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唐朝女诗人李季兰6岁时赋诗一首技惊四座,其父为何说她将来必为失德妇?

2023-07-21 11:01:12 条浏览

俗话说:人看幼小,马看脚蹄,一个人长大后有不有出息,在小的时候就能看出一些端倪,一匹马是不是好马,主要看它的腿与蹄子好不好,李季兰小小年纪便已懂得:到了已经要嫁人的年纪却还没有嫁人,心里就象鹿撞一样不能平静心态,长大以后必是一个不安分的女人,不安分的女人难有善终。




没读过,没见过,没听过,才疏学浅,不敢语耳。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俗语吧?




[捂脸]这个唐朝女诗人李季兰我还不太熟悉,记忆不太深




可怜之人,就想获得一个爱情,却始终不可得!始终被辜负!




枝迎南北鸟,夜送往来风。薛涛




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就是这二句被其父认为将来必为失德妇。唐朝在中国的各个朝代中属于比较开放的朝代,再说李冶从小就性情浪漫。工于琴、律诗。按现代的眼光只能说李冶个性张扬,思想开放。这样就引起别人的不满。结果却应了其父的话,结局甚是悲惨。




诗人李季兰本名李冶,今浙江吴兴人,在唐朝诗坛享有盛名。此女子天资聪慧,六岁便能出口成诗,其中有这样一句“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就是因为这一句诗,李季兰的父亲心里起了担忧,看着自己六岁的女儿,虽然冰雪聪明,天赋很高,竟然小小年纪就能看透因婚嫁心生烦乱的烦恼,不得不做长久打算。虽然说是唐朝经济繁荣,思想开放,女子的地位也很高,但是在李季兰的父亲眼里,并不能接受女儿小小年纪就敢知嫁娶,还把咏写成了一首诗,长大了还了得,这是什么事情呀?经父亲三思之后,决定将李季兰送往道观修行,净化一下自己女儿的心,让女儿能够朝着德行女子的大道走去。这也是一位父亲的良苦用心吧。不得不说李季兰的父亲担忧的并没有错,但是道观的修行,并没有改变了李季兰的命运,最终也因自己的言行死于乱棍之下。




太聪明,成熟太早,必心思过人,且情思太重难免有失妇德。




李季兰是活跃在盛唐年间的著名女诗人,文采斐然,佳作甚多。然而,在她还是幼童时,就被父亲断言将来必定会成为失德妇人,而且多半还难以善终,不料她的结果也确实如此。

到底是怎么回事?

六岁赋《蔷薇诗》满座皆惊

李季兰自幼聪慧过人,特别擅长吟诗作赋。在她6岁时的一次家族聚会,父亲当众令她即兴赋诗一首,当时的李季兰毫不怯场,指着屋外的蔷薇,张口便道,当时满座皆惊。

只有她的父亲脸色阴沉,眼里没有丝毫笑意,指着诗中的两句说道:“‘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此女聪黠非常,恐为失行妇人。”意思就是,想不到你小小年纪便如此狡黠、不检点,长大以后肯定是个失德的妇人。

家人大惊,忙追问李父。

李父解释道:“诗中的‘架却’乃是‘嫁却’的谐音,此女年未及笄,却懂得待嫁女子的心绪烦乱,若不加以管束,长大后还了得?”

靓丽女道人出尽风头

四年后,李季兰被父亲送进剡中(今浙江省嵊州市)玉真观出家,当时她才只有10岁。父亲的本意是让她在道观里好好地面壁思过,不料李季兰脱离了父母的管束,反而变得更加自由散漫,每日里除了读经之外,便是作诗、习字、弹琴。

转眼间,李季兰长到16岁,开始以女道士的身份跟观外的名士们诗酒唱和,逐渐成了当地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线”。《唐才子传》记载:“美姿容,神情萧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当时才子颇夸纤丽,殊少荒艳之态。”

李季兰性格开放,交游广泛,像诗人刘长卿、“茶圣”陆羽、名僧皎然都和她关系亲密。

据说,李季兰曾写过一首诗表白释皎然,其中有一句是“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在当时,可谓相当大胆豪放了,但她得到的回应却是很打击人的。

皎然是什么人?他是谢灵运的后代,也有说法是谢安的后代,总之家世不简单,他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的造诣颇高,唯独对爱情不感兴趣,对于李季兰的真心,皎然直接回复了一首诗:

“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好在李季兰也不介意,和皎然还是照常交往。

此外,名士朱放、韩揆、阎伯钧、萧叔子等人对李季兰也是情投意合。其中,朱放、陆羽还跟她发展过恋情,可惜都无果而终。

唐诗选家高仲武在《中兴间气集》中曾评论道“士有百行,女惟四德,季兰则不然也。形气既雄,诗意亦荡,自鲍昭以下罕有其伦”,对李季兰的性格过于开放,颇有指责的意思。

但不管外界对她的评价如何,李季兰的名声却是越来越大,活动范围也已不限于剡中,甚至远及文人荟萃的扬州,并在那里出尽了风头。后人将其与薛涛、鱼玄机、刘采春并称,号为“唐代四大女诗人”。

一语成谶才女香消玉殒

后来,就连酷爱文艺的唐玄宗都听闻李季兰的诗名,命她入京面圣。然而,就在李季兰激动赶赴长安时,遭逢“安史之乱”,不仅没见到皇帝,反而因为战乱,变得“无人问津”。

多年后,当李季兰再次出现时,她却已从“诗人”变为“逆党”。原来,唐德宗在位期间,中书令、太尉朱泚发动兵变,不仅将皇帝赶出京城,而且还僭号称帝。就在朱泚叛乱期间,李季兰与他交往甚密、书信频繁,甚至还曾为其写过几首颂诗。

之后朱泚败亡,唐德宗返回长安,直接将李季兰逮捕。据史料记载:“皇帝再克京师,召季兰而责之,曰:‘汝何不学严巨川有诗云:‘手持礼器空垂泪,心忆明君不敢言’?’遂令扑杀之。”最后,唐德宗命卫士将她乱棍打死。

建中五年(784年),一代才女最终落得如此凄惨的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另一方面,其名字也预示了失德妇。

李冶:妖冶的桃李花(命犯桃花,怎能不失行失德)。

冶,本义是销熔,如冰化水一般融化金子。女子若冰水为阴,挟火熔金,难免夺阳(男)之事(放荡烟柳之间)。

而其字,季兰,又显示了其不是一般的风尘之女。因为,兰是有气节的,有品味的,上一些档次的,因此,其交往了很多名士。可惜,名(冶)已主大势,辅助的字(兰)难以发挥大的作用,更何况季兰为暮兰,自身已呈颓势。

一代才女,几多情愁,几段诗话,无奈消失在夕阳下的乱棍丛中……




李季兰就是李冶,相传她6岁时写过一首《蔷薇》诗曰: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

架却谐音嫁却,她父亲认为此诗不祥——小小年纪就知道待嫁女子心绪乱,长大后恐为失行妇人。而事实上,李冶长大以后也的确不守妇德。

这只是一个传说。不足为信。

要说诗言志,的确有道理。但同一位诗人,也会写不出不同风格的作品。正如《红楼梦》中宝琴所说:

“难道杜工部首首只作`丛菊两开他日泪之句不成!一般的也有`红绽雨肥梅`水荇牵风翠带长之媚语。”

凭一两句诗,判定女孩长大以后的贞洁问题,未免太简单了。







因为其父坚信,三岁看大,七岁至老,红颜薄命,红颜祸水。一个女孩聪惠早熟,再加上相貌出众,有时真是一个家庭的灾难。红颜薄命古今同,看看多少刑事案件就知道了,多少才貌双全的女孩感情婚姻一言难尽。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沿革近五千年,这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一无二的文化底蕴,润育着与众不同的文人骚客。就唐朝诗人李季兰6岁时赋诗一首《咏蔷薇》,诗中有两句“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引起了李季兰父亲猜忌,李父认为爱女将来可能不会守妇道。架可理解是“嫁”的谐音。像这一类的例子,中国古代有很多,正反两方面都有。例如战国时,赵括是赵奢的儿子,小时候喜欢谈论兵书,有些有关与兵书上的东西,父亲赵奢也难不倒他。父亲赵奢当时就对人说“亡赵括也”这孩将来长大了,带兵打仗可能会误事,并叮嘱大将军廉颇,将来我死后,千万别让赵括带兵打仗,他只会夸夸其谈,纸上谈兵。后来长平之战,赵国无将可点,于是朝廷利用赵括代廉颇指挥,赵军大败。

李季兰父亲对女儿的堪忧不是多余的,老父亲洞察秋毫是令人佩服的。长大后的李季兰正如父亲所料。命运凄惨。据说最终死于乱棍之下。假如李季兰不是那样放荡不羁的性格,或许一心一意相夫教子,结局很可能会是另一种结果。在赵国无将可点时,有人及时提醒朝廷,或者重视一下赵奢生前的忠告,赵军也不至于输得那么惨。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就是这个理儿。




我是史小二记,我来说一说!

李冶,性别女,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字季兰。但是她“以字行于世”。也就是世人都称呼她的字,而不是她的名。

例如,项羽名籍,字羽;刘伯温名基,字伯温;蒋介石名中正,字介石……

年幼时,聪慧,学东西很快。在唐诗横行的年代,加上唐朝自由开放。女子自然爱诗。贺贻孙评论道:“唐诗兴盛之际,妇女也好,奴仆也罢,没有人不知道诗的,都喜欢拿着一首诗,有节奏的诵读它。”

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李季兰爱诗,更是能作诗。

六岁时,李季兰的父亲抱着她在家中庭院散步。老李看到院中盛开的蔷薇花,忽然来了诗兴。正打算作诗,又想到自家聪明的女儿,便想试探一二。亲切道:“能作诗吗?”

李季兰不怯弱,脆生生地念道:

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

老李听了,又喜又忧。女儿文采不凡,非同凡响。咏蔷薇,咏得好啊。可是,架却谐音“嫁却”,诗句却暗自在叙述一个闺中待嫁女子烦乱的心绪。

天呐,她才是一个六岁的女娃娃啊,长大了,还了得?顿时,老李叹息,断定道:“女儿十分聪颖,长大了恐怕是个失行妇人,必定不能够恪守妇道。”

什么是妇道?三从四德也!

有感于此,老李之后就将女儿送去道观,出家做女道士。但是,唐朝的道观哪里是个清净之地?老子李耳,李唐的先祖,道教地位超然。待遇不凡,“凡道士给田三十亩,女冠二十亩。”

所谓女冠,是指女道士。唐朝思想开放,所以,名门闺媛皆是争相女冠,后妃公主也不例外。话是修行,实为自由,女冠是自由的象征,可自由交际。

李季兰容貌俊美,性格洒脱,大大咧咧。而且才气逼人,擅长弹琴,又会作诗,个性浪漫。很快,文人墨客,慕名而来,趋之若鹫,一起饮酒吟诗……

文人嘛,性格不羁,李季兰洒脱,不拘泥,又漂亮。自然,很多人都很愿意同她来往,李季兰随即也成了“交际花”的存在,名声大噪。

刘长卿称之为“女中诗豪”!

李季兰和友人来往也并不庄重,常是玩笑戏谑,无所顾忌。某次,乌程开元寺诗友聚会,明知刘长卿患有阴重之疾(今天的疝气),李季兰还当着众人的面,打趣道:“山气日夕佳?”刘长卿同样以陶渊明的诗句来回应:“众鸟欣有托。”在坐的人无不哈哈大笑。

《唐才子传》的作者辛文房评判道:

其谑浪至此

语气来说,辛文房颇有微词。怎不嘛!疝气,阴重之疾,隐疾。李季兰问刘长卿:“你身上的疝气好了些吗?”刘长卿也不避讳啊,嬉笑着答复李季兰:“幸好啊,重鸟有布兜起得呢。”

尽管这样,众人都将李季兰视作谈诗论文的同道中人,知音知己的存在。

在根深蒂固的儒家人眼里,这样的李季兰确实是“失行妇人”。

参考资料:《唐才子传》。




因为女子无才便是德




古人有“三岁看八十”之说,说的是人从生下来到一千天,就已经养成了品性,以至于能够影响到一生!又说“书到今生读已迟”!可见,这个李季兰绝非凡人,前世定是一个落魄诗人,今生转胎幼女即能吟诗,语惊四座!就像宋朝苏东坡一样,前世高僧,转世才华横溢,但是一生坎坷,又如大诗人李白,才高八斗,纵横凡宇,怀才不遇,狂放不羁,一生漂泊,最后醉酒捞月,客死他乡……凡此种种,无不令人扼腕,一声叹息矣!难怪苏东坡满怀愤懑写下了“洗儿戏作”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乱世有才,无不险峻,多招杀身之祸!看来,还是宁愿做一个像阿斗一样的“安乐公”为好!正像红楼梦开篇讲得那样:“无材可去补苍天”!自古以来,有才者多被废弃乃至“扑杀”而结局凄凉!无才者却善弄权术、得遂“青云之志”,高官得做,骏马任骑!




人说唐朝风气开放,我看未必。从这里看来,李季兰之父远不如宋朝时的李清照之父。同为李父,面对才女,唐李父对小小年纪的季兰是呵斥,是驱逐,是抛弃,致使其堕落又零落,最终惨死于暴君之手。而宋李父不但在道德文章上身教重于言教,而且对李清照百般呵护,终使其成为名留青史的女词人。




时代不同,不宜带着眼睛看。

看扁了历史人物,也看扁了自己。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