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有些运动员们为什么都喜欢去高海拔地区训练?

2023-11-03 17:12:37 条浏览

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气压较低,运动员每一次呼吸要想获得正常的氧气就需要扩大呼吸量,这种训练可以增加肺活量。当运动员回到平原地区参加比赛时,扩大的肺活量可以使每一次呼吸获得更多的氧气,增强运动的能量。




高原训练,能够提高血色素,提高血液运输氧的能力,提高训练效果,有利于比赛中创造好成绩。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问题。

提到高原/高海拔训练,有氧能力的变化是绕不开的话题,很多高原训练的成果最直观也是通过有氧能力的变化来体现的。

简单来说,一个完整的高原训练周期里,运动员会有这样一个过程——

初到高原身体感觉不适,做出调整→身体产生更多更大红细胞,输氧能力提升→在数月长时间的居住训练后,身体这种变化趋于常态,摄氧量得到提升→高原训练提升了身体的携氧能力,返回低海拔地区后明显感觉到运动能力的变化。

所以总体来讲,时间足够且海拔合适的高原训练,在一段时期后身体的有氧能力是会得到一个红利(一个多月),回到低海拔时运动就会变得更好一些。

因而很多运动员/运动队会有4-12周的高原训练,然后在赛前3周回到低海拔地区。

当然除了这样的变化过程,高原训练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点,并非只要上高原训练几天,身体就会明显变强。高原训练也并非越高越好,而是有一个理想的海拔区间。




说白了在高原训练就是利用气压低的条件,来提高血液的输氧能力。当运动员返回低海拔地区时,就会感到特别轻松,比赛成绩提高明显。

还可以增加运动员的肺活量,增强心肺功能,也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耐受力。




高原的低氧环境能产生更多红细胞

促进人体提高竞技能力

对人类以及绝大多数动物而言,氧气是那么的重要。科学家们的这项研究,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便在于研究了人类以及大多数动物感知和应答氧气浓度变化的分子机制。华子春教授介绍,人类无论在正常的生理状态、还是在疾病的病理状态都对氧气有感知和适应能力。举个例子,大赛前运动员通过高原训练可以提高红细胞和携氧能力、从而提高运动水平。这是因为高原训练中,运动员的身体能够感知高原的低氧、通过训练和适应,诱导产生更多的促红细胞生成素、进而产生更多的红细胞,从而提高竞技能力。但是返回平原后,运动员的机体又会逐渐将这种适应性的变化回归到正常水平。今年诺奖的三位得主完美地、科学地解释了上述高原训练过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交往的扩大,体育发展水平已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的一项重要标志。现如今各国体育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运动员在比赛中创造了一项又一项令人惊叹的成绩。由于体育比赛持续时间长、运动强度大,对运动员的心肺功能是个极大的考验,因此拥有良好的心肺功能是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基本保障。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训练中使用各种训练方法来发展运动员的心肺功能和心血管系统的机能,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在众多的训练方法中高原体能训练是教练员在训练中经常使用的、非常有效的发展运动员心肺功能的一种训练方法。

高原氧气密度小,去高原训练主要锻炼运动员肌肉的无氧呼吸能力和无氧呼吸条件下肌肉对乳酸的耐受力。另外在高原由于氧气稀薄,人自身会产生一定的适应性变化,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也会相应的增多,身体携带氧气的能力也有所增强。再回到平原比赛有利于成绩提高。




高原氧气少,运动员就必须增强自我供养,而人体内的红细胞是输送氧气的,所以这是运动员体内的红细胞就会自行增加,然后在比赛时就能为自身提供充足的氧气。在运动的过程中,如果呼吸的氧气充足,机体进行有氧代谢,产生的能量供机体运动。

而在缺氧的条件下,机体在进行有氧代谢的同时也在进行无氧代谢,代谢的终产物是乳酸,乳酸在体内大量积累对肌肉的收缩有一定抑制作用...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运动员的血液输氧能力差;在高原训练就是利用气压低的条件,来提高血液的输氧能力。

当运动员返回平原时,就会感到轻松,比赛成绩能显著提高。可以增加运动员的肺活量因为在长跑出现极限的时候会出现供养不足心率过快影响运动员体能持久性高原因氧气相对于平原更稀薄气压大有助于耐力项目运动员突破体能极限增加心肺功能。

高原训练对于中长跑运动员来说非常有意义,它既可以提高耐缺氧能力,又可以锻炼心肺功能,而中长跑由于比赛时间长,如果不具备较强的心肺功能,是没办法获得好成绩的。说得专业一点,那就是因为海拔高度的地方,空气中的氧含量越低,这种环境下的训练能够直接刺激运动员的心肺功能,提高运动员的耐受能力,从而提高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

具体做法是:在较低海拔进行较大运动量的训练,有了一定的强度要求的有氧耐力训练,然后调整几天后上高原。在上高原的过程中,利用各种方式从低向逐升高的海拔进行适应,(如:乘座火车在停靠站进行短时间跑的训练)这样就能在上到高原后,通过短暂的时间适应,进入正常的训练。在这一段时间里应保持一定负荷并逐渐加大,尽量保持一定的强度,避免发生力量损失。高原有氧代谢训练心率要保持在120—140次/分。




1968年奥运会在海拔2300米的墨西哥城举办。这次奥运会的所有耐力运动项目的成绩,几乎都显著低于当时的世界纪录。墨西哥奥运会启发了人们对于海拔和运动训练的研究,此后高原训练开始在耐力运动项目中普及开来。

何谓高原训练

随着海拔上升,大气压会显著下降,空气变得越来越稀薄。在海拔1500米的时候,大气压已经只有海平面的85%左右。从1500米往上,都算作高海拔。耐力运动员的高原训练一般在高海拔地区进行数周或更长时间。目前高原训练在耐力运动训练的应用非常普遍,比如铁人三项、骑车、赛艇、篮球、足球、游泳、竞走、长跑等项目。

 

高原训练可以提升哪些能力?

人体在进行剧烈运动时,需要大量的氧气。这些氧气首先通过呼吸进入肺部,在肺泡内通过肺部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氧气需要结合红细胞上的血红蛋白才能进入血液循环。通过血液循环,氧气到达肌肉的毛细血管,并最终在肌细胞的线粒体内参与氧化反应。人体必需提高这一过程的效率才能适应高原较低的空气密度。

高原训练主要会带来以下一些变化:

1、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增加,搭载氧气的血红蛋白数量增加

人体到高原环境以后,肾脏和肝脏(以肾脏为主)会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EPO会加速红细胞的生成,增强血液的携氧能力。高原训练后,红细胞变形性增加,从而避免因红细胞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血液黏度增加,保持了血液较好的流动性。

需要说明的是,外源性的EPO作为兴奋剂,严禁运动员使用。使用后外源性EPO后,红细胞数量增多,但会因此导致血液黏度上升,危害健康甚至导致生命危险。

2、肺部氧气交换的能力增强

人体在高原时会提高呼吸频率,以吸入更多的氧气。肺部毛细血管数量会增加,毛细血管扩张,使能够进行气体交换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能更高效的让血红蛋白搭载吸入肺部的氧气。

3、心肌功能增强

上高原的人都知道,到高原的前些天,心率会显著高于平原。这是由于空气密度低,导致需要泵出更多血液才能利用与平原同样多的氧气。经过一段时期的高原训练,心肌功能会得到增强,心脏泵血能力增强。同样的心率下,可以输出更多的血液。

4、血管的变化

血管扩张,使得可以通过的血液量更多,相当于拓宽了车道。骨骼肌中的毛细血管网增加。骨骼肌中的毛细血管密度会提高,从而可以让更多的氧气到达肌细胞,进行氧化反应,产生运动所需的能量。

回到平原后,这些能力一般能保持三周左右,因此运动员一般在大赛前会进行高原训练




高原地区海拔较高,大气压、氧分压较低,气候干燥,含氧量低,在高原的特定环境下进行训练,运动员要承受环境缺氧和运动缺氧的双重刺激,配合运动训练来增加机体的缺氧程度,以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从而产生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抗缺氧生理反应及适应。

高原训练可以增加身体血氧含量,提高运动员心供血能力,使心脏泵血功能加强。刺激呼吸系统,调节机能增强,呼吸肌力量增加,提高机体在低氧状态下肺通气功能。

因此高原训练成为竞技体育训练的一种辅助训练方法,许多优秀运动员通过高原训练法创造出的优异成绩证明了高原训练是有效果的。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