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5 14:55:13 条浏览
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是作者罗贯中根据三国历史杜撰出来的故事,其中的很多故事情节都跟史实不符。当然,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实在太大,导致很多人都拿《三国演义》来说事,继而湮没了历史真相。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三国演义》中的十大误区。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一、温酒斩华雄
演义中温酒斩华雄的是关羽,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其实在历史上,华雄是被孙坚所斩。根据《三国志孙破虏传》记载:“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
二、三英战吕布
三英战吕布也只是演义中的事儿,在历史上,并没有所谓的三英战吕布。同样,在真实的历史中,吕布也是被孙坚打败的。
三、关羽斩颜良、诛文丑
在真实的历史中,关羽的确斩杀过颜良,但文丑并非关羽所斩,而是在与曹军的交战过程中死于乱军之中。
四、过五关斩六将
在真实的历史上,也没有过五关斩六将这档子事。熟悉地理的朋友稍加查阅就能知道,所谓的五关根本就是南辕北辙,东西不通。
五、美人貂蝉
三国时期,根本就没有貂蝉这个人。而貂蝉的原型实则是宋元之际的民间歌女,这一点大家要弄清楚。
六、草船借箭
演义中实施草船借箭这一计谋的是我们都很熟悉的诸葛亮,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中,草船借箭乃孙权所为,而且也不叫“草船借箭”,而叫“草船探箭”。
七、诸葛亮神机妙算,决胜千里
我们都知道,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一个神机妙算的军师,但在真实的历史上,诸葛亮在用兵法谋方面并不突出,他真正厉害的是他善于治理内政。当然,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倒是真的。
八、单刀赴会
在演义中,我们看到,关羽带着青龙偃月刀慷慨赴宴,面不改色,英雄之气概跃然纸上。但在真实的历史上,其实是鲁肃单刀赴会,而他赴的正是关羽之宴。
九、诸葛亮骂死王朗
在演义中,诸葛亮靠一张嘴舌战群儒,倒不是什么稀罕事,后来他竟然凭一张嘴就骂死了王朗。当然了,在真实的历史上,并无此事。王朗病死于公元228年,并未随军出战。
十、燕颔虎须、豹头环眼的张飞
很多人都受演义影响,认为张飞是个粗人,而且有勇无谋。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上,张飞恰恰相反,他长得慈眉善目,玉面小生,还擅草书。
虽然如此,但我认为,小说与历史是二回事,看三国演义的小说你可能津津有味,让你看三国历史你可能不想看,所以我要申明的是:《三国演义》是一部优秀的小说!
《三国演义》怎么会不堪呢,这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论它在民间的流传程度和影响力,远超其它三部,可以说是老少都喜欢读。
之所以有人反感它,恰恰是因为它的影响力实在太大,盖过了真实的历史,影响了一些人对真实历史的认知。但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影响现实也不是现在才有的,明末的努尔哈赤就是靠熟读三国演义来打仗的,甚至还把他发给将领贵戚作为指导文件,因为小说里包含的东西确实很丰富,就谋略来说,无人能出其右,就连毛主席打仗,也经常看三国演义,可以说不但是一部优秀地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军事政治上的谋略教科书。
有些人反对三国演义,无非是因为它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与正史差距太大,而不少人把三国演义等同于汉末魏晋时期的历史,所以会有这样的纷争。在我看来,中国的历史演义类小说非常多,而影响力没有超过三国演义的,这就证明了三国演义的成功,老百姓宁愿接受演义,也不愿接受正史,这里面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我们试着分析一下。
有一句话叫“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除了那些专家学者,中国的老百姓看三国,看的不是历史,而是自己的信仰需求。关羽的忠义、刘备的仁慈、诸葛亮的贤能都是老百姓渴望的东西,曹操的奸诈、司马懿的阴险也都是老百姓痛恨的。
中国古代百姓并没有多少可以参政议政的机会,但是三国演义给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可以让他们痛骂奸贼,歌颂英雄,而这也是统治者需要的,因为这样一来,矛盾就是百姓与个别奸臣的矛盾,而不会是与皇权的矛盾,甚至还可以把忠的观念灌输进人民群众的大脑。至于真实的历史是怎么样的,又有多少意义呢,何况早在汉代的公羊派学者眼中,历史本就是服务于政治学说的东西。
抛开这些,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值得借鉴的东西,比如空城计当中的心理学因素,还有曹操在对付刘备吕布的时候用的“二虎竞食”“驱虎吞狼等相当高明的政治分化手段。
当然,现在我们提倡科学的历史观,就不能把小说当历史,这是没错的,但是问题并不在三国志或三国演义上面,而在于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如果一个人把小说当历史,那他就有可能把封神榜、水浒传等等当作真实的历史,而这是很可笑的,三国演义的特点就是七分虚,三分实,很容易迷惑误导读者,而实际上中国的历史演义类小说都有这个毛病,但是彻底废除又是不太可能,不过我认为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这种历史演义小说终究会被淘汰,三国演义将成为绝响。
我从没听说过有人说《三国演义》多么不堪,我却听说过《三国演义》是百看不厌的一本小说。确实,《三国演义》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繁索、故事性强,不愧为四大名著之一。我接触三国故事是从小人书《小霸王孙策》开始的,那时我才六、七岁。母亲给我读后,我又租来几本小人书,都是三国的故事。由于自幼受家庭影响,喜爱京剧。学唱的第一段就是《甘露寺》中乔玄的唱段;劝干岁杀字休出口。后来又随父母看过京剧《龙凤星祥》、《长板坡汉津口》等。春节时在厂甸买的花脸面具也是红脸的关公和一把玩具大刀。上世纪五几年电台还播放了连阔如说的评书《三国演义》,也是我所喜欢的。可以说三国故事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印象深刻,后来我又阅读了《三国演义》,感到确实引人入胜。经过多年后再次阅读,仍有新鲜感且不觉无趣枯燥,这点是许多文学作品所不具备的。所以说《三国演义》百看不厌也是名至实归的,哪有什么不堪可言呢?演义只是小说而非历史,明确此点也就无所谓不堪了。
我还是头一次看到三国演义被人用“不堪”这个词来修饰。
1.批评小说篡改历史可还行,小说本来就要有自己的发挥空间啊,都跟历史一模一样还演什么义啊。何况连史书都不免有曲笔呢,小说作者在历史基础上再创作一下怎么了。
2.小说被底层人民阅读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吗?底层人民本来就占全国人口大多数,阅读了解的人多影响力才大,这有什么可批评的?考虑下从古至今底层人民的平均文化水平,小说写成什么样更能为人民群众接受传唱,这点罗贯中比截图里这几位清楚得多。
3.演义类章回体小说里三国确实算非常优秀的了,去跟说唐说岳说呼杨家将之类一对比就会发现三国写得有多好。但截图一里这位只给三国打个及格分,不得不说他对文学艺术作品的评价标准有点高。
4.截图二批评小说夹带私货不知道具体指什么呢?怪力乱神因果报应?那别说古代了,现在还有大把的人信这玩意呢;尊刘抑曹?这一点也是民间传唱三国历史逐渐形成的一个倾向,并非罗贯中一个人扭转过来的;维护封建阶级仇视农民起义?这一点似乎建国后批评得比较多,但还是那句话,批评归批评,要考虑到历史局限性的。
5.金庸小说在亚太范围比三国影响大?深表怀疑。不知道有没有人做过这方面的调查。
6.截图三算比较客气的吧但也只能说是他个人观点。金瓶梅着重描写小范围内的人物交往反映市井生活,而三国写的是大范围的战争外交,不好直接拿来对比吧。还有他说的关于科普三国正确历史的事,首先要让人产生对这段历史的兴趣他才会进一步去了解,三国演义就是起到这个作用,不然可能很多人对三国历史就如其他阶段的中国历史一样没啥感觉也不会去了解,科普文看过就忘,过两天连魏蜀吴三家开国皇帝姓甚名谁都想不起来了。不然你去大街上问问,看看是知道曹操曹丕刘备孙权的多还是知道朱温李存勖石敬瑭刘崇郭威的多?三国演义对科普三国历史的作用真的相当大。
7.看其他答案还有个答主批评单挑夸张及人物塑造的吧,这些有的是艺术需要,比如阵前单挑这种可能比较直观而且能突出人物英雄形象,西方不也写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单挑,大卫和歌利亚单挑之类,可能大伙都喜欢看这场面吧;人物塑造有些确实是有问题,比如鲁迅的著名评语“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还有像对周瑜也感觉气量上黑过头了。但这些都可以说是瑕不掩瑜,基本不影响广大读者对三国演义的喜爱。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通俗易懂老少咸宜。是文学水平非常高的一部小说。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仁、义、礼智、信、勇形象的演绎一遍。刘备仁的代表,关羽义的代表,诸葛亮智的代表,张飞勇的代表,赵云忠的代表等等。
由于作者罗贯中在历史人物的把握上采取拥刘反曹的倾向。对刘备集团的人物大加美好,对曹操却极尽鞭挞丑化,从而造成和真实的历史人物严重失实的现象,所以让人感觉“不堪入目”。
鲁迅先生曾经评价诸葛亮借东风:“智近妖”。也就是说是吹牛逼的。如果那么厉害六出祁山为何寸功未建。草船借箭孙权的典故。空城计张守圭守瓜州的事情。赤壁大战周瑜的功劳和诸葛亮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关羽的故事许多也是假的。温酒斩华雄,孙坚的故事,嫁接在关羽身上。单刀赴会鲁肃的故事,正好说的相反,是鲁肃一个人去关羽大营里赴会。谈归还荆州之事。最后谈判结果孙刘两家平分荆州。千里走单骑假的。护送皇嫂去河北找刘皇叔却跑去了洛阳,南辕北辙,除非关羽是路盲。就连桃园三结义也是假的,历史上刘关张以兄弟相称,并无结义之事。再说关羽比刘备还大一岁。怎么可能变成二哥。
对曹操的抹黑更是无以复加。成了乱臣贼子,奸官的代名词。其实历史上的曹操贡献还是蛮大的:统一北方,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唯才是举,推行法制等等。毛泽东曾九次评论过曹操,说曹操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并说自己的心和曹操是相通的。杜甫也说曹操是个“英雄”。
看来《三国演义》只是个小说,就像现在的电视连续剧“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演义而已,当不得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