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学书法不临古碑帖,以今人为师可行吗?

2023-12-25 13:49:49 条浏览

当然不行,必须得以古帖为师。今人也是学古人字帖得到的知识,而且也可能只是学其一二,那何不直接学古人呢?古人有言…学其上得其中,学其中得其下,而学今人则是学其下,那能得个啥?

中国书法灿若繁星,数量众多而又各具特色,现在信息发达,通过电脑,可以学到,看到更多的书法字帖,只要能从,所有的字帖中,学到一二,或是几种中的一两种,就可以名闻天下,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这是我写的硬笔字,这也是借鉴了几种字帖,融合在在一起而且出来的,当然是以赵体为主。

古人对于书法的研究,可谓穷其一生之力,古人的书法家,首先是一个文人,是诗人或画家,然后才是书法家,只是看他们在哪个行业的造就更高,才在哪个方面更有名,这是现代人所没法比拟的

现代人对书法的研究,大部分只局限于技的展示,而没有内在的东西,而古人对书法的理解比较深邃,更注重于意的表达

但是学习书法,可以学习现代人的基本入门知识,可以让自己迅速入门,然后再自己进行摸索和学习,这样得到的知识才会永固。

古人可以通过书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我们现代人所缺乏的,或喜或悲,都会通过笔端来表达出来,这才是艺术…




你好,我是点石书法,学习书法必须以古碑帖为范本,进行临摹练习,不可以今人为师,因为书法的根在于历史的长河中。

纵观书法发展史,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开始,书法就已经把人文精神和历史古韵融为一体,开始了人类文明的传递。钟鼓文,铭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每一个书体的变迁,都是一段文明的篆刻;李斯,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米芾,怀素,张旭~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是对书法根源的迷恋。

近代由于社会的变迁,毛笔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沉淀下的书法文化,却深深融入到了人们的心中。人们继续传承者书法文化,但永远是在模仿,从未超越过过去的任何时代,不是人的错,而是社会形式惹的祸,毕竟毛笔已经不合时宜了,但各种笔也给书法带来了新的亮点,但万变不离其“宗”,笔法,笔势,都要从毛笔字中找寻。

写字要有法,才是书法。古人有很多关于书法的论述,都成为我们不可多得的财富,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每一本书法论述,都需要我们认真去研磨,懂其要领,汲取精髓。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客观地讲,今人的还是和古代大书法家有一定差距的!还是拜古人为师,师从古法,方可登高望远!




如果今天的书法家有深谙古法之人,也未尝不可学习。之后在上溯即可。但是很遗憾,至今我所了解的,今人还没有深谙古代书法精妙之处的人。应该说近100年是没有,以后还不好说。

如果你只是想把字写好,不涉及艺术,我建议你可以学学田英章和卢中南。这二位书法家在当今楷书界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且他们也出版过很多的楷书教材,比较全面。对于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但是如果你学的是书法,最后要过度到艺术范畴,我建议田英章和卢中南只作为基础辅助和入门即可。主要还是临摹古人的。如果喜欢欧体就临摹欧阳询,结合姚孟起的对照进行临摹。坚持下来会有好的成绩。




我个人理解,能把字写的十分好的今人,在练字时,都是以古碑帖为范本的,那么我们要想把文字写好,或者进入书法界,直接临习古碑帖,比临习今人的字帖要少走弯路,但今人的字帖有注解的比古帖讲的细致。我以柳体为主练字,进展十分缓慢,近日临写的,请您指教,




首先说学习今人不行,学习古碑帖,也要遵循一条“取法乎上”的选择。

今人的书法境界,拿王羲之的兰亭序为例,晋朝至今尚未见有超越者。所以这就是不能选今人为师的理由。

然而,作为书法启蒙阶段,只要学习方法对路,无所谓什么朝代,或者大家与否。尽管说不能临习今人,但是拜师还是很重要的。拜名师未必就能学有所成,要拜明白老师,才不至于走弯路、错路。




度道书法君认为这个要看你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第一,有位老师曾经说过,学习书法可以分为三类。

1,修身养性。作为锻炼身体,打发业余时间的一种方式。

2,竞技场,参加各种书法比赛,希望得到专业人士的认可,参加各种比赛,比技法,比功力,非要分出个123。

3,传承历史,记录时代。就像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欧阳询的九成宫等,不仅仅书法好,文章更好。

第二,如果你只是想把字写得漂亮一点,工整一点,随便写写,只作为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未尝不可。可以找一个今人写的比较好的为师。

第三,如果你想真正的了解书法,认识书法,进入到真正的传统书法中来。临摹今人的作品就走弯路了。古人留下了大量的书法墨迹和碑帖,每一件都值得我们花一辈子的时间去学习。




学习书法不临摹古碑帖,而直接学习当代人的书法,以今人为师,我认为不妥。

有人认为当代某些书法家,在展览会上展出的作品,真漂亮也许更容易学。于是就抛开古贴去跟风学今人的字体去了。其实这是很危险的举动,因为一旦走上偏门,也许就会再难回头了。

古人云,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也就是说,做事要高标准,严要求。

比如说,要学习魏碑,就要到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碑刻中去探索。要学楷书,就要学习唐楷。而要学习行草书,就得到晋朝的大量手札和字帖中去摸索了。

古代的碑帖很多,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要从中学会选择。一般认为,经过几百年颠沛流离而流传下来的,基本上都是精品。

其实我们通常说的,取法乎上,就是溯本寻源的一个过程。而今人的书法,与古碑帖的水平还相去甚远,不可同日而语。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是我们不能直接从师今人的原因。

当代书法家田蕴章先生,学习欧楷大半生,称得上“津门欧楷第一人”。他在每日一题,每日一字的书法讲座中,曾经语重心长的告诫学书法的年轻人,“楷法学欧莫学田”。虽然有自谦的成分,但对于我们初学书法的朋友们来讲,也算是一句至理名言吧。




态度决定行动

在今人的指导下,刻苦研习历代法帖,是最正的路子。从技术上讲,临摹时人不定型的书作,一旦写熟默认,要改变它就有点像走正步“顺拐”的味道,历史上忘琴三年再学的典故就会重演。从生产、生活的现象来比喻,如果不分良莠,误把稗子当谷苗,那是注定颗粒无收。

比如元代的鲜于枢《诗赞卷》,书法讲究骨力,神采飞扬,取势跌宕,通过研习,能使取得一定笔法上的技巧,引入对书法的感知,尤其是对行书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鲜于枢的书作,不是中国书法的最高成就,但就这么一个有元曲时代文学的时代,找出局部的书法影子,来看其书法的创作态度和成就,以此通过比对,寻找差距,绝对不是厚古薄今。今天的书法热度,来源于上世纪八十年初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书法作为文学、音乐和绘画艺术等的综合体,从中脱离成为二级学科。所以,书法单枪匹马的流行了。在当时搞书法展览等活动,应该是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老学究,在他们的带动下,全国大面积的半路出家者,才开始正宗地拿起毛笔描红。过了一段时间,这些学手就成了骨干力量,并担当引领书法潮流。其实,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开始学书法的一批人,到了现在应该有拿出手的书法作品。这是历史,这是见证。什么是书法?什么是书法家?其实,它是奢侈品,过去多数人只知道写字,不知书法。老百姓一般都这么认为,老农民写字,不特意讲书法,但往往非只写书法不写字者所能比拟。这绝对不是讽刺,这是书法含有的道义所决定。时风披靡,有根基不稳问题,也有受西于画和日本书法的影响,现在好多人只知今天的有些现象,不甚知其过程,只要订了若干年前的书法报刊的就能查到踪影。所以,在学习书法上,违背书法精神和道义的做法,还时不时的干扰着正常的学习书法过程。何为书法精神?就是学习的态度决定行动。什么是书法道义?写字的过程是书写经历和修养的过程,写字产生书法,以书法为全部过程,写字不经见,书法亦空焉。写字就是盖房打地基,凡发现房子不稳再搭架维修,虽然表面上起了安慰作用,但不稳的隐患依然存在。

三上词话_百度百科




对于这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我的看法很粗浅,仅供参考之。

如果学习书法单纯是为了把字写好,而没有更高的追求,不临古人的帖也是可以的。如果学习书法的目的不是单一让自己的字好看,而且还有更高的追求,那就必须临古人的碑帖。

说实在话,今人的书法写得再好,也只是得古人书法的皮毛而已。古人的名碑名帖是经过数千年历史检验并被人们认可的,可以说,每碑每帖都是传世的经典之作。就拿汉碑来说,它在东汉时期已达到顶峰,几千年过去了,至今仍无人能超越之。另外,王羲之的草书,行书,也是无人超越的。唐人张旭和怀素的大草,后人学了又学,临了又临,又有谁能得几分神韵呢?唐代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三位书法家不同风格的楷书,今人能临到七八像已经到顶了,真正达到百分之百像的,可以肯定地说:无有一人!

学书法不临古帖,若以今人师,那你连古人书法的半点皮毛都得不到!

一段时间以来,有的网友一见到“取法乎上”这四个字都反感,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愿意去学古人的东西,而是挖空心思地寻求书法速成的捷径,而到后来还是碰了“头破血流”,最终又临起古人的法帖了。这说明什么?说明学书法只有师古,而不能学今人的字。启功先生说过,学习书法,一定要取法乎上,先不要学近代,现代和当代人的字。启功先生的话,难道是忽悠学习书法之人吗?显然不是!启功先生还给弟子们说:“你们不要学我的字,要学就学古人的字,因为我的字就是从古人那里学来的。”

那么,我们学习古人的书法的目的是什么呢?当然不是照搬了事!我们学习古人的书法之目的,就是要学习古人的笔法和字法,从中得到古人书法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一个学习书法之人,如果自己的书法作品没有传统根基做支撑,那将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树。那么,一幅无源之水,无根之树的书法作品,存在的价值又有多高呢?存在意义又有多大呢?

一孔之见,欢迎讨论。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