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在练字的过程中,你学习到了哪些书法的精髓?

2025-01-12 16:06:11 条浏览

小学生写字,其实做到这几点基本上就能写出一手好字:横平竖直,撇捺舒展,勾画出勾。如果要再加上一点的话,那就是汉字结构做到“上伸下延,左扩右张”。




要有美感,要有精气神




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如临帖细致入微。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如出帖自创风格。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知险绝,复归平正。

风格




【鱼化堂】答:练字亦练己,字乃书者心境的外在俱像表达。




书法的精髓,是在长期的,坚持不懈的临摹过程中,体会出来的。它此时已经铭刻于你的大脑中,融化于你的血液里。

书法是一门艺术,不可把它想象的莫测高深,唯一记住一点的是:手熟而已。它和其他一切艺术一样,要学好就要不断向名家学习,学习至一定程度,自己的风格就出来了。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正所谓“功到自然成”。

所有的艺术都是相通的,都有其内在的规律,一通百通,就这么回事儿。学习书法,最基本的就是坚持,慢慢临帖就行,不可多想,不可急躁,不可功利,日日练习,不可一曝十寒。

练字的过程中,开始不得要领,随着时间的增长,逐渐茅塞顿开,逐渐兴趣盎然。自然而然转入了精细临摹,书写速度也慢了下来,一笔一画,字逐渐漂亮起来。临摹是个漫长的过程,可延续到你书法生涯的终点。

练字的过程中,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将经历几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有时感觉自己达到了瓶颈期走不出来,切不可妄自菲薄,这正是你品读书法理论的最佳时机,一边读一边配合实践,不可贪多,贵在“悟”出书法的真谛。

说了这些,我最想表达的是,在练字的过程中,需心平气和,修身养性。学习书法的精髓,也就是学习一种技能的精髓,天天学,慢慢练,细细品,时时悟。要知道,学习书法和学习做人的道理是相通的,这才是学习书法的真正意境所在。




这有些体会,如下:

古人云:徐铉作书,映日其字笔画中有一墨线。

作书作画者不通笔法墨法,则不得其迹。当知笔法墨法准确把握之要。

古人云:作书笔画中多肉微骨者,则为墨猪。

无论书画,不通笔法墨法者,必微骨至无骨。

中国书画笔法墨法是灵魂,精髓。以上古人所言当为精髓。




掌握方法第一。

细工出慢活,先慢着写熟练啦就可以快起来[大笑]




兴趣+临帖+摹帖+读帖+记帖+揣摩,无它近道




对于练字来说,要想写出好字,方法经验比努力更重要。

01重视方法,不要太莽

我们从小就一直在接触学习写字,但是有些人几十年还是写不好,究其根本就是方式方法不对,找对路径自然水到渠成。一些日常养成的错误书写方法和习惯,只会让你对写字更没信心,越写越糟。

在每次练字之前我们应该先找到适合自己的字体,就如同找对象一样,找一个自己对的上眼的,这样自己心情舒畅,练起字来也会得心应手,越练越自信,不至于让光阴白白浪费,练得再多也是徒劳,磨刀不误砍柴工,找到一款合适自己的字体和方法再进行联系。切记,勿莽!

02留意身边,多动脑筋

写字就如同摄影、工作一般,我们在动笔之前,应该先观察它的细节和特点,对其进行全方位分析,字体条索的构成,笔画之间的关联,摸索作者在写字时的运笔方式和技巧。

字中没有你的思索和细节体现,就如同一潭死水,嗅不出其中的精华,更无法体现它的华丽形态。

03不骄不躁,稳操胜券

起初,我们练字之初肯定是兴致勃勃的,但认真一番之后,你会发现一篇字里边能达标的字基本不存在。这时,我们应该及时稳住自己,沉住气,分析原因,心态放空,平和静气,一个字一个字写起,稳扎稳打,就从写好第一个字开始。

自我们写好第一个字以后,之后我们就会更加从容,其中你会发现很多细节之处我们也会逐渐地好起来,包括一些基本笔画、偏旁部首都是信手拈来,通过这一个写好的字,举一反三到其它的字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04心情舒畅,寓练于乐

在练字的时候,我们不能带着郁闷的心情去练字,那么写出来的字也会拉跨,在特别困累的时候,我们可以小憩个20分钟后再练,这样就精神抖擞下笔如有神了,再者我们可以选择在环境优美安谧的地方进行练习,配上一些轻音乐小调,你会发现练字也会是一种享受。练字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好的状态。

05重复动作,条件反射

当我们对一件事情形成条件反射的时候,这个感觉就来了,写字也一样,练个成百上千遍,写字的手感自然会生成,对每一个笔画、偏旁部首你都会产生条件反射,因为你已经摸清了它的套路,什么时候该平,什么时候该仄你都是了如指掌,掌握了其规律和节奏。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打字不易,来了就点个赞再走呗!欢迎转发分享以及私聊打扰~




刚开始练习时多去体会书写时的笔法,基本笔画掌握差不多了,再去观察字形结构,笔法和结构没问题了之后,就是书写的灵魂,就是了解古人在写作时的意境,把握好这些,就已经很厉害了!




我是退休后开始学习书法的,之前就没有练过字,至今,练习书法的持续时间大约两年,而真正做到坚持练习,也就是始于去年夏天8/9月份。

说实话,我毫无书法理论基础知识,甚至有些字是什么意思都不明白,我就那么写啊写。因为,我刚刚开始学习书法时,甚至有的字都写不下去,写不完整。

到现在坚持了约半年时间吧,我的体会是

一、学习书法,学会安静

写字不简单,写字不能急,写字需要仔细观察,你必须静下心来,专注于字本身。所有这些,首先必须静下来。本来急性子的我,通过练字,变得专注,心静。书法之美在慢慢地书写之时滋养心灵,这是书法带给人的精气。

二,学习书法,学会观察

下笔写字,不是用笔用墨就可以的,你下笔之前,必须仔细观察字的结构笔画粗细,哪笔在先哪笔在后,书法和笔划是有区别,书法不完全是写字。观察不到位不仔细,想写好字是不可能的事。学会观察,知道体会,写字练字便变得是一件有乐趣有意思的事情了,进步就在不经意间出现了。书写的快感在眼到手到心到之间,给人愉悦,这是书法带给人的享受。

三、学习书法,学会统筹

选择合适的书写工具是书法学习的必要条件,这一点不可否认。一支合适的笔非常重要,尤其对新手而言,有一个好的书写体验是坚持下去的动力。多大笔写多大字,羊毫还是兼毫,学习用墨,学会叠纸,如何洗笔,如何存放墨汁等等,把写出来一个字需要的工具和相关动作正确的选择和运用,你会觉得写字也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和程序。开笔、选纸、研墨、书写、运气一系列下来,犹如完成一个项目,运筹帷幄,收放自如。一次次写字,就是一次次计划安排,长期的坚持,促使我们娴熟地运用统筹兼顾的能力,这是书法带给我们的能力。

四、学习书法,了解历史

我是个工科生,文史知识欠缺,练习书法,有限弥补了我的缺失。一个字帖就是一段历史知识,在一笔一划中,了解人物知晓故事。写字者,写文者,看文者,一人一面,从碑帖的故事中穿越,在书写的过程中学习,乐在其中。这样的练习和书写,让书法学习有了内涵和外延的深度和广度,这是书法带给我们的收获。

精髓就是最好的,最有益的东西。一笔一划的书写,不仅仅有表面的笔法,结构和章法,更有延伸出来的感悟和体会,我不追求成为书法家,不代表我没有追求,在书写坚持的过程中,获得享受,若有所思,对我而言,就是最好的!




“锥划沙”让我认识到用筆必须刚劲有力。这样的做写出的字挺拔有力度。

竖筆“欲下先上”。横筆“欲右先左”。这样的操作写出来了字厚重饱满。

通过練習書法让我彻底理解了什么叫“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比喻。对照字帖每写一筆,看似像古人筆法,但是仔细端详,总感觉有差距,锋毫扭动的瞬间,和字帖上的筆法差距就出现不同。这是在練習蘭亭序时最大感受,王羲之用筆的從容不迫的感觉自己偶尔会体会到,但稍微放松思想,那种心理微妙体验就沒有了。这样的感觉真是太美好了一一筆随心動,心導筆行,心手雙畅,妙不可言。

孙过庭曾说:筆锋起于毫稍。一点(、`)之中含有起筆、行筆、收筆三个动作,过去总不理解怎么能做到的?经过这八年的练习。终于理解了他说意思:筆者心書也。形式上手握笔实际心書也,心里有筆法才能写出好字来。古人云:胸有成竹。劃畫和寫字一样,胸有成字,落筆相似。只要心里和古人契合,逹到字帖中的筆法不难。

要做到这一点,还是要在正确用筆的同时多練筆多思考。練筆时要时刻关注自己用筆方法,时刻矫正错误用筆方法。否则,練習書法实则筑固错误。越練越遠离目标。

練字其实就是練心。心畅書畅。心情舒畅筆筆有样。心随筆動,心導筆行。




汉字被称为方块字,标配是横平竖直。但这里的横,并不是庸俗意义上的水平的横,竖也不是直挺挺的一根木棍。

书法中的横画,左低右高,讲究扛肩,而竖,也不是一竖到底,而是直中藏曲,别有风韵。

你会发觉,印刷体方方整整,但是毫无美感,而书法则是在整齐划一的基本要求之上,加入了更多的审美因素,从而产生了飘逸,崎侧和粗旷等等不同的美感。




以精气神三个字的角度来讲,精为笔法、墨法、章法,重点为笔法,笔法精熟为书法用笔之本,业务精的配语,有笔法之精,才能到达一一险绝与通恵;次为"气",气为字势之气,篇章之气,笔势之正气,书法正源之始,正气之宗。三为"神",神为主流,是书魂之所加,贵以时代的主洪流为准绳,书体为形态,传播主流思想。哈哈,乱想的!




我在练字的过程中,学到书法很多精髓的东西,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学到了笔法的妙用。书法贵在用笔,用笔好不好,决定着线条的质量。我是练习行草书的,一般特别注重起笔,行笔、提按和使转,行草书讲究行云流水,所以书写的速度,中锋和侧锋,方笔和圆笔也是需要注意撘配的。

二是体悟到了墨法的妙用。我在书写中,要给墨里加少许水,蘸一次墨要把墨写完,一般可写到四到六个字,直到最后一个字能出现飞白为止。中间基本靠提按和速度来掌握浓淡枯疏。

三是摸索了大小笔的书写方法。我一直遵循小笔写小字,大笔写大字,大笔写小字这样一个传统习惯。大笔写大字时,注意用侧锋来把握线条的质量,注意在提笔过程中完成使转。




开门见山:

1、握笔要“紧“。且灵活,以抽不出毛笔为佳,做到人、笔合二为一,这样的下笔笔画才刚劲有力、入木三分(当然需要长时间练习)。举例:即墨籍甲骨文书法大家宋大海(笔名怪夫子),曾与国外大力士比掰手腕,对方竟甘拜下风,手劲可见一斑。

2、中锋为主。无论是篆书、隶书、楷书,都以中锋为主,写出的字笔画饱满、苍劲有力、圆润。中锋行笔自古被认为是书法用笔中“千古不易”的准则,《续书谱》中说:“常欲笔锋在画中,则左右皆无病也。”

3、笔画转折处穿插衔接妥当。这个要学中国传统家具的榫卯结构,浑然一体,这样写出的字就如同家具一样稳固。穿插是楷书字法中内在结构的形式美之一,是一个字中左右、上下之间的笔划、偏旁、结构的相互穿插给人带来的美感,穿插之美与谦让之美的联系最密切。如欧阳询的欧体。

4、不拘一家、一体。许多书法爱好者,往往偏好于某一种字体或者某一位大家,而不去也不敢去尝试其他的字体,这很容易落入俗套不能自拔,而要以某一种字体为主,而间歇性学习、借鉴、临摹其他字体,取长补短、去其精髓、融会贯通,并且进步能够更快些。试看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最终有所成就,都是各体兼备,借鉴其他名家的长处,最后才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如:被誉为”马背上的书法家“、”党内一支笔“、山东省第一任省委书记——舒同,曾系统地临过古代碑帖,师法颜真卿、柳公权、何绍基等名家,但师古而不泥古,尊法而求新变,并注意取其精华,大胆尝试,逐渐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创立了著名的“舒体”,备受海内外推崇。




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学到了哪些书法的精髓?先给大家讲一段小故事,帮助大家认识清楚书法的精髓在哪里。

说的是春秋时期,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斫车轮。他放下了手中的工具,上堂来,问桓公:”请问,公所读的是什么啊“?桓公说:“圣贤之书”。“圣人还在吗”?桓公说:”圣人已经死了“。轮扁说:“那么你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留下来的糟粕罢了”。

齐桓公听他这么说,非常的不爽。说道“我在读我的书,你一个做车轮的工匠来胡说八道。给你一个辩解的机会,说得出理由来便罢,说不出来就咔嚓掉”。

轮扁不慌不忙的说:“我一辈子制作车轮,轮轴都有制作的尺寸。但是,按着它们的尺寸做出来,不是太紧,滞涩难以装进去。便是太松容易滑脱不牢固。要做到既牢固而又能顺畅的转动,共中的奥秘只有我自己心里清楚该怎么做,却没有办法用语言表达清楚。由此而知,古代圣贤的书,是糟粕罢了”

故事讲完了。书法的精髓在哪里?相信大家对此会有切身的体会。




作为一名草根级书法爱好者,我的理解可能会与学阀们不太一样。专业的书法家们会把相当的时间放在理论研究上,我对书法理论半信半疑,更享受练习和创作的过程。

大道至简。既然是美,我相信一定能够打动大众。如果大多数人都不能接受,那种书法美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

书法的精髓,是一种文化涵养和精神气韵,是一种用线条勾画方块字的艺术。这种艺术最终以文化的、典雅的、唯一的、生动的美感呈现世人,同时愉悦自已。

书法的精髓在于吸纳与创造。也就是先承而后创。书法之美应当是迁延不断的薪续包容,同时又是绝不雷同的能动创造。而不是抱残守缺或另起炉灶。比如,曾翔、沃新华就是承得不够、创得过头,割断了书法之美的迁延性;田英章则是承得刻板、创得不力,把字给写死了。

书法的精髓在于合而不同。这个合,就是无论什么书体、无论什么笔法,都要美的大方、美得让多数人赞同接受。这个不同,就是要具有美的原创性,有自己的艺术感悟与艺术造就。能把字写成像电脑打印的,未必就是好书法;田门弟子千篇一律写一样的欧楷,这只是学写规范字,根本上已背离书法的本义。

书法精髓,内涵太丰富。我只坐井观天的说一句:让自已愉快的写字,写出来的字让别人看着愉快,这就是书法的精髓。

抱庸斋主,问候朋友。




书法既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学习书法几十年了,无论是书法的技法层面还是文化层面,我都有太多的感悟,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我一向不同意“善书者不择纸笔”的说法,每一件工具必有其优劣,适用于不同场合。

书法也是如此,在练习书法之初,我们非常有必要搞清楚手中的笔和纸的性质,这就是所谓的“磨刀不误砍柴工”。

对于纸而言,我们要清楚生宣、熟宣、书画纸的区别,要明白大字可用生宣、小字须用熟宣的道理。

对于笔而言,要知道狼毫、羊毫、兼毫的区别,要明白篆、隶、楷用狼毫、行草书用羊毫的理由。

2、提按是笔法的根本。

古人把笔法说得很玄乎,其实说白了,就是在书写过程中如何及时调整笔锋,以保证大部分中间内中锋行笔。

而几乎所有笔法,都是由提按派生而来的。毛笔按下去,笔毫铺开;再略微提起笔头,笔锋重新聚拢;此时再向任何方向运笔,都可保证中锋。所以说,提按是笔法的根本。

3、拖笔与推笔。

有的人写的字,尤其是草书,字形没问题,似乎也是中锋,但就是感觉软绵绵地趴在纸上,没有精神。如果你看了他的书写过程就会明白,他一定是笔杆在前、笔头在后,拖着笔在纸上画出了字的形状而已。

正确的书写方式应该是,笔头在前、笔杆略向后倾,以笔杆推动笔头前进,增加笔与纸的摩擦,将墨“杀”入纸中,这样写出的字才有力量。

4、书无定法,但求自然。

一件作品,尤其是行草书,虽然有一定原则,但创作时不必拘泥于条条框框,章法上只要自然率真,没有扭捏作态,就是好作品。

有的人创作时刻意地大小间格,或刻意蘸水蘸墨制造浓淡干湿,失去了书法的书写性。

5、失去文化的涵养,书法就会沦为一门技能。

《兰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之所以能成为“天下三大行书”,除了字好之外,更重要的是它们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

在书法中,字形只是它的外在表现,思想和文化才是它的内涵,失去了文化的涵养,书法就只有干瘪的外形,失去了其存在的土壤。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学习书法既是学习书法技巧,也是学习书法理论知识的过程。两者都很重要。

比如,历代书家书论,今人时评都是可以作为书法学习指导,借鉴的理论支撑。

不妨引用下面的內容以作借鉴。

项穆《书法雅言》中有这样的评论:号称擅长书法的人本来就没有什么真正的高手,号称善于鉴赏而确实有真眼力的也极其罕见。

所以,正如其所言。学书不可视之为易,也不可视之为难。

一对于学习者来说,既不能觉得书法容易,也不能觉得困难:觉得容易就会忽视而产生怠慢心理,觉得困难就会畏惧而出现退缩心理。

二对于书法鉴赏者而言,既不能探索得过于浅近,也不能演绎得过于深奥;浅近就会导致泛泛观览而无法探求妙处,深奥可能论于吹毛求疵而走向诡诈怪异。

于是,学习书法的要领,可以探究以往的言论,也可以参考当前的观点。

以上是我学习的边学边思。下面是我学习《书谱》,《十七帖》后,结合两者笔法书写的几段。理论和训练相结合,不断去磨合,验证,不断反思提高![作揖]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