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现阶段学校减负对孩子真的有帮助吗?

2023-07-30 16:46:22 条浏览

没帮助!

原因如下:

高考是一道坎,一个省、一个地区、甚至是一所学校的减负,对学生而言,减负后,这道坎能不能迈过,才是关键。

从2014年开始,国家推行新一轮的高考改革,从2017年浙江、上海启动新高考以来,到2020年,新加入北京、山东、天津和海南,到2022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高考都将采取新模式,无论是主流的3+3模式,还是3+2+1模式,无一例外的是,上大学容易了,但进入985/211等院校的竞争加剧了,分层培养人才的模式越来越清晰,高考全国一盘棋,越是顶级名校,录取新生的标准越严苛,除非,高等教育真正实现了100%的普及化,那时,可以减负,只不过,如果要入读名校,将来有一个更高的发展平台,现阶段的减负,可能让孩子止步于高考这道坎。

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客观存在,只要存在所谓的重点学校,今天减的负,在重点学校的招生中,就是学生爬不出去的坑。

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初中,采取划片的方式,即使客观上存在着初中学校之间在教育质量上的不平衡,但家长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和制度约束,也就接受了划片的方案。

但初中升高中时,一个省、一个地区的高中,其教学质量也存在着明显的优劣,尤其是中考进入省级、市级重点高中,竞争的激烈程度不亚于高考时进入名校的争夺,重点、优质高中,往往就是进入名校的“保证”,如果孩子减负了,但优质高中会同步降低录取标准吗?即使这些高中降低了录取标准,所有的孩子都能接受差不多质量的高中教育吗?有差别,就有竞争,这无法逃避,所以,义务阶段的减负,会在中考时,成为这部分学生爬不上去的坑。

职业有差异,收入有高低,无论是创业还是打工,智本时代下,优质的教育,往往意味着更高的社会层次。

大学往往是主推个人成就的平台,名校和一般院校之间的差别,就是给毕业生提供的平台高度不同,社会是金字塔结构的,不同高度的平台,以为着达到相同的层次,低平台上的竞争者,要比高平台上的人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辛苦。

竞争无处不在,有竞争,就有对比,就有优胜劣汰,只要规则公平、公正,积极参与竞争是获得更好发展的助推剂。




学校减负是一种态度一个政策,关键看孩子的家长能不能做到真正的减负




减负真的对孩子们好吗?中考50%录取率,这时候提出减负,可想而知根本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小学和初中阶段哪一年不重要呢?我个人认为小学一二年级是打基础,基础一定要打牢,三四年级要注重逻辑思维的提升,五六年级要全面发展,不然后期根本跟不上节奏。初中二年级是一个分水岭最重要的一年,如果说家长没有精力去辅导孩子的功课,还不是想尽一切办法去给孩子报班,当然了,孩子该玩的时候还是得玩玩放松一下,注意劳逸结合。减负可以减,但要适当。




这个话题让人很无奈。

你想问的是不是:现在的学校减负是否真的能把学生过重负担减下来吧?

只能说,减负是一种愿望,是一个努力方向,是一个各方都希望达到的目标。至于效果如何,我们不妨从几方面做分析:

在学校层面,主观上,想把学生负担减下来,老师也可以不用那么疲惫。但是,升学率上不去,家长不答应,教育主管部门不答应。升学率上不去直接关乎学校声誉,关乎生源质量和数量(没有好的升学率就吸引不来优质生源,而没有优质生源又影响下一届的升学率,如此环环相扣),关乎学校的生存。为了升学率,加大学生训练强度是必然的,减负?先等等吧。

老师层面,面对家长的压力,面对学生的信任,面对学校的成绩分析,面对个人的荣誉和评优评先和职称晋升,拿出教学成绩是第一位的,怎么出成绩?同等条件下,加强学生的训练的老师必然领先,减负?先等等吧。

家长层面,对将来孩子的前途的焦虑让家长如热锅上的蚂蚁,几乎所有家长都无法容忍孩子的清闲,五花八门的培训班见缝插针,恨不得以分钟为单位来安排孩子的课余时间,所谓的““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理念深入骨髓,你说,孩子能减负吗?

孩子有负难减,究其背后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升学、就业的激烈竞争。

减负,一个美好又无奈的愿望!




学生以学为主,与学习有关的一般不能减;至于其他,尤其是应付各级检查之类的,必须减得一点不剩!

当然,学习方面,学校及各级主管部门,应力争减少各种评估考核,莫以考促教;各科任教师,要精选题目。科学地布置各类作业。其实,家长、社会反响最大的,还是那些可有可无、无边无际的作业,教师又有布置无检查,却要求家长代劳。教师是干什么的,布置了作业自己不批不查,留你干什么?在这方面,以前的老教师绝不如此,这恐怕也是至今受尊敬的原因之一吧?

学习是劳心劳力的,有苦干时候甚至很痛苦。可是沒办好,高考摆在那里,——那也是目前考查中最公平公正公开的,——谁的分数达不到就进不了大学门。先有苦,后有甜。这就像盖房子,不可能倒过来做,没办法。谁不服,试试看好了。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