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公务员和事业编当初是怎么制定区分的?

2023-07-26 10:28:06 条浏览

如今公务员考试以及各省的联考对于各大高校毕业生或者社会上有这方面意向的人来说都很熟悉,大家经常以“上岸”互相鼓励祝福,但是不管是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都需要通过行政能力测试以及申论的考试,有的还要面试,通常要准备一年左右,所以,为了让大家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对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有一个具体了解。很多人关于公务员与事业单位的区别并不了解,而且常常会把这两者混为一谈,今天就带大家看看这两者之间到底有哪些区别?

一、编制不同

公务员编制,又称“行政编制”,对应的是行政机关的正式员工。事业编制,对应的是事业单位的正式员工。举个例子,在行政机构上班,你拥有法律赋予的权利与应该履行的义务,而且是有职级,科长,处长等。但是在事业单位,比如教育部直属大学当大学老师,你不具备行政管理的权利,但是你拥有与工资挂钩的职称评级,如大学里的大学讲师,副教授,正教授等等。两个体系是不同的。

二、经费来源不同

公务员是行政编制,通过财政全额拨款。而事业编制的经费来源要多一些,分财政全额,差额拨款,自收自支这三种。所以公务员的工资和事业编制的工资是不具有比较性的,有高有低,比如医院和学校,或者其他国家的事业单位,都拥有自己的收支体系。

三、晋升空间不同

相比较来说,公务员的晋升机会比事业编制要大得多。公务员,如果能力各方面都很出众,就可以一直升,而且给出的职位也很多,机会也比较大。相对来说,职位上升空间会更大。而事业编制基本都是行政机关下的二级单位,所以给出的职位比较少,升迁在一方面是靠资历的,老的一批还没有升上去,那新的一批只有等待。所以很多应届毕业生一般都会把公务员作为自己报考的首选。

四、工作方式不同

公务员是行政机构的主体,每天所需要的工作大多都是在和社会各方面打交道,提供服务,比如公检法,都是在处理与法律相关的事务,谁违反了法律,谁需要接受制裁或者提起诉讼或解决纠纷等,需要到处跑来跑去,面对的都是各色各样的人。但是事业单位不同,相比起来要更加专注于某一领域。比如公立医院的医生,面对的都是病人,大学老师面对的一般是学生,需要的专业性,技能性高于公务员。




您好,公务员和事业编不是简单的可比。

从编制种类来讲,在机构编制管理中,和事业编制对应的是行政编制。

行政编制的使用与国家的政治体制和行政系统的管理活动密切相关。行政编制有较强的外在约束,不能随意扩大规模,全国行政编制总量由中央统一核定,严格控制。

事业编制主要是指各类事业单位所使用的的人员编制。与行政编制相比,事业编制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使用范围广泛。二是经费形式多样。三是实行标准管理。四是与财政承受能力密切相关。




先说公务员,公务员以前叫干部,后来改叫公务员了。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这句有三个重点:“依法履行公职”就不多说了,说白了公务员是国家法律的执行者,国家机器的组成者;所谓“公务员编制”的正规名字其实应该是指“行政编制”;国家财政负担,就是大家说的,“纳税人养着的”、“吃皇粮的”。

事业编制就复杂了。这是中国特色的一类东西。用老话讲,事业单位本质是社会服务组织,介于行政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之间;或者说,都有涉及。总之,涵盖特广,成分特杂。大概分以下几类:全额拨款、参照公务员、自收自支、财政补贴。具体分类区别就是其经费来源不同。另外,就事业单位的编制而言,很多部门都是既有行政编制,也有事业编制。

1、经费来源不一样

行政编制,国家财政全额负担;事业单位按不同的种类,由国家财政或全部或部分或一点不负担。

2、待遇、地位不一样

这点在很多地方都有体现,一般来说,在体制内的行政或事业单位中,行政编制地位最高、待遇最好,这里所说的待遇包括工资、福利、升迁机会。而两者的稀缺程度也是依次递减,行政编制最少、最稀缺,事业编制多。这两种编制很占资源。

3、职能职责不同

这个不用多说。理论上,公务员是”依法行政“的;而事业单位的全称是公益性事业单位,部分事业单位也有公共服务、行政的职能,部分其实是企业行政的,鉴于此事业编制也是这些职能。




性质不同




一个行政编制,一个是事业编制




要是能上岸,都好,但如果说哪些更好,就肯定是公务员了,有进步空间。但这好也是相对的,公务员的工作内容多、压力大,掉头发也快,事业单位的内容较为单一。




公务员考试一般是指国家公务员考试和地方公务员考试。国考一般是在每年的下半年举行的,一年只有一次。地方性公务员考试一般就是指省考了。省考基本上是一年一次或者两次的。公务员考试的科目国考和省考都是一样的,一般都是《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

事业单位一般是指各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的考试。事业编考试没有公务员考试那么统一,一般是各级各单位自行组织。有国家各部委各单位的事业单位,有地方各级的事业单位。考试时间也不统一,主要是集中在每年的上半年(因为疫情原因,今年考试时间主要在下半年)。事业单位考试的考试科目各地不同,基本上以《公共基础知识》为主,然后各附加各个专业的专业测试或者写作。

两者在考试内容上会有一部分重叠。其中《公共基础知识》这一科目的考试内容和《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科目中的常识判断内容基本相同。事业单位中的公基会比公务员考试中的常识部分考的要全面一点,不过从考试难度的整体上说,公务员考试的题型广,题目难度更深,题量更大。与事业单位考试相比公务员考试更难一点。

公务员编制属于行政编,是政府机关的正式人员,享有一定执法权,公务员行使权力,执行公务。无论是国家公务员还是在地区工作的公务员都是行政编制的工作性质,而且工资全部是财政全额拨款。多为一些各级地方人民政府,以及国务院各职能部门、地方人民政府各职能管理机构等等。

事业单位编制大多是服务性质的单位,通常情况下不具备行政执法权。通常分为三种:全额事业编制、差额事业编制和自筹自支事业编制三种,全额编制又叫全额财政拨款事业编制,完全靠财政拨款的单位,多指一些公益性事业单位和部分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如:公办义务教育学校、防疫站、海事局、公办干休所、交通局下属交通稽查队、卫生局下属防疫站等等;差额事业编制,由财政进行差额拨款,如:公立医院、公立大学、日报社等等;自筹自支事业编制,实际上与企业差不多,多为一些服务型事业单位,如政府招待所、政府下属培训中心、从事应用性研究和开发的科研单位、政府直属印刷所等等。




公务员编制是行政编制,是政府机关的正式人员。按照《国家公务员管理条例》规定,国家行政机构(即国务院、各级地方人民政府,以及国务院各职能部门、地方人民政府各职能管理机构)的行政编制人员实行公务员管理,国家权力机构、国家司法机关、党派组织、人民政治机构的人员参照实行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一般不要求实行公务员管理,但也有个别事业单位参照实行公务员管理。

事业编制是辅助编制,事业编制按照财政来源又可分为全额事业编制、差额事业编制和自筹自支事业编制三种。全额编制即全额财政拨款事业编制,不允许也不能自主创收,完全靠财政拨款的单位,多指一些公益性事业单位和部分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如:公办义务教育学校、防疫站、海事局、公办干休所、交通局下属交通稽查队、卫生局下属防疫站等等。差额事业编制,由财政进行差额拨款,待遇和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挂钩,如:公立医院、公立大学、日报社等等。自筹自支事业编制,实际上与企业差不多,待遇和经营状况息息相关,多为一些服务型事业单位,如政府招待所、政府下属培训中心、从事应用性研究和开发的科研单位、政府直属印刷所等等,随着事业单位的改革将逐步改制成企业。

现在的政府机关有部分人是公务员编制,部分人是事业编制。公务员编制是要中央编制委审批才有的,一般单位名额都是固定的,除了每年报计划,公开招考公务员以外,不能随意增加。但是由于政府机关的业务量增加,又没有公务员编制,于是就招聘事业编制人员,在国家人事部不备案,不挂名,工资由单位自己或者地方财政供养。政府机关所属的事业单位,只有领导(副处以上或者少量正科)是公务员编制,其他人都是事业编制或者是合同工。




最简单的区分:工资来源公务员,省级财政(稳定且准时发放)事业单位,地方财政(拖延或者少发工资)




公务员是使用行政编制的人员,事业单位和参公事业单位人员使用的编制是事业编制。

一、编制的分类

在机关事业单位中,编制从大类上主要分为: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只有使用行政编制的人员被称之为是公务员。

在事业编制中又分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编制和普通事业编制。其中,参公事业编制的人员使用的编制是事业编制,但是人员人事管理是参照公务员法来进行的,所以也被称为广义上的公务员。因为行政编制严格受到中组部的控制,而事业编制主要管理权限在地方,所以当行政编制数量不够使用的时候,就产生了折中的编制,也就是参公事业编制。

普通事业编制人员数量是非常众多的,主要集中在学校教师和医生人员方面,其总体数量是公务员的数倍。

二、各种编制本质区别

不同编制最本质的区别,主要是体现在使用这些编制的单位性质方面。

行政编制的使用单位主要是国家政治体系范围内的单位,党委、人大、政府、政协这些单位及其组成部门使用的编制就是行政编制。此外,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机关、司法机关也属于国家行政体系范围之内,所以使用的编制为行政编制。这也就是说,使用行政编制的单位本身具有行政权力与职能,立法、司法、行政都属于大行政权范围。

事业编制使用单位主要是为了增进社会公共福利而设立。所以事业单位都是有主管部门的,事业单位并不是政府行政体系范围内的组成部门,所以事业单位本身也不具有行政权力。

拥有行政权力的事业单位,大部分权力是要经过主管局通过授予的方式来获得行政权力,授予和与生俱来拥有是不相同的。所以参公事业单位本质上也是事业单位,只不过这些单位通过某种法定的方式接受了主管部门或者党政机关授予其行政权力来履行职能。

总而言之:

行政编制是机关事业单位中的黄金编制,也是只有国家行政体系范围内的单位才能拥有

事业编制,不管是参公还是普通,其本质上是利用国有资产主办的单位,所以事业单位都不是党政机关组成部门,大部分是下属单位或者直属单位。




①行政编制也就是国家公务员是有级别的,如你第一年是科员,可能是最低一级的,好几年以后当了局长,就是局级。也就是说,你如果是行政编制,那你就是走“级别”的。

②而事业编制,走的是“职称”,比如你几年以后是初级工,几年以后是中级工,几年以后是高级工。学校老师是最典型的事业编制。而且最重要的是事业编制的人员不能当领导干部。想进入行政编制只是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每年都有国家的和省的公务员考试。

③要注意,现在只有地级市才有权力组织公务员考试,也就说县级市的乡镇或单位来招聘的话,一定是事业编制的。这一点大家要清楚。

PS:在政法部门工作的事业编制人员有个问题:那就是你通过了司法考试也不能当法官或检察官。因为当法官或检察官的前提是有行政编制或叫做政法专项编制。




体制内的分化从1994年开始,前些时候与一个老公安一起搞工作,已经在系统里做了三十五六年,他就是当时从合同工转为公务员的,现在想想多么羡慕,直接转为警察!当时的初衷是便于管理,区分里清职能,主要划分的依据还是老三样:

第一是身份:大学毕业分配的是干部身份,工人及部队专业属于工勤,而类似于司机后勤保洁则是临时身份

第二是部门:与你所在的科局工作岗位性质相关,如果你是政府机关,大概率都会转为行政,就算编制不够,也会弄个事业编。如果你是事业单位,除了局长副局长类的,要成为行政公务员编就难了。而一般的单位,如学校医院报纸传媒变成了服务性事业单位,头头是事业编外,其它的只能算正式工。

第三靠的是关系了,在大变革的时代,怎么划分,有没有空挡,可不可能转到好单位,钻个空子,这就需要关系和能力了,见仁见智!

总之,之前是比较乱的,尤其是县级以下,单位里官二代现象很严重,而现在逢进必考,对于寒门学子是难得的公平和机会




事业单位的初衷是群众自己管自己




公务员与事业单位有什么区别,这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第一:编制不同

很多人首先都是关心的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也就是编制的区别。公务员与事业单位人员的编制区别是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国家机关中除了工勤人员以外的人员都是公务员身份,属于公务员编制。

第二:行政编制与事业编制的区别

公务员编制是行政编制,是政府机关的正式人员。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国家行政机构(即国务院、各级地方人民政府,以及国务院各职能部门、地方人民政府各职能管理机构)的行政编制人员实行公务员管理,国家权力机构、国家司法机关、党派组织、人民政治机构的人员参照实行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一般不要求实行公务员管理,但也有个别事业单位参照实行公务员管理。

事业编制是辅助编制,事业编制按照财政来源又可分为全额事业编制、差额事业编制和自筹自支事业编制三种。全额编制即全额财政拨款事业编制,不允许也不能自主创收,完全靠财政拨款的单位,多指一些公益性事业单位和部分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如:公办义务教育学校、防疫站、海事局、公办干休所、交通局下属交通稽查队、卫生局下属防疫站等等。差额事业编制,由财政进行差额拨款,待遇和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挂钩,如:公立医院、公立大学、日报社等等。自筹自支事业编制,实际上与企业差不多,待遇和经营状况息息相关,多为一些服务型事业单位,如政府招待所、政府下属培训中心、从事应用性研究和开发的科研单位、政府直属印刷所等等,随着事业单位的改革将逐步改制成企业。

现在的政府机关有部分人是公务员编制,部分人是事业编制。公务员编制是要中央编制委审批才有的,一般单位名额都是固定的,除了每年报计划,公开招考公务员以外,不能随意增加。但是由于政府机关的业务量增加,又没有公务员编制,于是就招聘事业编制人员,在国家人事部不备案、不挂名,工资由单位自己或者地方财政供养。政府机关所属的事业单位,只有领导(副处以上或者少量正科)是公务员编制,其他人都是事业编制或者是合同工。

第三: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晋升速度和机制不一样

另外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晋升机制也不一样。公务员编制都是行政单位,因此晋升机制比较完善,同时晋升的考察也比较全面。因为公务员作为我国重要的机构组成部分,每一个公务员编制都是经过严格、正规的考试进入的,因此公务员是我国的重点培养对象,在晋升机制上面也是比较公平公正。而事业单位的晋升机制相对不一样。因为事业单位分为不同的岗位,管理岗、技术岗、工勤岗等,每个岗位的晋升机制都有所不同,事业单位编制人员晋升的过程可能相对较慢一点,这也是二者的区别。

第四:薪酬待遇

公务员的工资收入由政府财政承担,并根据国家财政状况进行调资,公务员享受的保险福利是按照《公务员法》的规定执行。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收入一般由各事业单位根据市场情况而定,事业单位人员享受的保险福利是按照国家有关的社会保障规定执行,一般要逐步实行社会化。应该说:同岗位同资历情况下公务员编制比事业编制收入要高一些。

从长远来看,未来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将更加规范高效。在今天看来,公务员职位仍然是“金饭碗”,事业单位也依然是“银饭碗”。




公务员和事业编当初是怎么制定区分的?

我国的国家机构不断改革,自从改革开放政策深入人心以后,各项承包制度就进入城乡大中国营企业当中,八十年代末就相继出现了国内很多企业因经营不善而不断倒闭,成千上万的下岗工人没活干。这时他们都瞄准了党政机关。都想找门路托关系进机关,享受旱涝保收的工资。

这个时候党中央审时度势的作出决定,在县以上的国家政府机构里成立了编委,统一管理、控制着政府机关人员职数,不能随便超编进人。

各县的编委主任由县长兼任,副主任由常务副县长和组织部长担任,人劳局长任编委办主任。这就从组织上有效的控制住了政府机关人员超编现象。

进入九十年代初很多下岗职工又瞄准了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很多无业人员又开始拉关系走后门,想方设法进事业单位。因此国务院国家编委这时就把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人员进行了划分,并建立了两本编委台账,一本是政府机关人员编制台账,这些人员也就是后来的公务员,工资由财政行政费列支。而事业单位人员也建有一本台帐,这些人员的工资从财政的事业费中列支。

这样就有效的控制住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超编现象。进入2000年国家对公务员招录一律实行统考择优录取,这就做到了公开、公正、透明,使很多优秀人员进入了国家机关。




1、公务员编制

先说公务员,公务员以前叫干部,后来改叫公务员了。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这句有三个重点:“依法履行公职”就不多说了,说白了公务员是国家法律的执行者,国家机器的组成者;所谓“公务员编制”的正规名字其实应该是指“行政编制”;国家财政负担,就是大家说的,“纳税人养着的”、“吃皇粮的”。

2、事业编制

事业编制就复杂了。这是中国特色的一类东西。用老话讲,事业单位本质是社会服务组织,介于行政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之间;或者说,都有涉及。总之,涵盖特广,成分特杂。大概分以下几类:全额拨款、参照公务员、自收自支、财政补贴。具体分类区别就是其经费来源不同。另外,就事业单位的编制而言,很多部门都是既有行政编制,也有事业编制。

二、两者之间的区别

1、经费来源不一样

行政编制,国家财政全额负担;事业单位按不同的种类,由国家财政或全部或部分或一点不负担。

2、待遇、地位不一样

这点在很多地方都有体现,一般来说,在体制内的行政或事业单位中,行政编制地位最高、待遇最好,这里所说的待遇包括工资、福利、升迁机会。而两者的稀缺程度也是依次递减,行政编制最少、最稀缺,事业编制多。这两种编制很占资源。

3、职能职责不同

这个不用多说。理论上,公务员是”依法行政“的;而事业单位的全称是公益性事业单位,部分事业单位也有公共服务、行政的职能,部分其实是企业行政的,鉴于此事业编制也是这些职能。

其实公务员编制也好,事业单位编制也好,说了那么多,小编只能说“编制”很重要,公务员与事业单位都非常难考。




想当年1994年以前不分机关和事业单位,不分公务员和事业编,只有正式干部,招聘干部和以工代干三种身份,招聘干部和以工代干提拔为副科级干部就可以转为正式干部,三种身份待遇是一样的,根据学历,工龄,干部级别确定工资。1994年机构改革开始分机关和事业单位,兵、青、妇、组织、宣传等党政口过渡为公务员编制,农水公检法等各大局正副局长过渡为公务员(注二级局正副局长没有过渡,有些是事业身份),司机,伙房等后勤人员过渡为工勤编。其余人员过渡为事业身份,分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改革后公务员和事业管理人员领职务工资,专业技术人员领职称工资。




公务员最初的制定是”参公”。举例说明吧,我表弟原来是地区纺织厂(企业)的员工,被地区行署选调到地区人事局,当时正赶上相关政策,他是工农兵学,学历视为大学学历就参了公成为了公务员。因为人事局属性行政机构是管干部的,作者原也是企业的,因调工作,找到接受单位是县的文化教育局,由文教局分到下属的文化单位,后单位去编办要来16个编制,我和一同上班的顺理成章地进入了事业编,后来,炮团转业来了个中校,人事局认证为副处级。再后来,从农村学校调入几个教师,他们本身就是事业编,又从武警部队复员的文艺兵,走了程序,也成了事业单位的干部,我一个同学,曾经在武警支队当政委,本身级别为正处级,转业到市公安局任刑警支队政委,自然转变为公务员。而事业单位,主要看属性得看是不是公益性质。现在,不管是进事业单位还是想当公务员,首先要参加公考,成绩优秀的方可经过面试和有关方面组织的测和政审试经批准录用后才能进入编制内!




一、先解释下两者的意思

1、公务员编制

先说公务员,公务员以前叫干部,后来改叫公务员了。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这句有三个重点:“依法履行公职”就不多说了,说白了公务员是国家法律的执行者,国家机器的组成者;所谓“公务员编制”的正规名字其实应该是指“行政编制”;国家财政负担,就是大家说的,“纳税人养着的”、“吃皇粮的”。

2、事业编制

事业编制就复杂了。这是中国特色的一类东西。用老话讲,事业单位本质是社会服务组织,介于行政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之间;或者说,都有涉及。总之,涵盖特广,成分特杂。大概分以下几类:全额拨款、参照公务员、自收自支、财政补贴。具体分类区别就是其经费来源不同。另外,就事业单位的编制而言,很多部门都是既有行政编制,也有事业编制。

二、两者之间的区别

1、经费来源不一样

行政编制,国家财政全额负担;事业单位按不同的种类,由国家财政或全部或部分或一点不负担。

2、待遇、地位不一样

这点在很多地方都有体现,一般来说,在体制内的行政或事业单位中,行政编制地位最高、待遇最好,这里所说的待遇包括工资、福利、升迁机会。而两者的稀缺程度也是依次递减,行政编制最少、最稀缺,事业编制多。这两种编制很占资源。

3、职能职责不同

这个不用多说。理论上,公务员是”依法行政“的;而事业单位的全称是公益性事业单位,部分事业单位也有公共服务、行政的职能,部分其实是企业行政的,鉴于此事业编制也是这些职能。

其实公务员编制也好,事业单位编制也好,说了那么多,小编只能说“编制”很重要,公务员与事业单位都非常难考。

相对于公务员而言、事业单位稍微好些,想要进事业单位首先就得了解事业单位




我是晏公子,我来回答。

官方首次正式使用“事业单位”这个词是1955年,首次使用“公务员”这个词是1987年,那为啥要分开呢?只有把这个弄清楚了,才知道公务员和事业编哪个好,才知道未来还会怎么改。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下从建国前到建国初期,直至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干部制度的变化过程。

公务员和事业编,曾经是混为一谈的。笼统的说,他们都是干部,是群众中的骨干力量。这部分人,在建国前统称为“革命同志”,新中国早期统称为“国家干部”,改革开放后1987年开始,才逐步将“公务员”从“国家干部”中剥离出来单独管理。

一、战争年代的干部人事制度:革命同志

新中国的干部人事制度脱胎于建国前党的干部制度,在延安时期党的组织制度、干部制度已经初具规模。当然那个年代没有分得那么细,大家从事革命工作,革命职业不分贵贱,统称为“同志”,具体包括:

1、党员。包括根据地机关工作人员,部队领导,以及地下工作者。那时候的党员都是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甘愿奉献牺牲的一群人,是绝对的少数精英和骨干力量。

2、军人。军人也是有编制的,并且管理很严格,有没有正式的军人编制,涉及到你是属于地方还是属于建制内干部。新中国成立前夕,部分作战部队就地转为地方行政机关,部队的领导干部转为地方的领导干部。

3、其他人员。党还在根据地创办学校、医院,主要是考虑到前线军人的子女无学可上、无人照顾,办学校能更好地培养革命后代。这时候的学校和医院隶属于根据地或者部队,其中的老师或者医生,有的是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军人,有的是对革命事业充满热情的先进分子,但大家都是同志。

电视剧《潜伏》中,李涯于1944年从天津成功地到了延安,并潜伏下来,代号佛龛,任职第二保小自然课教员。这时候的李涯,虽然只是一名老师,但其实也是属于革命工作者的一员,被称为同志。

二、新中国早期大一统的干部人事制度:国家干部

新中国成立后,继承和发扬了革命战争年代干部管理工作的优良传统,并借鉴了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逐步建立起一套新中国的干部人事制度。

1953年起将全体干部按工作部门划分为不同的系统并制定“职务名称表”,这里的全体干部,涵盖了国家主席、市长、厂长、校长等所有干部,这些干部在同一个规则下,由同一套制度统一管理。唯一的变化是,逐步建立了分部门分级别管理干部的体制,比如你是煤炭系统的干部,他是电力系统的干部,但只是分类,仍然统称“国家干部”。

那个年代想要迈进干部队伍的门槛也不容易,一般都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国家统一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组织调配安置的退役军人,或者通过“顶替”、“内招”等形式进入的干部子弟。比如6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在毕业分配表的身份一栏里一般都是“干部”两个字,然后或者被分到机关,或者被分到医院,或者被分到学校做老师,甚至被分到国营企业,但大家没什么差别,都是国家干部。

电视剧《情满四合院》中,第三轧钢厂的厂长就属于国家干部,从电视剧中也可以看出,厂长的权力很大,和政府官员没什么区别。回到家乡的“首长”请干部们吃饭,厂长就在受邀之列,还坐在“首长”旁边。那时候的国营厂,一般也有自己的医院、学校,一个人的一生,都可以由厂子包办。

三、改革开放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逐步分离:公务员、事业编

1、首次出现“事业单位”这个词。最早是没有事业单位的,直到1955年7月,在国家发布的《关于1954年国家决算和1955年国家预算的报告》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事业单位”一词,它指那些活动经费由国家财政列为事业项目开支的机关和部门。从此,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企业单位一起,成为反映我国社会组织机构的基本概念之一。

不过,这个时期,虽然有了事业单位这个名词,并且把科研、教育、卫生、文化等部门单独列出来了,但是在人员身份上并没有明显变化,还是统一属于“国家干部”。

2、首次出现“公务员”这个词。直到1987年11月4日,《人民日报》全文刊登了党的十三大报告《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其中强调,要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这是首次强调“公务员”这个概念。报告指出,现行干部人事制度仍然存在一些重大缺陷,主要是:“国家干部”这个概念过于笼统,缺乏科学分类。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即制定法律和规章,对政府中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依法进行科学管理。

从这个时候起,才算正式将公务员从“国家干部”的概念中剥离出来单独进行管理。

3、首次明确公务员定义。有了公务员的概念,但是要真正的从国家干部中剥离出“公务员”,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为做好制度建设,人事部从劳动人事部中分离了出来,专门负责公务员条例的制定。经过近10年大范围的调研和小范围的试点,1993年5月《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正式颁布,条例明确:国家各级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属于公务员。这是首次明确公务员定义。

4、首次开展国家公务员招考。1994年8月19日,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首次进行,当年30余中央国家机关共招录公务员490人,4300余人报名,招考比8.8:1,和今天动辄成百上千人的竞争比例相比,那时候考上公务员还是比较容易的。

5、首次把公务员写入法律。2000年起,国家开始着手制定《公务员法》,历经广泛征求意见等程序,于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自此,“公务员”这个概念正式写入国家法律,其明确指出: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公务员是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是人民的公仆。

至此,公务员制度才算是彻底建立起来。

以上就是公务员和事业编区分的历史,如果您感觉有用欢迎点赞或转发,也欢迎关注我,我是@晏公子Pro,一名专注公务员考试、职场和教育领域的公务员。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