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中国古代绘画对现代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2025-01-14 14:42:29 条浏览

一是历史资料研究的价值;二是绘画艺术经典的范本;三是文化传承价值。




传递文化艺术价值观念,每个朝代的字画体验了当时朝代的艺术,生活文化,生活水平甚至各方面条件的不同!




很多人以为进入了现代社会,我古代书画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充斥和排挤。其实不然。我看来这更像是一种民族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比如北欧很崇尚简约式的艺术气息,这与宋朝的绘画风格以及后世的文人画风格有不谋而合的地方。而西欧很崇尚的巴洛克风格,更像我们唐代的艺术绘画。雍容而厚重。其实中国书画的美已经渗透到我们每个人的血液之中,只是我们没有察觉而已。




一是史料价值:比如通过古代壁画,还原了解当时人民生活的基本场景,以及日常生活、饮食、服饰等习惯。

二是艺术价值:比如敦煌壁画,不仅是佛教的宝藏,更影响了后代绘画创作。张大千就在敦煌潜心临摹壁画多年,从而对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国画的人文情怀、诗书画印,书法入画,写意精神荡然无存了。中国绘画的精髓是意境,几千年来一直都是人们追求和向往的境界。关于意境一直以来都是一种既不能具体描述,但它又是确实一直存在的。

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一直沿袭至今,它的影响范围也开始辐射到其他的方向,比如设计。

对于生活而言,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思维,绘画是一件陶冶情操的事情,是自己和观者的对话,也是自己和内心的交互。在难得的闲暇时光,画画,静心,养气质,也是提升审美的最好方式。当繁重的工作让你十分疲惫,当忙碌的生活让你无心诗情画意,你一定也希望能够有一种方式让你抒发情感,让你有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那么,这时候你就应该静下心来,把手里的饮料换成颜料,拿起画笔,学习绘画,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喜欢画画的小伙伴可以关注我。




古代的绘画不仅是为了审美和娱乐,更大的目的是在于教育,而这种教育就是如曹植所说的,使民众:“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异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臣死难,莫不抗节;见放臣逐子,莫不叹息;见淫夫妒妇,莫不侧目;见令妃顺后,莫不喜贵。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其实,中国的道德教育总结起来不过六个字:成教化、助人伦。这句话出自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记载:“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六籍,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另一说是指佛家中的《大般若经》、《维摩诘经》、《金刚经》、《楞伽经》、《楞严经》、《圆觉经》。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大意是:作画,可以起到教育他人的作用,维护伦理道德,探究神佛变化,品味细微玄奥,这跟六经的功能是一样的,把握和判断时令节气随之循环运行。作画,用自然的道理和天然的手法讲究创新,而不是凭空捏造或者根据讲述来进行作画。

以唐朝为例,这是中国美术大发展时期,绘画艺术焕烂备至。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犍陀罗文化等相交融碰撞,随着尉迟乙僧、僧迦佛陀这些西域画家的流入,“凹凸法”等西域画法也随之渗透唐代画风,影响了绘画面貌。唐代宫廷画家阎立本,专攻人物画,其代表作品《历代帝王图》描绘了从汉代至隋代的十三位帝王像。因其政治影响和历史作为而有区别性的刻画,比如汉光武帝、魏文帝等都画得仪表堂堂、面容焕彩,对隋炀帝等则画得容色萎顿。显然,对明主的歌颂和对暴君的批判,这两种相对立的态度,对观者起到鉴戒贤愚的作用。在唐代有了这样的基础,为以后文化发展和道德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宋代以及以后的朝代都设有画院,绘画此时被变成实施统治、教育臣民的工具。不管是被重用的宫廷画师还是浪迹于民间的野逸画匠,他们的作品中,都多多少少免不了道德教育的部分。绘画的道德教育作用已被统治者充分的认识和利用。北宋画院有位名为郭熙的画家,他曾经在《林泉高致》中说:“画之有益如是。然后重画。然则自帝王名公巨儒相袭而画者,皆有所为述作也。如今成都周公礼殿,有西晋益州剌史张牧画三皇五帝。三代至汉以来君臣贤圣人物灿然满殿,令人识万世礼乐,故王右军恨不克见。而今为士大夫之室,则世之俗工下吏务眩细巧,又岂知古人于画事别有意旨哉。”由此可见,绘画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人们通晓古今、明理晓义的载体,没有电视机、网络、手机、展览等手段和媒介,那些生活在信息与沟通相对闭塞古代的人民,只能依靠壁画上那些看起来生动有趣的图画来感知事物、认识自然,绘画就是他们了解未知世界的最好途径。

熟悉中国古代文化的读者们都知道,中国美术是在道、释、儒文化的浸润下不断生长和壮大起来的,道家、佛教、儒家的基本理论和晓义深入每个人的骨髓和血液中,就连黄毛稚子也能把《三字经》、《论语》、《弟子规》背的通透。这其中,无论是孔子的礼教艺术观,还是佛教中生死超脱的人伦观,亦或是道家的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都对中国的美术产生深远影响,成教化、鉴戒贤愚也成为中国艺术批评中的最为重要的价值取向之一。

可能大家会有疑问:为什么大众愿意相信和遵从这些绘画的内容呢?唐代张彦远说,从有虞就开始作绘画,彰施五彩。有助于礼乐大阐,兴成教化。首先统治阶级非常重视绘画的作用,其次是绘画本身与诗词歌赋在表现形式上就有巨大差异,历史记传、诗词赋颂虽能歌咏美德、传情达意,但没有办法直接表现人物形象面貌,惟有绘画,既能使人看到形状容貌,又能了解画中人的丰功伟绩,让人有直观的认识,印象深刻。这体现的是绘画的特殊性,也是为什么封建统治者在制礼,咏史、吟赋的同时,还如此重视绘画的根本原因。画者将忠臣孝子形象图之于壁,目的就是让观者在对绘画的观赏中,风化幽微,以训将来。以让人们受到教化作用为主旨,绘画的形式、色彩、技巧只是附加的条件,锦上添花而已。

不知我的答案大家满意吗




中华民族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早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艺术特性和认识方式。中国古代绘画主要表现的是人类社会的情感、心理感受、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写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战争年代,绘画都是以一种美好意境的表现形式,反应穷苦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写照和对祖国大好河山,优美环境的描写,反应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进!

所以我们生活在现代更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当下美好的生活中积极向上,奋勇前行!传播正能量,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我所了解的:古代绘画主要就是写意山水人物花鸟画和工笔山水人物花鸟画了,我个人比较喜欢工笔山水花鸟人物花鸟画,但是没有经过专业的绘画知识学习,可惜读书的时候没有那个学习条件。古代绘画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就是可以开阔视野增添文化生活情趣。有经济能力喜欢古代绘画的可以专业学习绘画技艺学有所成,甚至可以临摹收藏名家画作开展个人画展。




一,俗话说“学史可以明智”,在古代没有影像流传的时代,除去“著书立说”之外,绘画便是一个极好的补充,透过一些绘画,我们可窥视到过去某个时代特定的审美喜好,风俗民情,比如《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等等,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当时的历史现状,更在考古学上有着具大的意义,因为在考古学上,讲究二次论证,单凭文史文字资料还不足以确定某件事情,但如果再有出土文物的佐证就基本可以确定真实性了,无疑这其中,古代绘画在其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二,古代绘画承担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的教育属性,我们都知道,西方绘画重知识,重科学,学习从写生入手。而中国绘画重模式,重神韵,以临摹入手,一本《芥子园画传》,是多少中国现代画家的不断吸取知识的源泉啊,更别说李公麟的白描,徐谓的泼墨,宋徽宗赵佶的花鸟了……对于国画家来说,中国的古代绘画就是自己学画的教材,重之又重!就连原始社会陶器上的花纹图样,也是现代学设计的学子们认真学习和不断应用的。

三,收藏签赏的作用。古代绘画往往在拍卖行拍出天价来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现代人对收藏鉴赏的需求,这更别说还有些被国家视为国宝的无价之画,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也能从古代绘画中受到美的熏陶,起到陶治心情的作用。




古代绘画艺术,他的特点住要是提现了自己的绘画风格,有的赝品也很难分辨真假。古代绘画艺术风格,一代又一代影响到今,值得研究和学习。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