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6 10:43:28 条浏览
二十四史共计3213卷,约4000万字。
如果一个人一天可以读一万字,一年读三百六十五万字,也需要读将近十一年才能读完。而且一天读一万字都算高标准严要求了。且不说一定有大量的字不认识,有大量内容需要参照别的书目才能理解,地图集一定要的,注疏一定要的,很多内容有不同记载,也要找原书来参正一番。一天看一万字闹不好要连着工作十来个小时。
不信可以试试看,一天的功夫,能不能把《史记·夏本纪》看明白,字数可远没有到一万呢。再把《三家注》拿出来,看看这不长的原文,注释、索隐共有多少字。
也不妨试试看,一天看十来个小时的书,坚持十一年是什么体验。不妨这么来比较,就是连着上十一年高三。而且和高三不同的是,高三应付的是学过的内容,读二十四史面对的是新内容。
有的人可能会较真,认为我所说的是偏向研究的阅读,自己不可以就像读网络小说那样,略略过一遍吗,开卷有益,即便粗看一遍也是有益的。这么抬杠当然也可以。研究的阅读确实辛苦,黄仁宇就是研究明史的出生,他把明史过一遍,要花一年半,还不是精读。
略略的粗读,不是不行,读者得先保证自己不疯,最好有超常的记忆力。不然一眼扫过去,这个人的列传里出现了那件事,那件事的部分内容又出现在另一个人的列传里,看完一头雾水。朝代典章制度的延续和变迁,看完同样一头雾水。军事上,在哪里打的,什么战法,领兵是谁,后勤、装备怎样,看完还是一头雾水。除了看得怀疑自己智商,看不出有什么好处。抬杠的话,不妨现在就开始看吧。
需不需要呢?一目了然,不可能嘛。先观其大概,再挑喜欢的部分深挖下去。如果你相信历史总是重复出现,那你就一定能从一个历史的片段里发现相同的逻辑和人性,这样的收获闹不好比较大。
因人而异吧!
二十四史始于《史记》终于《明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明朝崇祯十七年,采用纪传体编写。作为正史其内容较为枯燥乏味,而且对于文言文功底要求比较深厚,一般人很难看懂,大都是一些专门研究历史的人来看。建议历史爱好者看一下通俗易懂的有趣的历史科普读物。类似于《明朝那些事儿》就很不错,既反映了历史又寓教于乐。
喜欢历史的人不一定非得读完二十四史。
读历史主要就是为了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领悟古人的智慧。
二十四史读完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即使全部读完,也未必能读好。二十四史,文字量太大,又是文言文,读起来比较难。
我认为读史是很不错的一件事情,我们可以摘取每一史当中的精髓或是比较精彩的有用的,好好的研究一下,分析一下事情的起因和产生的结果,从中获取一些智慧。我觉得这样才是真正的读历史。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人为镜,可知过错,以史为镜,可知兴衰。历史是人创造的,也是人进步的阶梯,只有借鉴它的利与弊,我们才能走的更远。希望我的见解能对你有所帮助!
完全没有必要。即使是历史学家,也有个专业主攻,根本不可能将4000万字的二十四史读完。若是普通的爱好者,一样是有喜欢的朝代,有不喜欢的朝代,捡着读就是了。我只读过前四史和新唐书,还主要看的纪和传。
没有必要,无论对于什么人来说,读完二十四史都是浪费时间。首先读完也就是读懂读通需要几十年时间,疯了?如果不是类似专业你不干别的了?生活中别的美好事物就抛弃了?即使是专业的也不太现实,精而不博博而不精本就是至理名言。而且对于读者来说不是每本史书都值得读,或者说容易读。确实有文笔,调性,观点不佳的。
但还是要读,但是注意必读和选读。前四史都说是必读,也可以称之入门。往下就看个人喜好,对于某朝或某作者喜欢,就读。或者买一部二十四史随便翻翻看,喜欢就读,不喜欢就翻。可以对哪段时期哪个历史人物感兴趣就读。不为攻击性聊以观之。
没有必要。理由如下:
1、二十四史数量庞大,读完要花太多的事件,如果你不是专门的研究者,几乎不可能。
2、意义不大,二十四史当中,前四史基本上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和史学性,可读性较强,后面的那些史书基本上只注重史学性,可读性不强。
3、除了前四史,其他的可以作为工具书来用,没必要全读。
喜欢历史的人不一定非得读完二十四史。
读历史主要就是为了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领悟古人的智慧。
二十四史读完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即使全部读完,也未必能读好。二十四史,文字量太大,又是文言文,读起来比较难。
我认为读史是很不错的一件事情,我们可以摘取每一史当中的精髓或是比较精彩的有用的,好好的研究一下,分析一下事情的起因和产生的结果,从中获取一些智慧。我觉得这样才是真正的读历史。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人为镜,可知过错,以史为镜,可知兴衰。历史是人创造的,也是人进步的阶梯,只有借鉴它的利与弊,我们才能走的更远。希望我的见解能对你有所帮助!
二十四史共计3213卷,约4000万字。
如果一个人一天可以读一万字,一年读三百六十五万字,也需要读将近十一年才能读完。而且一天读一万字都算高标准严要求了。且不说一定有大量的字不认识,有大量内容需要参照别的书目才能理解,地图集一定要的,注疏一定要的,很多内容有不同记载,也要找原书来参正一番。一天看一万字闹不好要连着工作十来个小时。
不信可以试试看,一天的功夫,能不能把《史记·夏本纪》看明白,字数可远没有到一万呢。再把《三家注》拿出来,看看这不长的原文,注释、索隐共有多少字。
也不妨试试看,一天看十来个小时的书,坚持十一年是什么体验。不妨这么来比较,就是连着上十一年高三。而且和高三不同的是,高三应付的是学过的内容,读二十四史面对的是新内容。
有的人可能会较真,认为我所说的是偏向研究的阅读,自己不可以就像读网络小说那样,略略过一遍吗,开卷有益,即便粗看一遍也是有益的。这么抬杠当然也可以。研究的阅读确实辛苦,黄仁宇就是研究明史的出生,他把明史过一遍,要花一年半,还不是精读。
略略的粗读,不是不行,读者得先保证自己不疯,最好有超常的记忆力。不然一眼扫过去,这个人的列传里出现了那件事,那件事的部分内容又出现在另一个人的列传里,看完一头雾水。朝代典章制度的延续和变迁,看完同样一头雾水。军事上,在哪里打的,什么战法,领兵是谁,后勤、装备怎样,看完还是一头雾水。除了看得怀疑自己智商,看不出有什么好处。抬杠的话,不妨现在就开始看吧。
需不需要呢?一目了然,不可能嘛。先观其大概,再挑喜欢的部分深挖下去。如果你相信历史总是重复出现,那你就一定能从一个历史的片段里发现相同的逻辑和人性,这样的收获闹不好比较大。
二十四史包括1、《史记》2、《汉书3、《后汉书》4、《三国志》5、《晋书》6、《宋书》7、《南齐书》8、《梁书》9、《陈书》10、《魏书》11、《北齐书》12、《周书》13、《隋书》14、《南史》15、《北史》16、《旧唐书》17、《新唐书》18、《旧五代史》19、《新五代史》20、《宋史》21、《辽史》22、《金史》23、《元史》24、《明史》。
就我个人记忆而言,我真正的学习中国历史是从初中时代开始的。但是都是讲的比较宽泛,没什么系统性。可能是比较喜欢历史人物的故事,就看了白话版精简版的《史记》和《汉书》那时候觉得里面的插画配图还是蛮好看的,而且每一个人物传记的故事也很精彩。《资治通鉴》、《三国演义》看的也是白话版的,但是都没用看完。当然《三国演义》不能算历史。
到了高中时代主要看过二战的历史,中国的抗日战争史等中国的近代史。《史记》、《汉书》、《百家讲坛》等,因为那时候高中老有文言文考试,而且基本上都是考《史记》、《汉书》里面的人物。但是我那年的高考确是考《明史》里面人物,很是悲剧,如果那时候看过当年明月的《明朝的那些事》就好了。
上了大学以后,就想看一下文言文的史料,就去图书馆借了一本《资治通鉴》,从两汉一直看到南齐的历史就看不下去了。实在是太乏味、枯燥了。
其实对于喜欢历史的人,对于了解历史并不只限于史书,还有很多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和历史大师的讲解等。比如说我们学到的一首诗词,我们会试着去挖掘这首诗词的作者的生平以及这首诗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和时代背景。这也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