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为什么庄子说“读书无用”?

2024-05-06 14:35:08 条浏览

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心情老是哀愁、郁闷,没精神头,这样比一个人的心死了还严重。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生的不如意十有八九,想开点,一切都会过去的,希望你的心情好一点。




读书没用,主要是看字[我想静静]




读书肯定是有用的,但尽信书就不如无书了。




书是拿来用的,不是用来读的




李卫说:“对”。




“刘项原来不读书”!都以为自己原本是做帝王的料,其实不是,就算是,也不一定能与刘项比肩。我们这些有自知之明的低能儿还是读点书好,至少读书能使我们快乐!




这只是庄子引用的一个小故事,庄子并没有说读书无用。他想表达的是要理解书中的内容,提炼精华,让自己学以致用。




读书好的挣工资,调皮捣蛋的当老板,发工资!




读书知事,知事而心乱动!庄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自然不读而不乱!




自相矛盾,不读他怎么来认识总结!




因为庄子是写书的,他不读书。读书无用,是说读啥信啥被人牵着走又不会用,所以没用。




意思是书读好了没地方去使用,英雄无用武之地……




很多人曲解的题目的意思!!题目有两个关键词:“庄子”、“读书无用”。

很多人直接把“读书”等同于学习,甚至教育???在现代汉语中,读书狭义的意思是:看书;广义是:学习知识的过程。但问题可不是现代汉语,其语境是先秦的庄子的某个时期。

要搞清楚几个问题:

一、找到这个观点的源头?断章取义就是耍流氓。

二、结合庄子的时代背景和庄子的思想观点。

庄子有没有说过这个话呢?我查了一下,额原话应该是没有的,欢迎有人找到资料反驳我,我实在没找到。那我就只能找类似观点了。如果庄子所谓的“读书”是很多人认为的“学习”的意思,那这个观点就很荒谬了。因为庄子对于学习的观点是很多的。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怠已。——《庄子·养生主》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并且庄子本身就是极其伟大的文学家、哲学家。这不是生出来的,是学出来的。所以可以从侧面驳斥庄子认为“学习无用”的观点。

我还找到一个类似的典故(楼上答主提供的):出自《庄子·天道》,里面有两个片段很有意思。简单描述一下:

片段一:

孔子编纂“六经”想藏书于周室,听说老聃(老子)曾是图书馆馆长就前去咨询,本来想好好讲一讲自己的作品。但是老子不想听让他简单说说,孔子就概括了两个字“仁义”。

但是老子曰:“噫,几乎后言!夫兼爱,不亦迂夫!无私焉,乃私也。夫子若欲使天下无失其牧乎?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遁遁而趋,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焉!意,夫子乱人之性也。”

大意:唉哟哟!刚才的话,令人担忧。世道人心如此之坏,他还要去博爱,岂不迂腐可笑,未免太不现实。宣言自己无私,让大家说他好,这正是自私哟。先生提倡仁义,要使万物不失牧养,是吗?可是,天反常,塌了吗?没有。地反常,隐了吗?没有。日月失明了吗?没有。星辰出列越座了吗?没有。禽兽失群了吗?没有。树倒了吗?没有。谁要你滥操心!先生仿照天德做人,顺随天道做事,就很不错了。何必高举仁义大旗到处叫卖,就像丢失小孩,沿街打鼓寻找似的,惹人发笑。唉哟哟!你可别搞乱了别人的本性呀!

片段二: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大意是:齐桓公所读的“圣人之言”被轮扁否定,他认为圣人思想的精华就像我给儿子传授的木工技艺一样,最关键的技巧,心头明白,口头说不清楚。没法传授给儿子,儿子也没法学到手。古人死了,没法传授的东西也跟着他进了棺材。留给后人的书,你正在读的这一捆竹简,依俺的经验看,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在《庄子·天道》中暗含了“读书无用”的道理。庄子还直接言说: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

世人相信道中书中,所以读书学道。道既然受重视,书也跟着受重视了。书不过写语言成文字而已,重视书又不如重视语言。语言之所以受重视,全在所蕴藏的意思。没意思的话,谁听。可见应该受重视的是意思,仅仅是意思。意思的背后还有难以表达的玄妙的东西,那是语言无法说清楚的,文字无法写明白的,而又正是最关键的东西。通常说的妙不可言,就是指的这类东西。

这就是老子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之意。

当然我知识浅陋也不能很好地归纳庄子的思想观点。但有一点是可以窥见的是,庄子所说的“读书无用”中的“书”不是当下的学习的意思,而是先秦时期倡导的“先王之道、圣人之言”,所以“克己复礼”的孔子才会被老子斥责。

庄子承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之说,对儒家诗乐论进行了根本否定,并提出“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师旷之耳”及“灭文章,散五采”的极端主张,他借轮扁谓“圣人之言”不过是“古人之糟粕”。在他看来,语言经典也是物,人该“物物而不物于物”。作为使用语言、表达思想的主体,人不能死于章句之下,不能死于人所创造的语言和由语言所表达的思想中。故庄子强调:“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他以其“谬悠”、“荒唐”、“无端崖”、“恣纵而不傥”的“卮言”、“重言”、“寓言”来消解儒家话语对人及人的思想的束缚,来“得意”,并抵达“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要理解这个观点就要回到开头的第二个问题,庄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其思想主张。

庄子所处的时代是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主张周礼的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不符合时代现实。道家所主张的无为是针对当时统治者的胡作非为和强作妄为。庄子继承老子的思想提出“自然无为”的核心思想。认为人应该体认自然之道顺应自然之则,用以消除物我之间的对立,达到人与自然的契合,使人的精神获得绝对的自由。

然后要想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就必定要消解权威,其中也包括对代表“先王之道、圣人之言”的书籍、学问的消解。

我们所熟知的抒写青年男女相思的《关雎》曾经被《毛诗》阐释为表现后妃之德。清代的张惠言《词选》中就很牵强地评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曰:“‘庭院深深’,闺中既以邃远也;‘楼高不见’,哲王又不寤也;章台游冶,小人之径;‘雨横风狂’,政令暴急也;‘乱红’飞去,斥逐者非一人而已。

庄子所谓的“读书无用”说的大概就是这种,视言语为权威,却忽略了书中真正妙不可言的精髓的人吧!讽刺的事当儒家经典刚刚出现时,老子就已经指出了其中的问题了,但后世的文人还是走上了这条路。

当儒家赋予语言诗乐、圣人经典以神秘魔力和社会重任时,也就给诗和诗人披上了不堪重负的。黑袍;而老庄却通过对语言、经典的彻底否定,来消解儒家施加于诗乐的魔咒和重负。




庄子有言,“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庄子特别喜欢和擅长用讲故事的方式,阐述自己对道的理解。在《庄子内篇·人间世》中,庄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名石的木匠前往齐国,路过曲辕时,看到一棵硕大无比的栎树,其树冠足以遮盖数千头牛在树下乘凉,其树身也有百围那么粗,光是单枝树干就可达营造独木舟的体量。前来观赏瞻仰的人如同赶集,视为神树。而石木匠却不屑一顾,继续赶路。随行弟子很是不解,这么难得一见的好材料,为什么师父不欣赏而急于赶路呢?石木匠对弟子解释:“栎树其实是一种什么器物都做不成的树木,如果做舟船则容易沉没,如果做棺椁则容易腐朽,如果做家具则不耐用……这是一种无用之材。也正是无用,所以它才如此长寿,如此高大,没有什么神秘,不值得一看。”

后来,那棵栎树给石木匠托了个梦,梦中言道:“你能用什么和我比呢,难道用你们认为的可用之材吗?你们所称道的柤梨橘柚等果蔬之木,果实熟了被人们强行夺去,这不仅受到屈辱,大的枝干还被折断了,小的枝干也受到摧残,这都是你们认为有用而害苦了它们,往往等不到寿终就夭折了,其它被你们认为有用之材的树木,也照样逃脱不了这个下场。而我为了达到无所可用的境界,已经努力了很久了,中途也多次差点被你们给害死,现在,我终于如愿以偿,因无用而享天年,世俗还认为我是神树,供养瞻拜,难道这不是大用吗?”

故事至此,答案似乎很明确,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其无用之用也”。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认为:儒家是从正面阐述人生的道理,而道家则是从反面去启发。

庄子“无用之用”的启发,起码有两层意思:

一、“有用”,是一种直接的功利。果蔬之木、成材之木能满足人们的饮食起居需求,所以有用,它解决了人们的生存问题;

二、“有用”与“无用”是相对并可以转化的。看似无任何功利可言的栎树,不仅自己可享天年,还给人们带来了荫庇和精神上的寄托,它解决人们的生活质量问题。如此,何为有用、何为无用,已一目了然。

在庄子这则寓言里,功利更多地表现为眼前物质上的功效和利益,但是,庄子并不是全然反对“急功近利”,只是希望我们要摒弃世俗观念,不要只顾眼前功利而忽视那些“无用之用”,故,庄子将无用之用称之为“大用”。

正如我们读书,有些人只读有用的专业书籍,或埋头于苦干之中,甚少“浪费时间”去读所谓“无用”的书,为的是找一份好的工作,为的是赚取更多的钱,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而有些人更愿意花一点时间,去读一些与专业或职业无关的书,如唐诗宋词、经典小说,又或是用好原料熬成的“心灵鸡汤”,这就是一种修养,是潜移默化的人格品性的提升。其实,做人与做事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好的修养和品性者,难成大事也。所以,读一点“无用”的书、做一会“无用”之人,乃明智之举,是为“大用”

当然,庄子所说的“大用”是“有用的无用”,而不是“无用的无用”。这绝对不是笔者故作玄乎,因为庄子的观点就是如此,佶屈聱牙、精深难懂。

庄子在《庄子外篇·山木》篇中,继续地向世人讲述着他关于“有用”与“无用”的故事:

庄子从山中路过,看见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但伐木的人走近大树却没有砍伐的意思,问其原因,伐木的人认为此树没有利用价值。于是庄子对随行学生说:“因为这棵树不材,所以得以享尽天年,这是‘无用’的好处啊!”

出山后,庄子投宿于老朋友家中。为了招呼远道而来的老友,主人命仆人杀鹅款待,仆人犯难:“有两只鹅,一只会打鸣,一只不会打鸣,到底杀哪只呢?”“杀不会打鸣的。”主人不假思索答道。

第二天,学生终于憋不住了,困惑不解地问庄子:“山中所见那棵大树,由于没有利用价值而享尽天年;而主人家那只不会打鸣的鹅,却是因为没有利用价值(不能看家护院)而被杀了。不知老师如何看待材(有用)与不材(无用)的问题呢?”

庄子坦然笑道:“我将选择有用与无用之间。处于有用与无用之间、似有用似无用的做法,难免会受其拘束所累。但假如能顺应自然(道心之德),自由而为就不一样了。没有赞誉和诋毁,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随时势的变化而变化,不固执僵化;时而进取,时而退守,万事以中和为原则,优游自得地生存在万物的本来状态。能做到既合同外物又不被外物所控制的话,又怎会受外物拘束所累呢?”

树,因“无用”而尽享天年;鹅,因“无用”而中途夭折。看来庄子并不执着“有用”或“无用”,因为它们之间是可以转化的,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顺应自然,“与时俱化(庄子语)”。




我们中国人历来就祟拜读书,尊重知识文化。

不过那时候的人尊重的是道,贵重的事物都载于书中了,认为读书可以悟道,可以发现贵重的东西。

庄子认为书就是语言,可以传达意,因为看得见,听得着,摸得着东西不足以描绘,之所以看书没用,只知道看表面,解不了文字背后想说的表现,只有把书中的智慧变自己的才有用。

的确对于如今很多人而言,读书是没有什么用,只会带来痛苦而已!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