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识别情绪有什么好处?

2025-02-07 15:44:18 条浏览

能更好的处理好每一件事情,




情趣就是生活

有人喜欢拆字游戏,说生活是生下来,活下去。

有人喜欢填字游戏,说生活是生下来注定干活。

而我所理解的生活,是有生机和情趣地活着。




现代社会十分强调“情商”一词,无论是与人沟通合作还是经营自己的生活,情商都显得分外重要。那么如何判断一个人的情商高低呢?

第一步就是要具备识别情绪的能力。识别情绪首先要识别自己的情绪,只有了解自己当下的心理状态才能控制好自己的行为,接下来才是识别对方的情绪,并让对方感受到你对他情绪的体察。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识别情绪对个人发展来说是多么重要。




识别情绪必然是好处多多,但是识别自己的情绪也要适度,不可过分敏感。

我们在这把情绪和自己的身体健康一起拿来说,会更有助于大家的理解。

情绪相对于我们的心理就是健康相对于我们的身体。

我们会关心我们的身体是否健康,这关乎于我们能在世界上待多少年;我们应该关心我们的情绪,这关乎于我们在世上待的这些年是否开心

我们的身体出了问题,我们会去看医生,并渴望得到诊治;我们的情绪出了问题,我们应该去识别,然后去进行治疗。

身体和情绪是我们能够健康生活的两块基石,也许在这个社会上,还有一些人认为看心理医生是非常令人难堪的事情,但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应该去了解自己的心理,识别自己的情绪,因为心理健康了,生活才能幸福。




识别情绪才能管理好情绪。识别情绪是情绪管理的一个重要基础前提。

人的情绪很复杂,有时候很难分辨爆发情绪时到底是哪一种情绪的爆发。比如小孩子明明打了别人但是自己也嚎啕大哭,那是因为产生了恐惧情绪。小孩子做错事打翻东西为什么要先抱抱孩子而不是立即批评纠错?也是因为要先安抚他恐惧的情绪。再比如我们成年人常常处在焦虑中,却也说不清为啥忧虑,其实这也是一种对未来无法掌控的恐惧。夫妻吵架,表面是因不买礼物的小事而争执,但实际上却是因对方缺少爱和安全感,一直希望你能多关心一下她。不开心,愤怒,焦虑,可能都是表象的情绪,识别情绪是要找到背后真实的情绪。找到真实情绪来源,才能对症下药管理好情绪。




要准确的识别自己的情绪,首先需要弄清楚情绪是怎样产生的?简化的讲,我们的大脑会对身边发生的事情产生一个反应,而这个反应已经是经过你的大脑过滤了的(比如你会给该事件贴上喜欢或不喜欢、好与坏的标签)身体同时会接收到大脑的信号并产生情绪(我们的身体在认为自身受到“威胁”时,会自发的做好准备,以此来应对“危机”,这种现象在我们生命真正受到威胁时会更明显,比如你的心跳会自动加快,肾上腺素激增)情绪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会反馈给大脑,于是大脑被刺激而带来更多的情绪,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越是逃避情绪,就越深陷其中。我们经常会说“身体的反应很诚实”也是这个道理,比如你对某人或某件事很生气,尽管你的理智告诉你要冷静,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自己说话的音量会不自觉的提高,呼吸变得急促,会面红耳赤,甚至会身体发抖。

其实很多人都不懂得怎样准确识别自己的情绪,可能只是大概知道自己伤心或者愤怒,也不会过于追究根本。由于人的心理机制的复杂性,很多心理学家花费毕生精力都在研究各种不同的情绪以及它们产生的原因。识别情绪需要个人保持很高的警惕,才能观察到自己心理和生理的细微变化,这样就能及时的阻止自己可能会产生的无意识或者惯性行为,从而避免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而大多数情况“他人”是我们最亲近的人),同时识别情绪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当亲眼看到自己的某些情绪带来的后果,你才会自发的去改善,相对于外界的强迫,这种改变也会更轻松和彻底!

不管是悲伤也好愤怒也好,首先要做的就是接受和认同你的情绪,不要以为他们是“不好的”就去批判或抵触它们,每一种情绪都有自己的功能和地位,不要受环境的影响去抬高一部分而贬低另一部分。接受是最困难的一步,之后的应对方法会自然而然的产生,而且是因人而异……




认识情绪有助于我们

①与他人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因为有很多的冲突与关系紧张都缘自于对自己情绪的把控不当,因为其实批评,责备,之类都是对方向我们提需求的一种方式,我们往往回因为不加控制情绪,所以和别人动激起来。比如别人说你都不理解我,你可能会觉得是责备,但其实对方的需求是希望得到你的理解和关心,所以情绪把控很重要。

②有助于处理好我们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我们有时会因为冲动的情绪,导致自己做出过激行为,而事后往往后悔不不已。




认识情绪和管理情绪本身就是现在年轻人最应该学习的一门知识。所有人都不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绪,只要情绪一上头的时候就变成魔鬼,不可理喻不受控。这是绝对不可要的,一个人经常会失控想一想后果………




能识别情绪,就不会被情绪控制,就能冷静的思考和处理事情和人生。自己掌控事情以及进度。

诸葛亮舌战群儒,如此冷静的思考应对,而不被情绪和外界所扰动,就是能识别和处理情绪吧。

修行先修心,其中的一个部分,不是把自己修成没有情感的人,而是修习不被情绪所带动的定力,识别出情绪就是第一步。

很多人会说我又不是瓜的,怎么会不知道自己的情绪!识别情绪好像是一个伪命题,但我们看看生活中的事来理解它。

某些人被撞了一下,就破口大骂,或出手打人,这种状态就是情绪失控的状态,但他本人在当时并不知道自己是失控的。

我们可以看到在家庭生活中,两个人说一件事,没多久就开始冒火,或一个人就开始哭,结果闹得大家很痛苦的结束,但事情并没有解决,然后又开始第二次的重复。

上次孩子不好好做作业被骂哭了,一直给自己说,下一次,一要好好的和孩子讲道理,结果一看到孩子磨蹭,立马就开始发火。

作为旁观者可能觉得好搞笑,简单的事一直弄不好,但当事者已经被情绪所绑架,所以会本能的重复自己的模式,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这个意思。

这也是我们看电视故事书时,什么都知道,但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事情,却不能处理好的一个原因之一,当身体和大脑被情绪所控制时,我们就本能的处在一种失控状态中了,在脑科学研究中定义为自动思维导航模式。

所以要识别情绪对我们很重要,是家庭和谐幸福,工作愉快,自我成长的基本功,也是个人修养的基础。




识别情绪是人的本能,谈不上好与不好。

正常人必然遇喜则喜,遇忧则忧。

包容情绪,控制言行是健康、快乐而卓越的基础,是可以通过训练获得的能力。




在了解认识情绪有什么作用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我们一般会有的几种情绪。我们常见的情绪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等等。不同的人对相同的事件、情境的情绪反应可能会不一样,同一个人、同一种情绪也可能存在程度的差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认识情绪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另外,又因为我们可以把情绪分为自己的情绪和他人的情绪,所以我们识别情绪又可以分为识别他人的情绪和识别自己的情绪。识别他人的情绪容易理解一些。比如,今天上课的时候,你发现班主任老师表现的很生气,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肯定会注意调整自己的行为,因为你知道如果这个时候犯错误,有可能被更加严厉的批评和惩罚;和朋友约会,发现对方还没有从失恋的情绪中走出来,那你肯定会斟酌是否要将自己刚交了男友的消息在这个时候告诉她,因为担心对方更加的难过,而且你肯定会比平时表现的更加有耐心,更温柔,因为你希望自己的朋友快点振作起来。说到这里,大家不难发现,如果能够敏锐的捕捉和识别他人的情绪,可以让你在人际交往中表现的更得体,也更容易规避风险,和大家更好的相处。

识别自己的情绪,同样是非常重要的。比如题主问到:“识别出忧伤,该怎么处理”、“识别出愤怒,又该如何处理”,从这个提问中就不难发现,识别了情绪才有可能帮助我们走出情绪状态,如果一直沉浸在愤怒和忧伤的情绪中时,可能会影响我们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只是这个过程不是那么的简单,并不是说我识别到了忧伤,然后告诉自己别忧伤问题就解决了。我们往往需要去了解情绪背后的原因,去发现真正影响我们的是什么,然后再去关注和解决这个发现。当问题得到解决时,我们的情绪可能也会自然而然的消散;但是如果问题不解决,我们需要做的是接纳现状,继续努力,情绪依然可以得到缓解。

举例来说,有一位妈妈,最近比较烦恼。因为孩子的好友性格比较强势而且很善于表达,经常可以很轻松的把孩子的喜欢的东西换走。这个情况妈妈开始的时候能够接受,但是发现孩子的很多玩具都被换走了,甚至是两人一起挑选的各自喜欢的东西都会被交换时,这个妈妈开始烦恼了,她认为烦恼的原因是自己的孩子不懂得拒绝别人。虽然跟孩子讨论过,也教给过孩子如何跟别人说“不”,但情况依然没有改善,还在持续。然后这个妈妈又开始生气,一方面生气孩子的好朋友总是想让孩子听她的,不够尊重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也生气孩子笨,妈妈教给了也学不会。所以她开始干涉这两个小孩的相处,比如看到她们交换东西的时候,她会站出来拒绝;或者故意减少两个孩子相处的机会。但是很快她发现,她的这些做法并没有让孩子学会如何拒绝,如何减少交换,还换来了孩子对她的愤怒和不满,于是亲子之间的关系也受到了挑战。这种情况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妈妈开始求助和反思,因为她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对孩子的保护发挥不了作用。当咨询师询问:为什么想要保护孩子时,她醒悟了,原来所有的烦恼、生气是因为焦虑,焦虑孩子不够强大、焦虑孩子会被人欺负、焦虑孩子不会保护自己。发现了自己的情绪之后,她认真的观察了孩子的行为,来确认她是否真的像自己焦虑的那样弱,结果是否定的。孩子只是有时候不想拒绝对方,但是当她想要拒绝的时候也会坚持自己的原则,即使出现在争执也不妥协。她甚至还表现出一些预防矛盾出现的行为,比如在交换时会主动提出“暂时交换”,或者明确时间“咱们换一天,明天你再还我”。当想到这些时,焦虑的情绪自然也就消除了。

也许有人会问,这是这个孩子表现的好,家长不需要焦虑。如果有的孩子确是像妈妈担心的那样,不会拒绝,不够强大,焦虑不是依然存在吗?说的没错,但当我们对情绪有了正确的认识,并且了解了情绪的来源,那也会比较清楚接下来如何去做。比如在这个案例中,妈妈真正的担心是孩子不够强大,那么接下来我们需要做的就不是教孩子如何表达拒绝,也不是要努力的减少见面,而是要关注如何帮孩子变成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如何在和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更好的坚持自我、保护自己了。

情绪是一种感受,是一种心理活动,当它们出现时,我们需要识别它们,然后再认真的去跟它们对话,了解它们的来源,观察它们的影响,一步一步,多问几个为什么,才有可能知道最正确和需要的做法。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