了,而我自己还窝在这个租来的小屋里……想完以上种种之后,我得出了一个结论,我这辈子过得真的好失败。嗯,这个思维方式一直到去年的时候,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有天我读到了吴晓波的一篇文章,他写了几个人的故事,名满天下的画家及雕塑大师罗丹是一个整天孤独埋头于画室的老人,经济学家张五常年近80岁了每周还要写两篇1500字以上的专栏文章,吴晓波老师的结论是:是什么让某些人变得与众不同?那就是工作,和足够的耐心。也是这一次我开始把精力转移到我自己身上,而不是纯粹的一味拿每一个不可复制的他人的成就来刺激我自己。我曾经在高一那一年写了很长一篇小说,本来是打算投稿给当时很红火的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心里期待着哪怕能拿个优秀奖要是对高考加分有帮助就好了,可是有天中午我翻到了韩寒参加新概念的那一篇《杯中窥人》的文章之后,我一个人窝在被子里哭了很久,然后我起床把写好的手稿撕掉了,因为我觉得跟韩寒郭敬明安妮宝贝七堇年这一类天才相比,这一辈子即使用尽全力,我觉得我此生的文学梦是绝对不会实现了。然后记忆穿梭回现在这一刻,这一年我27岁了,我的第一本书正在筹备中,我每天跟我对接的出版社团队讨论一些细节问题跟事宜,这是一件我意料之外的事情。我周围的人都说你好厉害的时候我很是慌张,这种慌张不是因为我害怕别人的赞美跟肯定,而是我害怕给别人一种错觉,我很轻而易举就这么出书了,因为我知道自己每天投入了多少时间在电脑面前,我知道自己时时刻刻在脑子里思考的种种都会尽量记录下来,还有我在青春岁月里一度因为想问题太多换上了抑郁症,这些种种,我从来没有告诉过任何人,于是身边的朋友觉得我的这个机会竟然是如此唾手可得简单至此。我为什么总是害怕还不及?或者说为什么总有那么多人跟我一样觉得慌张惊恐,觉得人生青春好像要没了,好像很多人生愿望我真的就错过了,好像我这一辈子就要过完了?而且对于一个女人而言,这种恐慌更会随着皮肤的松弛,眼尾纹的增加,以及大姨妈的量越来越少而成倍的增加。我想了一会,给自己梳理了几个理由,一是我的积累太少了,二是我的修炼还够,三是我还没有见过更大的世界,四是我太懒了各种拖延症在身上作死,五是方法不对,就是很多时候一味的努力付出却从来没想过一个方向的问题。那么这些答案出来以后,我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我可以针对每一项都列出个一二三四的解决方式去一点点完善自己。但是上升到一个意识层面上的大问题,那就是我想要什么样的人生?昨天我的前助理问我为什么还这么大压力?她说因为对于我们这样的人来讲,目前的你可以写你自己喜欢的东西,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还能养活自己,为什么还会觉得焦虑呢?我细细想了一会,要知道一年前的我绝对不会想到自己今天的这个状态,但是我知道如今享受到这半点小成果是我这些年自己思考总结外加揉碎重建的结果,那么按照这个逻辑推理,我现在要做的事情就应该是为我30岁的节点作出积累了。嗯,这就是我想说的答案,因为焦虑,所以不满足于当下,但是我已经开始明白焦虑跟孤独一样,可能就是生活本身的色彩,毕竟快乐只会占据我们人生的那么一些瞬间而已,所以明白这一点之后,我反而愿意带着焦虑上路了。可是你有没有发现,生活中很多人宁可把很多精力花在焦虑本身这件事情上,也不愿意自我分析半点;很多人之所以老说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是因为他总是把自己想得一无是处,或者不愿意接受太低的起点。比如一个高考的孩子如今只是刚上二本的分数,然后不愿意在这个水平线上选择一个合适的大学,反而一味的告诉自己我考得好差,我的人生没有希望了。比如你是个刚入职场的新人,但是你却把身边那个比你多三五年工作经验的同事的人生作规划参考,于是在心里告诉自己,反正我积累几年下来也只能做到他那样的水平,太难了,太久了,我觉得自己不适合这份工作。这些种种,就好比一个姑娘因为男朋友递过来的开水慢了一些抱怨了一句,然后男友随意反驳了一句,姑娘于是马上就大闹“你是不是不爱我了!”这个逻辑的切换也真是够惊人的,可惜的是我们可以因为感情这个摸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偶尔可以任性一下,然而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跟场合,都由不得你任性对待。以前我很迷茫的时候,总是喜欢思考一些终极问题,于是有过来人劝我,你不要想太多,尽管去做就好了;后来又有人告诉我,你不要一股脑的上班上班干活干活,你得想想你这辈子的人生技能与不可替代性是什么?于是我就像一个陀螺,在四面八方的建议里转啊转,转到慌张压抑,可怕至极,差点被绕晕过去了。英国有一部很酷的纪录片《56UP》,150分钟总共拍了49年,摄影师跟拍了英国14个不同阶层的7岁孩子,每7年拍一次,一直跟拍到了他们56岁。在这个部纪录片里你会发现一个赤裸裸的真相,就是一个人尽其一生也不一定能改变自己所在的阶层,这个世界从来都是强者更强,就像马太福音里说的,“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就是说,软弱的人你要是继续原地不动,那连本来属于你的那部分也要拿走。但是这个纪录片给我的思考逻辑是,我开始拿出“一辈子”这个词语,把自己的人生长河拿出来掂量掂量一下,在我剩下的这几十年时间里,我的每一个节点大概的状态是什么,我不去预见或者幻想有无更大成就的可能,我分析的是,我能承受到的最低极限,就是最糟糕的状态是什么?比如说我刚毕业的时候,我的薪水要比身边很多同学低,那些进入大企业的同学的年薪是一件很让人羡慕的事情,于是那个时候我给自己的最差预想就是,我能在深圳这个城市活下去就可以了,我能养饱我自己,并且在职场上是有积累进步的,而不是重复性的单调机械而过的。我给自己的期限是三年,于是三年后,我跳槽到了互联网公司。然后第二份工作的的时候,我给自己的预设最差底线是,先学会基本的互联网行业的一些感觉积累,比如说一些如今的投资热点,风口行业,我要能跟人聊得来一些专业术语,然后把以前三年积累的策划跟文案的专长适用于如今的工作状态。然后一年过去了,上个星期我收到了公司曾经合作过的一个客户邀请,他准备开始新的创业项目组建团队,所以邀请我加入,给我开出的条件也很诱人。我以前说过一个小事情,我的第一家公司隔壁部门有个年纪蛮大的姐姐,她是公司的资深级老员工了,毕业于国内很著名的一所985高校的研究生,但是她在公司的岗位是普通的行政人员,我一直不明白她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选择,但是我也不好意思问她,后来我就一直安慰自己是每个人想要的生活方式不一样罢了。然后上个月的时候我跟前同事聚餐,听说这个姐姐已经辞职了,我们一行人都很震惊,因为感觉她就是要打算在这家公司待一辈子的样子,后来有同事说她原本是这样打算的,但是到了后来她发现身边的同事年纪比她小的孩子越来越多,她渐渐不适应这种年龄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有一天公司空降了一个年龄很小的同事成为她的领导,她在情绪上接受不了,于是就离开公司了。后来这个姐姐开始找工作,但是发现已经找不到各方面条件跟她差不多匹配的公司了,因为传统公司开始转型需要新鲜血液,她积累多年的行政工作经验一个刚毕业的小孩就能做的比她好,然后她也不愿意接受跟毕业生一样的薪水,于是后来我们听说到的版本是,这个姐姐就失业在家了。所以因为这件事情,我一直告诉自己,千万得让自己在三十岁以前完成从找工作到被提供工作选择的过渡,所以当我的前客户向我提出加入团队邀请时,我突然感觉这个状态的完成实现提前了三年。上个星期我跟耳语的中国创始人苹果姐姐交流的时候,她告诉我她以前花了很大的努力,在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获得了进入华尔街工作的机会,可是后来当她开始一项为硅谷创业者画像的兴趣爱好的时候,她就在一次分享会上轻而易举的得到了如今这份工作的邀请,以至于她自己都觉得这份工作机会来得太过简单了。可是这件事情带给我的思考就是,那些我们看起来觉得轻而易举的机会到来,背后有着点点滴滴的积累,苹果姐姐毕业于名校,大企业实习过,凭着能力拿到了华尔街金融工作的入场券,而为这些创业家的画像不过就是她才能展示的一个介质跟渠道罢了,所以她能获得如今这份回中国组建耳语团队的创始人的机会,也不过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罢了。这个世界太过于慌张,很多人都渴望一夜成名一夜暴富,我身边所有的有钱没钱的朋友最近都把精力集中在了股市上,我却从来没有对这件事情动心过半分,一是因为我知道我不擅长这个事情我就不去凑热闹了,二是那些大赚一笔的人儿毕竟都是少数,我相信运气,但是我只相信天道酬勤跟厚积薄发的运气。吴晓波出了一本书叫《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书里他写说“原来生命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浪费”,我身边有同事看完这本书后就受不了了,吵着要辞职收拾行李参加吴晓波他们组织的南极旅行,喊着要去浪费最美好的生命,于是这段时间里这个同事可谓是坐立不安无心工作。有一天我终于忍不住了,我在微信上给同事留言,我说我告诉你如今这个口口声声喊着生命就应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的男人,他用十年的时间完成了《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和《浩荡两千年》的企业史三部曲写作,他也用十年时间把蓝狮子从无到有,打造成中国目前最大的原创财经出版机构。你只看到了吴晓波说的原来生命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浪费,可是你别忘了他还说过,你需要判断的仅仅在于,这次浪费是否是“美好”的。我问同事,那么你的那些“美好”又在哪里呢?收拾行李准备跳槽换个好工作倒是真的呢!这一段话说完,同事就再也没有吵过要蠢蠢欲动浪费生命的事情了。人都是很纠结的动物,就像林夕写的歌词里说“我怕时间太快不够将你看仔细,我怕时间太慢日夜担心失去你”于是“恨不得一夜之间白头永不分离”,嗯,我们总是好不容易,我们总是身不由已。励志的故事向来鼓舞人心,励志的故事也经常误人子弟,所以我提醒此时此刻的你,千万不要听了我的故事就冲动辞职了,也千万别看过我的旅行故事就要马上动身了,更不要把我称之为心灵导师可以治愈一切,因为自己就是个伤痕累累而又不断在疗伤的人。一辈子对我而言,是个很神圣的事情,我不敢轻易就下一个结论我这一生是不是就过得很失败,那些以前让我着急的事情,如今想来就跟升级打怪一样,每一次出现的时候都让我胆战心惊,但是一旦过了这一关又觉得还好也就那样,然后到下一关的时候我又继续操心焦虑起来,周而复始。只是如今我开始适应这个节奏了,因为我相信每一段紧张刺激的升级游戏里,意味着我的成熟又高了一层境界,它更提醒我的是,我的那些克制与隐忍,等待跟蛰伏都是有用的,那些属于你内在的强大力量,那些你日夜积累起来的点滴能力,那些你从别人故事里拿过来自己重新组建过的价值观,才是让你对抗这种“感觉一切都来不及”的慌张的力量所在。害怕来不及的人一般都有责任感,做事情都要往前赶。宁可等别人也不让别人等自己。
害怕来不及还因为自卑,怕别人不满意,做什么工作事情都想别人满意,所以拼命往前赶。
害怕来不及一个后果就是做事情不踏实,结果变成了急躁,虎头蛇尾,这是比来不及更可怕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