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启功说:半生师笔不师刀,请问学书法到底是学碑好?还是学帖好?

2023-06-10 16:33:28 条浏览

学碑




历史上留下的碑帖数量庞大,无论碑帖,都要选择好的传世的经典去学习,碑帖各有所长,都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碑经过数百上千年风霜雪雨的洗礼,融入了一份自然造化,历史文化思想哲学内涵更多更厚重,因为中国传统的审美哲学观是来源于自然,“师法自然”、“道法自然”,自然是最高境界,如同玉器古玩瓷器文玩建筑等等,刚做出来时铮亮,但随着时间流逝养花形成包浆,融入了时间历史,才是我们的真爱,藏锋内敛,中庸中和,温润如玉是我们民族的特性。“书如其人”“人如其书”,天人合一,书法和人,和历史是相互影响的,看书法就能知道历史,国力强盛时书法同样雄强,如武丁时期的甲骨文、汉代的汉隶、盛唐时期张旭草书和颜柳的楷书~~~。

中国画因为王维、东坡等文人雅士文化精神的参与形成文人画,因而中国画得到了升华;书法也同理,所以东坡认为颜真卿高于王羲之;

因此个人认为帖表现技法的方面多一些,而碑侧重于文化思想精神内涵的方面,能强我骨,提我气。




有墨跡當然好。過去條件不成熟,想要墨跡也沒有啊,只能退而求其次了。現在很好選擇,看你內心需要什麼樣的風格來表達。碑帖都可以。不介意的話我還是建議跟一個明師。




都很好,我最近喜欢碑,包括摩崖石刻,三颂,郙阁颂,石门颂,西峡颂,三公山碑等等,各有特点吧,临碑也是透过刀法看笔法,还是要看用笔,笔法是最基本的。




碑帖结合更好




临碑好还是临帖好这个问题,历史上有过争论,有人认为碑属于石刻,有刀凿痕迹,不如墨迹更易看清笔法,这当然是不错的。但并不能因此就得出学书临帖优于临碑的结论:第一,在中国书法吏上,碑与帖在书体上有不同偏重。书帖的体系,历来以行草为多,楷书帖不多见,至于隶书、篆书、魏体,那更是清代以后的事,所以我们首先要问想要学什么。如果学行草,临摹“二王”书迹,自然再好不过;但如果想学隶书,舍弃了汉碑去规摹清隶,那恐怕就舍本逐未了;至于唐楷、魏体,也似应以临碑为正宗。第二,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流派,谈不上孰优孰劣;小提琴独奏与交响乐,都是音乐艺术表现形式,何须扬此抑彼;魏碑追求雄浑古莽的“金石气”,帖派追求妍雅秀丽的“书卷气”,二者各有千秋,实在难分轩轾。各人爱好不同,可以选择不同;如果要追求雄壮的阳刚之美而投身于帖学,那无异于缘木求鱼,只能徒费时日,反之亦然。第三,书家各人有各人的路数,自成家法,无可厚非,但欲以己之所长为天下之必然,却未必然,我们现在研究书法艺术,应该具有科学的头脑与精神,破除迷信。透过刀锋看笔锋,学书学帖不学碑,都不失为方法,但我觉得不能以此排斥彼;碑学的兴起,追求“碑味”的流行,给中国书法艺术开拓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这是功在千秋,无可否认的。偏执于临帖,反对学碑,这显然是偏狭的。何况,单就笔法真切而言,帖未必尽真;古代没有照相制版,名家佳作,海内孤本,只好靠手工勾摹填写,或者上石棰拓;人手勾摹,再准确也有差失,一份《禊帖》,在唐代三人临摹出三个模样,即是明证;至于棰拓,年久石伤,肥瘦失真,使书作面目全非,更是无庸多言。看看众多的《兰亭》翻刻本,一望便知。因此,我们说,无论碑帖,只要是佳作、佳拓、佳摹,都好;对于有心学习书法的人来说,碑与帖本身的分别并不会影响他的艺术进境。




不界定任何一种字体




碑与贴是古代书法作品得以流传的两种不同形式,一种具有金石气;一种带有书卷气。风格不同,各有特点!对于学书法究竟是“学碑”还是“学贴”,师“笔”或是师“刀”孰优孰劣,这是现代每一个书法爱好者遇到的首要问题!这关乎学书人的个人审美取向,也是书法界自清代碑学兴起一直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

碑重气势,庄重方严;贴讲韵味,意态挥洒;碑以厚重雄健为美;贴以温文尔雅取胜;碑经匠人二次创作,重刀法,取其结字取势;贴乃一挥而就,强调的是笔意,求的是笔墨情趣!古今大家,临帖学碑皆有所得!碑与贴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碑帖结合,融汇贯通,妙处自生!虽然启先生本人“半生师笔不师刀”,但他老人家其实已给了我们答案。“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依个人喜好而定,有人喜欢喝酒,有人喜欢饮茶,又有何妨?

碑与贴各有千秋,自有优缺点!我们可以辩证的看待墨迹与碑刻的关系,以及它们对我们学习书法的功效。笔法要临帖,结字要师碑!对于初学者而言,我建议应从摹贴入手,待到稍有基础再考虑学碑为上!




这个学碑和学贴的概念,学哪个好?我觉得都好,从地区审美角度来看的,北方大地的人豪气,身强体壮,所以他们眼界上推崇碑学的雄强大气。而南方人生来体小而文雅有度,所以大多数推崇贴学。这个地区文化性没有绝对性,也会根据喜爱发生变化,像康有为,年轻的时候都写贴学,后来书法变革,极力推崇碑学。而启功先生作为教书育人者,身上套路出文人雅气,所以一直师笔。




碑刻在书丹上石后,由石刻匠人加以斧凿刀刻之后,还能保持原书丹状态毫不失真,也是很难想象的。六朝时期所刻的石碑上的书法大多不是专业书家书丹,有的碑刻甚至是由一些不识字的石工写的,所以碑帖之间只有取长补短,才能够有所发展和提高。由此认为碑版墓志都可以多加学习二者兼顾较好。




碑与帖的区别

碑的称谓最早始于汉。据清代《说文》学家王筠的考证,最早的碑有3种用途,即宫中之碑,竖立于宫前以测日影;祠庙之碑,立于宗庙中以拴牲畜;墓冢之碑,天子、诸侯和大夫下葬时用于牵引棺木入墓穴。由于这些实用的目的,最早的3种碑上都是没有文字图案的。

帖最早指书写在帛或纸上的墨迹原作。后来写得优秀的墨迹难以流传,于是把它们刻在木头、石头上,可以多次拓制,这样就把刻于木石上的这些原来的墨迹作品及其拓本统称为帖。

认真概括起来,碑、帖有以下几方面的区别:

1.制作目的不同最初的碑没有文字,后来为托顽金之坚以期永垂后世,在碑上增加了文字,并且从最初的随意刻画到庄重严整、一丝不苟,其主要目的是追述世系、记叙生平、歌功颂德,而不是传扬书法,所以书者可以是名家,也可以不是名家。唐以前的碑多不署书者姓名,可以看出碑是重内容而轻书写的。刻帖的目的是传播书法,为书法研习者提供历代名家法书的复制品,所以书法的优劣是它的选择标准。只要是名家的书作精品,即便是只言片语的一张便条,也照样收入,很少顾及内容。

2.书体不同碑的历史悠久,所用书体在隋以前都是庄重肃穆的篆、隶、楷书。直至唐太宗御笔亲洒,才开始有行书入碑。草书刻碑除升天太子碑外,绝少有。而刻帖一事始自赵宋,多数是诗文简札,所以行、草书及小楷居多。

3.形制不同碑是竖立在地面上的石刻,多数是长方形,也有圆顶、尖顶的,虽然有一面字的,但也有两面以至于四面刻字的。丰碑巨碣动辄丈余高,气势宏伟。帖因为多取材于简札、书信、手卷,故高度一般在一尺上下,长则一尺至三四尺,呈横式,多为石板状,只在正面刻字。另外,帖有木刻的,碑则绝少。

4.制作方法不同南朝梁以前,碑一般是书丹上石,即由书写者用朱笔直接把字写在磨平的碑石上,再经镌刻。刻碑者往往可以因循刀法的方便而使字的笔画有风格上的变化,即与原书丹之字略有出入,还有的碑刻甚至未经书丹而直接奏刀。其字融入了刻工的艺术情趣,有极浓的金石味道,非毛笔书写所能体现,实际上是书者与刻者的共同创造。而刻帖都是摹勒上石,就是先将墨迹上的字用透明的纸以墨摹下来,然后用朱色从背面依字勾勒;再拓印上石,最后刻,比碑多出两道工序。虽然程序复杂,但刻帖要求忠于原作,尽力毕肖,每道工序均不得搀入己意,所以精品帖本可以达到乱真的水平。

到底学碑还是学帖,我个人认为均可,看自己喜好,但不管是学碑还是学帖,要遵循“取法乎上”的原则




我个人觉得学书法最好从帖学开始,不容易走火入魔。历史上很多书法大家都是帖学出身,虽然后来有的提倡碑学,但启蒙都是从字帖开始。

我并没有否定哪一种,只是说最好互相借鉴,初学者应从字帖入手。打牢基础,再拓宽,方能不失分寸。现在很多“丑书”估计就是走火入魔了,关键自己还认识不到。




各有各的的好处,爱好不同,所以选择不同,碑有碑的长处,贴有贴的长处,如果是专业者的话都应该学。




很多书法爱好者学书法很“随意”,手边有什么字帖,顺手拿来就临,毫无顺序可言。如果恰好临对了,比如一些楷书字帖,那还好,起码没有跑偏。但如果拿了一本魏碑之类的字帖,临着临着很容易找不到北,走火入魔。

碑学和帖学都是书法的宝贵财富,都应该学习,但最好有个先后顺序,就像我们上学时学知识,先打一个基础,再接受比较难懂的知识。像一些楷书类字帖,初学者比较容易接受,平时也能用得到,所以计较容易理解。而像一些碑学之类的字帖,看着有点古拙美。如果你没有书法底子,直接临写,容易找不到北,一旦走火入魔,就写成了丑书。

书法是一个体系,互相之间都有联系。比如你学帖的,并且有了很好的基础,借鉴一下碑学也是大有裨益。但如果只强调某一类,比如碑学,而摒弃帖学,就会走入另一个极端,比如丑书。古拙和丑书只有一线之隔,度一过,就是丑书。

现在很多学书法的,愿意断章取义。比如他从某资料上看到康有为推崇碑学,就学他也只学碑学,扔掉帖学,只临碑,不临帖。以为只要学碑,也能在书法上取得很高的成就,因为康有为字就写得非常好。

但他不知道康有为没推崇碑学之前,也是一个临帖高手。换句话说,康有为有着很高的帖学底子,所以对他来说,只是在帖学的基础上融入了碑学,虽然他不说,但帖学底子是忘不掉的。

我们如果也学他,只临碑,不临帖,就不行了。举一个简单例子,你要是临完碑,再学行书,草书,能找着北吗?完全没联系。而你如果学帖,比如入门的是楷书,再学行草,那是轻车熟路——行书就是楷书的快写嘛。

所以,以前的老先生常跟我们说,学帖的可以不用学碑,也能成才。但学碑的,不学帖基本没什么出路,如果练到一定程度,书法很多问题自己还是解决不了,就很容易走极端——不会写字了,从而走火入魔——开始制造丑书。

顺便提一下,很多人见了碑就临。只要是碑,就以为是好东西。其实不然,很多碑都是由没文化的石匠刻成,写的什么,这些石匠可能自己也不知道,所以文化价值并不是太高。

所以初学者,最好从帖学入手,学好了帖,再学碑也不迟。这样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才会有好的结果。




碑与帖有很多不同定义,我们姑且简单理解为,墨迹写本就叫帖,白纸黑字(有的碑做了处理也变成了白底黑字,往往不好);刻本就叫碑,黑底白字(有的写本后来为了出版传播需要转变为刻本),以汉魏碑刻为代表。一般而言,写本更容易分辨笔法,而刻本更可以修正笔画与结构的造型。




启功先生此诗是针对自己书法风格渊源提出的。“帖”指纸本的书法作品,“碑”指金石碑拓。北魏时期刻石的线条劲健方硬,帖的线条明快爽利,虽然与北碑接近,但是我还是独钟情于帖。晚清民国,学碑成为一个“潮流”,启功先生觉得碑的风格刀锋凌厉,但婉约不足。与自己要塑造的书法风格有冲突,于是“舍碑取帖”。

这是告诉我们,不管学什么,都要慎重选择,不可囫囵吞枣。

凡事不可能兼众美。学碑有碑的长处,帖有帖的优势。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发挥其特点,并为己所用。




书法到底学碑好,还是学帖好,这本来不是一个问题,因为自古以来的正统书法学习,都是从帖的临摹开始学起的。而且再分析一下,即使是汉魏碑刻,它同样是当时的大书法家先以帖的方式以毛笔写在碑上,由刻工二次摹刻出来的,并非一蹴而就直接拿刀刻写出来的。

只是书法到了清代以后派别林立,书学思想繁荣,逐步走出帖学,提倡主要学碑派的观念,所以说,到了清代才真正把碑学提到正统地位,认可了书法艺术分为碑派和帖学。

帖学主要宗法晋唐行楷为主。大多以二王父子,还有颜柳欧赵四大家为根基。至于碑学,则从清代嘉庆道光以后,汉隶魏碑的大量出土,加上倡导碑学的包世臣,阮元,康有为等人的大力推崇,从而出现了秦汉以后,碑刻书法的二次辉煌与重生。

也涌现出诸如伊秉绶,邓石如,桂馥,金农,何绍基等等大师级的出现。

碑派认为,纯粹临帖,经过历代的发展演变,笔法柔媚,已失去了二王书法的魅力,比如当时的帖学代表赵孟頫,董其昌的书法的柔媚一路。

因此目的是通过碑学的提倡,临学汉隶八分魏碑篆书,來挽救帖学的衰落,柔媚无骨力的弱项。

所以临帖好还是临碑好。何绍基是最成功一位,他的书法法之路可以给我们很大启示——

他是这样说的余少时习颜鲁公,所勾勒者即与颜平原近就是说他最早还是从帖学入手精心钻研颜真卿楷书的。正如启功先生师笔不师刀一样只有从帖初学才能学到牵丝连线细致入微的笔画写法。从而打下帖学的基础。

自中年期,何绍基又出入于汉隶碑刻,和篆书的碑学。他说余学书四十年,溯源篆分,楷法由北碑求篆隶入真楷之绪就是说他为了追求苍劲老辣雄健开张的笔法,就从篆隶入手,从而融汇碑帖的各自的风格特点。挥洒自如,从心所欲的达到,既有帖学的笔法结构的考究精细化又不失碑刻刚劲遒劲的大气豪迈。当之无愧成为清代以来顶尖的书法大师。

所以帖学打基础,笔画结体细致入微是强项,碑刻强骨力气势,可以提高书法格调,还有高古之气。所以碑和帖两者结合临习,应该是最佳学书路线。




启功先生有深厚的传统学养,临帖不辍,是传统一路。

启功之前的书法理论家,影响最大的是包世臣。包世臣提倡回归汉魏碑刻,推崇书法的金石之气,这个理论对清末民国的风气有压倒性的影响,西泠一派,吴昌硕~齐白石等都倾向于篆镏书写。汉魏书法初成,书家的自由个性不受拘束,这符合清末民国维新革命的风尚,更能表现个性。

汉魏碑刻的弊病启功看得比较清楚。碑刻发端于毛笔,但在复刻过程中会遗漏不少笔性。千百年来,风化毁损严重,已经失去了原本风貌。有些腐儒努力学碑刻风化后的形状,称为追求古意,被启功讥之为海参体~马槽体。而且学碑刻过于追求个性,失之于粗率放纵。

所以启功坚持法度,对民国书法的放逸有拨乱反正的意思。传统书法练习提倡苦练,往往让人望而却步。启功提倡回归法度,也不是让人恐惧的临帖三池水,不是依样画瓢,规范得和法帖一模一样,而是随爱好,重意临,学习方法,让笔画准确成为自己的书写习惯。悟帖之神,练帖之气。

古代对于练习书法有不少讹传,如王羲之出其不意抽不动王献之的握笔,包世臣号称握力可捏碎笔杆,如此用力让人不敢去吃苦。还有传统提倡悬肘,有经验的人都知道,这也是很累人的。启功却提倡,要根据个人习惯和爱好来选择握笔姿势,只要手腕能灵活,手肘搁在桌子上也未尝不可。

对于传统上先临一个人的帖,直到很长时间甚至一辈子写得很像再换一个帖;还有康有为半个月换一个帖,启功认为都不对,应该是临摹到一定时间~自己腻烦了才能换帖。

传统提倡临摹书法先从楷书开始,楷书写精通了再临行书,启功认为也不必循规蹈矩,因为楷书什么时候算是临到了精通很难说。楷书要当行书写才能流畅连贯,行书要当楷书写才能准确合法度。

启功先生对于书法教育的贡献很大,提倡符合人性的练习方法,尊重书写者个人的习惯,却又坚持规范法度。相信他的经验能对初学者有帮助。




碑好!




学书法,有临碑的,也有临帖的,到底学哪样好?

碑学和帖学都是书法的瑰宝,就实用来说学帖比较好,毕竟字帖中楷书,行书,草书比较全,而碑学缺少行书,草书类。

因而学碑的一定要学字帖,而学帖的不一定要学碑,不过学学也挺好。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