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大学生“回炉”读职校渐多,高等教育该反思些什么?

2023-08-04 09:24:53 条浏览

高校教育脱离实际,一味灌输假大空的理论,微积分,偏微分,拉格朗日…各种云里雾里。却不去关注当初这些公式的推演者是为了解决什么样的实际问题才做的,也没有关心这些公式到底哪些岗位在那些情况下能运用。从教学中来,往试卷上去,往往是培养了多年的大学生,到了实际工作中毫无用处。不务实,不重视实践,让高学历只是成为一个敲门砖,或是提高专业素养的过程,但是没办法转化为生产力!这个是高校教育的悲哀!




大学生在高校学不到一技之长,只能通过职校学习走上社会就业。这是一件很讽刺的事。

大学生现在越来越多,二三本合并,高校也越来越多。作为社会现状,不知身为大学生是该喜还是该忧。

我身为一名大学生,深知大学教育的模式,高校的学生会有更多的机会,同时他们的课程也比普通学校的丰富专业,深造的可能性也更大。而普通大学数量众多,优势却几乎为0,师资力量,学校名气,课程设置,基础设施都比高校差一大截,有时觉得尽管自己努力四年出了学校还是比不上高校的一张毕业证书。尽管自己是大学毕业的,但走上社会确实是连一技之长都没有,甚至还不如职高学技术来的实在。

而现在社会技工的需求量特别大,而且待遇也非常好。有一句老话说得好,没有任何一个企业缺少管事儿的,只缺少做事的。相比之下,大学生毕业后大多数适合做管事儿的,而没有企业要管事儿的领导。而职高出来的,毕业就可以就业,有一技之长走到哪里都不怕,相比较空有理论的大学生,我觉得职高更符合现代社会的劳动力需求。

如此看来,高校的教育机智还是有一定弊端的,那么高校应该反思些什么呢?

(1)教育机制

不再以理论课为主,增加实践课程,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毕业时有一项拿得出手的成绩或一技之长。

(2)高校之间共享资源

各有所长的高校应共享所长,争取培养全方位发展的人才,为社会输送高品质人才。

尽管如此并不代表大学生就该“回炉”上职校,因为高校也是有未来的,选择高校or职校都是自己未来的路,选哪一个都可以,只要自己考虑好不后悔坚持下去就是好样的!




大学四年,我们究竟学会了什么?

我们本着学习的心态,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有了大学这座学府。可是,现在社会有多少大学生面临找不到工作、失业的困境而无法解决?有多少大学生毕业后得回到技校学习新的技能,以期待未来能有一技之长?

问题到底出现在哪?

身为教育者是否有应该反思的地方?

1)重理论,轻实践。

我们到学校是为了学习更为系统的专业知识。这点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却缺乏动手实践的能力。我们的课程时间被各种理论课所占据,能让我们结合所学知识,把它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机会却很少。

以摄影这门课程而言,我们有一学期的学习时间,看似很长,其实实践课只有单周或双周的某两节而已,每节课45mins,一学期以18周学习时间,也就是说,你可能整个大学算起来有13.5个小时可以碰摄影机。请问这样课程安排下,除非你自己有别的渠道练习,否则你的摄影技术以什么为保障。

不可否认,我们大学真的上了很多课,各种类型,于是我们变成了,好像什么都会一点,可深入下去,其实,我们什么都不会。

2)教学方式

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们的教育教科老师们也该适当的改编教学方式,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学习能力。

毕竟,现在许多大学老师依旧停留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上,甚至有的老师打着“大学提倡自主学习”的旗号,而没有尽到自己该有的职责。

3)学习环境及条件

大学那么多,但不是每一所大学都有能力为孩子提供好的师资力量,好的教学条件和环境。所以,这点从从小角度而言,只希望能尽力而为吧。

最后,其实最该反思的依旧是作为求学者的我们,我们上大学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应该先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为此努力奋斗,不要荒废了大学四年的光阴.....




能不能不要造谣学生和家长用脚回答了你的问题职教很多时候就是个笑话中职落魄到没人上不要钱家长也不送子女去现在中职靠强行分流和逼迫学生填甚至是串通学校修改自愿高职也面临巨大风险很多高职招不到招不满学生宁可去昂贵的三本也不上高职!原因很简单高职很多都学不到技术,真正有技术的不当老师,还有就是学技术,办学成本高,比如机床,很多职校都有,要么太旧要不太新没人会很多职校说白了就是混日子的,以至于出现上了三年高职还不如工厂干三年!还有就是就业,中小企业很多不需要你有技术,只要身体健康不傻,再培训快的很!很多要技术的一般家庭又进不去!




本科生回职校深造,我以为是不真实的,有个例,但不能以偏概全。以上几张图是清华大学的学生在进行技能实习。不是高校不培养学生的技能,而是高校的学生是否重视技能的学习!我去过很多本科院校,其实验、实训、实习的设备资产远远高于职校。奉劝高校的学生,不能等就业时才知道自己没有一技之长,凭你们的智商和学习能力,掌握一项技术技能不在话下!




反思也没得用。鄙人觉得,和高校没关系!中国的孩子是没有职业规划的,都是赶鸭子上架的,他读的书和将来毕业找工作是没有关联的。只有他自己感觉需要学习技能了,才会有用!

记得在6月份的时候,去江苏某高职高专院校推广职业生涯规划技能培训,接待我们的系主任跟我们说:“你们这个课程肯定没有学生愿意听的,又要他们花费几千块钱,到最后工作能不能找到,都是未知数。我们学校自己开的职业技能课程,他们都不愿意学,不愿意参加考试认证,所以你们搞这个培训很难。”

通过与老师的沟通,我们也就放弃合作了!

所以楼主提的这个问题是不错,但是真的是错怪老师和学校了,但是学校呢,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就是普及教育,没有特色,再等就业时候,才发现自己的毕业生有着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

所以,高校想改,也必须学生得学。很多高校在招生时,为避免某些专业没有学生,就采取调剂手段,不管你愿不愿意,反正把你调剂到这个专业了。如果不调剂,这些专业可能都开不了课,说不定都会被教育部、教育厅砍掉。毕竟某些专业开设,其实高校就是为了增加一个人气,增加一个教授和专家罢了,学校不会考虑你的就业情况的。

举个简单例子,某些高校开设社会学,开设行政管理学,撇开这些专业的实用性科学性,请问这些学生毕业后,找工作的话,哪家企业愿意要你来?

如果这些学生不考虑参加公务员考试,这些专业的毕业生,肯定要选择改行?不改行的话,谁会要你到单位里做社会性的工作?谁会要你做行政管理工作?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大学生回炉读职校越来越多,这种消息在每年高考之后,都会见到。集中爆发消息,那一般都是有原因的:

1、大学扩招,给职校留下的生源不多了。面对这情况,舆论上争取点优势,可以理解2、职校有很多都是自负盈亏,这类学校很重视招生宣传工作

3、大学也不是一点技术都不学的,高素质人才学技术,效果更好

4、现在,大专控制分数线才一百多分,大专生也叫大学生,毕业后,工作没着落也正常。但是,看看好大学,找不到工作的,基本没有多少

5、大学是有需要反思的地方,但主要不是在这方面。这种事,要求大学反思。那大学应该全变成技校?

大学本身的定位是知识的传承和发展,不是专门教你怎么赚钱的,主流的都是支持大学生继续深造,至于毕业找工作是学生自己的事。我知道清华的学生很多本科就搞出科研成果卖给企业有了百万身家,或者获得了创业基金,不知道专科技校学子有多少呢?不要因为一些东西就否定大学的价值,在大学学不学到东西全靠自己自觉。




现在从事体力劳动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越来越少的人去学耗费体力的技术活了,社会混个两三年下来才发现其实会一门手艺的话,很自由很好




大学生“回炉”读高职,已经不是新闻了,这种现象日渐增多,该反思的有很多方面。在这里,只讨论高校方面。

截止2015年,中国有2847所高校,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553所,成人高等学校292所,重点大学121所。中国那么多大学,培养出来的顶尖人才却很少,即使成为不了顶尖人才,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谋生的一技之长,应该是大学教育的基本。大学生“回炉”读高职,恰恰说明,中国的一些大学,已经连最基本的功能都缺矢了,这难道不值得反思吗?

有些大学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有些专业对一些专业没什么用,却要当做必修课强制学习。还有一些课程,与专业相关度很高,甚至是必学技能,却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开课。这是有些大学生觉得大学四年来学不到东西的主要原因。

有些大学管理层缺乏培养人才的意识,一心想着怎么赚钱,怎样招生。有些大学致力于大楼的修建,校区的扩建,忽视学校人才引进和学生教育。舍本逐末,何其悲也!




這是為了生存需要,學習新的技能/可以展望將來,有大學文憑的新型工人會越來越多,讀大學,如何提高就業率,是高校必須面對的現實,不能光收錢,不辦正事/誤人子弟,切記/切記/辦學的宗旨是什麽,不會是為了錢吧?




这个问题其实是学校课程定位的问题,遇到了社会发展的这个阶段两者在数量上冲突了。

学校高职本科研究生博士生是按技能到研究分布的,越往后研究性质越强技能部分越少。当然数量越往后也越少,社会薪资也越来越高。但是随着生源的减少,学校本科研究生招的越来越多,家庭也更希望孩子有更好的发展,于是造成学校设置的课程偏研究和升学而非技能培养。同时也就造成大批不升学的学生要重新学技能。因为社会上并没有太多属于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岗位,需求最多的仍然是高职类的有一技之长的人才。

如果这类技能人才奇缺薪资可能比博士高也有可能。另外一个因素很现实的一个就是,我国这个发展阶段企业急功近利好好搞研发的少之又少,从这个角度看其实是大批浪费了国家培养的研究型人才。企业看中的近期能产生效益的人才,花大价钱聘请国外有经验的团队,也不肯自己在国内组建,就是怕钱也花了结果没成果。这个现象的结果就是我国研究型人才培养的多,但有实际项目经验有成果的少,恶性循环下,国内研发实力龟速前进,给了外国人更多的机会,而我们走上山寨之路




今天公号里有个微友问我说,“有一个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哥伦比亚研究生说,在美国即使小学教师也得是硕士研究生?美国人受大学教育的比率多高?她说高达85%准确吗?硕士研究生才能教小学这也太发达了。”

首先我要确认的是,美国本科教育是普及教育,每个想上大学的孩子都会有大学上,因此说高达85%的大学受教育程度并不夸张。在美国,家庭贫困和成绩底层的孩子可以上社区大学,对成绩要求的门槛很低,学费也非常合理,成绩达到要求的(各校要求的GPA不同)一到两年后可以转入州立的大学就读;想早就业的也可以在社区大学选一个偏重实际操作、就业市场比较好的专业,譬如牙医助理(洗牙和日常保护)、护工(比注册护士低一等)、汽车维修保养、飞机技工等等,拿到专科学位就可以就业。

其次,在美国即使小学教师也得是硕士研究生的说法也是对的。我所供职的大学就有培养中小学老师的教育专业,学生前四年主要修一个将来想成为授课老师专业的本科学位,譬如;数学、英语、历史、化学等,同时辅修一些教育相关的基础课程。四年后拿到这些专业的本科学位后,学生会花一年的时间专修中小学教育相关的各种课程,然后再花一年时间分配到公立中小学实习,达到实习授课时间以后可以参加教师执照考试,同时毕业拿到中小学教育相关的硕士学位,这时才可以找老师的工作。

之所以我要在这里提到这个话题,是想说在美国职业教育一般放在比较便宜的社区大学里;而本科算是基本普及教育,譬如工程专业很可能是“万金油”似的GeneralEngineer,包含各种工程相关的基础知识,要想侧重某一种工程譬如电子、土木等需要进研究生院深造,本科当然也会有一些面向就业的专业,譬如护理、计算机软硬件等,但多数毕业生会做一些有技术含量但不会特别高的工作;而比较高端的职业主要在研究生院,譬如医生(医学院)、律师(法学院)、公共会计师(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牙医、工程师、科技研发人员等等,这些技术含量较高的职业都是需要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当然,不同学校档次毕业学生的起步工资也有很大的不同。

回到“大学生“回炉”读职校渐多,高等教育该反思些什么”这个话题,我个人觉得美国教育的层次和结构很可能会是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积极发展社区大学的职业教育恐怕是目前亟待改善和提高的,而对个人来说,早日找准未来的定位,从而选取合适的学校和专业,争取少走弯路,避免在时间和投入上的浪费,也应该是家长和孩子们应该考虑的立足点。




在这个问题上,我也是有点发言权。因为我在职校教书已有十年了,大学生回炉到技校学习,不是没有但是极少,就我们学校而言,我以知就一个。在很多人看来,技校很垃圾、管理很散。可以负责告诉大家技校管理,有很多地方管理超过普通高中及一些民办院校。(学习氛围确实不浓,这一点我承认。)有一点我告诉大家,在我们学校中,不存在歧视学生或者不管学生,只有不服管理的学生。我们把每一个学生当人看,每一个。我们的要求不高,只要你不打架斗殴、不旷课逃学,能认真上课。我们尽可能教育他们,让他们成人,能成才不敢说。但是很多时候,他们不会听,反复强调后能有所改观。在我们学校中分数真的能分出,一个人素质。七百多分的总分,500分以上的一般都学习比较认真刻苦,几乎不打架,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目标就是考对口高考。450分以上是高职班的,基本素质还是比较好的,极少打架。400以下是会有一部分孩子不懂规矩,整天混吃等死。当然觉大部分孩子还是可以教育好的,只是在基础教育上出现一些问题。考200多分的,真心没法教,真的没办法啊。你能想象自己写的作业,自己都不认识读不出来的吗。你见过当着老师的面,辱骂父母及老师的吗。还有就是,100减去-0.1,不会算的吗。很多时候不是技校的老师不想管,真是无能为力。其实大学的教育模式真的要做些改变了,我们学校也和一所大学合作,每年他们都会让一批大学生到我们学校实习钳工两个星期。其实在我看来,两个星期学生的东西都是非常简单的,为什么大学里面不能设置。我们国家大学扩招了非常离谱,录入率基本到百分之八十以上。而社会上却少的是,一线高技术技术人员,而很多大学生不想到一线上工作。而技校的学生,他想学高技术的东西,然而他们的接受能力,确实比不上哪些大学生。现在社会出现两个极端化,就是大学生就业难,而企业招不到技术工人。当然技校里的学生也有拔尖的,就我们学校而言,出了一个世界技能比赛,一个第二名、两个世界第7名,几十个全国技能比赛冠军,这些学生所付出努力是普通学生付出几十倍甚至几百倍,这些学生出去工资都非常高。还是那句话,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没有一流的产品,我们的国家难以站到世界之巅。




这是自己臆想出的社会状态,高等教育提供的是一个更高更开放的平台,学什么怎么学是学生个人的事,“回炉”读职校只是一小部分人的个人选择而已,并且这里面有的人可能能力不高,所以选择去读职校。我是学机械工程的,数控加工技术我一天就能学会,当然水平是靠一定时间的实际工作才能提上去。我想做什么只要自学就能去做,根本不需要再去什么学校,我已经大跨度的转行2次了,可以做的可以选的工作有很多。这种事情主要是看个人的,教育现状是不乐观,但不体现在什么“回炉”现象上,这是对一些个别现象的扭曲放大。




这个问题就很奇怪,你哪里的数据支持这个结论?很多人还跟着回答得像那回事,不怕人笑话,头头是道的!读了大学再读技校的大多是奇葩或者为了博眼球,试想,工科类的大学生一毕业大多要在一线实习,都是基层工作,拿机械来说车铣刨钳磨,都可以操作,需要去技校干嘛?




不是高等教育该反思什么,是很多人很多工作不需要接受高等教育,当初直接读职校不就得了。大学扩招,很多人就跟风上大学,毕业了发现并没有因此有什么就业优势。归根到底,大家在社会上不是拼的绝对能力,拼的还是排名,是一个人在人群中的排名。比如第一百名,没扩招之前,第一百名可以考上职校,扩招以后,可以上大学了,可是毕业之后,他在人群中的排名还是第一百。




根据调查,大学生“回炉”读职校多集中于一些偏重于实践操作的专业,比如数控加工技术、电气自动化、汽车维修保养、机械工程等专业。回炉的社会背景,与当下的“本科生满街跑,技术工无处找”的社会现状不谋而合。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面对这种“回炉”无疑是很尴尬的。本科毕业之后,还要再去技校回炉一下才好就业,对于高校无疑是一记耳光。在一年又一年的就业难之中,就业也成为高校、社会、毕业生,甚至是未进入大学的高中生最为关心的事情。为解决就业难,央视都开始在每年的毕业季打广告,解决一些就业求职问题。高校也开设一些求职规划课程,帮助学生去求职。但是,我们都知道,这并没有什么作用,就业难的根源并不在于求职信息的不对称或者学生没有求职规划。而在于,高校培养的学生很难与企业的需求对口。很多大学生,到职场后,才会使用PPT、EXCEL表格等基本的操作软件,还有一部分学生大学四年,都不知道自己学的专业是干啥的,毕业之后迷迷糊糊的去求职应聘。总而言之,高校对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弱化,反而千篇一律地强调学生的科研能力,也是不合理的。985、211高校的学生,或许他们有科研的条件和平台,而对于一些地方院校,师资、科研等并没有条件让他们去搞科研,而且这些院校的学生的实力也没有办法去搞科研。所以对于一些工科类专业,在一些地方性院校中,很多学生一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很普遍,还有一大部分这类的学生毕业之后,直接转行去做其他专业工作。这对于教育资源而言,无疑是很大的浪费。

所以,对于高校而言,尤其是对于一些地方性院校而言,应该反思。与其天天想着花大量投入去更名,招揽生源,不如在培养学生上多动脑子,下投入,给予学生更好的实践操作的机会,让他们真正学以致用。比如目前江西、湖北、新疆等地正在探索试点本科高职院校联合培养人才。在此类联合培养试点中,通过“3+2”模式在高职培养3年、高校培养两年授予本科学位,或“4+0”模式全程在高职学校就读,高校负责教学监督与学籍管理,授予本科学位等方式,破解“高职学生缺乏本科文凭,本科学生缺乏实践能力”难题。(作者:圣达信梁挺福)




都说学以致用,上学那么多年学了一堆,入社会极少得到发展,学了一堆没用上,改行换门极大浪费社会资源。中国教育固化,不如西方灵活的创新延迟,犹如准备好了人,装备迟迟不到,拖延任务直到过时。悲哀




高等教育很多都是注重理论教育,而职校教育更注重实际,所以我认为真正的好教育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古人云:知行合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很多大学教育与社会脱节了,所以导致很多大学生读了大学到社会上还是要从零开始。很多企业也反应招大学生进去还要重新培养,感觉大学生什么都不会做。这就是现在高等教育面临的尴尬。

在大学学的全是理论,到社会上还要重新学习实际的东西,而企业把大学生招进去还要重新给他们上课。大学生有大学生的难处,企业有企业的难处,现在的教育就是应该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大学只能提供一种继续学习的能力,就像是学会了读书写字,就可以自己学习历史地理文学一样。大学不可能像培训机构一样,社会和企业对大学要求和认识方向感觉就不对,期望也太高了,所以上大学是提升自身素质,并不能多大改变生活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