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1 14:45:25 条浏览
地不平[酷拽]
请指正
表现自己的艺术形式吧
一幅作品中,某个字的的歪不是随意的。一是“势”的需要,二是章法的需要。一个字的取势是正还是歪还受上一字和右边一字的影响。如果整幅作品字取势为斜势,哪么“正”的字就起字眼作用或对整幅作品的调节作用。同样,古往今来书法作品整幅字取“正势”是主流,个别字取斜势也起同样作用。一个字的正和歪是相对的。正是中庸之道,任何人都能接受。但歪字就要小心了,要歪的有道理,不能超过限度。歪得重心不倒才是正理,一个字重心没了,谈歪还有意义吗?这个限度就像一杆秤的平衡一样,秤杆可以水平,也可向上,也可向下,但秤砣不能掉,掉陀就失去了平衡。从平衡状态来讲,这三种状态都是平衡,但效果是不一样的,大家都有体会。一个字的歪也是同样道理,失去了重心,就没道理再言平稳了,歪也失去了意义。欧阳询对上中下三部分结构的字的处理,往往采用三部分的重心错开,不在一条竖线上,成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整个字重心是平稳的。田英章对这类字的处理是三者重心在一条竖线上对正,平稳。中庸之道,没有任何错误,但“险”就没了。王羲之对字歪正的处理是大师,多探索他的字,再回头看当代“大家”的字,会有所启发的。
这里呈现的三幅字,看来不像是书法家写的。
小时候写毛笔字,班主任老师要求:笔尾对准鼻子尖,纸要放正,握笔掌中要中空,能握入一个鸡蛋,有人出其不意从上拨笔?握笔之手应不脱笔!挺胸直视离字纸一尺。撇如柳叶,纳如刀!横平竖直点如桃!要这样练,怎会写出歪字!
说到这里,你应知道“书法大师”是怎样练成的了吧!无此经历的“人”,怎能自称“书法家”?岂不羞刹!(我班主任老师!国军中校,起义后营级!转业后1963年任语文,地理,历史老师。不看课本,上课顶刮刮!我们一生最敬仰的恩师!他女儿,我同学。我们班最美丽的女孩!现在?仍是最有魅力的老大妈。我们老年葫芦絲演出队队长,教练,会长!)
因为正面字太多!歪字也好看!
这个问题至少有两种原因,一种哗众取宠标新立异,一种独特风格动态平衡。首先说明一点,把文字书写端正其实并不难,不要上纲上线到什么字如其人的道德绑架上。我的硬笔横写就基本上左倾,原来也是正的,但缺乏气韵和连笔的流畅感,后来仔细揣摩米芾和其他一些书法家的字,才慢慢的形成了左倾的风格。整行整篇非常均衡和流畅,气韵贯通。历代书家绝大部分正字,小部分左倾,极少右倾。从书体分,楷,篆正,隶书有正有左倾,行书也有一些左倾的,草书就无所谓左右倾倒了,均衡就好。米芾黄庭坚王羲之张瑞图写的很多字都是斜的,难道不都是好字么?
确定不是自己看歪了吗?不正为歪,只要符合整个作品的谋篇布局,怎么能算歪呢。
所谓的歪,是写微微往上斜一点。
印刷的字是正的,书写的字,不能照搬。
如果你细心的话,通过对比,稍微往上斜的字比较好看。
怎么好看,怎么写。
任性呗写歪了你能说他写的没你的好吗?
这个看写的什么书体爱把字写歪这个要看整幅字的整体布局字的欹侧关系字组变化在符合整体布局时字的歪是正常的是变化的当然当代自称书法家的人很多一部分是江湖派写的字毫无依据造成的歪就是技术不行
1/爽爽有一种风气
不仅是二王,东晋人的书法因为不端正,形成了一种风气,这种风气就是一种书写感。
这种书写感通过字体自然的左右摆动产生,这也是我们看很多古今书法家写的字很有动感的原因。
奇正相生历史上的书法名家很少把字写的很正,因为把字写正大部分人经过一定的训练都能够做到,而高明的书法家都在斜中取正,也就是我们说的“奇正”。
▲刘北宋·米芾《中秋诗贴》
书势比如我们经常见到的柳公权的楷书,他的楷书没有一个笔画是水平的,我们今天练习用笔书法,第一天写横画,老师就会告诉你横画不是直的,一般会有5度的倾斜。
▲唐·柳公权《金刚经》
而这种倾斜,就能给人一种动感,就比如一根钢筋平平的放在地上是没有力量感的,而一旦把它折弯或者抬起一端就会给人一种力量感,给人一种势感,古代书法又叫“书势”就是从这里来的。
2/生理本能自然释放
行书里的斜势,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人的手臂的动作幅度,因为我们大部分人用右手写字,手臂、手腕、手指的动作幅度是一个半弧形。
▲宋·苏轼《邂逅帖》
尚意书风把齐整相生演绎到极致尚意书风本质上是对唐代以来的尚法精神的一次反叛。
主要特点是注重性情的表达,少了几分唐代书法的严谨,以意取胜,主要代表书法家是宋四家里的米芾、苏东坡和黄庭坚。
▲宋·黄庭坚《花气薰人贴》
其中又以米芾最为突出,后世学习米芾书法的王铎,又更进一步,不仅在单个字上倾斜,在整个章法上都写出了斜势。
3/以意取胜
这种以意取胜的心法,直接解放了书法家的手和笔,“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完全依靠手腕的自然运动来书写,由于手的活动范围的限制,自然字也就有了斜势。
▲宋·黄庭坚《惟清道人帖》
初学分布,但求平正但是作为书法的初学者,仍然要克服手的生理限制,开始练习书法,要尽量把字写正,我们现在的水平,很难达到古人那种信手拈来的程度,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训练。
这种基础训练就要求书写者能够做到各种情况的书写,不仅要能把字写正,还要能把字写斜,而写正的过程就是训练笔法和结构的过程。
▲宋·黄庭坚《荆州贴》
就像我们学车,不可能直接上路学习,而要先从压离合器、倒库、坡道、s弯开始,经历了这些就对开车有了基本的了解,然后再上路才会更简单一点,之前的这个铺垫就是基础。
总之,歪歪斜斜的“斜势”,一方面是书法家们的追求,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的手的生理结构的限制,斜的最高境界就是“奇正相生”,有斜势的书体不一定就是行书,楷书和草书也会有,但是作为初学者,仍然需要首先把字写正。
我不是什么书法家(本人写字挺难看的),我从自己的感觉说一下吧,我写字也喜欢斜着写,感觉更容易写得直,就像好多时候,在水平横线上写字,总会越写越大,可能是习惯吧。
歪斜斜的书法作品不是书法界所提倡的。有人独出心裁,可能是审美观点不同。为什么叫书法?书法写的字是有法则的,要求按书法的法则来写。楷书、隶书、篆书都必须是方正的。当然,隶书是扁方,篆书是长方或扁方、正方。行书虽然线条活泼、流畅,但也不是歪歪扭扭。草书必须按草诀歌的规定来写,绝不允许自己造字!书法作品,首先能让人认识,其次字要写得美观、漂亮。让观展者看起来舒服,这才是艺术!
书法最难的是写横与按提的节奏。有老师真传可以早掌握,没有老师传授一辈子也写不出刚柔并济的书法!
因为他写不正
书法家把字儿拿写的很歪,实际上是追求一种艺术之美。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与向他求教的僧人怀素对话时说的。原话全文是:“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这里,有“醉素”之称的怀素,在谈到自己的用笔体会时,一连用了四个比喻:夏云奇峰、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坼壁之路,应该说对用笔已经是很有研究很有体会了。然颜真卿却不以为然,一言以敝之曰“何如屋漏痕?”怀素听了,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肃然起敬,握手喜呼“得之矣!”可见“屋漏痕”的比喻更为形象、贴切、准确、经典。“屋漏痕”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唐代以后,书家对此多有解释,多数人的观点认为是指中锋或藏锋用笔,“言不露圭角”。今人沈尹默在《书法论丛》中解释得比较明白,说“屋漏痕”是:“雨水渗入壁间,凝聚成滴始能徐徐流下来,其流动不是径直落下,必微微左右动荡着垂直流行,留其痕于壁上。”从沈尹默先生的解释中可以看出,这个“痕”的“形象”是自然的、有涩势的、有质感的、总体垂直的。若用笔蘸墨书写,能达到这个效果,那就进入到了笔法的最高境界。
有的书法家过分的追求歪,那只是形式上的歪,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之美。艺术之美源于自然又超脱于自然,是真性情的一种表现,而不是刻意的模仿。
歪歪斜斜的“斜势”,一方面是书法家们的追求个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的手的生理结构的限制,斜的最高境界就是“奇正相生”。
有斜势的书体不一定就是行书,楷书和草书也会有,但是作为初学者,仍然需要首先把字写正。书法作品中每个人的欣赏角度都不同,所以对于方正或者倾斜的字体会有不同的看法。有人独出心裁,可能是审美观点不同。为什么叫书法?史书记载:书法写的字是有一定法则的,按照要求来写的字才叫书法。楷书、隶书、篆书都必须是方正的。行书虽然线条活泼、流畅,但也不是歪歪扭扭。
不过我觉得书法作品,首先能让人认识,其次字要写得美观、漂亮。让观展者看起来舒服,这才是艺术!
字写得工整不算好,把个人性情表达出来才是真好,所以歪歪斜斜才是自如状态。宋人画的鸟看上去很像,又比真实的鸟含量大得多理想得多。像凡·高的《向日葵》,比真正的向日葵要丰富,凡·高是怎么得来的呢?我们暂且不说,但他个人的精神内力一定特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