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经常胸闷并呼吸困难,是为什么?

2024-03-07 13:06:12 条浏览

[哈欠][机智][机智][机智][机智][机智][机智][机智]




如果患者经常觉得胸闷伴随呼吸困难,首先,要考虑到心源性的疾病,例如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炎、心包炎、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风湿性心脏病、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冠状动脉的狭窄、供血不足,从而会自发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其次,对于呼吸系统的疾病,例如慢性支气管炎的急性发作、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心病、肺动脉高压,这些情况也会导致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二氧化碳分压过高,氧分压降低,引发胸、气短、呼吸困难。然后,对于一些内分泌代谢类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失调,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也会有此症状。

最后,在一些神经源性的疾病,例如心脏神经官能症时也会有这样的表现。

胸闷、气短、呼吸困难都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症状,不同的疾病会引起相同的症状,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中年人或者年轻人,如果出现胸闷和呼吸困难有季节性,春、夏居多,而且与吸入过敏原有关。

需要注意有无过敏性哮喘的可能,患者出现发作性的胸闷或者呼吸困难,夜间、凌晨为重,部分病人会有喘鸣,部分病人仅表现为胸闷或者咳嗽。

通常合并有其他过敏性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或者荨麻疹,此时需要行肺功能检查,以进行鉴别诊断;

2、老年人经常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同时有长期大量的吸烟史,且活动耐量呈进行性下降,需要注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可能。

间质性肺病也可以表现为呼吸困难,老年人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通常会有冠心病,冠心病患者心功能不佳时,也可以出现呼吸困难。并且呼吸困难与体位有关,坐位较轻,卧位较重,因为卧位血液循环较多,心脏负荷较重,所以呼吸困难相对更重。所以出现上述症状,需要及时就诊,寻找原因,进行有效治疗。




心脏功能不好!




经常胸闷气短,呼吸困难,有以下几种可能:第一,心脏病,冠心病,主要有胸闷气短,严重者呼吸困难,心脏检查可以确诊!第二,肺部疾患,老慢支,肺气肿,哮喘等都会引起这些症状!第三,颈椎病压迫引起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导致颈性心脏病,可以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心脏检查可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第四,精神因素,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也会导致心脏神经官能症!




颈椎病能导致心慌胸闷,心悸,心跳加速,查不出原因的心脏病,恶心呕吐,头昏晕,眼睛干涩难受,手臂麻木,看看你是不是有颈椎病,




呼吸困难、胸闷发生在不同年龄阶段,所提示的疾病也不同。中老年群体或体型肥胖者出现胸闷、呼吸困难,提示心肌缺血,主要原因是血脂升高,导致血管内壁形成斑块,当斑块增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血管腔狭窄而出现心肌缺血,常见症状是胸闷、气短,进一步发展会出现心前区疼痛,治疗是扩张血管和降血脂,如果任其发展会导致心肌梗死。

年轻女性出现胸闷、呼吸困难,是心脏神经官能症导致的,这类患者都有精神创伤史或工作压力过大的经历,且胸闷、呼吸困难多数发生在情绪激动后,但是查心电图、血脂没有异常发现,主要可采取心理治疗或可口服逍遥丸。




如果患者经常自觉胸闷伴随呼吸困难

1、考虑心源性疾病,例如冠心病、心肌炎、心包炎、肥厚型梗阻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以上情况都会出现冠状动脉的缺血、狭窄、痉挛,会有呼吸困难、胸闷气短的症状。

2、对于呼吸系统的慢性疾病,例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心病乃至肺动脉高压会出现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二氧化碳分压过高、氧分压过低而出现的呼吸困难。

3、对于内分泌代谢类的疾病,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肾上腺皮质功能失调,在以上情况下也会有上述症状。最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导致心脏神经官能症时也会有呼吸困难的症状,治疗之前一定先查明导致疾病的原因,根据病因具体用药。




经常胸闷气短呼吸困难是什么原因?

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生理性的,一种是心理问题造成的。

生理性的指,各种因素导致的血液粘稠,血管变窄,变脆,血流不畅,造成供血不足,会有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心慌心悸等症状。需要在饮食,运动,戒烟戒酒,等方面调理,严重的可能需要做支架手术。

另一种是心理问题,由于焦虑导致的植物神经紊乱,也会出现胸闷气短、心慌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调整不合理认知,建立新的思维创新,优化个性来消除症状。




根据你的状况我们可以以支气管哮喘为参考: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嗜酸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等多种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临床上表现反反复复发作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并可出现广泛多变可逆性缩窄,发病原因复杂,约20%患者有家族遗传的基础上受到体内某些因素的激发而产生。支气管哮喘病程长,反复发作可并发肺部感染、肺气肿、肺心病,严重发作时有可能发生自发性气胸等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半数上在12岁以前发病。从胸闷发生的年龄来看,儿童发生胸闷多数提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纵膈肿瘤;青年人发生胸闷多数提示患有自发性气胸、纵膈肿瘤、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老年人发生胸闷多数提示患有肺气肿、冠心病、心血管系统等疾病。一般情况下可通过休息、放松仍没有改善症状下就必须引起重视,应该到医院去进行胸部透视、心电图、超生心动图、血液生化等检查以及肺功能测定,以便临床医师进一步确诊,以免延误必要的治疗。




胸闷喘气困难就是呼吸困难,主要是呼吸系统疾病和循环系统疾病,其次是中毒,神经精神疾病。

具体区分是:

1、肺源性呼吸困难,包括①,喉与气管疾病,如喉部狭窄,气管和支气管炎。

②,肺部疾病,如肺炎,肺不张等。

③,胸膜腔疾病,如大量胸膜积液。

④,胸壁疾病,如呼吸神经和呼吸肌麻痹。

2、心原性呼吸困难,主要发生于左心或右心功能不全。

当左心功能不全时,因肺瘀血可出现呼吸困难。发病原因有:①,肺泡张力增高,刺激肺牵张感受器,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兴奋呼吸中枢。②,肺泡活动减弱,使肺活量减低。③,肺瘀血,气体交换功能发生障碍。④,肺循环压力升高,对呼吸中枢的反射性刺激增强。

右心功能不全,呼吸困难原因是体循环瘀血所致。

3、中毒性呼吸困难:①,当酸性代谢产物增多时可引起呼吸困难。见于急,慢性肾功能不全。②,各种感染,如败血症等。③,各种药物中毒。

4,神级精神性呼吸困难,如脑出血,脑炎,脑血栓等疾病。




经常胸闷,呼吸困难是怎么回事?

很多人碰见激动的情绪或者气候不好,就会出现呼吸不畅,胸闷的感觉。其实这个跟中医对人体的认识有很大的关系。

胸闷是气滞的表现

胸部是人体的气海,是气机出入的关键口,链接着咽喉与腹部,中医认为肺主气,如果气滞就容易出现气机不畅,胸胁部就会感觉满闷。

除此之外,人体的气机还与肝脏有关,肝主气机的升降,肺主气机的出入,胸闷有可能是气机升降出现了问题,也有可能是出入出现了问题。

肝胆主升降

如果是肝胆主升降的功能出现了异常,那么出现气滞的可能性很高,不仅会有胸闷呼吸困难,还有胸胁疼痛,口干口苦等问题出现。严重的时候还会有肝区疼痛,眼睛干涩等问题。这种情形就是肝主疏泄功能出现了问题。

肺主呼吸

其实气机的出入,最重要的是肺,肺主管着气机的出入,如果肺部出现了问题,或者咽喉、鼻息不利,也会出现胸满。

所以,经常胸满呼吸困难,需要重点考虑的是肝胆的升降功能还是肺的气机出入功能。如果是肝胆升降出现了问题,可以考虑小柴胡汤和补中益气汤;如果是肺主出入的功能出现了问题则可以考虑使用麻黄类方,或者宣发效果强的药物。




经常胸闷、呼吸困难,这是为什么?因为没有提供相关信息,对你的情况不了解,这里只能大致推测引起胸闷、呼吸困难的原因,主要总结如下:

1.呼吸系统疾病:顾名思义,任何疾病累及呼吸系统,都可以出现供氧不足的表现,引起胸闷、呼吸困难,常见的有支气管哮喘、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2.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系统向全身供血,通过血液提供氧气,如果心血管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均可以缺氧的表现,引起胸闷、呼吸困难,常见的有动脉栓塞、心力衰竭、冠心病等;

3.血液系统疾病:根据经验我们得知,心脏靠血液向全身提供氧气,若体内血液系统病变,则可引起全身缺氧表现,出现呼吸困难、胸闷症状,常见的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

4.膈肌病变:膈肌如果抬高,则也可以引起胸闷、呼吸困难,主要见于膈肌膨升症等;

5.其他:如气胸、膈肌脓肿等;

以上是笔者对引起胸闷、呼吸困难系统的总结,这个是比较粗略的,笔者下面列举十大常见的引起胸闷、呼吸困难的疾病,具体如下: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肺炎;

3.冠心病;

4.心力衰竭;

5.心脏瓣膜病;

6.肺栓塞;

7.心肌梗死;

8.癔症;

9.贫血;

10.心律失常。

以上是笔者的总结,如果出现这种胸闷、呼吸困难请尽快去医院完善检查,排除危重症,如果觉得笔者写的还可以,就点个赞呗……




经常胸闷、呼吸困难的原因有很多,临床上的评估需要综合症状、病史及检查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在没有其他病情描述的时候我们只能进行大概分析!

一、危险性不大的情况

患者脾气比较暴躁、易怒,能特别提出这点,应该也是有所猜测,从这点来看,如果情绪波动较大,确实可能会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全身乏力的情况,这种情况在临床上被称为“心脏神经官能症”,因为情绪的波动(工作、生活长期高压,处于紧张易怒的情绪中)会使大脑皮层受到强烈刺激,导致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过程产生障碍,使中枢神经功能失调,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造成血管长期处于痉挛收缩状态中,进而出现一系列症状。

由于此类患者没有器质性病变,主要是精神因素所致,所以虽然短期内危险性不大,但也有害处,那就是外力很难帮助,药物的作用非常小,需要患者自行调整,需要警惕长期无法恢复,那么不仅需要怀疑其他问题,更可能诱发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

二、可能已经患有疾病的情况

首先绕不过的心脏病,毕竟多种症状都指向心脏,需要进行心电图、CT、造影等检查进行确诊,如果造影显示50%就可以确诊为冠心病,其中心绞痛和心梗都是冠心病的临床表现之一,由于患者存在明显症状,首先可以排除冠心病中最为特殊的一类,隐匿性冠心病,又称无症状心肌缺血。

而且患者存在呼吸困难和全身无力的症状,我们还需要怀疑心衰的可能,心衰并非单一的疾病,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心脏的终末阶段,这部分患者心功能严重受损,心肌供血、泵血能力降低,只会是患者恶性循环,病情逐渐恶化,最终死亡,这个几率大概5年50%。

虽然说可能引起胸闷、呼吸困难的疾病还有很多,诸如肺栓塞、、白血病、气胸等,但由于这些疾病的可能性不高(与这两种相比)就不在啰嗦,两者目前最常见的治疗方案就是药物控制,前者阿司匹林+他汀,后者强心+利尿+扩血管,后期采取支架搭桥和心脏移植及辅助装置急救。

三、可能发生误诊的情况

与第一种情况有一定的联系,但却存在性质及时间的差别,两者同样是神经发生的作用,但根源却不相同,前者是精神波动短暂影响的神经,而后者则是脊柱病变持续影响的神经,造成的结果相似,甚至更加严重,但由于存在责任病灶,神经会长期处于兴奋紊乱中,患者往往经常出现明显症状。

这部分患者也需要及时采取治疗,但由于存在明显的病因,可以通过精准的治疗得以痊愈,此类患者的治疗需要从病灶及神经两方面进行处理,一方面消除病灶源,一方面解除神经兴奋性,这样才能完全恢复。




您好!根据您的描述可能患的是喘证,为您介绍一下喘证:

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病证。喘即气喘、喘息,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有轻重之别。

喘证可见于某些急、慢性疾病病程中,如急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心源性哮喘、肺源性心脏病、胸腔积液、矽肺等发生呼吸困难时,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喘证病因复杂,概言之有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为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为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欲久病等导致肺气上逆,宣降失职;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而成。

一、病因

1.外邪侵袭

常因重感风寒,邪袭于肺,外闭皮毛,内遏肺气,肺卫为邪所伤,肺气不得宣畅,气机壅阻,上逆作喘。若表邪未解,内已化热,或肺热素盛,寒邪外束,热不得泄,则热为寒郁,肺失宣降,亦气逆作喘。或因风热外袭,内犯于肺,肺气壅实,清肃失司;或热蒸液聚成痰,痰热壅阻肺气,升降失常,发为喘逆。如《景岳全书·喘促》说:“实喘之证,以邪实在肺也,非风寒则火邪耳。”

2.饮食不当

过食生冷、肥甘,或因嗜酒伤中,脾运失健,水谷不归正化,反而聚湿生痰;痰浊上干,壅阻肺气,升降不利,发为喘促。《仁斋直指方》说:“惟夫邪气伏藏,痰涎浮涌,呼不得呼,吸不得吸,于是上气喘促。”即是指痰涎壅盛的喘证而言。如复加外感诱发,可见痰浊与风寒、邪热等内外合邪的错杂证候。若痰湿久郁化热,或肺火素盛,痰受热蒸,则痰火交阻于肺,痰壅火迫,肺气不降,上逆为喘。若湿痰转从寒化,可见寒饮伏肺,常因外邪袭表犯肺,引动伏饮,壅阻气道,发为喘促。

3.情志所伤

情志不遂,忧思气结,肺气痹阻,气机不利,或郁怒伤肝,肝气上逆于肺,肺气不得肃降,升多降少,气逆而喘。《医学入门·喘》所说“惊忧气郁,惕惕闷闷,引息鼻张气喘,呼吸急促而无痰声者”即属此类。

4.劳欲久病

慢性咳嗽、肺痨等肺系病证,久病肺虚,气失所主,气阴亏耗,不能下荫于肾,肾元亏虚,肾不纳气而短气喘促,故《证治准绳·喘》说:“肺虚则少气而喘。”或劳欲伤肾,精气内夺,肾之真元伤损,根本不固,不能助肺纳气,气失摄纳,上出于肺,出多入少,逆气上奔为喘。正如《医贯·喘》所言:“真元损耗,喘出于肺气之上奔……乃气不归原也。”若肾阳衰弱,肾不主水,水邪泛滥,干肺凌心,肺气上逆,心阳不振,亦可致喘,表现虚中夹实之候。此外,如中气虚弱,肺气失于充养,亦可因气虚而喘。

二、病机

喘证的病位主要在肺和肾,涉及肝脾。因肺为气之主,司呼吸,外合皮毛,内为五脏华盖,为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肺的宣肃功能正常,则吐浊吸清,呼吸调匀。肾主摄纳,有助于肺气肃降,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之说。若外邪侵袭,或他脏病气上犯,皆可使肺失宣降,肺气胀满,呼吸不利而致喘。如肺虚气失所主,亦可少气不足以息而为喘。肾为气之根,与肺同司气体之出纳,故肾元不固,摄纳失常则气不归原,阴阳之气不相接续,亦可气逆于肺而为喘。另外,如脾经痰浊上干,以及中气虚弱,土不生金,肺气不足;或肝气上逆乘肺,升多降少,均可致肺气上逆而为喘。

喘证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喘在肺,为外邪、痰浊、肝郁气逆,邪壅肺气,宣降不利所致;虚喘责之肺、肾两脏,因阳气不足,阴精亏耗,而致肺肾出纳失常,且尤以气虚为主。实喘病久伤正,由肺及肾;或虚喘复感外邪,或夹痰浊,则病情虚实错杂,每多表现为邪气壅阻于上,肾气亏虚于下的上盛下虚证候。

喘证的严重阶段,不但肺肾俱虚,在孤阳欲脱之时,每多影响到心。因心脉上通于肺,肺气治理调节心血的运行,宗气贯心肺而行呼吸,肾脉上络于心,心肾相互既济,心阳根于命门之火,心脏阳气的盛衰,与先天肾气及后天呼吸之气皆有密切关系。故肺肾俱虚,亦可导致心气、心阳衰惫,鼓动血脉无力,血行瘀滞,面色、唇舌、指甲青紫,甚至出现喘汗致脱,亡阴、亡阳的危重局面。

【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1.以喘促短气,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二、病证鉴别

1.喘证与气短

两者同为呼吸异常,喘证呼吸困难,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实证气粗声高,虚证气弱声低;气短亦即少气,主要表现为呼吸浅促,或短气不足以息,似喘而无声,无抬肩撷肚。如《证治汇补·喘病》说:“若夫少气不足以息,呼吸不相接,出多入少,名曰气短。气短者,气微力弱,非若喘证之气粗奔迫也。”可见气短不若喘证呼吸困难之甚。但气短进一步加重,亦可呈虚喘表现。

2.喘证与哮病

喘指气息而言,为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哮指声响而言,必见喉中哮鸣有声,有时亦伴有呼吸困难。正如《医学心悟》曰:“夫喘促喉间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喘未必兼哮,而哮必兼喘。

三、相关检查

喘证发作时当结合听诊,注意肺部有无干湿性啰音或哮鸣音。胸部X片及CT检查、心电图检查,可协助鉴别喘证出现的原因,辨清是肺源性的诸如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矽肺等,或为心源性的如心衰。同时可配合血常规检测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痰培养、血气分析、肺功能测定、心脏彩超等检查。

【辨证】

一、辨证思路

喘证的辨证应以虚实为纲。实喘者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有痰鸣咳嗽,脉数有力,病势多急;虚喘者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象微弱或浮大中空,病势徐缓,时轻时重,遇劳则甚。《景岳全书·喘促》云:“实喘者,气长而有余;虚喘者,气短而不续。实喘者,胸胀气粗,声高息涌,膨膨然若不能容,惟呼出为快也;虚喘者,声低息短,惶惶然若气欲断,提之若不能升,吞之若不能及,劳动则甚,而惟急促似喘,但得引长一息为快也。”

二、类证鉴别

1.实喘应辨外感内伤

外感,起病急,病程短,多有表证;内伤,病程久,反复发作,多无表证。

2.虚喘应分病变脏腑

肺虚者,劳作后气短不足以息,喘息较轻,常伴有面色[[!NFBE2]]白,自汗,易感冒;肾虚者,静息时亦有气喘,动则更甚,伴有面色苍白,颧红,怕冷,腰酸膝软;心气、心阳衰弱时,喘息持续不已,常伴有发绀、心悸、浮肿、脉结代等。

3.辨病位病势轻重

凡因外感、痰浊、肝郁气逆等致邪壅于肺,肺之宣降失司之实喘者,其病位在肺,病情较浅;若久病、劳欲,肺之气阴耗伤,肾之精气不足之虚喘,其病位在肾,病势较甚;若喘久由气及血,由肺及心,出现气喘、心悸、胸闷、发绀、浮肿、脉结代之喘证重症,则病及于心,病势已危矣。

三、证候

(一)实喘

1.风寒壅肺证

症状: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常有头痛,恶寒,或有发热,口不渴,无汗,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病机分析:本证为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风寒之邪自皮毛而入,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失宣降则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满;风寒束表则头痛,恶寒,无汗;风寒袭肺则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口不渴;邪正相争则或有发热;苔薄白而滑,脉浮紧均为风寒壅肺之象。

2.表寒肺热证

症状: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爽,吐痰黏稠,伴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苔薄白或罩黄,舌边红,脉浮数或滑。

病机分析:本证为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肺热气壅,肃降无权,故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煽,吐痰黏稠,咳痰不利;寒邪束表,热郁于里,故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苔薄白或罩黄,舌边红,脉浮数或滑均为表寒肺热之象。

3.痰热郁肺证

症状: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质黏色黄,或夹有血色,伴胸中烦闷,身热,有汗,口渴而喜冷饮,面赤,咽干,小便赤涩,大便或秘,舌质红,舌苔薄黄或腻,脉滑数。

病机分析:邪热蕴肺,蒸液成痰,肺失清肃,则有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质黏色黄;热伤肺络,可见痰有血色;痰热郁蒸于肺,故有胸中烦闷,身热,有汗,口渴而喜冷饮,面赤,咽干;里热壅盛,故见小便赤涩,大便或秘;苔薄黄,脉滑数皆为痰热之征。

4.痰浊阻肺证

症状:喘而胸满闷塞,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黏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食少,口黏不渴,舌苔白腻,脉象滑或濡。

病机分析:本证为中阳不运,积湿生痰,痰浊壅肺,肺失肃降。中阳素虚,痰湿素盛,壅阻肺窍,呼吸不利则喘而胸满闷塞,甚则胸盈仰息;痰浊盛则痰多,黏腻色白,咯吐不利;中阳失运则兼有呕恶,食少,口黏不渴;舌苔白腻,脉象滑或濡为痰浊阻肺之象。

5.肺气郁闭证

症状: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著,或无痰声,平素常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苔薄,脉弦。

病机分析:本证为肝郁气逆,上冲犯肺,肺气不降。平素忧思气结,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肝气上逆犯肺,肺金肃降失司,胸中气满,则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因仅为气机郁闭,故喉中痰鸣不著,或无痰声;苔薄,脉弦均为肺气郁闭之象。

(二)虚喘

1.肺气虚耗证

症状: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或见咳呛,痰少质黏,烦热而渴,咽喉不利,面颧潮红,舌质淡红或有剥苔,脉软弱或细数。

病机分析:本证为肺气亏虚,气失所主,或肺阴亦虚,虚火上炎,肺失清肃。肺虚气少,故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咳声低弱;气虚卫外不固,故自汗畏风;肺阴不足则见咳呛,痰少质黏,烦热而渴,咽喉不利,面颧潮红,舌质淡红或有剥苔,脉软弱或细数。

2.肾虚不纳证

症状: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呼则难升,吸则难降,气不得续,形瘦神惫,跗肿,汗出肢冷,面青唇紫,舌淡苔白或黑而润滑,脉微细或沉弱;或见喘咳,面红烦躁,口咽干燥,足冷,汗出如油,舌红少津,脉细数。

病机分析:本证为肺病及肾,肺肾俱虚,气失摄纳。肾为五脏之根,下元不固,摄纳失司,故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呼则难升,吸则难降,气不得续,形瘦神惫;肾虚水停则跗肿;肾阳不足则汗出肢冷,面青唇紫;舌淡苔白或黑而润滑,脉微细或沉弱均为肾虚不纳之象。

3.正虚喘脱证

症状:喘逆甚剧,张口抬肩,鼻煽气促,端坐不能平卧,稍动则咳喘欲绝,或有痰鸣,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肢冷,脉浮大无根,或见歇止,或模糊不清。

病机分析:本证为肺气欲绝,心肾阳衰。肺气欲绝,故见喘逆甚剧,张口抬肩,鼻煽气促,端坐不能平卧;痰浊阻肺,可有痰鸣;心肾阳衰,喘汗欲脱,故有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肢冷;阳气衰竭,则可见脉浮大无根,或见歇止,或模糊不清之象。

【治疗】

一、治疗思路

1.分虚实而治

实喘治肺,以祛邪利气为主,区别寒、热、痰、气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化宣肺、清化肃肺、化痰理气的方法。虚喘以培补摄纳为主,或补肺,或健脾,或补肾,阳虚则温补之,阴虚则滋养之。

2.分标本而治

对于虚实夹杂,寒热互见者,当根据具体情况分清主次,权衡标本,辨证选方用药。

3.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喘证多继发于各种急慢性疾病中,所以应当积极地治疗原发疾病。

二、基本治法

1.宣肺散寒法

适应证:风寒郁肺证。

代表方: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前方宣肺平喘,散寒解表,用于咳喘,寒热身痛者;后方功能宣肺化痰,用于喘咳胸闷,痰气不利者。前方解表散寒力强,后方降气化痰功著。

常用药:麻黄、紫苏温肺散寒;半夏、橘红、杏仁、苏子、紫菀、白前化痰利气。

加减:表证明显,寒热无汗,头身疼痛,加桂枝配麻黄解表散寒;寒痰较重,痰白清稀,量多起沫,加细辛、生姜温肺化痰;若咳喘重,胸满气逆者,加射干、前胡、厚朴、紫菀宣肺降气化痰。如寒饮伏肺,复感客寒而引发者,可用小青龙汤发表温里。

2.解表清里,化痰平喘法

适应证:表寒肺热证。

代表方:麻杏石甘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宣肺解表;黄芩、桑白皮、石膏清泄里热;苏子、杏仁、半夏、款冬花降气化痰。

加减:表寒重,加桂枝解表散寒;痰热重,痰黄黏稠量多,加瓜蒌、贝母清化痰热;痰鸣息涌加葶苈子、射干泻肺消痰。

3.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法

适应证:痰热郁肺证。

代表方:桑白皮汤加减。

常用药:桑白皮、黄芩清泄肺热;知母、贝母、射干、瓜蒌皮、前胡、地龙清化痰热定喘。

加减:身热重,可加石膏辛寒清气;如喘甚痰多,黏稠色黄,可加葶苈子、海蛤壳、鱼腥草、冬瓜仁、薏苡仁清热泻肺,化痰泄浊;腑气不通,痰涌便秘,加瓜蒌仁、大黄或风化硝,通腑清肺泻壅。

4.祛痰降逆,宣肺平喘法

适应证:痰浊阻肺证。

代表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前方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用于咳而痰多,痰质稠厚,胸闷脘痞,苔腻者;后方降气化痰,用于痰浊壅肺,咳逆痰涌,胸满气急,苔滑腻者。两方同治痰湿,前方重点在胃,痰多脘痞者适用;后方重点在肺,痰涌气急者较宜。

常用药:法半夏、陈皮、茯苓燥湿健脾化痰;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化痰下气平喘;杏仁、紫菀、旋覆花肃肺化痰降逆。

加减:痰湿较重,舌苔厚腻,可加苍术、厚朴燥湿理气,以助化痰定喘;脾虚,纳少,神疲,便溏,加党参、白术健脾益气;痰从寒化,色白清稀,畏寒,加干姜、细辛。

5.开郁降气平喘法

适应证:肺气郁闭证。

代表方:五磨饮子加减。

常用药:沉香、木香、川朴花、枳壳行气解郁;苏子、金沸草、代赭石、杏仁降逆平喘。

加减:肝郁气滞较著,可加用柴胡、郁金、青皮等疏理肝气之品以增强解郁之力;若有心悸、失眠者加百合、合欢皮、酸枣仁、远志等宁心;若气滞腹胀,大便秘结,可加用大黄以降气通腑。

6.补肺益气养阴法

适应证:肺气虚耗证。

代表方: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前方益气养阴,以气阴不足者为宜;后方重在补肺益肾,适用于喘咳乏力,短气不足以息等肺肾气虚之证。

常用药:党参、黄芪补益肺气;冬虫夏草补益肺肾;五味子敛肺养肺;炙甘草益气调和。

加减:咳逆,咯痰稀薄者,合紫菀、款冬花、苏子、钟乳石等温肺止咳定喘;偏阴虚者加补肺养阴之品,如沙参、麦冬、玉竹、百合、诃子;咳痰黏稠,加川贝母、百部、桑白皮化痰肃肺;病重时常兼肾虚,喘促不已,动则尤甚,加山萸肉、胡桃肉、脐带等补肾纳气;兼中气虚弱,肺脾同病,清气下陷,食少便溏,腹中气坠者,配合补中益气汤补脾养肺,益气升陷。

7.补肾纳气法

适应证:肾虚不纳证。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前方温补肾阳,用于喘息短气,形寒肢冷,跗肿;后方取人参、蛤蚧补气纳肾,用于咳喘乏力,动则为甚,吸气难降。前方偏于温阳,后方长于益气;前方用于久喘而势缓者,后方用于喘重而势急者。

常用药:附子、肉桂温阳驱寒;山萸肉、冬虫夏草、胡桃肉、紫河车等温肾纳气;配熟地、当归滋阴助阳。

加减:脐下筑筑跳动,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为肾失潜纳,加紫石英、磁石、沉香等镇纳之;喘剧气怯,不能活动,加人参、五味子、蛤蚧以益气纳肾。

肾阴虚者,不宜辛燥,宜用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加减,以滋阴纳气。药用生地、天门冬、麦门冬、龟板胶、当归养阴;五味子、诃子敛肺纳气。

本证一般以阳气虚者为多见,若阴阳两虚者应分清主次处理。若喘息渐平,善后调理可常服紫河车、胡桃肉以补肾固本纳气。

8.扶阳固脱,镇摄肾气法

适应证:肾虚不纳证。

代表方: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前方扶阳固脱,后方用以镇摄肾气,而蛤蚧可温肾阳,散阴寒,降逆气,定虚喘。

常用药:人参、黄芪、炙甘草补益肺气;山萸肉、冬虫夏草、五味子、蛤蚧(粉)摄纳肾气;龙骨、牡蛎敛汗固脱。

加减:阳虚甚,气息微弱,汗出肢冷,舌淡,脉沉细,加附子、干姜;阴虚甚,气息急促,心烦内热,汗出黏手,口干舌红,脉沉细数,加麦冬、玉竹,人参改用西洋参;神昧不清,加丹参、远志、石菖蒲安神祛痰开窍;浮肿加茯苓、万年青根强心利水。

三、复法应用

1.解表通里,辛开苦泄法

适应证:表热兼里结证。症见身热烦躁,喘促痰涌,胸膈灼热,口干唇裂,腹满便秘或便下不爽,苔黄腻,脉浮滑数。

代表方:凉膈散或宣白承气汤加减。前方辛开苦泄,清散上焦风热,兼泻中焦之燥热,用于里热实结兼表热;后方清泄肺热,通利阳明,用于热壅肺气,蒸液成痰,痰热蕴肺,顺传阳明,腑实热结,而致喘促痰涌,腹满便秘者。

常用药:薄荷、连翘疏风清热;石膏、黄芩、桑白皮清泄肺热;大黄、芒硝通腑泄热;瓜蒌、杏仁化痰宽胸,平喘止咳;葶苈子、竹沥半夏泻肺降气化痰;南沙参、知母养阴生津。

2.化痰降逆,补肾纳气法

适应证:肺实肾虚证。症见咳嗽,痰多,气急,胸闷,腰酸,下肢欠温,舌质淡,舌苔腻,脉细沉或兼滑。

代表方:平喘固本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冬虫夏草益气养肺;五味子敛肺气;胡桃肉、坎炁、沉香、磁石补肾纳气平喘;苏子、款冬花、半夏、橘红降气止咳化痰。

加减:若痰气壅结者,加厚朴、白芥子降气宣肺化痰;因寒饮伏肺者温肺化饮,加肉桂、细辛;如下虚甚者,加熟地、补骨脂;因肾阳虚者,加附子、鹿角(胶)、钟乳石温阳下元;因肾阴虚者,加生地、麦冬、当归、龟板(胶)滋填阴精。

3.涤痰泄浊,活血化瘀法

适应证:痰瘀阻肺证。症见喘而气逆痰涌,面暗,唇甲青紫,舌紫,心慌动悸者。

代表方:六安煎合加味旋覆花汤加减。前方偏于化痰降气;后方偏于理气活血。

常用药:苏子、白芥子、半夏降气化痰止咳;葶苈子泻肺平喘;旋覆花、降香、桃仁、红花理气活血。

四、其他疗法

1.单方验方

(1)地龙研粉,每次3~6g,每日3次。用于热喘、实喘。

(2)紫河车粉,每次1.5g,每日2次。用于肾虚喘。

(3)红人参3g,五味子20粒(一次量),研末,每日2次。用于虚喘。

(4)葶苈子15g,万年青根12~15g,红枣5枚,煎服。用于喘悸水肿。

(5)水蛭粉每次1g,每日3次,口服。用于肺胀、喘绀、面色晦暗、胁下积块、舌质紫暗者。

2.常用中成药

(1)丹参注射液:功能与主治:抗炎,活血,化痰。适用于喘证日久,气虚血瘀病证。用法与用量:每支10ml,每次20~30ml,每日1次,7~10天为1个疗程。

(2)黄芪注射液:功能与主治:益气养元,扶正祛邪,养心通脉,健脾利湿。适用于喘证气虚型。用法与用量:肌内注射,每次2~4ml,每日1~2次;静脉滴注,每次10~20ml,每日1次。

(3)消咳喘(主要成分为满山红叶):功能与主治:止咳化痰,解郁平喘。适用于咳嗽、痰多、气急、喘息等症。用法与用量:每次10ml,每日3次,口服,7日为1个疗程。

3.针灸治疗

(1)艾灸疗法:取穴:肺俞、风门、天突、足三里;大椎、膏肓、膻中、气海。两组穴位交替使用,艾条温和灸法,每日1次,每穴灸20分钟。

(2)耳针:肺、脾、肾、气管、平喘、三焦、神门,用耳穴埋豆或埋针。

(3)耳穴贴压疗法:以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选穴:肺、肾、心、气管、平喘、皮质下,3日更换1次,两侧交替使用,7次为1个疗程。

五、临证勾要

1.注意寒热气血的转化互见

喘证的证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临床辨证需注意寒热的转化。如实喘中的风寒壅肺证,若风寒失于表散,入里化热,可出现表寒肺热,此时治疗就需要兼治表寒与里热;再如痰浊阻肺证,若痰浊郁久化热,又可呈现痰热郁肺证,在治疗时就应灵活采用豁痰清肺之法。因肺与心同居上焦,经脉相通,宗气贯心肺而司呼吸,肺主治节,协助心以行血脉,如肺病不能治理、调节血脉的运行,日久可以导致心血瘀阻;而心脏病变亦可导致肺的治节失常,气喘重症每见肺心同病之证。治疗时,如温邪上受,热毒闭肺,热壅血瘀,肺失治节,喘息气促,面青唇紫者,当在清热宣肺的基础上,酌配赤芍、丹皮、丹参、桃仁、绿茶叶等活血通脉。

2.掌握虚实的兼夹错杂

本病在反复发作过程中,每见邪气尚实而正气已虚,表现肺实肾虚之证,可见咳嗽痰多,气急,胸闷,腰酸,下肢欠温,苔腻,脉沉细或兼滑等。治疗宜化痰降逆,温肾纳气,以苏子降气汤为代表方,并根据虚实主次分别处理。肺实为主加用杏仁、白芥子、莱菔子,肾虚为主加用补骨脂、胡桃肉、紫石英。另外可因阳虚饮停,上凌心肺,泛溢肌肤,而见喘咳心悸,胸闷,咯痰清稀,肢体浮肿,尿少,舌质淡胖,脉沉细。治当温肾益气行水,用真武汤加桂枝、黄芪、防己、葶苈子、万年青根等。

3.关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运用

喘证发病过程中,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痰热邪实闭阻肺气,肺气肃降失司,极易导致肠腑气滞、腑气不通;另外痰热久蕴,也可灼伤阴津,也易致肠腑失濡,腑气闭塞,因此,喘证患者经常可以见到腹胀、便结等腑实肠闭之症,此时应该不失时机地运用通腑的治法,更利于肺气的肃降。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说:“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大便闭结,脉右寸实大,证属肺气不降,宜宣白承气汤。”该方“以杏仁、石膏宣肺气之痹,以大黄逐胃肠之结,此脏腑合治法也”。但凡痰涎壅滞,肺气郁闭的喘证皆可运用。至于热壅肺气,蒸液成痰,痰热蕴肺,顺传阳明,腑实热结,而致喘促痰涌,胸闷便秘者,可选陷胸承气汤清热化痰,通腑开结,药用石膏、黄芩、桑白皮清肺;大黄、芒硝通腑;瓜蒌、杏仁化痰宽胸、平喘止咳,痰多喘急加葶苈子、竹沥半夏;痰热伤津加南沙参、知母。

4.虚喘尤重治肾,扶正当辨阴阳

虚喘有补肺、补肾及健脾、养心的不同治法,且每多相关,应结合应用,但肾为气之根,故必须重视治肾,纳气归原,使根本得固,补气纳肾平喘用人参胡桃汤、参蛤散,温肾纳气平喘选用八味丸、都气丸。

5.关于喘证重变的处理

内伤久病,咳喘反复发作,积渐加重,卒然突变,相当于“肺性脑病”,痰瘀蒙蔽神窍,浊邪害清,烦躁昏昧,谵语等变证者,可选用涤痰汤或菖蒲郁金汤加减涤痰开窍;如属肺热腑结,腑热上冲者,加用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如瘀阻水停身肿,相当于肺心心衰阶段,可选用参苏饮(人参、苏木)、泽漆汤、木防己汤加减;如心肺阳虚,气不主血,还可出现喘脱危症,喘急气涌,咯吐粉红色泡沫血痰,则应温阳化饮,益气通脉,救逆固脱,用四逆加人参汤、真武汤加减。对于喘脱的危重证候,尤当密切观察,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特色经验】

一、临证经验

1.祛邪法

周仲瑛教授认为临床每见久病咳喘病人,肺虚卫外不固,外邪每易反复乘袭,诱使急性发作。故对外邪的辨证,不仅需区别其寒热属性,分风寒、风热治疗,亦要重视其内外合邪,同气相召,互为关联影响。如寒痰蕴肺者易为风寒所乘,表现外寒内饮证,治当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方如小青龙汤;痰热郁肺者,易为风热所伤,治当解表清里,清肺化痰,方如越婢加半夏汤、麻杏石甘汤;若外寒束表,肺热内郁,客寒包火,又当加重辛散解表药的药味和用量,如小青龙加石膏汤;若寒邪入里化热,则当清肺化痰,如桑白皮汤。注意外邪的病理性质每与内在宿邪及体质有关,阳虚寒痰蕴肺者,外邪易从寒化而表现为内外皆寒,甚至因机体对外邪的反应能力低下,虽为感受邪热,仍可见邪从寒化者;阴虚痰热郁肺者,外邪又易从热化,表现为表里皆热。治疗时要做到祛邪不忘扶正,但又忌恋邪。

2.涤痰法

周仲瑛教授认为在感受外邪,诱致本病急性发作时,每因外邪引动肺中伏痰而致痰浊壅阻气道,肺气不利,痰涌气闭,导致窒息危候,此时痰的性质黏稠浊腻、难化难消,已属顽痰、老痰一类,故涤痰利肺最为当务之急。如能及时祛除气道的胶痰,通过吐利荡涤排出,则窒息之势自可逆转,方如六安煎、三子养亲汤、葶苈大枣泻肺汤,药如半夏、白芥子、桔梗、莱菔子、葶苈子、海浮石、礞石、泽漆、皂荚等,并伍沉香、苏子、陈皮、厚朴顺气导痰。寒痰可加干姜、细辛,热痰加知母、黄芩、竹沥,肺热腑实加大黄、风化硝。猪牙皂与皂荚功同而祛痰开闭尤佳,历来用于痰喘风闭、顽痰壅塞气道、黏稠难咯、胸满、气逆、闷塞欲绝之急症。方源《金匮要略》之皂荚丸,虽属劫夺之品,却有开上导下、利肺通腑之神功,周仲瑛教授用于咳喘痰壅气闭之实证,屡获奇效。每次用量为2~3g,可入煎剂,或配入丸散中。如属痰热闭肺,喘促气粗,胸满胁胀,痰涎壅盛,甚则动风痉厥者,可饲猴枣散(猴枣、羚羊角、天竺黄、川贝、礞石、沉香、麝香、硼砂),清热豁痰,息风自开。每次服0.3~0.6g,每日2次。

3.化瘀法

周仲瑛教授认为久病咳喘,痰浊潴留,肺气不利,治节失司,心血营运不畅,可致肺病及心,瘀血阻碍肺气,瘀滞心脉,表现“久病入络”、痰瘀互结同病的病理变化。周仲瑛教授常举《丹溪心法·咳嗽》所说“肺胀而咳,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夹瘀血碍气而病”,即提示因痰致瘀的特点,故不仅要痰瘀同治,且应重在治瘀。若痰饮壅阻肺气,喘而气逆痰涌,胸部憋闷,胁肋胀痛,面暗,唇甲青紫,舌苔浊质紫,脉细滑者,当化痰祛瘀,选用杏苏二陈汤合加味旋覆花汤,药如苏子、白芥子、葶苈子、法半夏、杏仁、桃仁、当归、旋覆花、茜草根、降香等;如痰瘀壅肺,肺失吸清呼浊之职,浊邪害清,上蒙神机,以致神志淡漠,恍惚,烦躁,昏昧,面暗,唇紫,喘促气逆,痰黏难咯,舌苔浊腻质紫,脉细滑数,治当涤痰泄浊、化瘀开窍,选用涤痰汤合通窍活血汤,药如半夏、南星、天竺黄、炙远志、陈皮、茯苓、菖蒲、郁金、丹参、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麝香等。他如痰瘀壅阻气机,脉络不通,气化失宣,津液失于输化,则可导致血瘀水停,身肿足浮,腹满,喘急咳逆,心慌动悸,颈脉动甚,面唇、爪甲、舌质暗紫,脉来叁伍不调,表现肺心同病之候,治疗当重在化瘀利水,药用苏木、泽兰、路路通、当归、丹参、桃仁、茯苓、泽泻、汉防己、泽漆、万年青根、蟾皮、茶树根等。其中,苏木咸能入血,辛能走络,功能活血祛瘀消肿,《血证论》治产后败血乘肺,气喘目黑,鼻起烟煤者,用参苏饮,取人参、苏木二味,一补肺气,一降瘀血。常用苏木以治肺心喘满、咳逆胸胀、面浮色紫之症,多获良效。泽漆辛苦而凉,功能行水消肿、祛痰散结,主治水肿腹满、痰饮喘咳、瘰疬等症。常用治肺心病,喘咳面浮、喘咳痰多、身肿、手臂肿胀,常能获得临床症状与体征的缓解。

4.麻黄用法

周仲瑛教授认为麻黄辛温解表散寒,宣肺止咳平喘,故为久病咳喘、感邪诱发之首选药,临证运用时如能根据辨证配药,可广泛应用于多种喘证。如麻黄配石膏辛凉宣泄,外解在表之风寒,内清肺经之郁热,适用于表寒里热之喘证;配黄芩清宣肺热,适用于痰热郁肺、肺失宣降之喘证;配葶苈子泻肺祛饮,宣泄肺气,适用于痰饮壅肺、肺气上逆之喘证;配大黄宣上导下,适用于肺胃热盛、痰饮壅结、腑气不通之喘证;配五味子,散敛相合,适用于肺虚气逆、寒饮内停、肺失宣降之喘证;配熟地滋肾平喘,适用于肺实痰壅、肾阴亏耗、肺气上逆、肾虚不纳之喘证;配黄芪一散一固,宣肺平喘,益气固表,适用于寒痰阻肺、气虚卫弱之喘证。麻黄虽为平喘要药,临床运用时需特别注意掌握麻黄治喘的禁忌证,如额头汗出清冷,心悸喘促,气短息弱,有喘脱征象者;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咽干,手足心热,舌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数等肺肾阴液亏竭者;平素肝阳上亢,头痛眩晕者均不宜使用。

二、验案举例

案一

夏某,女,58岁。喘证已历多年,既往每届冬令发作加甚。今年自冬至夏,发作持续不已,呼吸困难,动则喘甚,稍有咳嗽,痰少,喉中少有痰鸣,心慌,舌质淡,脉沉细。证属肺肾两虚,痰浊阻气。治拟苏子降气汤加减:肉桂(后下)2.5g,炙黄芪12g,当归、钟乳石、炒苏子、法半夏、胡桃肉各10g,橘皮5g,沉香(后下)2.5g,生姜2片。7剂,每日1剂。

二诊:补肺纳肾,降气化痰,气喘减轻,但动则仍甚,咳少无痰,舌苔白,脉沉细,面色无华,仍当从肾虚水泛为痰作喘进治。肉桂(后下)2.5g,炙黄芪12g,当归、钟乳石、炒苏子、法半夏、胡桃肉各10g,紫石英、熟地各12g,诃子5g,沉香2.5g,生姜2片。14剂,每日1剂。

三诊:补肺纳肾,降气平喘,气喘减轻,咳少,痰不多,惟头昏不适,苔脉如前。原法再进,原方去钟乳石,加枸杞子10g。

患者服上方后,病情缓解,持续4个月气喘未作,是年冬季轻度发作2次,经用上方迅即控制。

案二

徐某,男,62岁。咳喘6年,入冬则作,去年11月中旬咳喘大作,经注射青霉素、氨茶碱等治疗2个月无效,于今年1月27日入院。症见胸闷,呼吸浅促,动则喘甚,难于平卧,痰吐欠利,色白清稀,心慌气短,颧暗唇紫,畏寒,面微浮,腰以下肿,足跗按之没指,纳呆,口干不欲饮,溲少便秘,舌质淡红,舌苔淡黄微腻,脉小滑数。证属下虚上盛,治拟肃肺化痰,温肾纳气。处方:南沙参12g,苏子10g,杏仁10g,桑白皮10g,熟地10g,炒沉香2g,怀牛膝10g,白前6g,海浮石12g,胡桃肉10g,肾气丸(包)10g,炒白术10g,茯苓10g。3剂,每日1剂。另用蛤蚧、坎脐、法半夏粉各2g,每日2次分服。

二诊:药服3剂,咳喘递减,痰转白沫,原方增熟地12g。2剂,每日1剂。

三诊:动则作喘亦减,浮肿消退大半,舌苔化,舌偏红,溲量多,可以坐起洗脸,饮食增。原方服用20剂后,即可在室内慢步,惟晨起有一阵咳嗽,痰黏白,舌苔薄净,脉小滑。后予以调理肺脾肾之剂巩固出院。

【预后及转归】

喘证的预后与病程的长短、病邪的性质、病位的深浅有关。一般而论,实喘易治,虚喘难疗。故对待虚喘应持之以恒地调治。若实喘邪气闭肺,喘息上气,胸闷如窒,呼吸窘迫,身热不得卧,脉急数者,虚喘见足冷头汗,如油如珠,喘息鼻煽,摇身撷肚,张口抬肩,胸前高起,面赤躁扰,直视便溏,脉浮大急促无根者,为下虚上盛,阴阳离决,孤阳浮越,冲气上逆之危脱证候,须及时救治,以防意外。

【预防与调护】

对于喘证的预防,平时要慎风寒,适寒温,节饮食,少食黏腻和辛热刺激之品,以免助湿生痰动火;已病则应注意早期治疗,力求根治,尤需防寒保暖,防止受邪而诱发,忌烟酒,远房事,调情志,饮食清淡而富有营养。加强体育锻炼(练习呼吸操、太极拳),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但活动量应根据个人体质强弱而定,不宜过度疲劳。




现在的年轻人压力越来越大,胸闷也出现在越来越年轻的人群中。胸闷是一种自觉胸部闷胀及呼吸不畅的感觉,可能是精神导致的也可能是器质性疾病引起。胸闷轻者可能是神经官能性的,即心脏、肺的功能失去调节引起的,经诊断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重者为心肺二脏的疾患引起,可由冠心病、心肌供血不足,或慢支炎、肺气肿、肺心病等导致,经诊断有明显的器官性病变。经常胸闷,呼吸困难是为什么?

胸闷一般分为功能性胸闷和器质性胸闷。功能性胸闷是指在空间紧凑或者密闭的环境中出现,由于门窗紧闭导致室内空气不流通,人会出现呼吸费力、胸闷的症状;或者是心情不愉快时会出现疲劳、乏力、胸闷的症状,尤其是女孩子心思比较细腻,比较容易出现情绪崩溃的时候,不过功能性的胸闷一般在出现症状时立即打开门窗、离开拥挤环境、调整心情后胸闷呼吸困难的症状就会缓解,所以尽量让自己置身于宽敞的环境中,开阔心胸,凡事不要斤斤计较。器质性胸闷顾名思义是指发生了器质性病变时出现的胸闷症状,一般可出现在气管及主支气管,当气管狭窄、气管内异物、气管内长肿块等会导致呼吸不畅出现胸闷的症状;肺部疾病例如:肺炎、肺不张、肺气肿、肺栓塞、气胸、哮喘等都会出现胸闷;心脏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心脏衰竭、冠心病等也会出现胸闷症状;此外其他组织器官的疾病也会导致胸闷、呼吸困难等。

经常胸闷呼吸困难的患者要注意寻找致病原因,胸闷是很多疾病例如: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的先兆表现,为了避免出现严重后果出现胸闷症状不要掉以轻心




经常胸闷并呼吸困难,门诊中这个主诉来的看病的也不少。其中有些人很快查出来引起胸闷的问题;但也少数人各种检查均是正常的,反复各家医院就诊也查不出原因的。引起胸闷并呼吸困难主要有以下情况:

第一,肺部疾病:

1.支气管哮喘:说到邓丽君大家都认识,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邓丽君是因为哮喘突发过世的。这类患者平时不发病时,多跟正常人一样,一发作时会明显胸闷透不过气来,自己呼吸时能听到自己肺里鸣叫声音。现在的医疗水平这个病死亡率很低了,因为控制很简单,就是吸入用糖皮质激素,效果很好。

2.胸腔积液,也就是通俗点说法:胸水。这个病人一般是活动后胸闷气喘为主,做一个简单的胸部CT就能排除。

3.间质性肺炎:这类多有吸不动气的感觉,常常合并夜间干咳。做一个胸部CT检查就能清楚。

4.其他还有肺癌、气胸、肺气肿等等很多原因

第二,心脏疾病

1.心肌梗死:有一些短时间内出现胸闷、胸痛,持续几小时到几天的,一定要排除心梗,心梗死亡率高,千万不能漏。

2.心衰:这类患者也是胸闷气喘为表现,有心脏病史……

第三,少见情况:有的不典型反流性食管炎也是胸闷为主,同时合并胸骨后烧灼感、咽部异物感。

当然有些女性更年期时也常有这些感觉,有的心理问题时,也会有这种感觉。但是做出这个诊断考虑之前一定要排除有没有以上器质性病。

胸闷原因很多,有的会引起突然死亡,一定医院检查

欢迎您的关注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