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5 13:34:25 条浏览
哲学知识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运动的,都是发展的,书法艺术也是如此。所以,书法艺术审美也会与时俱进,也因此会遇到不同艺术审美直接的冲突,这是好事,艺术因为有了冲突才会有反思和进步。
这是肯定的。
纵观历史的发展,每一个时代的书风都有时代的印迹。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而这些风格的形成,是建立在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
我们这个时代的书法,还不具备属于反映这个时代特色的书风。尚处于徘徊期,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更无引领时代潮流的箭头人物。薄弱的参与基础,众多的原因致使现代书法停滞不前。如果一定要给现在的书法做个评判,就一个字:乱。
历史的发展潮流总是这样,混乱以后必大治。相信渡过了暂时的混乱期,书法一定会走向理性的发展,在阵痛中诞生出新的生命,创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书风。
书法是写的让人看得懂的,而不是要求别人懂的。钟张羲献,欧颜柳赵,苏黄米蔡,他们的书法大众能够看得懂。而现在的大师们写的字,大众看不懂。他们则说:你们不懂。你写不出能让人看懂的东西,而要求别人来懂你,是你一个人去适应大家好,还是让大家来适从你方便?这一问题应该是书法家们要正视的问题
原创:子衿
这应该是传统与创新的问题,在传统的基础上做出普遍认可的创新不就是与时俱进了吗,在这个连钢笔都很少用的现代社会想在软笔书法艺术上进一步提高创新太难了,与时俱进是应该的,但绝不仅仅只是符合极个别所谓大师的什么就是与时俱进了,套用一句广告词,大家觉得美才是真的美。
应该是这样。但是,还是需要谨慎看待。我是千千千里马。我们说说书法的审美问题。
首先,书法的基本审美,是建立在书法实用基础上的。比如说,我们谈论书法,在楷书、行书和草书这这个范围就比较亲近。因为我们就是在这个范围之内使用汉字的。
于右任先生书法作品。如果要书法审美“与时俱进”我不知道怎么个俱进法。因为这这个大的体制以内,如果有改变,那是不可能的。
最大的可能也只是个人风格上的新颖而已。这在古代也各有风格,互相包容的啊。比如宋代有苏黄米蔡“四家”,这四家各有自己的风格,也与唐代李邕、褚遂良不同。那么,宋代有什么“时”?
中国古代总体还是皇权专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弘一法师早期书法作品。是民国崇尚魏碑的代表。明代书法家也是各具特点。文征明、祝允明、徐渭、董其昌都有自己一定的面目,你说比宋代有多大区别,好像说不过去。比如祝允明几乎就是又一个黄庭坚。这是受到书法范式制约的。
于右任先生书法作品清代的书法呢?有清代的面目吗?很难说。
书法审美“与时俱进”这个说法我不太苟同。
我们看历史上有没有“与时俱进”,就非常清楚了。
启功先生书法作品。弘一法师书法作品局部再比如说,民国时期比较推崇魏碑书法。不少人以魏碑为时代精神。于右任,李叔同,都学过魏碑,那么魏碑书法虽然属于楷书范围,但是,不但比唐楷后退,而且也不是创新啊?
米芾书法作品《德忱帖》局部放大。但是,民国时代,一股崇尚魏碑的“与时俱进”不期而至。而且,有人对王羲之的书法风格也提出了批评,说王羲之的书法没有魏碑的雄强气派。于右任就说过,南北朝时代战争多,有一种尚武精神,魏碑就是尚武的精神,所以,我们要学习魏碑。
新中国也延续了崇尚魏碑的民国风气。
不过,二王书法仍然是基本的书法范式。我个人认为。书法根本不存在“与时俱进”。
但是,任何时代都是追求创新的,这就是要写出自己的个性来。
不论学习什么说法字体,写出自己的风格和精神,就是时代精神。
你是这个时代的书法家,你写出来个性鲜明的自己,你就是时代精神。书法的一般要求也是这样的。
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勉强同意书法审美“与时俱进”吧。因为确实我们应该有自己时代特色的书法家。郭沫若书法对联谢谢邀请!
书法审美是否与时俱进本身是一个高端话题,对于行内人士来说值得讨论,并且很有探讨空间。但对于广大群众来说理解起来有困难,毕竟书法还要有广大人民群众支持的基础,才有利于推广并且接受得于有传承!
广大人民群众欣赏书法还停留在能看懂是哪一个字,是否美观是见仁见智!如果老百姓都看不懂是哪一个字,一味地追求艺术形式岂不是脱离了群众?愚见博雅士一笑!!!
时代的更新文化也会不断跃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时代也会造就不同的历史文化,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精髓也在逐波随流,作为艺术的书法历经各个年代,都在不断地推广、创新、俱进,所谓晋韵、唐风、宋意,就是定义每个时代的追求意境和崇尚,只要核心的书法艺术精髓与精神犹存,书法是可以与时俱进并再创辉辉的
。
谢谢朋友邀请!简单一句话回答:是的,书法审美是与时俱进的。具体探讨这是个很大的话题。需要回顾历史,不然不能说明问题。既涉及汉字的变化,也涉及书法的发展,还涉及书法的美观与实用的关系。实在很难全面回答,只能简单谈谈。
书法的发展反映的是书法审美共识的变化。汉字字形的变化反应的是汉字使用和书法审美的需要。所以,要说明这个问题得从汉字变革开始说起。汉字的发展经过了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所谓古文字一般是指隶变以前,也就是成熟隶书产生以前的各种汉字。包括大篆和小篆。也就是包括大篆的甲骨文、金文(钟鼎文)、石鼓文、六国文字(古文)以及秦统一后使用的小篆。
今文字包括隶书和楷书。汉字形体的发展是由大篆而小篆而隶书、楷书。楷书是汉字的最终定型(汉字简化不是形体变化)。在这个汉字形体变化的过程中,既有实用性需要带来的变化也有审美变化的影响。可以说,汉字形体的变化反应的也是汉字和书法审美的变化。这个阶段变化很大,但是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这些变化实际上已经说明了书法审美是与时俱进的。这里要简单说一下书体和字体的关系,不然容易产生混淆和疑问。这里的楷书说的是字体。不是书体。从甲骨文产生以来,社会上就流行正书和行草书的差别。也就是说一直有正篆、行篆、草篆、正隶、行隶、草隶、正楷、行楷、草楷。
成熟的楷书把汉字推到了高度稳定的发展阶段。汉字文字的定型决定着以汉字为依托的书法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不断创造书体。
从两晋至清朝汉字高度稳定,这1800年间,中国书法几乎发展的尽善尽美。后世的发展主要是个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问题。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成为书法发展和书法审美的主流。
民国至今,由于书写工具和记录方式的变化。书法艺术的发展处于低潮。先是硬笔使用越来越多,软笔使用越来越少。后是电脑使用越来越多,笔的使用越来越少。书法作为一种专门艺术保留下来。公众的参与程度比过去降低。我认为在这个阶段应该强调的是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而不是脱离汉字的书体甚至脱离字型胡编乱造。也就是说现代书法发展欠债太多,离古人水平差的太远。如果我们再不扎扎实实学习古人。民国至当代将成为书法洼地。先是老老实实学习继承,后是推陈出新。不能以书法审美与时俱进为借口,违背书写规律胡写乱划。请点击加关注,谢谢支持!书法本身兼顾文字的实用性和文化的艺术性,与时俱进是对人和事的倡导,从文字实用性讲,文字的演变本来就是与时俱进的过程;站在文字艺术角度说,文字艺术本身不具备是否俱进,而是创作者赋予了它的变化,所以我认为书法审美这个论题没有意义,因为审美因人而已,何况是书法审美,那需要有正确的书法审美观点和思想了。
谢邀。书法的演变就是随着实用性和审美性在进行变化。从甲骨文到今天的楷行草都是一个很明显的对比,现在绝大部分人不会觉得甲骨文的字好看,那时的人也不会觉得现在的字好看,重要的二点就是:实用性和审美性。所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审美也会不同,书法自然也会随着变化,但是通过几千年传承下来书法中的法则是会始终贯穿其中的。
个人拙见,各位老师有什么想法可以下下方留言讨论。
笔墨当随时代。
书法美是随文字产生,发展,演变而产生的,书法美是客观存在的。更是文字向更髙级发展的必然结果。
先哲们为我们留下大量的书法艺术瑰宝,至今仍是学习借鉴的楷模,并为喜爱和欣赏。古人离我们已十分遥远,古人的作品己不能满足现代人对书法审美的需求,需要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与新时代审美相适应的书法作品。
历朝历代,对书法美的追求是不同的,如商周战国时期:甲骨文还不是完全自觉的追求书法美,前期粗放雄強之美,而后期字变小变细,呈端正整齐之丽。自金文始,追求书法之美己是自知自觉行为。其文字与甲骨时期不同,书法审美被髙度重视,具有工艺审美特点,发展至秦后,书法或说文字已摆脱青铜工艺饰化,走向文字书写独立的艺术。秦始,对书法审美更有其时代要求:章周道之郁郁,表唐虞之耀焕。当书法艺术走进大汉,审美风向完全具有汉代特点,汉隶的总体审美风格是,雄强开张,精整博大,极为厚重,是个以厚为美的时代,就连东汉秀俊流逸翩翩的《曹全》其外表娟秀的外表下,也难掩其开张之汉碑气势。
书法艺术进入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阶段,书法已完全艺术化,审美化,在前朝基础上又得到更大发展,时代对书法审美要求各不相同,如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异彩纷呈。
进入现代,书法艺术已发展成为纯艺术行为,摆脱实用,书法审美成为文字当下最大需求。
由此认为,书法应随时代发展而发展,书法审美也当随时代耳。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每个领域行业都有各自的审美,书法作为其中一个领域也不例外,书法审美肯定也要与时俱进。赵孟頫说:结字因时相传,就是这个道理。
举例来说,启功先生的书法之所以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其实就是因为他的字出于古而不泥于古,特别是结构方面符合现当代人的审美。他的字因为符合贴近现当代人的审美,所以让人一看就懂,亲切而少隔阂感。当然也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稍显单薄和内蕴不足,这和古代的法帖一比较就能看得出来。古代的法帖,以《九成宫》为例,一开始你可能根本看不懂,但是随着你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你会越来越感受到它的精妙。但不论怎么说,启功先生都可以说是能够对古代遗产融会贯通,并注入现代的精神和审美,体现现代中国气象的典范。这当然是因为他的作品能与时俱进,他自身的审美能与时俱进!
数峰无语:龙虫并雕。
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传统手写的文墨风韵,正逐渐被数字信息的输入技术所取代,毛笔书法瑰宝正如中国的算盘一样退出了其作为实用价值的存在,人们的审美不得不承认受到了现代印刷品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们更多的接受了这种整齐,简单,规范划一的文字形象,对书法的美丑的分岐被空前放大!
是否与时俱进先看一下文字的变迂!
而书法的审美观念是以传统精典书法为标准,这种精典左右着人们的书法审
其实,社会上的每次变革,必然是由个别敏感者提出探讨与尝式,其间必然会被社会主流所批判,以书法泰斗颜真卿当时的一改之前二王书风为例,其当时不亦被讥讽为丑如张手立足的农夫吗,因此,每一次变革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低抗。
历史的车轮不会停滞不前的,审美也同样会与时俱进的,只不过其过程不会一帆风顺
现在书法评论界有个现象:叫写出古意,写出古意就被接受,写得没有古意就是杂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