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交通发达了,空间距离缩短了,但为何感觉与父母之间的心理距离扩大了?

2023-07-28 12:57:48 条浏览

时代进步的太快我们又必须跟着时代走不能被落后所以和父母的心里距离扩大了还有就是因为工作长时间不见哪怕现在交通方便回家要不了多少时间。但是亲情是刻在骨子里的忘不了也不能忘




因为人都要长大,每一代人成长环境不一样,观念不一样。观念不同就容易产生矛盾,产生争吵,特别是在接触增多的情况下。所以古人说通情达理,情在理先,跟家人相处不能扣死理,而要共情,处理情绪、情感问题,然后才能情通则理达




还是客观通俗点来说这个就是主观上的一种心理意识,一个是以为年龄增大,每一代人的观念和想法更加突出,二来就是年轻的时候并没有做到对父母责任或愧疚,导致的心理压力,再来就是城市的生活节奏随着时间推移,社会的发展导致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达不到正比,没有时间考虑父母或者极少的考虑父母,最后就是自己有了家庭,自己为了自己的家庭有时候会忽略对父母的照顾,自然心理的距离也就越来越大。其实天下父母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在自己年老的时候孩子可以抽时间来看看,都希望孩子能陪在自己的身边,嘴上不说其实一次次的心理斗争也会影响父母心理的念想和向往,久而久之也就话少了,距离感觉也远了。在自己工作和闲暇之余请一定要带着父母到处走走,多多陪伴,多讲讲心里话,多关注父母,因为他们的时间真的不多了~欢迎评论留言哦~




因为交流更少了。以我个人例子,因为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从小都比哥哥姐姐更粘爸爸妈妈。但后来我初中就开始住宿了,一直到大学毕业到现在工作,最多就是过年放假才会在家,几乎很少有整个月整个月和爸妈待在一起的日子。今年我带爸妈去北京旅行,去了一个星期,因为是独自跟他们在一起吃、喝、玩,那种感觉就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彼此能打开很多心结。建议多和爸妈有一些独立相处的时间,用心交流。




心理距离的扩大与空间距离没有直接关系,与交通发达、与科技进步都没有直接关系。不过这个问题问的好,这个问题既有现实的意义,又有历史的原因。我个人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心理的距离只会越来越大。

这是因为我国自古代实施保甲制度以来,历代王朝为了便于管理,基本上是限制人口流动的。随着人口的繁衍,逐渐形成了汉文化圈特有的家族管理制度,这种家族管理制度做为王朝管理的一部分,享有着一定的政治权利,因此,家族成员的稳定性是获取政治利益的关键要素。除了当兵,入仕(当官)外,很少有外出谋生的(战乱、饥荒时期除外),就连从商也要看政府的脸色。所以,儒家提倡的伦常学说就是维系家族稳定的重要指南。另外,上面也说了,家族掌握一定的政治资源,这种资源在分配的时候,和平时期优先培养入仕者,其次分配给遵守伦常者。家族里不学无术者,“离经叛道”者,来历不明者,基本上是很难获取家族资源的。(家族资源包含有继承的合法性,子女入学堂的优先性,财产分配主次性等)。再者古人离开了家族外出谋生,安全性得不到保障,所以古代独立外出谋生的人少之又少,倒是家族迁徙的比较多。

正是由于古代人口流动性差等多方面原因,古人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确实比现代人多的多。加上古代王朝提倡的“孝”,家族管理上引导利诱,甚至家族里的私刑,都让家族成员无论是在心里上还是空间上,都和父母长辈,以及家族保持着尽可能的一致。

由此对比一下我们现在的环境。国家提倡的孝,主要集中在道德层面,法律层面就弱化了许多,而在刑法方面就更是少的可怜。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人,政治权利下放到了每一个公民手中,家族已经名存实亡,而家族里的资源,私刑等更是沦为了历史。再加上城市化进程中,拆迁安置将原本聚集居住的“家族亲人”,以户为单位进行了重新安置,不再以“族”聚居。这样就大大弱化了“族”的管理,也弱化了伦常教育。

说实话,我是我们家族的长房这一支,而我又选修过社会发展简史,还稍微知道一些古代的家族教育,家族礼仪。20世纪以来,“家族”一步步的瓦解,“个人”逐步的解放。“家族”伦理已成为历史,“家庭”伦理还在逐步建立中,加上知识信息的爆炸,社会工作压力的增大,这才是父母与子女的代沟越来越大的根本原因。




那是因为你长大了,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空间了,但不可疏远父母,时常打个电话问候问候,逢年过节常回家看看!送你一句话:百善孝为先,父母大如天!




本人的父母已经离我而去,就不谈自己与父母的心理距离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谈谈学生与父母的心理距离吧。

交通发达了,空间距离缩短了,但为何感觉与父母之间的心理距离变大了。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心理学问题。首先肯定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心理距离变大不是空间距离增大造成的,而是与社会因素、教育因素、心理因素等有关系。

社会大环境。在这个人流、物流、车流、信息流大流动的社会背景下,使得父母与子女相处的时间变得“珍贵”,交流的机会变得“稀有”。给大家讲一个匿名的实例吧。儿子小张,今年17岁,高二,寄宿在学校。小张妈妈发现,儿子离家一年多,自己亲生的儿子变得沉默寡言,几乎无法跟儿子交流,也不敢说儿子,怕儿子离家出走。

夫妻俩平时由于工作需要,自从小张7岁的时候,夫妻俩经常在外面跑。不是爸爸不在家,就是妈妈不在家,有时二个人都不在家。时间长了,小张就适应了妈妈、爸爸不在身边的现实。再长一点的时间,例如2—3年,电话里都不愿意与妈妈爸爸多交流了。学校开家长会,班主任反馈:小张性格非常孤僻,不愿与同学交往,也不怎么参加集体活动,希望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小张的思想工作。

家庭教育。有些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教育孩子的方法不正确,导致与孩子沟通不畅,甚至侵犯孩子的合法权益,致使与孩子的心理距离越来越大。小王平时住在学校,每个周末都回家一次,由于平时当面沟通不畅,小王的妈妈就偷看儿子的日记,查他的浏览网页,寻找平时沟通不畅的原因,并唠叨他上网时间不要太长,要经常与同学交流等等。再后来,发现了妈妈侵犯了自己的隐私,生气的小王与妈妈大吵了一番,又受到爸爸的呵斥,小王索性就离家出走了。这不仅仅是心理距离增大的问题了。

心理因素。从心理学角度看,中学阶段正值青少年青春期和叛逆期,对现实问题的考虑能力欠缺,随意性、情绪化较明显。建议大家看看《青春期》影片。它“讲述了一位正值青春期的90后问题少女程小雨,由于父母离异造成的价值观错误,而生性胆怯的汪小菲被程小雨深深吸引,从而追求小雨,在过程中为了保护小雨同时让小雨找回自我,改变错误的价值观做出了大胆勇敢的行为,直至用鲜血和意志唤醒了人性,用身残的代价验证了90后青春的价值。”这是影片介绍,酷不酷?

在青春期阶段,许多孩子的幼稚、冲动、直言不讳,使家长感到难堪。同时,现在的家长由于社会原因,大部分家长的文化素质不高,有的科学知识水平较低,给孩子的教育造成了心理距离。

有人说心理距离叫代沟,是一种普遍正常的社会现象。是因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生长的年代、所处的环境、接受的教育不同,接触的人和事各有不同,思想和行为形成必然有一定的差别。话虽有一定的道理,但这种差别不加以“修饰”,两代人之间的距离就会越来越大。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一辈人和新时代人的社会经历也会发展,社会环境、社会任务必然不同。一个人由青年到老年,生理上的变化也必然带来心理上和行为上的变化。调查表明:中学生与父母沟通绝大多数处于被动,不愿与父母谈心,而父母又不主动走进孩子内心世界,不知道新时代孩子需要什么。于是孩子和父母都选择沉默,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青春期的孩子们,由于身体发育较快,心理上成人感越来越浓,开始追求或试探成人世界,并向父母提出独立自主的要求。这种独立意识的产生,是未来独立的前奏。

我接触到一位朋友,因为和妻子离婚,才知晓当今社会中值得思考的社会问题:领离婚证的人比领结婚证的人还多。本人无资格评论这种现象,但对孩子的影响,不能不说,现在一个班级至少有5—10个单亲或是隔代教育的孩子。这类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定时炸弹”,缺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教师又不敢管,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都远不及双亲的学生,心理距离比地球的直径还要大,与同学、与老师、与社会。真的发人深思,我在思考,是否要修改《婚姻法》。不然,又怎么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有的人寄希望于教师,大家说,是不是教师的职责?教师能够扭转乾坤吗?

针对上述现象,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义务也有责任呼吁全社会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家长和老师不仅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应该关注父母角色缺失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产生的消极影响,关注家庭氛围和教育方式,使他们摆脱内向、敏感、对现实生活缺乏安全感的困惑。每位做父母的都要承担起“孩子第一任老师”和“扣好孩子第一粒扣子”的责任,把孩子的成长、成人、成才放在第一位,不要把做“生意”凌驾于孩子教育之上。从关心孩子的身体、学习、生活开始,从细节着手,“一声问候,一句叮咛,一个微笑,一次探望,都可以化做甘露滋润孩子的心田”。孩子的教育成功与否,关系到孩子的未来,关系到社会的未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每位家长都要依法尊重孩子的隐私。越是关系亲密越要尊重隐私。当孩子处于青春期时,就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没有适当的空间距离,就无安全的心理距离。与孩子交流要保持适度。过多与“唠叨”没有区别,会产生“爱”的晕轮效应,让孩子觉得父母什么都不是。家长要拉开一定的距离看孩子的行为习惯,挖掘孩子的长处和优点,肯定孩子做得对和做得好的地方,可以避免产生心理距离。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