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2 15:51:46 条浏览
这个问题戳中了我的痛点,因为我就是那个买了书,不怎么看的人。
结合我的个人经历,谈一谈个人看法,一家之言,不喜勿喷。
曾经,我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上学的时候,对各方面的书籍都有所涉猎。
从书中我汲取到了很多的营养,现在我能写写不成器的小文章,都要感激那段经历。那段读书的经历让我现在还没有那么浅薄,在和朋友谈论的时候,偶尔的提一提书中的内容,显得逼格比较的高。当然和家人看电视的时候,一些根据文学、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能够剧透,在媳妇面前,流露出小小的虚荣心。
忘记了谁说的这句话,但是我心有体会。
上学的时候穷,没钱买书,那时候要是谁有一本书,总会想方设法的借过来,废寝忘食的读完。
就是用这种方法,我读完了金庸大大的所有小说以及古龙大大的部分代表作,比如《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鹿鼎记》《天龙八部》《大旗英雄传》《浣花洗剑录》《香帅传奇》《三少爷的剑》《萧十一郎》······
还是用这种方法,我读完了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路遥的《平凡世界》,二月河的《雍正王朝》《康熙大帝》《乾隆皇帝》,还有什么《血色浪漫》《芙蓉镇》《商州》《废都》《白鹿原》《尘埃落定》······
甚至一些名著也有所涉猎《茶壶女》《悲惨的世界》《老人与海》《战争与和平》《乱世佳人》······
而现在,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我将这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书都卖了过来,整整齐齐的摆在书橱上。只是很少的翻看,我觉的,我这也不是仅仅是为了寻求一种更高的逼格,也有对青葱岁月的一种怀念。
想与众不同,不断成长
但碍于懒惰,不愿改变
可能是南郭先生。
首先,现在只要还买书的人估计都还是纸质媒体的拥趸,逼格不低。
我认为一般有四类人会出现这种情况:
其一、我很喜欢读书,我在某处看到了某人推荐的某本书。看上去不错,结果买了回来。但翻了两三页大失所望,变扔在一边当做摆设。
我认为,这样的人主观意识强烈,往往有自己独到的品味。
其二、我不喜欢读书,我在某处看到了某人推荐的某本书。看上去不错,结果买了回来。但翻了两三页没了耐心,扔在一边做摆设。
我认为,这样的人没有主见,往往人云亦云,容易受刻板效应影响。
其三、我在某处意识到某人比我读的书多,我觉得不能输给他。去买更多的书,结果却没有耐心读完。
其四、我在某处意识到某人在所有方面都比我好!我心里不服,去买一堆书。虽然没有耐心读完,但摆起来亦或晒出来,显得我读书多。可以体现我的优越感。
后两者有极大的装B嫌疑。我本人作为三、四两类的结合体,深有体会。其实两类往往可归纳为一个原因——竞争。
我们所处的时代,所处的地域,所接受的教育有着强烈的竞争甚至攀比性质。罗素先生拿读书问题来阐述过心理竞争的异化。买书不读很可能只是心里竞争异化的现象。其实这种行为往往是于自己通往快乐的阻碍,短暂的优越感后,确实深沉冗长的自我质疑。
以下附上罗素先生的原文摘抄:
心理的竞争习惯很容易侵入本来不属于它的领域。以读书为例。读一本书,往往出于两种动机:一、因为你欣赏它;二、因为你可以借此炫耀一番。在美国,小姐们每个月读(或者看起来读)几本书成了一件常事;有的读完了,有的只读了第一章,有的只看评论,但是谁都把书摆在书桌上。然而她们不读名著。从来没有哪一个月读书俱乐部推荐过《哈姆雷特》或者《李尔王》;也从来没有哪一个月似乎有必要让大家知道但丁的名字。因此,人们只读那些完全是平庸之作的现代作品,而从来不读名家名著。这也是竞争带来的一方面的影响,虽然这并不全是坏事——如果让我们刚提到的那些小姐自己去挑选的话,她们读的书比那些文学大师向她们推荐的还要庸俗低劣,更不必提什么名著了
犹如胆小的人,独处偏远的空房,开着全房子的灯,是一种心理的自我安慰!
知识、财富是可以储存的,如何使用就是储蓄者的选择了。
买书不看书,我也做过,但后来逼着自己看完了,买书不看的人比不买的要有,人生至少还有追求,但也出现了现在普遍现象假精致,没必要假精致的人生。真实存在感会更好,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喜欢学习,认真起来社会是一所更好的大学!也让自己的人生在求学中得到更好的沉淀
不看是相对的,不等于以后不看,也不等于后人或亲友们不看!知识总有闪光的那一刻!
他本意是向别人显摆:你看,我可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其实,那些书他也许根本就看不懂。真正需要书的,只买自己用得上的就行了。书并非装饰品。
我一生最大爱好之一是买书。看到好书就爱不释手,再穷也买。不过有很多时候是“知己”送的,在上学时大致是这样。买了当然看,惭愧的是“读书不求甚解”,很少每有会意“欣然忘食”。而且有时只是翻翻。对买书人还是多理解点,让他们买了都读,不太现实。
如果说,爱书是一种病,我觉得已经快要病入膏肓。
看到喜欢的书,总想买下来。好书如益友,拥有了,才开心。
如果遇到好书,没买,总觉得是个心事,好几天会心神不定。
算起来,读书的习惯和爱好已经数十年。加之平时读书的品类又博杂,需要买的书就多。文学,历史,书画,收藏,集邮,不同的阶段,随着爱好和兴趣的发展变化,读书的品类也会有所变化。
这些年,买书,成了一种习惯。大部分的书,是在网上购买。有时,也会去书城、书摊逛逛,看着架上的书,闻着淡淡的墨香,内心踏实安宁。
爱书的人,嗜书如命,真是一种病。可这病,真不好改。
与书的相知相识相惜,是一生的缘分,一切,顺其自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