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6 16:09:21 条浏览
对我没啥影响。
毋庸置疑,王羲之乃是天下书法的鼻祖,其艺术成就无人企及,后人学王羲之书法者众,像王铎,米芾,赵孟頫等等都以王羲之书法为基础,创新立意,开宗立派。王羲之书法对后世的书风影响是潇洒飘逸,流畅多变,妍丽俊秀的风格。
在书法迈向成熟的时代,起到承前啟后,开前成熟的今体真行草书风,兼好事者争相追逐及当权者的推波引领一千多年来书法正统方向。
这个题目非常大。有研究生做过专门的研究论文。因此,我这个外行再去谈,不但是狗尾续貂,且班门弄斧。
不过,我想谈点外行话。
如果实事求是地话,那么王羲之对后世的影响,最大的只能是唐代。理由是:
第一,书圣地位的确立是在唐代。刘涛先生著的《书法谈丛》(中华书局出版)有着详细的论证。限于篇幅,我摘录其中的一段:
到了唐朝,太宗李世民又以天家之尊来推崇王羲之,他不仅尊,而且亲,专心摹学,并且公开告诉世人:他写字,心慕手追者,王羲之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他的书法顾问是得到智永亲传的虞世南。虞氏对他的影响和指点,当然是王羲之那一套,太宗是用摹本来推广王书,他自己也写一笔王字,想来是以身作则。公元648年,《晋书》修成,太宗为《王羲之传》写了一篇《传论》,极力肯定王羲之书法的价值,为妍于钟张、质于王献之的王羲之加冕。从那以后,王羲之就成了书坛的素王。
第二,尽管后来,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依然固若金汤,后人纷纷学习他的书法,但是学的是王羲之的吗?王羲之的真迹可以说是荡然无存呀。后人学习的是摹本。比如,被历代佩服的五体投地的《兰亭序》,据传真迹随唐太宗陪葬昭陵后不知所踪。我们现在临摹的是摹本(主要是唐朝虞世南、褚遂良和冯承素的摹本)。这三人的摹本,上海书法出版社在出版这三人的摹本时说:“此三摹本皆出名家之手,虞、褚临摹本同中有异,冯摹本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作面貌,可谓各有千秋。”问题来了,虞、褚摹本是同中有异,那与原作怎么样呢?不知道。冯摹本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作面貌,只是后人的猜测。因为只是一个唐宫廷中的拓书人。那么,难道冯的摹本是拓的吗?如若不是,则凭什么断定冯的摹本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作面貌呢?因此,与其说是受王羲之的影响,倒不如说受王羲之摹本的影响。王羲之摹本与王羲之不是一回事。
虞世南摹本
褚遂良摹本
冯承素摹本
第三,王羲之书法受到推崇,得益于爱好书法皇帝的推崇。网上此论甚多,不加论述。
肚子饿了,吃饭去了。瞎扯到这里。
、
谢谢邀请!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他兼善隶、行、楷、草,精研诸体,心摹手追,摆脱汉魏之风。创造出天质自然,风神盖代的行书,享有“书圣“美誉。对后世和中华书法的发展走向产生了重大深远无可替代的影响,唐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杨凝式、宋苏、黄、米、蔡元赵孟頫、鲜于枢、明董其昌等都承袭二王直至当今,是中国书法的主流。
王羲之的书法虽然有李世民这位帝王的推崇,但经历了1600多年历史的沉淀还是书法史上公认的最好,他的书法开创了一个体系,后代书者无人不学,无人不遵。他开创的书风以俊秀为主。后代的书家如米芾,赵孟頫,孙过庭等都是从他这里汲取营养。
王羲之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我第一次知道历史上有个叫王羲之的,是读小学时大伯父跟我讲起一个故事:话说东晋时,王家和谢家都是当时大望族,社会地位高,时人称他们为“王谢”。(唐诗中便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因为王谢是大家族,当时的太尉郗鉴,就想在王家挑选女婿。
郗鉴这个女儿,才貌双全,郗鉴爱如掌上明珠。这么一个宝贝疙瘩,得要找个门当户对的人家。郗鉴觉得王家与自己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他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
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任意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
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
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
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
郗鉴说:“那个人就是我所要的好女婿!”于是马上派人再去打听,原来那人就是王羲之。郗鉴来到王府,见到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
东床快婿又称东床坦腹一说,就是这样来的。这“东床快婿”王羲之就是大名鼎鼎的书法家,被后人称之为“书圣”。
由郗公求婿之事件可见王羲之器量。俗语有话:“字如其人”。其书法故能静而多妙也。
王羲之,后人又称他:王右军,字逸少,官至右将军、会稽内史。从卫夫人处得授钟繇笔诀(即《笔阵图》)。草隶八分、飞白章行,备精诸体,遂自成一家之法,据说四十七岁时所写《兰亭》,笔势遒媚劲健,为古今行书之冠。后世称其草书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若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王羲之的书法造诣,皆自然万象中措意,无以加也。其书风遒润,独呈一家之美,天赋自然,风神绝代。《兰亭》后得唐君臣并崇而名益显,这《兰亭》一序遂如日月经天,千秋万世,照耀书史!
《兰亭》中“之”字最多,至二十许字,变转悉异,遂无同者。
故东晋书法艺术以王羲之为代表,流美秀润之风一直影响至今!我国的书法艺术到了王羲之,可谓极顶;从他以后,凡是写字的人,除了北碑一派外,都是追踪王義之,人人都学他的笔法。自六朝、唐、宋直至清朝,凡是成名的书法家,也以学王羲之的居多。王羲之,作为千古“书圣”,他锲而不舍、勤学苦练的精神也激励着后世。
总之,王羲之在书法方面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他博采众长,推陈出新,精研体势,最终使楷书完全独立于隶书。他又进一步革新和发展了行书和草书艺术,创建了可供后世效法的楷、行、草书的规范模式。是他首先把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完美地结合起来,丰富了书法艺术的表现力;是他把书法技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书法艺术从此进入至多姿多彩的妙境。故此,从另一方面来说,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最有影响的大人物。
王氏书法真是高
子孙后代都在学
献草凝隶功底深
操之正行堪严谨
焕之行草独一门
大圣小圣二王并
书苑千年数正宗
南朝梁公首倡学
盛世大唐现高峰
宋元明清尊晋宗
欧虞褚薛颜柳公
根基在王法不同
轼坚芾襄赵孟昌
无不皈依王氏堂
后世虽有小变迁
书圣地位不可撼
今人学习多揣摩
心悦诚服推崇高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之一,历代都被尊为“书圣”。他在楷书,行书,和草书诸体都有独到的创新和发展。可以说从东晋直到清代碑学兴起的千余年的中国书法史,基本上是以王羲之为中轴线发展着的。
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说“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师,仍于众碑学习焉。”王羲之有着不同寻常的广博的艺术视野,他能不受老师的束缚,转益多师,这是他取得成功的关键。
汉魏以来的书法风格,无论是楷书还是行书草书都崇尚端庄博大,但王羲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受到玄学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清峻通脱的文人士大夫情趣,在富有空灵秀逸的江南山水韵致的背景下,创造出了清朗俊逸的风格,独特新颍,使人耳目一新。这种风格超脱时流,光耀古今。他的草书最大贡献就是以一种平淡冲和的气息,在很大程度上提纯了今草的写法。“为艺术而艺术”的追求使其草书在表现形式上十分完美,气息典雅飘逸。
他的草书以《十七贴》最为著名。《十七贴》书法体势雄健,为历来草书中的绝品,因此历代习草书者都取作草书范本。《十七贴》的用笔准确细腻,多方面都体现了魏晋时期追求的纯粹的艺术美。其用笔表现为不躁动而极平和空灵,笔画十分精到,提按转折十分清晰可循,无丝毫的一带而过的草率习气,使点画笔趣浓郁,而又稳定实在。
王羲之的草书成就是卓越的,除了《十七贴》外,还有《初月贴》《寒切贴》《远宦贴》《上虞贴》《七月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