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国学是好还是坏?它能代替正课吗?

2023-05-29 12:56:59 条浏览

国学是好的,这没得说,关键看你怎么去用他,用得好,他是非常大的助力,用不好,是阻力,你能说是国学不好吗?为啥不想想是每个人自己的问题呢?迷信的人用他的迷信,科学的人用他就是科学,真正的国学以中用为标准,中庸之道实中用之道也,只是这个用需要有条件的用,需要带枷锁的去用,而不是乱用!望我辈明鉴!




我想尸骨早已化为尘土的伏羲、文王、孔子、老子.....等古圣万万没想到耗尽其毕生精力所著的宝贵人生智慧能源源流传之今;同时他们也许对“国学是好还是坏?它能代替正课吗?”这个问题深感自责与无赖。自责也许是因为在他们的年代,语言、文字不如现在这样丰富,以至于我们现代人不能更深层次体会他们想传达给我们的人生智慧和宝贵经验;无赖也许是因为他们现已化为尘土,特别想把智慧传递可是又无媒界!

所谓“上善若水”------意指向水学习“润万物而不争”的奉献情怀;

所谓“自强不息”------意指向天学习“持久发奋图强”的进取精神;

所谓“厚德载物”-----意指向地学习“包容、成全”承载万物美德;

......这样的经典智慧,千年来或裱于办公室墙上、或记在笔记本里、或作为电脑手机屏保;至今为政者、为商者、为农者、为工者;从成年人到未成年人......均将其妥妥收藏。

  “国学是好还是坏?”这个问题,大家心中都已有了答案。我们从小学习的数、理、化为知识层面的内容,如加上智慧层面的内容,对家庭美满、职场生涯、人际相处、身心健康将带来有效的帮助!




如果当今的读书人们真的努力学习并精通了传统国学经典,通读并熟记古圣先贤们的文章、诗词、歌赋,那么,中国文化上就要真正的大师辈出了。




国学起码能顶英语。




国学是精英学问,当今社会是市民社会




南怀瑾老先生的《论语别裁》《原本大学微言》等书都读过了吗?




从来就没有啥“国学”,是帮骗子想出名赚钱编出来的。这可不是俺说的,是俺一个搞了一辈子文史哲的朋友说的。




任何事物都不能笼统的说“好”,还是“不好”。




武器掌握在正义人手里应用,就是浩然正气,在邪恶人手里,危害无穷。




国学不能拿好坏两个字来评价。能够愿意学国学知识,是你前世修来的福报和祖辈修的德能让你今生接触了国学里的学问!可以挑选某些经典的段落穿插到正课里学习。全部作为正课是很难的。某些国学凡夫是学不了的,只有圣人才能学通国学里的道理。




什么是正课,这个必须得讲清楚,国学这部分也可以编入到正课里面,她只是教学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在目前正课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穿插传统的一些内容,但是不能相互替代




原打算进来领教“国学”、见识“正课”,以及辨析二者差异。却不知,“文革思维”何彪悍,“阶斗语言”恁猖獗?

国学一词出世,似在清末民初,相对于西风东渐、西学东来而言,既有西学,则必有国学,既有新学,则必有旧学。“启蒙”、“开智”尽在其中,“学问”如何分“好坏”?“正课”又烧哪根香?

但凡“文革思维”、“阶斗语言”,清一色的批判“糟粕”先,鼓吹“爱国”先,也清一色的无知无识先,稀里糊涂先。




新词叫国学,我小时候记得就是古文吧。虽然没大用处但有精力学学有好处,长知识,中国人吗。像人家入外籍的就学外国知识就得了!




号:图文动态

首先,国学不能以好坏之分,应该辩证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今人之所谓国学,其实是先秦诸子百家的大杂烩,更有甚者,连《牡丹亭》《桃花扇》及唐诗宋词都纳入到国学的范畴。

这样划分,按照现行的国学之定义也未尝不可。只因为今日中国高等院校的学科科系设置完全参照西方的模式,以前学的是苏联,后来学的是美帝和英法德,国学难有容身之处。即便是开了大陆国学教育之先河的中国人民大学,也只能授予文学学士学位,而非国学学士学位。

然而这其实不利于国学的良性发展。

首先,先秦之诸子百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鄙视闭环。

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名家纵横家阴阳家农家,往往都是你鄙视我,我鄙视你。其中比如像儒家和法家,意识形态更是针锋相对,以德治国还是依法治国一争就是数千年。

如果真有人可以把这十几家学说全部融会贯通,要么真的是“五百年有圣人出”,要么就是纯粹瞎扯淡。

其次,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直到民国末年,儒家一统天下的地位几乎再没有被动摇过。后更分门别类为经、史、子、集四个部分。

换言之,国学自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且细分为多个学科。可一旦纳入现今高等院校的学科问题就来了:比如经部应该是被划分进政治学的,但他又不够原理,史部应该被归入历史学,但和西方的历史学治学方式又很不一样,集部算是被学习得最多的,可以被划分进文学,唯独这个子部,有政治学,有法学,有经济学,有农业学,有军事学。

这种学科上的不统一,也造成了国学传承的困难。

如果说以上两个问题是真正关于学术意义上的国学传承。那么如今市面上流传的门槛较低的国学教育就更是五花八门,良莠不齐。

其中一条就是关于《弟子规》的传播与运用。

儒家讲究修身,《弟子规》也讲修身,虽然《弟子规》这本书在粗通国学的人眼里评价都不太高。但对于入门国学还是一部不错的教材。然而现在《弟子规》成了很多传销公司洗脑的教材。

再比如某些把国学与企业管理结合起来的伪管理学。

首先管理学是一门科学,虽然是一门经验主义学科,但它本身有一套完整的学术体系,这种体系完整到不可以随便和其他学科交叉。

当然我不反对治理国家和治理企业两者确实存在一些共性,先秦百家都有自己的治国主张。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时至今日,这些更多的是作为企业家的一种自我修养,从中能够解读出什么东西,更是见仁见智。生搬硬套套到企业管理上其实是一种本末倒置。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正是因为国学不被纳入高等教育体系,研习门槛过低,导致市面上是个机构就可以拉着国学大旗忽悠人民群众和中小企业家,使得国学教育乱象丛生。

对于现代人研究国学(姑且就使用这种说法吧),除非是真正的学者,有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治学体系。否则,如果只是普通人想要汲取一点国学的养分。我建议可读以下几本:

第一本,《论语》。

论语在四部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也是汉武帝后古往今来士人欲考取功名的必读书。

不过我今天推荐这本书的主要原因是在于:《论语》的主题,在于修身。儒门大圣的升级方式分四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如果说后两步离普通人太过遥远,那么“修身”则本应是每个人生存于世的必修课。

何为修身?换一个时髦的词就是“自我管理”,一个人,首先要先学会管理自身,然后才是管理他人。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对《论语》的评价就极高。晚清商人孟洛川也深受《论语》助益。

虽然包括《论语》在内的多部儒家典籍都大力抨击过商人阶层,但这多部典籍又多次被推选为商学院的选修教材,颇有些令人玩味。

第二本是《道德经》。

如果说《论语》的主题在于修身,那么《道德经》探讨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本身是哲学的范畴,以至于世人多谓《道德经》是一部出世之书。

然而一千名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晚唐知名军事家王真就根据《道德经》及其他多卷道藏写出了《道德经论兵要义述》这样的传世名作,可见《道德经》不止有出世,更有入世。

所以读什么,怎么读,都是一门大学问。

哲学看似无用之学,可真的学透了,却是可以想干啥就干啥的。毛泽东,王阳明,都是哲学大师。

我读《道德经》,读到最后也就三个字:方与圆。

第三本是《孙子兵法》。

我从来是反对今人研习古代兵书的,只因古代兵书,过多涉及军备与战阵,而这些在二战时期已被淘汰,在大规模的火力压制下,无论你是一字长蛇阵,雁行阵,八卦阵都成了渣渣。

但《孙子兵法》是个例外,因为孙武讲的是“战略”。

因为是战略,不止军事上可用,朝堂之上可用,商业竞争可用,甚至连搞对象也可用。奥斯卡影帝迈克尔道格拉斯早年的《华尔街》里也曾引用过此书。而英国大街小巷的许多书店,军事类的陈列柜上,这是唯一一本来自中国的军事著作。书中寥寥数语,却字字珠玑,在世界军事理论史上,可以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比肩。

以前三本,排名不分先后。如果读完还有余力,建议可再读《韩非子》与《鬼谷子》二书。

其中《韩非子》篇幅过于巨大,仔细研读需要时间。《鬼谷子》篇幅虽小,但用字过于晦涩,可以选读知名学者注解版本,配合《战国策》使用效果更佳。

以上,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国学”就是指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现代中国教育:中小学生课堂上的所谓“正课”是指从西方文化传递过来的舶来品“科学技术”内容……做为一个“纯正的”中国人不应该完全放弃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义务




国学是挺好,因为它的核心是重视孝道文化,重视根文化!每一个家庭就像一棵树,只有把根培植好了才能茁壮成长。国家也一样!所以说国学能对我们的国家的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不过我们在现代社会要扬弃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优秀成分,与时俱进。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例如古代倡导的“三从四德”在新时代我们没必要那样,而可以用夫妻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这样的精神来代替!

如果全国用国学来代替正课,就会让孩子们觉得生活学习不够丰富多彩!所以我不建议把国学全部代替正课!




国学是学,而且是中华文化之学,是民族之根脉,精神之基因。按常识来说,不能用好和坏来简单给国学下结论,好和坏,都要看判断的标准是什么,没有定义标准,就不能盲目贴上标签。

如果按照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而言,国学总体上是积极和有用的。

国学一般是指中国传统学术的体系和知识。国学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既有自己的民族性,也有自己的世界性价值。它用自己的理性认识,告诉我们和世界,中华民族是怎样生活的,历史是怎样的,历史上的价值观是什么,现在的价值观是什么,未来应当具有怎样的愿景和目标。

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国学并不是固定在1949年甚至五四运动之前的历史资料之中。国学是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在不断变动、丰富的,它有自己关注的中心问题,有自己对问题的回答方式、思维方式,包括有复杂的内在矛盾,但它保持了比较稳定的主要特征,在世界文化中,国学是十分独特的文化财富和资源。

对照现代国家的发展,国学主流是好的。对照现代化发展趋势,特别是全球化趋势,国学有积极的价值。作为历史概念和区域文化概念,国学是一种客观存在,同时也包含一些和现代观念不相符合的成份。但是总体而言,国学和现代知识体系,并不对立,这个体系和现代知识有一定的重合,比如文化价值、历史认知、人文语言等等。应当看到,国学与现代知识存在有共性,这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如果没有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共同因子起作用,就很难解释马克思主义能很容易进入中华文化的内部,并融入社会思维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替代国学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主体。

我们今天学习的国学,受到西方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深刻影响,已经在运用现代文化的概念、语言、思维模式在描述自己的国学内容。这并不妨碍国学的价值,相反,通过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用成分,反倒激发了国学的流行、普及与研究。国学自己随着新的文献的发现,考古和文化研究的进展,再加上历史的取舍,今天的国学,实际上正在由历史国学向现代国学转化。

当然,国学也有自己的独特个性,这是最具民族性的部分,往往和西方文化有很大区别。

我们现在学习的文化体系,就是所谓的正课,是现代化知识和民族文化的融合,是从科学和历史中提炼出来的知识体系,客观和主观上,都包含一定的国学知识。但是,它是不能被国学替代的。

现代人要依靠现代化知识来塑造。作为一个普通人才,要在现代社会生活,需要具备现代化的知识。只依靠国学,是不能达到要求的。国学毕竟不能提供完整的现代化知识,不能提供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基本思维和技术。

即使有些人想成为国学的专才,也不能只学习国学而不去掌握现代知识体系中的必要知识。因为不懂现代就不能理解传统。另外,国学已经不能单纯用过去的完全传统的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传统方法,也许能复制出历史上的秀才、进士,但是这样复制出来的人才,对于今天学术和社会发展没有多大意义。今天的国学,必然要进入现代国学。国学不是在封闭的环境中形成的,而是在十分开放的世界体系中产生和发展的,这种开放程度,远远超过我们过去的想象,这才是中国真正的历史和现实。所以,用国学替代现代知识教育,并不符合国学本身的精神和规律,是十分幼稚的取向。

有些国学班,想脱离现代知识体系,专门研究学习国学,力图塑造未来的国学大师,这是不现实的。有些人则想通过国学课,塑造独特个性化能力的人才,想在国学影响日渐增大的背景下谋得一份特异才学,那更是缘木求鱼。

现代人,不论是为了从事何种职业,从事何种研究,都必须掌握现代知识体系的基本内容。对于国学研究者而言,现代知识,只嫌其少,不嫌其多。从我们接触到的著名国学专家身上看到,他们都表现出对现代知识的极高的追踪热情和理解,这恐怕仅仅表现为专家的个人认知问题,而是他们对待现代知识的态度,带有国学发展的内在的规律性。国学没有对于现代性的理解和认知,那只能是一门旧学、私学、古董学。




国学是过去中国的一切历史与文化的统称,胡适称之为“国故学”,国学不过是简称。

▲胡适

既然国学包含中国的一切历史与文化,那么可以想见,“国学”就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筐,什么都能往里装,那么其中必然既有珠玉,也有糟粕,简单的以好坏区分,并不合适。

就算我们回顾自己生活的经历,敢说自己只做过好事,没做过坏事?或者只做过坏事,没做过好事?就算一个人都很难用好坏、黑白区分,更不用说一个国家的历史与传统了。

但因为某种特别的民族情怀,中国人倾向于将中国的国学说成好的,这不难理解,我们去墓地,很难看到哪块墓碑上刻满了对先辈的批评,而总是一片赞颂。

这是人天生的虚荣心做作怪,吹嘘自己的祖先多么了不起,就好像自己也很了不起一样。但这样对于做学问实在没有什么益处,做学问第一条是要实事求是,对一件事情要保持客观性,预设立场、被情感左右是一切研究工作的大忌。

如果一定要对“国学”分出好坏,我认为,“国学”包含的内容,大部分是坏的,少部分是好的。

对不起,请先别急着开骂,让我把话说完。

我这样说,并不是看不起中国的“国学”,其实你让我评价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学”,我都会这样说。

欧洲诸国的传统“国学”怎么样,一样的,也是大部分是坏的,少部分是好的。任何国家的传统文化都是如此。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首先很多人搞混了一些问题,与“国学”相对立的并非只是“西学”,更重要的方面在于“传统”与“现代”的对立。要知道人类的文明是不断进步的,我们现代的人踩着古人的尸骨前行,他们犯过的错误,我们可以看的清清楚楚,所以我们可以从古人那里吸取经验教训,发展出更高层次的文明来。而古人,是无论如何不可能知道后人是怎么生活的,他们怎么可能比后人更有学问,更有见识?

所以从文明方面来说,现代人的文明程度是远远超过古人的。比如说,古代社会的刑罚,动不动就砍手斫足剜肉割鼻,严重的还会五马分尸凌迟处死,这种血腥与野蛮在现代社会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古代实行人殉制度,连孔子都对其大唱赞歌,以至于后来进步了,改用陶俑,孔子还不满意。你说这样的圣人如果放在现在,论文明程度,恐怕连一个不识字的老太太都不如,不过也没办法,这就叫时代的局限性。古代社会等级森严,讲究以大部分人的牺牲换取少部分人的享乐,而现代社会废除了等级制,至少在形式上做到了人人平等,这难道不比古代好的多?我这不只是说的中国,而是整个人类的历史都是这样,西方中世纪的宗教裁判所犯下的恶行同样是罄竹难书,总之,人类古代社会比现代社会野蛮、粗糙的多,一个接受现代文明教育的人如果回到古代,是根本无法适应的。

▲殉葬的宫女妃嫔

▲宗教裁判所施刑

所以,对传统的文化,我们一定要加以警惕,要知道,传统文化传统伦理是和传统的制度配套的,而传统的制度已经被证实是坏的,是已经被淘汰的制度,那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恢复传统文化,是否还要同时恢复腐朽的传统制度?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很多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价值观与相应的制度一起被埋葬,正是应该的,不应该对其招魂。

所以对所谓的“国学”,根本不应该拔到多么高的层次,除了文化学者,一般人只要大致了解即可。而且这种学问,对大多数人来说,除了聊天炫耀,装点门面,于实际的社会生活并无用处。好像除了中国,其他国家的人从来没有对各自的“国学”有多么重视,西方绝大多数人看不懂古英语,也并不当成大不了的事情。

至于“正课”,应该指的是现在课堂上传授的各种文化与科学知识,“国学”当然不能代替“正课”,因为当前学校里传授的,通常都是经过验证的,最先进的知识,是紧跟时代的,是可以学以致用的。知识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加减问题,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迭代问题,是新知识替代旧知识,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对社会有用,而对个人有利,这当然是陈旧的“国学”替代不了的。




这个问题所表达的意思,可这样理解:牛奶是好还是坏的食物,它可以替代一日三餐饭吗?

或者:

提这个问题很好吗?

他可以替代头调所有提问吗?

故不需回答。




国学非常好,它究竟能不能代替正课,这个答案想必不用回答了,经世致用,古为今用,学习古之圣贤思想,目的就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国学学思想,学智慧,涵养德行!知人伦孝悌,知处事忠信仪礼,犹如树之根基,越大越好!可以说,国学育智,正课育识(现在学科教育)。但却不能代替科学时代的自然科学和技术!这是德和智的不同!

正课乃掌握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没有正课自然科学知识基础,如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我们的教育就是不完整的教育,就是有巨大缺陷的教育,就不能正确的认知世界,就无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因此,正课对教育而言,对社会应用而言,更加不可或缺!

只有摆正了国学和正课的位置,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国学重育人以德,启蒙人伦智慧!让学习国学的孩子能驾驭所学知识,而非被知识所驾驭。国学与正课本质上是互补的,相互促进,不可分割,没有正课知识的用,国学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总之,国学适合业余时间学习,如周末,如晚上,假期都可以,不能代替正课!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