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怎么欣赏书法?怎样才能提高书法的审美?

2024-12-31 12:27:27 条浏览

一、欣赏书法作品的境界

如何欣赏一幅书法作品,这不仅关系到一个人能否领会书法艺术的美妙,同时也是其艺术修养的体现。如果不是书法从业人员或书法爱好者,我相信大多数人看到一幅作品,只能笼统地觉得这字很好,却不知道好在哪里。

在开始之前,我想说说欣赏书法作品的四种境界,请大家对号入座:

未入门:感觉不到一幅书法作品的美。这并不奇怪,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们上写字课,我的一个同学就分不清写字教材上的印刷体(当时是印在田字格中的楷体)和老师字帖上的字体的区别,他认为是一样的。我觉得主要的原因是受到的关于书法的熏陶太少。严格说起来,这并不能算是欣赏书法的一种境界,因为根本就没有欣赏。

入门:能够感觉到一幅书法作品的美,但说不出好在哪里。这应该是生活中大多数人的层次,看到比较主流的作品能够有美的享受,觉得这字不错,但是如果要问好在哪里,得到的答案多半是“就是感觉挺不错的”,不能说出个所以然来。这主要是缺乏欣赏一幅书法作品的思路或者技巧。判断自己是否入门的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去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如果觉得赏心悦目,那么恭喜你,至少入门啦。

进阶:不仅能够感受到一幅书法作品的美,并且知道好在哪里。能够说出一幅作品好在哪里的人,应该是学习了一定书法知识(如掌握了执笔方式,了解不同书体的特点,知悉结字的规律等),具有一定的书法艺术修养(如临摹琢磨过名家碑帖,看过书家述著,自己尝试过创作等),并且掌握了如何赏析书法作品的思路。由于书法教育在我国并不是必须,所以能够掌握一定的书法知识,积淀一定书法功底的大多数都是对书法怀有浓厚兴趣的人。

高阶:能够全面地欣赏一幅书法作品,知道作品出彩和不足的地方。到这个层次的人,应该具有较为丰富的书法知识以及深厚的书法艺术涵养,以至于他能够全面地分析一幅作品。

提高欣赏水平。

要较深入的欣赏书法,得有两把刷子──“历史的刷子”与“书法的刷子”。历史的刷子包含了书法史及中国历史(书法家的创作背景);书法的刷子则包含了文字学知识、书写技巧、鉴别碑帖的能力及艺术涵养。它们都是密不可分的。 

初学的,不要管太多,关键是要多临帖,多读帖。临帖的目的是掌握古人书写的技巧,读帖的目的是要观察入微,熟记于胸。在技法的熟练的同时,眼光自然会随着技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书法水平的提高没有任何捷径,唯有临帖一路;要想有效提高,最好是请有一定水平的老师教你。




你说到点子上了。。。学书法最难的就是提高审美能力。知道什么是好,只要努力点,水平就上去了。。。看不出什么作品好,花再大的功夫都是没用的。。。提高书法审美,除了大量阅读古代名家的作品以外,还要在书法以外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个人经验,欢迎讨论交流




书法欣赏,是直觉感受的心理作用,又是一门艺术素质的综合体现,提高书法审美的眼光,需要对书法字里字外艺术感受能力的综合提升。

书法是由线条运动所构筑的抽象形式,以特殊的线条和结构框架为符号组合变化,表达书法家思想情感和气质内涵的艺术形式。表现手法上不象绘画那么具体,没有明确的具体形象。抛开阅读性,它完全是一幅由各类线条组合的抽象画。

书法审美的几个重点

一,书法美学最有深度,最核心的价值部分是形态。不同书体,不同作者,不同风格特点,他们与神质相融共铸所形成的独特意味,不同气质类型的形态,是技法与性情相得益彰的共生体。

技法是一种书写法度规矩,各种书体各有其秩序,各有美学语境,所以合乎规律、熟练到位的笔墨运化技法能更好地体现出书法的形态美,节奏美。

二,“气韵”,中国美学重“气”,“气”是万物之本,生命之源,是生命运动的根本因素,“韵”是勃勃生机,流动贯通的审美意味。书法作品骨肉相称,直中含曲,起伏使转,厚实劲健的结构,显现出鲜活有力的生命气息,笔断意连,呼应贯通的气脉,更是书法之气的中心内涵充满活力。“气韵生动”强调艺术要有活泼泼的生命感,在书法家的手下,任何点画,使转,跳跃都体现出鲜活的动态感,展现出生机,使读者在这种生机所润泽。正如白华先生所说的:一个充满音乐节奏的宇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灵魂。

“气”是天地中的真气,即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和生命情怀。“韵”则是形式中所蕴之音乐感。宋代范文说:”蕴者美之极也”,以韵为美之最高境界。

三,“神采”是旺盛生命力的精神焕发之审美意味,”神”与”气”有相通的生命意义,都是生命状态的表现,神采侧重体现由笔画,结构,墨色表现出来的视觉感受上的旺盛精神生机。所以书法作品的神采也是书法审美的一个重要标准。

四,“筋骨,血肉”:“筋”指笔画柔韧灵活,脉络关联的精神意味,含忍的坚韧性,具有刚柔相济的弹性之美,笔断意连,含有蓄藏不露之机,点化灵活者谓之“筋”,呆板僵硬者谓之“板滞”。“骨”是指书法骨架气质,用笔强劲有力,使书法字体外在的间架形态,重于坚实刚健。“血”是指书法鲜活润畅,滋润亮泽的意味。只有血气充盈,才能使躯体肌肤得以滋养,焕发生命的气象。书法中的血与水墨有着直接的密切关联,”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水墨鲜活亮泽,润畅淋漓,达到血润的水墨变化,使书法形象富有华美亮丽的神韵风采。“肉”,指笔画线条丰满,圆浑的意味,它侧重于显示外在视觉美感,有”肉”的书法不会抛筋露骨,枯索生硬,浓淡适中,润燥结合的墨色有助于笔画质地丰腴润泽,健康有韵致之美。

书法家的情感力度,是通过以上综合素质迸发出来的。所谓”中和”,”阴柔”,“端庄”,”阳刚狂放”……,是情感和个人修为的体现,这些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展现。是概括性,抽象性,综合性较强的起伏跌宕,强弱变化的情感力度。

欣赏书法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1,气象和谐的工整精致之美:用笔工整细腻,结构精到严谨。审美感觉有巧夺天工之感。

2,气韵活泼、灵动、轻盈飘逸的飘逸秀丽之美:表现为清秀灵动,恬静明丽,飘逸秀丽之美。

3,线条浑厚,劲健,行笔沉稳端正的端庄雄厚之美:如肃穆巍峨的高峰,汹涌澎湃的大海,能引起人们崇敬之情和自我尊严感。

4,夸张奇恣,朴拙豪放的纵横奇绝之美:用笔大胆,无拘无束,使人感觉到不可抑制的生命力,强调夸张对比的手法,以奇取胜,审美感觉简约朴实,而有高古之风。

书法作为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美学理论和审美趣向,是一种点和线组成的无声的旋律和舞蹈,且有着诗歌的叙述功能,是一种完美的有血无肉,有气有神,独具特色的美,值得我们认真审视和仔细欣赏的。

端九书法作品五幅




书法要根据它字体来判断它的美。每种字体,都有它的口决!以口诀来判断书画的艺术美。如宋体,它是树粗横细,黑体:横树一般粗,里圆外四方。逆书体:蚕头雁尾,蚕不设二,雁不双飞,斩靳截铁。还有很多就不一细举,总之每种字体,有它各自的法则。但不知八戒对书画的审美法则是不是!请各位大师指教。




书法是一种审美的艺术形态,用心去描绘每一个笔画的涵养,性体的延变间隔之审美,书法以个性化欣赏水平,从而有才能提高审美的书法美感。




结合大家名言警句,刻骨铭心,宜心易行,逐步变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现在的书法,不是欣赏,而是追风




书法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审美,气、韵、神、法、意、态、趣、朴,各有所长,这是时代精神在书法中的具体展现,也是审美自然发展的一个过程。

了解了每个时代的审美差别,再去结合时代背景了解审美与精神的关系,就能比较全面地建立起书法的审美认知来,这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下面我尽量以简短的语言来描述书法在各个时代的审美情趣和时代背景、人文精神的内在关联,希望对您有用。

1.秦汉尚气

秦汉之际,先民的性情还是处在一个极为朴厚的水平。整个汉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都是如此,世味偏厚,而有雄强之气。那时的人没今天的人怕死,但失去道义却会让人宁愿去死,这是民风使然。

这就使得书法上表现的也整体是一股雄强之气,充满了浑厚与朴茂,线条时显荒率,天真独露。从秦汉石刻的庄严,到简牍的天然,去理解书法的根基,对我们是很有帮助的。

汉《袁安碑》原石局部

2.魏晋尚韵

到了魏晋时期,由于从汉末三国的长期战争,使人心疲惫。一方面他们崇古,另一方面,也自感与古渐远,所以清谈之风大盛,说妙谈玄。而文人为时局所逼迫,则性情浪荡,追求个性与自由。于是尚韵之风顿起。

以东晋王谢门阀家族中的士人为代表,形成了一种柔美而婉约的书法风貌,这给书法开辟了新天地,从厚重走向轻快,从庄严走向从容。所以书法的韵味被大大地扩充了。

东晋王羲之尺牍

3.南北朝尚神

南北朝之际,江山无常主,政治的斗争从未休止,无论是士族还是百姓,内在的精神实际上早都疲惫不堪了,但世界没有安宁之前,他们还不得不继续战斗。

而个人则想尽办法来安慰自我的精神,魏晋的清谈已经失败,而此时佛教开始广泛传播,乃至于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之描述。

人们通过大量的造像写经,以积累善资,为来生修福。意识形态趋于神性的教化,这一点体现在书法上,就形成了南北朝造像碑刻的怪异书风,古诞奇倔,每块碑都不同,而有百千种趣味。与宗教的连接给了许多人以精神的安慰。

龙门《始平公造像》局部

4.隋唐尚法

隋唐时期,在两三百年的战乱流离之后,终于迎来了统一。而人的心性已远不如前,仅依靠道德来约束已日渐乏力,所以需要加强法的建设来巩固社会的稳定。

于是有了大唐盛世,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样的风气实际上靠的是严格的律法,而不是人性。

于是书法也跟着变,从北朝极度的变化到隋唐极度的约束,书法在法度的层面走向极致,一派森然的景象。

唐欧阳询小楷心经

5.宋尚意

经过唐末五代之乱,中国迎来了历史上文化最繁荣的时代——宋朝。宋人罢武崇文,使得文学空前兴盛,好像天才一齐到来,一时辉煌无两。

于是有了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的艺术主张,文人趋之若鹜,出于对于唐法的逃离,开始追求一种自由。以意为主的审美开始建立,宋四家突出其表,苏轼的矮扁,黄庭坚的长拓,米芾的八面出锋,刷字淋漓,极尽意趣的表达,成就了宋代书法的高峰。

苏轼尺牍信札

6.元尚态

元朝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因为武力取胜,但文化不足,于是被反向输入。元朝大量地寻求汉人中的文化代表,以彰显他们也可以崇文的意图。于是有了赵孟頫之流。

他起于千年之后,而越宋迈唐,企图恢复古法古态,从过度的法与过度的意中出走,恢复典雅的古风,崇尚情态的表达。书法谨遵魏晋,元人争相效仿,康里子山,鲜于枢,都是他的追随者,复古之风哗然,于是在元朝短暂的统治之中,却极大地恢复了书法上的正统和正脉。

赵孟頫书法局部

7.明尚趣

明代统治者多有奇葩,所以把朝堂弄得乌烟瘴气,一会儿开言路,御史无禁,一会儿又极宦权,两厂挟制,一会儿又搞锦衣卫,总之精力完全地消耗于权力的制衡。所以文人出走,搞小团体。

小团体自然有小风流,小趣味,这是明人的文化特色。书法如此,绘画也是如此,他们通常都有着紧密的关系,什么吴中四才子,什么三宋二沈,都是小的社交团体,于是审美上互相影响,互相增进,形成尚趣的时代特征。

宋克章草局部

8.清尚朴

时间来到清代,统治阶级始终敏感,对于汉文化打击极甚,大兴文字狱,文人提笔则心有余悸,文学的出口几乎被关闭。可文人的精神总要有出口,新的不能写,那就考据古典,整理古代之成就,于是尚古之风大兴。

这一整理,几乎为整个过去做了总结,也许这是新时代到来的前兆吧。总之清人做了文艺各个方面的归纳和总结,对古代文化的研读也最用功,既形成了理论体系,也提高了自我的认知。于是,推崇古朴的面貌,篆书又兴起,隶书又兴起,在两千年后为古代文化画了一个圈,终始如环。

所以说,清人尚朴,提出朴学,在文化上开始有一种务实的倾向,理性的作用显现,为后面这个科技时代做着精神的准备。

邓石如隶书局部

总结

以上就是书法审美发展的大体过程,语言尽量简省,为大家勾画一个整体的脉络框架出来。

所以这“气韵神法意态趣朴”八字形成了书法的源远流长,让中国书法的艺术始终在变化,而内在又有暗线使之贯穿。那就是文人精神的引导。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便是文人的精神特质,不断地寻求生机,寻求变化,追求新意,让生活不那么空洞,让精神富足。

只有了解了我们民族的每一代人都经历了什么,才能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也就了解了精神变化只是外在的,内在的本质永远是追求一种自由,一种心灵的安宁。

那么,到了今天,我们时代会形成什么书风呢?欢迎大家留言,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审美绝对是个性的体现。世界万物的多样性决定着审美的多样性。是结构性问题。就书法而言,首先是基本功扎实,其次是结构美,最后是个性体现。有这三点几近完美。




实践、理论、多增长见闻。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以前的《青少年书法》常有习作评点,可以借鉴一二。楷书,可参考《欧阳询间架36法》及《黄自元间架92法》等。一切以墨迹为最上。行书从古摹右军手札切入,初,勿学《兰亭》。后对比李邕及宋四家和赵孟頫,在比照中自悟,多有启发。草书,先从张芝皇象索靖等章草入,多观《初月帖》及智永墨本《草书千文》和《书谱》。先守一家三年后,再博究之。

然后须多读圣贤书,以增书卷气,冲减匠气和习气。

悟:外师造化,终得心源,和师古师心师造化及佛无相,法无常之境。祛除心内邪念,则下笔明心见境。

知易行难。若知行合一,则王阳明可再生。

见是问,发疯颠之语。还望海量者不与疯子计较。




古代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这里,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一般地说,“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

(一)书法的点画线条

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却要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这样,对书法的点画线条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要求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

陆机平复帖

陆机平复帖

1、力量感

点画线条的力量感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它是一种比喻,指点画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的感觉。早在汉代,蔡邕《九势》就对点画线条作出了专门的研究,指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点画势尽,力收之”。要求点画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终,便于展示力度。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藏头护尾,不露圭角,并不是说可以忽略中间行笔。中间行笔必须取涩势中锋,以使点画线条浑圆淳和,温而不柔,力含其中。但是,点画线条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锋芒的(大篆、小篆均须藏锋)。书法中往往根据需要藏露结合,尤其在行草书中,千变万化。欣赏时,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应,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轻薄。

2、节奏感

节奏本指音乐中音符有规律的高低、强弱、长短的变化。书法由于在创作过程中运笔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产生了轻重、粗细、长短、大小等不同形态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使书法的点画线条产生了节奏。汉字的笔画长短、大小不等,更加强了书法中点画线条的节奏感。一般而言,静态的书体(如篆书、隶书、楷书)节奏感较弱,动态的书体(行书、草书)节奏感较强,变化也较为丰富。

3、立体感

立体感是中锋用笔的结果。中锋写出的笔画,“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这样,点画线条才能饱满圆实,浑厚圆润。因而,中锋用笔历来很受重视。但是,我们不能发现,在书法创作中侧锋用笔也随处可见。除小篆以外,其他书体都离不开侧锋。尤其是在行草书中,侧锋作为中锋的补充和陪衬,更是随处可见。

(二)书法的空间结构

书法的点画线条在遵循汉字的形体和笔顺原则的前提下交叉组合,分割空间,形成书法的空间结构。空间结构包括单字的结体、整行的行气和整体的布局三部分。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1、单字的结体

单字的结体要求整齐平正,长短合度,疏密均衡。这样,才能在乎正的基础上注意正欹朽生,错综变化,形象自然,于平正中见险绝,险绝中求趣味。

2、整行的行气

书法作品中字与字上下(或前后)相连,形成“连缀”,要求上下承接,呼应连贯。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虽然字字独立,但笔断而意连。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可字字连贯,游丝牵引。此外,整行的行气还应注意大小变化、欹正呼应、虚实对比,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节奏感。这样,才能使行气自然连贯,血脉畅通。

3、整体的布局

书法作品中集点成字、连字成行、集行成章,构成了点画线条对空间的切割,并由此构咸了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要求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密得宜,计白当黑;平整均衡,欹正相生;参差错落,变化多姿。其中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以平正均衡为主;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变化错综,起伏跌宕。

《东山松帖》,晋,王献之书,纸本,行草书,纵22.8cm,横22.3cm。传为米芾摹本。

王獻之真跡

(三)书法的神采意味

神采本指人面部的神气和光采。书法中的神采是指点画线条及其结构组合中透出的精神、格调、气质、情趣和意味的统称。“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说明神采高于“形质”(点画线条及其结构布局的形态和外观),形质是神采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书法艺术神采的实质是点画线条及其空间组合的总体和谐。追求神采,抒写性灵始终是书法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

书法中神采的获得,一方面依赖于创作技巧的精熟,这是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只有创作心态恬淡自如,创作中心手双畅,物我两忘,才能写出真情至性,融进自己的知识修养和审美趣味。

張旭真跡

那麽,怎样才能提高书法的审美呢?

书法欣赏同其他艺术欣赏一致,需要遵循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由于书法艺术的特殊性,又使书法欣赏在方法上表现出独特性。一般地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

书法欣赏时,应首先统观全局,对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进而注意用笔、结字、章法、墨韵等局部是否法意兼备,生动活泼。局部欣赏完毕后,再退立远处统观全局,校正首次观赏获得的“大概印象”,重新从理性的高度予以把握。注意艺术表现手法与艺术风格是否协调一致,作品何处精采、何处尚有不足,从宏观和微观充分地进行赏析。

文征明小楷归去来辞

文征明小楷归去来辞

2、把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展开联想。

书法作品作为创作结果是相对静止不动的。欣赏时应随作者的创作过程,采用“移动视线”的方法,依作品的前后(语言、时间)顺序,想象作者创作过程中用笔的节奏、力度以及作者感情的不同变化,将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也就是摹拟作者的创作过程,正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变化等。

3、从书法形象到具体形象,展开联想,正确领会作品意境。

在书法欣赏过程中,应充分展开联想,将书法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事物进行比较,使书法形象具体化。再由与书法形象相类似事物的审美特征,进一步联想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而领会作品意境。如欣赏颜真卿楷书,可将其书法形象与“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眩目,力士挥拳”等具体形象类比联想,从而可以得出:体格强健——有阳刚之气——富于英雄本色——端严不可侵犯的特征,由此联想到颜真卿楷书端庄雄伟的艺术风格。

怀素自叙帖

怀素自叙帖

4、了解作品创作背景,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

任何一件书法作品都是某种文化、历史的积淀,,都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因而,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包括创作环境),弄清作品中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气息和作者的人格修养、审美情趣、创作心境、创作目的等等,对于正确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大有裨益。清王澍《虚舟题跋•唐颜真卿告豪州伯父稿》云:“《祭季明稿》心肝抽裂,不自堪忍,故其书顿挫郁屈,不可控勒。此《告伯文》心气和平,故客夷婉畅,无复《祭侄》奇崛之气。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情事不同,书法亦随而异,应感之理也。”可见,不论是作者的人格修养、创作心境,抑或是创作环境,都对作品情调有相当的影。向。加之书法作品受特定时代的书风和审美风尚的影响,更使书法作品折射出多元的文化气息。这无疑增加了书法欣赏的难度,同时更使书法欣赏妙趣横生。笔者在小学书法教学多年,也对此深有体会。从根本上讲,书法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种审美教育。之所以谈“入其门而窥其奥”是因为唐代孙过庭的《书谱》中有这样一句话:“嗟乎,不入其门,讵窥其奥者也!”意为:不进入书法的的大门,怎么能窥见其中的奥秘呢?那么如何才能尽快走进书法艺术的大门,尝到心手双畅,物我皆忘的奇妙感受呢?笔者认为在书法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的方法式,提高学生对书法艺术正确的审美尤为重要!

总之,书法欣赏过程中受个性心理的影响,使欣赏的方法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以上所述仅是书法欣赏的一种方法,欣赏过程中可以将几种方法交替使用。另外,欣赏过程中还必须综合运用各种书法技能、技巧和书法理论知识,极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审美评价能力,尽力按作者的创作意图体味作品的意境。努力做到赏中有评、评中有赏,并将作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对作品作出正确的欣赏和公正、客观的评价。当然,掌握了正确的欣赏方法以后,多进行欣赏,是提高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扬雄谓,“能观千剑,而后能剑;能读千赋,而后能赋”,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我喜欢古人王曦之的书法,规范,苍劲有力。因为在小学时的书法课上,老师就教给了书法基本笔画规范写法,也练过。所以现在看书法,有个基本标准。在规范的基点上,我也欣赏个性书法。我喜欢有骨气的书法,作为美的享受。




要欣赏书法,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基本修养,比如你看到一幅字,你得先去了解一下作者是谁,有什么样的背景经历,他的字体有什么特点,别人对作者有什么评价等等,看多了,慢慢也就有自己的想法了,不过,每种书法有每种书法的特点,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观点,欣赏这种事情,自我的圆满就行。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艺术,即有艺术审美的特点,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怎么欣赏书法?欣赏书法的水平和能力跟人的年龄、性格、文化素养、艺术修养、对书法的理解等因素有关。如果不是书法从业人员或书法爱好者,大多数人看到一幅书法作品只能笼统的觉得作品好,但却不知好在哪里。那该如何欣赏书法呢?这是个大主题,这里只能选重要简要的说说。

首先看用笔(笔法)。赵孟頫在《定武兰亭跋》中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这说明用笔在书法中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书体用笔不尽相同,如篆书以圆润而有质感的线条为主,隶书、楷书多以规整的方圆用笔为主,而行书、草书的用笔则非常的丰富多变。但无论哪种书体,点画灵动到位,线条有质感、力度,自然流转,笔法精妙娴熟!这样的用笔才可能写出好的作品。

第二看结字(间架结构)。汉字的间架结构是由点画以不同形态而组成的。字中的笔画(不同字体有所不同)要有大小、长短、粗细、疏密、俯仰、向背、欹侧、虚实等的变化。结构应该追求平正安稳、向背分明、主次有序、重心稳定、长短适度、疏密匀停、争让得体、映带照应、参差有致、虚实互动等的变化。墨色也要根据不同书体的需求有干、浓、淡、枯、湿的变化,其中行书草书的墨色变化更加的讲究、更加的丰富。

第三看章法布局。章法在一幅书法作品中是特别重要的,章法布局将直接影响一幅作品的好坏。章法表现在字与字、行与行、留白、落款、铃印等的完美结合与搭配。整幅作品要承上启下,左顾右盼,上下协调、首尾呼应、和谐统一,气韵贯通,神采飞扬!王僧虔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可见一幅非常好的书法作品是形神兼备的,这是书法的灵魂,这是一般书者所不能达到的。

怎样提高书法审美?想提高书法审美,最好多了解中国书法的发展史,把中国的书体弄清楚,不同朝代书法背景、特点弄明白,不同书法家的书法特点也要了解了解,当然了解得越多越好。多看看多读读古代有名的碑帖。如果能加强书法功力,也就是学习书法,能多读帖,多写多练多临多创作,在实践中能更快提升对书法艺术审美能力。

个人的一些小小的见解。可能有不足之处。




书法,是博大精深,悟性极高者,才领悟乐趣




书法会根据环境氛围心情不同展现和体现出不同之处。如若得之精髓还需从基础做起慢慢习之领悟?如若一些古代大家书法,还需以身临其境绘之。领悟其身处其中年代之感受方可得道。




书法根本在“法”。欣赏书法需要“读、写、解、契”,“读”是读法帖识书道之美,“写”则实证实修认真临写体悟笔墨之气;“解”乃与法家心心相印深入法体之本,“契”至书者高古自我修养终极之心。




一件好的书法作品要从整体去欣赏,不能仅限于单字,要注重整体效果,气韵,疏密,格调,书写者个人修养和内心世界也是很重要的,提高书法审美的水平唯一的方式就是读书




书是技能,法是境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择其善者而从之。




在很多人看来,书法高深莫测,觉得是内行人的事,其实,书法是全中国人的事,你可以不写书法,但要会欣赏书法。书法欣赏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可一概而论,但书法欣赏仍有其基本规律可循,亦非“玄学”之术。

笔者以为,欣赏书法是书法在人脑中“再创作”的过程,因此,必先“识形”,次而“赏质”,再而“寄情”,三步逐行,渐入佳境。

第一境,识形

书法是线条形象的艺术,“形”有四要素。赏得“四要素”则入第一境。

一曰格式。书法以条幅、中堂、横披、匾额、斗方、扇面、对联、尺牍、手卷、页册、题画等格式最为经典。

二曰书体。书体以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魏体、章草、行草等最为常见。

三曰色彩。书法的色彩以白纸、墨字、红印组合最为耐看。

四曰构成。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以正文、题款、印章构成最为普遍。

第二境,赏质

书法不同于写字。书法要讲究“法度”,“合法”才能“质美”。其“法”有四。赏得“四法”则入第二境。

一曰字法。字乃书法之根本。聚点画而成字,点画之间应当“平衡对称,对比和谐,主次得宜,疏密适度,多样统一。”

二曰笔法。用笔贵在因体而变、稳实丰富;中侧(锋)互换,法出有源;笔力遒劲、力透纸背。

三曰章法。章法即整幅书法作品的“布白”。它讲究字与字、行与行之间以笔势连绵,气脉畅通、节奏分明,若如“行云流水”。即所谓“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计白当黑,奇趣乃出”。

四曰墨法。墨有六彩之说,即“浓、淡,枯、湿,燥、润”。若能“带燥方润,将浓遂枯”,则可达到“无声而乐的和谐”,“五光十色的神采”,“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籍谈笑”的境地。

第三境,寄情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刘熙载语)。书法的目的是“畅寄幽情”。书法艺术的最境界也就是人的精神,人的气质的一种抽象体现与表露。欣赏书法不仅仅是看功力的深厚,看点画、章法的精巧,而是要看作者的精神、胸襟、气质修养。

因此,欣赏书法的最高境界是通过书法作品与书法家“对话,交流”。而赏得此境需要赏者“见智”、“见性”,悟得书法之“出法”、“意境”、“气质”之妙理。

一曰出法。卓越的书法家总是善于在严格的法度之中自由驰骋并施展其创造才能。因此,他们往往任情姿性,纵笔所如,使人看出他们的“无拘无束”,而又不流于“荒诞狂怪”;既有“先圣”的遗风,又有自己的“圣地”,即所谓“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放豪之外”。

二曰意境。书法的意境是指于书法作品中流露出的精神内涵,则在生动的气韵、飞扬的神采以及空间余白所构成的幽深而旷远的意象。如,有的象行军布阵,旗帜飞扬,士马精研;有的象尺幅丹青,疏林远阜,错落有致;有的象江河大川,奔腾浩荡,一泻千里;有的象廻溪曲沼,春水繁花,清幽婉丽;有的象婀娜舞姿,素袖轻扬,一步一形;有的象悠扬乐曲,绕梁三日,牵人情思。这就是书法富于韵致,并且交织着生命节奏的意境。

三曰气质。常言道,“书为心画”,“字如其人”。书法是书法家抒情达意的特殊语言。如同作家之文,诗人之诗,歌者之声。因此,有独立性、创造精神的人,其书往往风格独具;依赖性强、唯唯喏喏的人,其书往往依傍门户、缺乏个性。性情豪爽英迈之人,其书往往气度恢宏;感情缠绵悱恻之夫,其书往往柔媚有余,劲健不足。志行高洁者,其书往往清气飘洒;格调低下者,其书往往俗气横流。心情恬淡者,其书往往气静端庄、淡泊旷达;追名逐利者,其书往往张牙舞爪、哗而取宠。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