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31 12:57:40 条浏览
应该说在变,不能说‘变了’。
求变的人没能创造出超越前人的作品,不可能得到广泛认可,只是内伙的人抱团取暖。坚持传统的对古人亦步亦趋,完全没有创新,自然不会有‘变’的可能。所以说现在是中国书法审美标准的探索迷惘期。
艺术没有标准!真性情专业的表达!当代书法解决了技法与就业!但没有解决灵魂的问题!
书画的审美标准随着是代的不断变化一直都在改变着,但是许多前世大师们留下的精品还依然领后人摩拜和推崇。
变者相,不变者道,道可道非常道也。
书道千秋,发于情而应于理,笔精墨妙,推引毫发,腾挪疾迟,方圆之间,或全或缺,时破时立。立者全,破者缺,此书道之奥也。
观者,抱全而赏全,抱缺而赏缺。
何谓美,缺而全者美也,全而缺者美也,欲而不得者美也!
审者全或缺,书者立或破。应者悦,不应者恶。
一画开天,阴阳分,天地立,曲全直缺,万物周始。意生文,文演字,篆周隶断,楷缺草全,周而归一。此意之始终,变之始终,生之始终,书之始终也。
力全而画亏,巧多拙贵也。
情盛而法破,规多情贵也!
人的审美观隨时代转变而变化,书法亦然。当今社会权力,利益之争让书法从传统型转为浮燥型,说白了:就是怎样快速让书法盈得市场,赚更多的钱。
书法很大程度上是与其背后的文化传统有关系的。中国历经五千年,形成自己独有的文明,有自己的艺术、文学和思想信仰。书法的根正是这五千年的文化积淀。
西方文化的输出令中华文明几乎戛然而止。中国从清末开始就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科学、文化、方方面面甚至政治制度都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所以在这样的社会氛围里,书法的根基将慢慢消失。书法当然不会消灭,但可以肯定书法背后的那种文人气息,书卷气息将不复存在。因此审美标准也将改变。
审美标准的变迁,不仅仅是书法,还涉及到美术,(抽象画派)音乐(沙嗓子歌声)等等,书法本属中国传统文化国粹之首,但受西方文化影响,人们为了追求怪异,于是就产生一系列行为艺术,所渭审美标准,
其实,书法怎样才算美,它自身的应该具备的标准没有变,是某些想追求成功而走捷经的人,思维的蜕变
事物都在不停的变化。而对于书法审美标准,每个人所站的位置不同,视角不同,都会有各自的审美尺度,也会有各自的差异,何谈一统。美自在人心。天然去雕飾,清水出芙蓉。
中国书法的审美标准是经过千百年来历代书法家总结出来的对书法形成的美的认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书法之所以流传千古,就是因为人们公认的后代书法家很难超越的美,所以现代的所谓书法家就想采取旁门左道什么以丑为美等等来实现书法的突破,最终弄巧成拙,把书法的精髓篡改的面目全非,还公然标榜如何如何!真有点恬不知耻!
任何标准都是相对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标准。审美说到底,是时代精神,是时代科技文化,人民生活追求重要表现形式,一句话,当代价值。任何固执于某个时代的标准,都是刻舟求剑。
首先审美就没有标准可言,喜欢就美,反之为丑,正可谓“情人眼里出西施!”何谈审美标准呢?
但现今的书法概念,的确是不同古人的书法概念了。
古人毛笔为写字用具,读书人皆必须会写毛笔字。而书法却为高远,已有古人论书法之文章,深奥莫测。且千古流存下来的被世人称之为书法的作品极少,其作者个个都不是”传业书法家”,而是世间大家。
反观今人,凡是用毛笔写字者都视为书法。就连古时状元的试卷,也拿出来以书法作品评论。况且书法成为了专业,当今的“书法大家”也是赚钱的大家,可叹的是他们除了书法就什么都不行了。但也不能一概否定,真正书法高人应该还是有的。
审美有标准吗?眼球凸透镜的曲度都不相同看到的效果都不一样,自然在大脑中的影子也不一样,你说看到的美有标准吗?时代变化,审美不变吗?书法难道不一样?
功夫与技巧结合,单纯的笔墨是流行风,没有深厚功力的书法走不远
肯定在变,如果不变书法还停在象形水平上,古今美不同,和环境社会息息相美!
中国书法审美标准若说变的话,那就是今天的人们在努力地创新,不管付出多大的心血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就将就着矬子里面拔将军,推荐出了某某人的书法以飨众人,也就是说真正经得住审视的书法基本没有,基本看书法再向前发展确实是很难的,有点功夫和头脑的最多借鉴某贴做“种子”进行学习和创作,但要达到清或明的书法水平现在还没有看到,宋以前的就更不用说了,所以现在的书法爱好者都急得团团转,使得“妖魔鬼怪”都出来了,所以我的感觉是把老祖宗的书法练习通透了再说,老祖宗的书法就是审美的标准,学习古人的书法是唯一的道路
我觉得书法审美标准没有变,具体如下:
第一,好的书法首先符合传统书法规则,有师承有序的面貌。如果书法没有传承,只是胡乱涂鸦,只能算自由发挥,不是书法范畴。因为那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书法绝不可能凭空产生,因为文字历史超越三千年。任何艺术都是一代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传承的篆隶真行草规则没有变。
第二,好的书法反映人性之美,就是温和,和谐,书卷气。如果书法传递的是歇斯底里,是粗鲁和下作,应该不是成熟的书法。书法以字为载体,投射书者的精神世界和审美。这是人共同的精神追求,没有变。
第三,书法的实用性没有改变。尤其是抄经之类的小楷,依然在弘扬佛法。没有改变。
《论语》已经2000多年,为什么今天依然实用,因为他反映人性本质部分。书法同样如此,如孙过庭《书谱》所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书法这个道理也没有改变,就是中国人“中庸”之道。
书法的审美标准是没有变的。只是人们对书法的认知能力有变化。
书法的审美,和音乐一样,是人天生具备的,也不分国界的。很多人以为,书法欣赏需要会写书法或只有那些名家大师才会欣赏,一般人不会欣赏。我非常反对这种观点,觉得是荒谬和愚昧的。
书法的审美是发自内心的,是外物引起人内心的感应和共鸣,审美应向内心求,而不需要去问别人!当一个人怀着虚静纯洁的心灵去接触古代优秀的书法作品,慢慢就会喜欢上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就能达到心心相通。最后会发现书法既是道,也是理,更是情,自然而然的事情。那些啥去内心感受,企图去求他人,获得对书法审美的认知,是可笑的和无知的。早在三百多年前,石涛就说了,对于书画,如果不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就等于自我抛弃。还谈什么审美?
水还是那水,只是看的人,戴上有色眼镜,看到的水变得是另一回事。水没变,只是看的人变了。至于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也是人的因素变了。需要说的是,晋人尚韵,难道没法吗?当然不是,难道没意吗?也不是,都是具备的。表现出来的特征不同而已。
当代有些人说这是丑书,那是美书。其实美丑,严格来说是相对。当你的境界提高了,看到的丑书越来越多,反之,当自己境界低时,看到美的书法就多。你觉得美的,在王羲之那样的境界,可能觉得不美。当我们的修养提高了,就会更加接近于自然之道。
细观古人审美,不外追求意气之美。意,是人的意识,意识有善恶之分。气,是人的气质气概气势气魄。意气可通道,具备高度概括能力的,兼备众美之能。它们既是境界,也是法度。
以意气观书,则知书不可有堕气,庸气,轻薄之气。。。等等,一一明辩如观日月。境界越高,越能感知不足之处,而越能止于至善之境。书法审美,是回归道心的过程与历练。
我嘛只是喜欢写写字,问我这么大一个问题让我怎么回答呀[呲牙]
人是追求美的,喜欢美的,这个永远不会改变。艺术当然也是追求美的,崇尚美的,这也不会改变。
中国的文化存在了多长时间,艺术也就延续了多长时间。只要能创造出美的东西,当然人们会喜欢的,与时间没有关系。古代的许多艺术品有的已经存在好几千年了,现代的人依然喜欢,并没有因时代而改变,比如书法,绘画,服装,戏剧,舞蹈,剪纸等等。美,是人们追求,崇尚,表现的最高标准!!中国书法审美标准变了吗?中国的书法审美其实从古至今都是没有改变的。其核心只有一点就是:审美因人而异。
图片:于右任-中堂
从审美因人而异这个角度来讲,其实中国的书法艺术审美标准是没有标准的,没有标准就是标准。说实在的,我在回答这句话的时候也感觉有点那么不可思议,但现实的情况就是这样。
但是,在书法的发展过程中,某一时期会受到社会时尚风气的影响,某一种审美观占据上风形成了某一时期的审美主流。就像我们经常所说的,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清尚态等。
图片:张黑女墓志
如果从流派的角度来讲,我们将书法艺术大体上分为帖学派和碑学派两种。在清代末期之前,书法艺术主要还是以帖学派为主。而清代末期开始由于国力孱弱,列强侵袭,文人志士为了发奋图强拯救国家,于是改帖学为碑学,取其阳刚之气以寓自强之意。
到了现代,由于网络的发展以及学习资料的丰富,学习书法的人众多。不管是帖学还是碑学。但是,由于中国改革开放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影响,也涉及到了书法艺术这个领域。因此就像你在备注中所讲的当下展厅效应非常突出且江湖体盛行。
图片:范曾书法
总而言之,中国的书法艺术审美在大体上是因人而异,如果你的书法风格能够迎合这个时代,那么你就有可能在这个时期得到很大的名气以及其他方面的收获。但是终归的一点,中国的审美相对的标准是没有变化的,变化的只是当下的审美观。
我是书法有云,一个书法爱好者,从事书法软、硬笔基础教学,偶尔有点疯,喜欢,就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