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8 11:40:57 条浏览
大学支教就是对所学专业的一种实际运用,非常重要,也是初入社会的一种宝贵体验,把它当作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去对待。
大学生支教虽然时间短,但是还是有一定积极的作用的,近年来,有一个公益活动一直受到很多的大学生的青睐,每年暑假寒假,都会有一些高校大学生离开城市,选择一些偏僻的乡村进行支教活动,增加自己社会实践经验的同时给乡村孩子带来更多的温暖。大学生短期支教,一般时间从两周到一个月不等,在这其间,这批充满活力和阳光的大学生用自己的青春和热情去感化这些孩子,将自己所学所得用到实处。同时,在大学生支教前期,很多大学生可能也会组织一些公益捐助活动,比如说一些文具,玩具之类的,在去支教的过程中带给这些孩子。而对于学校而言,这些大学生前来支教,更是有可能暂时改善学校师资,因为很多偏远的山村,由于贫穷落后等因素,一直没有专业的老师来长期任职,可能是村里的某个“文化人”来暂时充当老师的角色,所以这些大学生支教活动就能够短暂的缓解这种情况。同时,有的大学生毕业,对当时的支教活动深有体会,后期参与到山区学校长期教学的工作中也是常有的。但是虽然大学生支教有着诸多的好处,但还是有的学校在婉言拒绝着这些大学生前来支教。究其原因,当地一些校长说,大学生支教时间过短,很多孩子心里会形成一定的落差,同时,由于很多大学生支教方式灵活,有的还将现代科技引入到教学当中来,但这支教老师有,学校没有,所以很容易对孩子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由于支教前期与大学生考试时间所冲突,造成大学生关于授课准备不全,变授边备的情况时有发生。总的来说,大学生支教虽然时间短,但是还是有一定积极的作用的,如果大学生关于支教能够有更加充分的准备,相信会有更多的学校欢迎大学生前来支教的。
作为一个下乡支教的大学生,我认为大学支教能收获很多。支教不仅仅是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更是一个学习的课程。
1、收获技能
在下乡学习的过程中会遇见很多事情,而处理这些事情的能力是一次次锻炼出来的。对于我来说,在大一参加社会实践下乡支教,在前期准备的过程中,感到自己能力上的不足。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询问学长学姐,而完成的事情也是改过很多遍的,和其他一起支教的同学自己处理事情的能力明显匮。但在支教中,主动尝试一些没有做过的事情,文章也从一开始的绞尽脑汁到如今的轻松自如,剪辑视频也从一开始的笨拙到如今的熟练,和成年人沟通的能力也从一开始的紧张不堪到如今的镇定自若。这些能力都是在支教的过程中慢慢学习到的。
2、收获知识
在支教的过程中,你在教小朋友的同时自己也是在学习。就像我在支教的过程中会教给孩子们很多他们没有接触到的东西,比如我们会教给他们我们专业所学的专业知识,而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巩固自己的专业技能,在上课的时候孩子们所提出的问题也可以扩展我们的知识领域,更加全面的学习到和我们自己专业相关而之前没有接触到的知识。在山区支教,对于城市里来的学生也是一个挑战,大山里没有城市中便利,连洗澡也成了问题,但我们在支教中自己做饭洗衣,睡的是硬板床,这些困难的克服也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一次学习。
3、收获友情
支教的辛苦只有共同经历的人才感同深受,而一起支教也同样收获了许多的朋友。在我支教中,身上有很多毛病的我,是身边同学的包容与理解让我改变,让我成长。什么都不会的我是身边的小伙伴细心帮助教会我很多,纠正我的错误,让我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我们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一起熬夜改稿子,这些共同经历的会成为我难以忘记的回忆。
有人说,乡村支教会让人与社会脱节。
我认为,支教1-2年乡村教师是对教师本人有好处的,但是几十年的乡村教师,就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了。
本人大学毕业后,没有急着工作,毕业第一年,我深入农村,是创办了一家公益机构,专注于乡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目前也在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从事青年培养项目的工作,事实上,我在毕业这一年在乡村,做出了很多事情,帮助了很多人,成长了很多,锻炼了很多,进入城市找到的工作年薪也是10万及以上,并没有和社会脱节。
也就是说:不是因为身在农村就会和社会脱节,要看我们自己怎么去度过这一年。
真正让一个人脱节的,并不是这个人在农村,而是这个人不想做、不想学、不知道应该做的是什么。
我就先来讲一下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
我是一名来自四川大凉山的大学毕业生,刚毕业一年,小学毕业于凉山州拉马乡下村小学。我读小学的时候,我们那里的上学条件非常差,我们就坐在临时搭建的帐篷学校里读书,我们没有教科书,没有教室,没有黑板,只有两个老师,课程单一,只有语文数学课,想上一堂美术课和音乐课,但是没有老师、也没有教教材,变成了渴望而不可及的梦想。家长们认为孩读书是没用的,还不如出去打工挣钱。由于教学条件、经济条件不好、家长思想观念不到位,我的同学们都纷纷辍学了,很幸运的是,我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成了这个小学第一个大学生,走出了大山在外面的世界学习和闯荡,我因读书改变了自己祖祖辈辈只能种地的命运。
(图片为本人正在培训青年志愿者)
我走出大山以后,我就开始思考:我该如何帮助更多家乡山区的孩子走出大山,改变命运?我可以为家乡做一点什么呢?
于是,我在2013年组建了“织心志愿者“团队,并将团队注册为一家机构,专注于改善乡村教育水平“四川织心青少年发展中心”,我们致力于改善四川地区很多乡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乡村学校学生成绩水平低、课程单一、课堂缺乏趣味性和多元性”问题。
我们每年招募数百志愿者,对他们进行系统培训和项目资源的支持,将志愿者们组建为项目团队,在寒暑假期间各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进入乡村学校,以主题夏令营形式为学生开设美术课、音乐课、儿童生命安全教育、卫生教育等十多门课程,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乡村教育的缺失。我们实地调研和采访,不断发项目地存在的问题,将项目地学生需求、乡村学校需求与外界社会资源对接起来,改善乡村教育教育硬件措施和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当我们意识到项目地卫生意识较差的情况后,我们引进了外界医学资源,进行基础医疗卫生服务和卫生教育,让乡村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提高项目地中老年人健康意识。我们发现项目地文化娱乐活动缺乏,很多村民们靠赌博娱乐。因此也在乡村组织文艺演出、影像拍摄、村民公开课等文化艺术活动,丰富乡村居民文化娱乐生活。
我们的项目落地执行四年多的时间里,我们不断对项目进行迭代积累了大实践经验和技术。我们将这些经验、技巧总结成了一本教材和很多节网课,为高校大学生公益组织和初创乡村教育机构的志愿者提供能力支持培训服务。
从2013年到2018年年初,共有7百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我们的乡村服务项目,共计服务40多个村庄,服务乡村学生4000余人次,与数十家机构、公司合作,获得6000多人次小额捐赠,累计资助山区学生50多名。在我们的努力下,项目地地学校环境开始得到改善,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知识面得到扩充,一些乡村学生也解除了念书的后顾之忧。我们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
未来几年,我们将会践行“让青年走进乡村、发展乡村,让乡村教育多元、有趣、有益”的使命,将“四川织心乡村支教夏令营”项目朝着专业化、深度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织结社会各界的情谊和资源,将人们的心和力量融合在一起,号召和培训更多青年人加入服务乡村教育的项目中来,整合更多社会资源来改善乡村教育情况,让乡村孩子也能享受多元、有趣、有益的高质量教育,让大学生支教项目更加专业、持久、有效。
综上: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的管理能力、传播能力、项目设计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因为自己在农村创业的时候,要花很多的功夫去整合资源,还要去学习很多知识:教育学、经济学甚至医疗卫生服务、传播学,随时随地关注时事政策,加强和青年社群的维护和运营,与基金会、企业、媒体、政府都要形成良好互动。
曾经有一段时间,头发都白了不少,单是过去一年非常值得。
真正让一个人脱节的,并不是这个人在农村,而是这个人不想做、不想学、不知道应该做的是什么。
有感兴趣的,可以关注、评论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