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如何理解“越是被需要的人越幸福”这句话?

2024-11-04 12:42:12 条浏览

人性中善良的部分指引我们去关怀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以越是被人需要,证明自己的力量越强大,便越有抚慰人心的能力。人生在世,被家人需要、被朋友需要、被恋人需要,是极大程度的被认可。因此,一个人越是被人需要,就越是充满幸福感。




谢邀!

被需要的人为什么幸福,其实有很多的心理活动不能忽视,因为人都是渴望被认可的,也是希望自己被需要,被依靠的,这个有一点需要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

从原始心理分析,人是一种喜欢表现,喜欢有成就感的生物。

所以人一旦被需要,而且还在平等的情况下,被需要的人是不会拒绝,而且会很用心地把被拜托的事情做好。做好一件事情,不仅有成就感,也能给人一种被需要,被认可的感觉,除了是一个热心肠的人之外,就是这样的细节决定了一个人的幸福感。

不管是普通人之间,亲人之间,还是同事,或者是情侣之间,这种细微的心里决定了被需要人的幸福感,也就间接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从这里可以看出,被需要的人是很有幸福感的。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被人需要!

也许这只是一句人人皆知的落后了的大白话,而我却知道,有不少人,甚至很多人并非为了自己的感觉,而是为了他人的观瞻而建设自己的人生与生活。

怎么看待“人是有被需要的需求的”?

我自己目前就是一个‘被需要’情结很严重的人,认为‘不被需要’就是‘不被在乎’,很沮丧。

心理学上有一个发现:有时并不是你去帮助别人他才喜欢你,却是让他来帮助你而使他喜欢你。这句话对我这样的男生非常准,你找我帮忙、让我做事,我就会感受到‘被需要’,从而很开心。有一种幸福,叫“被需要”。无论亲情、友情、爱情,只有不断满足对方“被需要”的感觉,彼此的关系才能更和谐、更长久,父母因“被需要”而幸福。我们拼命地想要长大,拼命地想要向父母证明自己已经独立了,可我们的父母却在害怕自己有一天不再被需要。

长久的夫妻关系,都是相互的,也就是说彼此之间都是被需要。真的是这样,婚姻里的“麻烦”,就是一种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一个在找“麻烦”,一个乐于被“麻烦”。在这种相互麻烦中,我们感受到另一半对自己的依赖,自己在家庭的价值得到肯定、心理得到满足,所以会感到开心快乐,爱也才能升温、持久。

最幸福的人生,莫过于拥有这三样东西:有爱做的事;有爱的人,也被爱着;被人需要。

是啊,一个人如果被家人需要、被朋友需要、被爱人需要、被社会需要,那是一令人羡慕的幸福人生。

我们在关注自身需要的同时,也重视满足对方的“被需要”吧,让对方在“被需要”中感受到价值的实现,体验到受重视的幸福,这样彼此的关系才能更和谐、更持久,生活才更精彩。

需要来自于他自身!人类的价值来自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来自于那种真实和炙热的爱。每个人类个体内心深处的自由意志、那种对真善美的渴求和创作的欲望,就是人类的意义所在!人类,被我们自身的情感,被我们的独立意识,强烈的需要!

综上所述,人被需要的越多,就越幸福。但是需要和被需要往往是相互的,也只有这样的需要才能长久,这样的幸福也才能永久。




无论亲情、友情、爱情,只有不断满足对方“被需要”的感觉,彼此的关系才能更和谐、更长久。

父母因“被需要”而幸福

曾在网上看到一篇《把碗留给母亲洗》的短文,很有感触。

一天晚上,几位实习归来的学子在教授家里吃饭,晚餐结束后大家抢着要洗碗,被教授阻止。

让学生们没想到的是,教授竟然让他八十高龄的老母亲洗了半小时碗。

搀母亲回房后,教授又把碗重新洗了一遍,然后对着诧异的学生们说:

做母亲的没有不想为孩子做点什么的,即使她老了,但在她眼里,儿子永远需要她的帮忙。让她洗碗,她就会感到儿子需要她,一整天就会过得充实。

有人说:“我们拼命地想要长大,拼命地想要向父母证明自己已经独立了,可我们的父母却在害怕自己有一天不再被需要。”

这话说得太对了。

同样的,有一次,邻居小妹告诉我,她经常让老爸到小区门口给她取快递,哪怕她当时没有事情忙。

每次,她的老爸都很开心,觉得被女儿需要着是一种幸福。

作为与母亲相距千里之遥的小儿子,短文中教授和邻居小妹的话让我想到了八十高龄的母亲。

每次回老家过年,母亲都会给我们准备好多东西,今年同样如此。

大年初二下午,母亲就把给我们准备的东西装好了,有馒头、包子、丸子、肉块、粉条、点心。

那天,我和妻子一边说着“现在城里超市啥都有卖的”,一边忙往外拿。

母亲急忙过来阻拦,很生气的样子:“反正有车,你们放在冰箱里慢慢吃!我一个人能吃多少?”

看母亲的态度如此坚决,我和妻子只好作罢。

初五下午驱车返回威海后,我打电话告诉母亲,她给的东西把冰箱都塞满还没放完,母亲说:“你们就放着慢慢吃吧。”

从母亲的语气里我能感觉出,母亲在电话那端一定是笑着说的,脸上一定是幸福的表情。

在母亲看来,儿子能接受她给的东西,说明她还受人关注着、被人需要着,因而会感到幸福和快乐;

相反,我和妻子不要她给的东西,她就认为我们冷落她、不再需要她了,她因此会感到失落和不安。

父母“被需求”的背后,其实是在向子女找安全感,他们担心子女认为自己年老了、落伍时代了、跟不上孩子的步伐了。

子女一旦需要他们,他们就会觉得这证明自己还有价值、没被嫌弃,因而会感到幸福。

所以,和父母相处,我们不妨透露出一点需要他们才可以完成的事情,或者接受一些他们给的东西,让他们有被需要的感觉,这就是幸福。

孝顺父母有很多种,让父母感觉到自己被需要也是一种孝顺。

朋友因“被需要”而长久

作者子凌有一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说:

人之于世,或远或近,总有些朋友在某个阶段相伴而行。行走之间,偶遇一知己,最为难得。彼此相知相惜,无话不谈,你的开心会主动与他分享,他心绪不佳时找你诉说,遇到难事的时候第一个想到找你帮忙。找你的次数多了,他觉得过意不去:不好意思,老是麻烦你。你则会心一笑:其实,被需要也是一种幸福。

但是,有的人不明白“被朋友需要也是一种幸福”,只知道帮助朋友,却不想麻烦朋友,结果被朋友疏远。

我以前的同事马浩就是这样。

马浩是个热心肠的人,只要听说哪个朋友有了麻烦,他都会积极帮助解决,所以起初大家都觉得他是个值得交往的人。

但是,在与朋友交往中,马浩只讲付出不求索取,喜欢给别人帮忙却不愿接受对方的帮助。

有一次,马浩的父亲得了癌症,做手术、住院花了几十万。他没有向朋友透漏半句,而在朋友从别处知道消息纷纷解囊相助时,马浩愣是不接受。

之后,马浩拒不接受朋友帮助的事又发生了几次,朋友们便对马浩有了看法,逐渐与马浩疏远了,有了什么困难也不告诉他,马浩提出帮助时也坚决不接受。

对此,马浩感到不解:“我积极给你们帮忙,你们为何要这样对待我?”

后来有个铁哥们向他透露了真相:

你只知道帮助我们,却从不接受我们的帮助,让我们感觉到不被你需要,等于我们的能力和价值不被你认可,和你交的过程中我们体验不到幸福,不愉快的交往还能继续下去吗?

马浩这才明白症结所在,从此他开始学着适当地找点事麻烦一下朋友。慢慢地,朋友又愿意和他交往了。

交际学认为,人际关系要达到和谐,必须保持一定的平衡,其中保持需要与被需要的平衡便是一个重要方面。

在心理学界,马斯洛提出过一个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其中第四层是尊重需求层次,就是希望别人注意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并意识到在世界上的价值。

这个理论告诉我们,被人需要是我们个人价值重要体现,当你被周围人认可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人生会更有意义,会感觉更幸福。

你只知付出,不求回报,在朋友要求帮助你的时候拒绝了对方,他们就会觉得不被需要,自尊受到了伤害,心理达不到平衡,因此对你不满。

好在马浩在朋友的提醒下,及时意识到了这个道理,这才维护了朋友间的友谊。

夫妻因“被需要”而恩爱

某论坛曾组织过一个关于“男人到底喜欢温柔可人的女孩子还是精明能干的女强人”的话题投票活动。

结果是百分之十的人选择了后者,而百分之九十的男士倾向于前者。

其实,理由很简单,后者会把男人生活中的一切安排地近乎完美,让男人感觉自己可有可无,心情很不爽;

而前者需要自己去关心去呵护,让自己的男友力(老公力)爆棚,让自己体验到被需要的快乐。

我非常赞同百分之九十男士的观点,由此想到一位书友给我讲的一件事。

书友生性要强,在单位工作起来风风火火。有一次,她洗澡时不小心滑倒,导致右腿骨折。手术后,她需要卧床休息一段时间,家务活全部由丈夫来干。

因为手术的缘故,她在夜里常常感觉口渴,但是性格要强的她不想麻烦老公,也是觉得老公忙碌了一天,睡得正酣,心里不落忍喊醒他。于是,她常常尽力忍着。

一天晚上,她渴的难受,翻身的动作大了点,把丈夫弄醒了。

知道她想喝水,丈夫忍着巨大的瞌睡起床为她倒水。等她喝好水,他才上床睡觉。

她觉得过意不去,对丈夫客气了一句:“不好意思,麻烦你了,影响你休息了。”

没想到丈夫却说:

夫妻之间还说啥麻烦,你不麻烦我,难道你还想麻烦别的男人?以后想喝水直接告诉我,别再忍着了。

书友说,那一刻她才明白,自己觉得是麻烦了丈夫,可丈夫觉得自己被妻子需要才是真感情,也是一种幸福。

有人说,长久的夫妻关系,都是相互利益来往的,也就是说彼此之间都是被需要。

真的是这样,婚姻里的“麻烦”,就是一种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一个在找“麻烦”,一个乐于被“麻烦”。

在这种相互麻烦中,我们感受到另一半对自己的依赖,自己在家庭的价值得到肯定、心理得到满足,所以会感到开心快乐,爱也才能升温、持久。

另外,在家里不独断专行,遇事和爱人多商量,多请对方帮着参谋;

经常告诉对方“家里没有你不行呀,这个家还是需要你”,这些都会让爱人感觉到自己被需要、有价值、受尊重,这样的夫妻哪能不恩爱一生呢?

有一种幸福,叫“被需要”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这种“被需要”的心态,其实是普遍存在的。

有位网友坦言:“被需要,说明你在别人心里占有一定位置,说明别人真把当你一回事。

如果哪一天没有你,别人都一样过得开心快乐,没有人再需要你的帮助,没有人需要你的关心,没有人需要你的呵护,再没有人需要听你的安慰,那时候感觉真的就很悲哀了。”

的确如此,不被需要的悲哀,非局外人所能体会;被需要的幸福,也是别人难以理解的。正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唐若说,最幸福的人生,莫过于拥有这三样东西:有爱做的事;有爱的人,也被爱着;被人需要。

是啊,一个人如果被家人需要、被朋友需要、被爱人需要、被社会需要,那是一种怎样的幸福人生。

让我们在关注自身需要的同时,也重视满足对方的“被需要”吧,让对方在“被需要”中感受到价值的实现,体验到受重视的幸福,这样彼此的关系才能更和谐、更持久。




你的快意人生,千万别被大众的「兼得」给绑架了,所谓的「兼得」只不过是精确地完成了自己想要的目标,而那些目标恰好比较显著,跟世俗所标籤的理想一样。别被大众的「兼得」给绑架了,理清自己的目标,选好配备,下好离手,什么都想要,不是不可能的。




如何理解“越是被需要的人越幸福”这句话?

看到这个话题让我想了很久

别人为什么需要你?

因为你有价值

男女关系上

你的外貌价值

在工作生

你的能力价值

还有一种价值

你被人利用的价值

还有你所拥有的的情感价值

这样的价值你选择哪个?

越是被需要的人越幸福

是事情过程中的感受

这样的感受容易昙花一现

当一切回到平淡的时候

你会发现一些问题

曾经的幸福雾里看花

你的幸福需要保持你的付出

别人才能给予你幸福

你才能值得别人需要

拥有你的存在




心理学上有一条:有时并不是你去帮助别人他才喜欢你,却是让他来帮助你而使他喜欢你。

有一种幸福,叫“被需要”。

无论亲情、友情、爱情,只有不断满足对方“被需要”的感觉,彼此的关系才能更和谐、更长久。

我们拼命地想要长大,拼命地想要向父母证明自己已经独立了,可我们的父母却在害怕自己有一天不再被需要。

人际关系要达到和谐,必须保持一定的平衡,其中保持需要与被需要的平衡便是一个重要方面。

一个人如果被家人需要、被自己需要,被朋友需要、被爱人需要、被社会需要,那是一种怎样的幸福人生。




我个人觉得,需要不是被动的需要,而是内心真实情感的表露,这样的需要才是幸福的,不是一方奴隶制的约束和限制,或者说为达到目的达到想要的结果的一种希望和诉求,这时的需要,称不上什么幸福。

工作上,自己很能干,老板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找自己,自己呢觉得自己很有成就感,本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一天下来自己累啪啪的,自己内心确感觉很有成就感,很快乐,这种是幸福吗?我觉得不是,人们追求的幸福感不同,体会也不同,刚开始,被成就感促使着,自己感觉很满足很幸福,当有一天,有个比自己更能干的人出现,自己被冷落了,此时就能说自己不幸福吗?所以,我们的幸福不该是被外界的环境和事务所打扰或者说是影响的,被需要只是成就感得到满足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说,这种被动的需要,不一定是种幸福。




被需要是一种心理满足,是幸福感的重要体现。

当初看《请回答1998》有一幕令我印象深刻,里面一位妈妈外出回来,本以为孩子老公会把家里弄得一团糟,打开门一看却发现一切都井井有条,此时的妈妈脸上却没有家人预想到的开心,反而平添了几分失落。儿子明白了妈妈的心,于是又把家里弄得一团糟,妈妈虽然无奈地吐槽了他们,但同时又恢复了往日的精气神与活力。

这一幕让我觉得很触动,我们最伟大的母亲日日为我们操劳,我们常常令她们头大。有时我们也会盼望自己快点长大,希望自己能懂事一点,帮助父母减轻负担。其实这两种都是“被需要”的表现,父母为儿女遮风挡雨,他们明白这世上还有人依赖他们,需要他们,看着他们健康成长便觉得满足。而我们长大了,想着要努力挣钱,为父母提供一个温暖的港湾。父母和我们就是在这“需求”与“被需求”中获得快乐与满足。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被需求”就是通往彼此的桥梁。

无论是在生活,工作,还是学习中,“被需求”都与我们息息相关。作为老师,当我们为学生解决了难题,为他们通往真理的道路上点亮一盏明灯时,我们会感到幸福。在工作上,我们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完成任务时,我们会感到幸福。也许这个项目因为自己的助力而获得成功,这个建筑因为自己的设计将会为许多人提供一个幸福的港湾。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的到别人的帮助,即使我们并不认识,但这份善意却彼此都明白。这份“被需要”让我们的心更加贴近,让我们不再孤立无援,而是散发自己的光,照亮彼此。

“被需要”深深影响着现代社会人们心理健康与幸福指数。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可以看到,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共五层,在实现了第一层需求后,便追寻下一层次需求,以此类推。在今天,大部分人的生存与安全都是能够得到保障的。所以当我们最初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会追求更高一层的需求,即自我价值实现与幸福感,他们来源于社会需求中亲情,爱情,友情等情感需要,来源于尊重需求中别人对我们的肯定与赞许,还有自我实现需求中我们所创作的价值……

因为其实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是碌碌无为,混吃等死,每个人也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有时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对人或物起不到一点积极作用,从而陷入自我否定,进而产生心理问题。而当我们“被需要”得越多,就证明我们的能力与存在的价值越高,成就感也会越多,幸福指数也会相应提升。所以,“被需要”得越多,也就越幸福。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其基本内容是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种需求。

被需要,这是最高一层的需求,说明自己有价值,能够自我实现价值。能达到最高的需求,说明前四层需求都能满足,才开始对第五层次的需要开始探索。

所以,被需要是一种幸福。




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

不被需要,所以孤独

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大城市里,过着家和公司两点一线的生活,晚上加班回到家,听到隔壁小两口的争吵声,很想骂人,突然一阵莫名的感觉袭上心头,这种感觉叫做孤独。

就像这句话说的“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一个人在大城市打拼,苦累自理,无人倾诉,就算涨工资了也无人分享,更没有一个人跟你说,“我需要你”,这,便是孤独了。

越被需要的人越幸福

挣钱是为了什么?买房买车,过上想要的生活?也许是。

但是最核心的追求是,为了被别人需要。

有钱了,当自己的家人有需要的时候就可以花钱;

有钱了,当自己的孩子想要一个新的玩具的时候就可以花钱;

有钱了,当女朋友/妻子想要一个节日礼物的时候就可以花钱;

。。。

你越被别人需要,就越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人生在世所为何?

即使潇洒走一回,也总需要台下有观众给你鼓掌吧。这,不就是幸福吗?




体现出来个人价值吧,否则这些人为什么不喜欢在公司或者团体中被边缘化呢,可有可无的人一定不会被需要。所以应该是越是被需要的人越幸福




我并不认同这句话。

被需要是正常的,但并不是被需要才是幸福的

一个人只有在被别人需要的时候才能感受到幸福,那么说明这个人是在向外寻找认同感,别人对于他的认可才能让他收获满足,那么换句话说,这个人就把自己价值存在的主动权交到了他人的手上。一旦别人不认可他,他就会很挫败,觉得很不幸。

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就是在跟自己内耗,只会越来越消耗自己。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把自己存在价值建立在其他人的认同之上。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也都能为他人提供自己的价值。

比如在团队当中能够为团队做出贡献,在家庭中能够为父母亲人提供支持等等,这种付出当然是必须的,我们的付出提供了我们这个人的价值,但并不是说只有我们为他人做了这些事情,我们被需要了,我们才是幸福的。

一个人幸福与否应该是向内寻求认同感的。

被别人需要是别人怎么看待我们的,但幸福与否取决于我们自己如何看待我们自己。

你认可自己所做的事情,认可自己现在的经历,那么自我的肯定才会让人获得满足,从而获得幸福。

向别人寻求肯定,这是在向外寻找幸福,这种必须要一直一直向外索取。一旦有人不认可你那么你的幸福就会收到阻碍。

但自己肯定自己,是在向内寻找幸福。这种内在的,自己对自己的肯定好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你能从中自给自足收获幸福,而不用担心哪天这股水突然就没有了,你的幸福感突然就中断了。

任何事情都有度,要给自己留时间

当你被很多人需要,你就需要花很多时间在别人身上,那么留给自己的时间就不够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自己的需求作为首位,自己真正渴望的追求的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当你因为被需要,所有的时间都留给其他人的时候,没有时间独处,自己的意识就好像没有机会休息,这样长久下去只会越来越累。那又怎么可能感觉到幸福呢?

综上所述,并不是越被需要就越会幸福,只有自己发自内心地认可自己,接纳自己,才会真正幸福。




我来说说我的观点和看法吧:

1、我觉得一个人的幸福感,和一个人自己的需求(不管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得到满足的程度是成正比例关系的,也就是说,自己的需求越是得到满足,他的幸福指数就越高,他就会越感觉到自己是幸福的。

2、在这里我们就再来说一说需求了,一般来讲我们都听说过一种叫“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这个理论是将人的需求,也就是人的欲望分成了大约5个层次(后面有新的说是增加了2个层次,我们在此不考虑),就是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前面的2种生理需求以及安全需求,诸如衣食住行、规避危险等,这是最基础的需求,这些得不到满足,幸福感应该好不到哪里去(特指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当然如果是以前非和平年代,大家为了其他共同的理想,可能已经直接到了第三层次甚至第五层次,就另当别论了。

3、我们再回到问题本身的话题,越是被需要的人越幸福,在这里,被需要按照我的理解,就是到了至少第三个层次和第四个层次的需求了,但是还是有几种情况,我们可以再做细分探讨。

(1)有人觉得被需要是一种幸福,越被需要就越幸福,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大家想想,作为父母,看到自己被孩子需要,我们是不是幸福?作为老公看到被妻子需要我们是不是幸福?作为妻子看到被老婆需要,我们是不是幸福?作为子女,我们辈父母需要,我们是不是也会觉得幸福?甚至在职场上,我们作为同事,被同事需要(例如工作上的帮助),被公司需要(例如工作上的担当),我们是不是会觉得幸福?比较好理解的就是,我们被需要着,我们不单单是我们,我们是需要社交的,我们需要别人,我们在被别人需要的时候,幸福感也就随之而来。

(2)但是有的情况下,被需要是缺乏尊重的,也就是说表面上实现了第三个层次的社交需求,但却丢失了第四个层次的被尊重的需求,这是不行的,也不会让大家有越加深刻的幸福感,我举一个例子:在工作中,明明某件事情完全不是我的责任范围,因为有人出了错,就拿我去顶锅,表面上说是我的事情,其实一毛钱关系都没有,还骗我说我很重要;例如说,出轨男在家里说老婆很重要,让老婆工资都给他,结果他在外面花天酒地,把老婆当傻瓜,这种所谓的需要就是缺失了尊重的被需要,是不会增加幸福感的。

(4)还有一种被需要并不是真的需要你,而只是把你当成工具,例如,有一种古老的生意.....,那种所谓的被需要,完完全全是一种市场行为罢了,完全不会增加幸福感的。

所以,被需要是不是可以增加幸福感,还是要看是何种被需要。当然了,不要把问题想得太复杂了,简简单单过生活,就好!

以上,仅为个人见解,仅供参考,谢谢!




很浅白的一个感受就是,被人需要的时候,能感觉到自身的了不起,被人需要,你就感觉自己是强于别人的,所以别人才会需要你、求助你,尤其是你帮人解惑答疑之后的满足感爆棚。

其实很简单,这种幸福就是体现了自身的存在感,有价值的存在感,需要你的人越多,你不会觉得麻烦,反而激发了你更多的热情去靠近那些需要你的人。这样的人多数都是本性谦和善良的人,且有责任感的人。很多时候一个人的价值或许就是体现在被人需要被人认可的时候,求助你的人一定都是认可你的能力,相信你可以帮助他们把问题处理好,也因为你的善良确定你不会拒绝对他们伸出援手的。

你在别人的需求中体现了自身的能力责任价值以及成就感,所以你会感觉到那份被人需要的幸福。

但是切不可无原则的,无辨别的去被人需求,有的时候某些人就是看好了你善良的本质,知道你乐于助人的性格,会要求一些厚颜无耻的求助,这样的人多半是有很不好的口碑的,遇到这样的人,最好收起那份好心,不要去理会。善良可以不计回报,但是不能泛滥,被宵小之徒钻空子利用。




“越是被需要的人越幸福”,既然能说出这句话,那就说明这个人是幸福的,因为他的被需要能够帮助到别人,能够获得一段很好的友情,能够被别人认可,能够实际解决了别人的一些问题。

自己在被需要的时候,同时自己没有被过多打乱自己的生活和节奏,反而能够通过被需要巩固友谊,结实友人,自己的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升。所以才会有“越是被需要的人越幸福”这句话。

被需要的人有的是幸福的,有的是不幸福的,因为他的被需要是被别人利用了,是建立在维护别人的利益上。所以要分清楚“被需要”会给你自己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是好的一面还是坏的一面。

被需要也不是要做一个“老好人”,而是在自己能够帮助范围内去被需要,如果这种被需要是会损害自己的生活或者使别人堕落,那应该要拒绝,帮助别人也要保护自己。

“越是被需要的人越幸福”是不能因为顾及面子等而让自己深陷泥潭,因为我们要的是将那些值得拉出泥潭里的人拉出来,而不是自己跳进去。所有看似一句简单话,实则也有着做人的道理。




被需要是一种幸福,但“越是被需要的人越幸福”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

首先,被需要有很多种。

比如,婴儿需要父母的抚养、照顾,因为他们没有自我生存能力,完全需要父母的照顾。

未成年人在不同年龄阶段,对父母的依赖也不同,需要父母给予不同的照顾和关怀。比如幼儿园遇到被小伙伴欺负了,上学后作业不会做了,青春期对情感的朦胧需要父母引导了等等。

如果我们成年了,进入到感情或婚姻中,被需要的时候因人而异。

有的人完全过轻闲的日子,在家里什么都不干,指望着你为他包办一切,他在那里闲清福。这种“被需要”还有幸福可言吗?

时间长了,付出越多的人,心里会慢慢地出现落差,感觉不公平。如果对方没有回馈其他方面的温暖,甚至觉得这是他应得的,对你还不尊重,经常不满意你的辛勤劳动,就更谈不上幸福感了。

所以,感情、婚姻或生活中,被需要也是相对的,不是越是被需要就觉得越幸福。当然,我们满足了对方的需要,会有成就感,但也是应该互相的被需要,才能走得更远。




朋友因“被需要”而长久

作者子凌有一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说:

人之于世,或远或近,总有些朋友在某个阶段相伴而行。行走之间,偶遇一知己,最为难得。彼此相知相惜,无话不谈,你的开心会主动与他分享,他心绪不佳时找你诉说,遇到难事的时候第一个想到找你帮忙。找你的次数多了,他觉得过意不去:不好意思,老是麻烦你。你则会心一笑:其实,被需要也是一种幸福。

但是,有的人不明白“被朋友需要也是一种幸福”,只知道帮助朋友,却不想麻烦朋友,结果被朋友疏远。

我以前的同事马浩就是这样。

马浩是个热心肠的人,只要听说哪个朋友有了麻烦,他都会积极帮助解决,所以起初大家都觉得他是个值得交往的人。

但是,在与朋友交往中,马浩只讲付出不求索取,喜欢给别人帮忙却不愿接受对方的帮助。

有一次,马浩的父亲得了癌症,做手术、住院花了几十万。他没有向朋友透漏半句,而在朋友从别处知道消息纷纷解囊相助时,马浩愣是不接受。

之后,马浩拒不接受朋友帮助的事又发生了几次,朋友们便对马浩有了看法,逐渐与马浩疏远了,有了什么困难也不告诉他,马浩提出帮助时也坚决不接受。

对此,马浩感到不解:“我积极给你们帮忙,你们为何要这样对待我?”

后来有个铁哥们向他透露了真相:

你只知道帮助我们,却从不接受我们的帮助,让我们感觉到不被你需要,等于我们的能力和价值不被你认可,和你交的过程中我们体验不到幸福,不愉快的交往还能继续下去吗?

马浩这才明白症结所在,从此他开始学着适当地找点事麻烦一下朋友。慢慢地,朋友又愿意和他交往了。

交际学认为,人际关系要达到和谐,必须保持一定的平衡,其中保持需要与被需要的平衡便是一个重要方面。

在心理学界,马斯洛提出过一个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其中第四层是尊重需求层次,就是希望别人注意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并意识到在世界上的价值。




在情感中被需要,是一种信任和依赖。被别人需要着,自己自然是不会缺乏安全感的。我所理解的被需要的幸福,就是那种踏实的感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时候如果对方的需要变成了索取,那么所感受到的或许就是一种压迫和窒息的感觉了。

在工作中被需要,一是可以满足自己的成就感,这种被需要是对能力和个人的一种肯定;二是如果在一些重要的任务和节点上被需要,说明你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那么好的机会、未来的晋升,可能就会随之而来。

最后,还想说说父母和子女间的需要,这点从大的方向上看,包含在情感的需要中,但是想更多的做一些说明,是因为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近几年,父亲的身体总是不太好,但是又检查不出什么大的毛病。可是能够清楚的感受到,他对陪伴的需求。起初,以为他只是一个人生活太寂寞了。后来,一个朋友提醒说,或许他是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了。听到这个观点后,我会偶尔对父亲提出一些需求,比如想要吃他做的红烧肉,告诉他,这世界上绝没有第二个人能做出他这种味道。果然,父亲的状态就在我的需求中开始好起来了。

对父母来说,被孩子需要,哪怕只是煮一碗粥,都是幸福的。




记得看1988时,有一集是正焕妈妈要回娘家,她觉得她这一走,爷仨在家一定会把房子拆掉的。所以临走前对他们多加叮嘱,什么衣服该放哪里啊,火炉煤饼如何使用啊,甚至做好了小菜放在冰箱给他们吃。

但三天后,等她怀着看好戏的心情一回家,惊讶的发现原来爷仨即使没有她也过得挺好。正焕的妈妈很失望,原来话多的她变得安静起来,整个人也变得闷闷不乐,什么也不想干了。她心里大概在想:“没有我,你们也过得很好,所以我根本不被需要。”

粗心的爷仨怎么能搞懂正焕妈妈的心思,好在有他们的好朋友娃娃鱼道出了原因所在,他说:“因为妈妈不在,家里人还过得还这么好,那不就是说有没有大婶都一样了。”

是啊,我们不论在家庭还是生活中都希望被别人需要,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感,最害怕的莫过于自己变得不再重要了,沦为“无用人”。

被别人需要其实也是一种别人对自己价值的认可。我们生活在社会中,不能逃离的就是关系网和交流。职场上,我们喜欢被企业需要来证明自己的商业价值,在家庭中,我们也喜欢被需要,来为家庭遮风挡雨,我们喜欢被父母认可,老师认可,朋友认可,领导认可,而认可的一种表现就是被需要。




内需!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