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古代被发配的历史人物,死亡率为什么那么高?

2024-11-23 11:31:53 条浏览

发配及流放,是先秦时期开始的古老刑罚。

最初的流放只是针对权贵阶层,被流放的,大部分是政治犯,后来才开始针对普通民众。到了唐朝,流放成为“笞、杖、徒、流、死”五刑之一,是仅次于死刑的罪。

对于安土重迁的古人,背井离乡是无法接受的,更何况流放的地点,通常是偏远落后地区。

古代的流放地主要有以下几处:

房陵,现在的湖北十堰

被流放到这个地方的,大多是权贵阶层。比如汉朝时犯罪的皇亲国戚就是流放到这里,唐中宗李显也是被母亲武则天流放到房陵。历史上,房陵被流放的君主有16位,显贵更是不计其数。

岭南,就是今天的两广和海南

古代是落后的蛮荒之地,韩愈当时就被流放到岭南的潮州;柳宗元和他的母亲死在了流放地广西柳州;刘禹锡的母亲病死在流放地广东。

现今的旅游胜地海南三亚,是宋朝的“热门流放地”,苏轼就是被流放到海南岛。

宁古塔,位于今天黑龙江海林和宁安一带

东北在清朝称满洲是“龙兴之地”,属于军事禁区。满洲人烟稀少,清朝政府就非常喜欢将犯人流放到宁古塔。

宁古塔是极寒之地,流放犯要为当地的军人做奴仆,天天做苦役,可能两三年就被折磨死了,还有很多人在去宁古塔的路上就已经死了。

清代文人中就流传“人说黄泉路,若到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除以上三处,还有被流放到贵州,新疆,蒙古的偏远落后地区

从上述流放的地区环境可以看出,流放犯死亡率高的原因:

一是流放地点的条件恶劣

流放地区,通常都是偏远落后的苦寒之地,或烟瘴酷热的偏僻海岛,经济落后,医疗匮乏,环境恶劣,生存条件非常差,赶往流放地的路途艰难又坎坷。

二是流放犯在流放地所受到的待遇

流放犯要么做苦役,要么从军,罪行轻一点的,或被贬官的政治犯,到了流放地可以自由活动,但也生活极其艰辛。

重刑犯流放前,还会在脸上刺字,加上流放地偏远,除非得到大赦,否则几乎再无回故乡的可能。

三是敌对势力的报复

流放虽非死刑,但流放途中或在流放地,极易遭到敌对势力的迫害报复,流放犯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




流放,是古代一种较为严重的刑罚,将犯人押送到千里之外的边远地区去惩罚。别看是很费周折,但账不是这么算的,站在统治者的角度来说,流放可比关进大牢去要划算。流放这种刑罚,在我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一开始是对那些罪不至死又不受欢迎之人,赶出部落放逐到人烟稀少之地任其自生自灭。后来到秦汉时期已经成为一种比较完备的刑罚制度。一直到清朝结束,这种刑罚自始至终存在。历代统治者之所以都没有废除流放,自然是看中了这种惩罚制度的可利用之处。省心省钱。被流放的都是判刑的罪犯,这些人关进大牢还要占地方,还要天天派人看守,还要给饭吃。尤其是古代经常动不动就抄家,一抄就是几百口子,要都关起来得建多少监狱啊。发配到边远地区,只派几个官差押送就够了。标榜仁慈。古人相信轮回,古代帝王一般不太喜欢过多杀戮,流放这种刑罚,既让统治者达到了铲除异己的目的,又可以标榜自己仁爱,所谓“不忍刑杀,流之远方”就是这个意思。戍边守边。那些被选中的发配之地,都是边远的人烟稀少之处,要么是瘴气横行,要么是苦寒不适合居住。这些地方虽然也会有一些守军,但兵力不多,将这些犯人发配去刚好可以给守军驱使,干一些脏活累活苦活。而且,被发配者除了特赦永世不得离开,如果有幸不死,也只能在这些地方时代繁衍,服务戍边的守军。惩罚效果不打折。别看是长途徒步自助游,其实一点不比蹲大牢舒服。这一路上被押解的官差欺负是免不了的,很多人根本到不了流放地就死在途中。即便命大或者到达,那也等于进了人间地狱,就等着被守军奴役欺负吧。而且,古人重乡土,一般不会背井离乡,强调几世同堂死后落叶归根。这种流放,在精神上对人也是一种折磨。




古代发配是仅次于死刑的一种折磨,很多时候可能还不如死刑来的痛快,漫长的旅途可是没有车坐的,全靠脚走,可以参考水浒传里林冲发配的情节,林冲已经是顶级的身体素质了,也被折磨的半死不活的,何况一般人。




古代被发配的人,都是犯人,这种犯人犯的罪,是古代刑罚中仅次于死刑的。也有一种说法,叫做“死罪可免,活罪难饶”,这些都是用来形容被发配的犯人的,这些被发配的犯人根据罪行的轻重程度,分别罚去路途不一的地方,虽然如此,总的来说这些被发配的地方都不是什么太好的地方,因为不是让你去享受的,而是赎罪的。所以古代发配的地方要么是边远、艰苦的边境地区,要么是充满烟瘴气的少数民族地区,要么是远离大陆的孤岛。去这些地区路途都很远,一路风餐露宿,不生病的很好,能治好的就更少了。

等待发配的犯人

古代发配的路途遥远,道路艰辛

在中国古代,发配是仅次于死刑的一种刑罚,所谓“死罪可免,活罪难饶”,所以被判发配的人,待遇十分差的。在发配的路上,所有犯人都需要披枷带锁的,这种枷锁的重量可不轻,带着这种枷锁走路真的是是非艰苦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人每天都要披挂着重达数十斤的重物行走,并且每天休息的时间有限,遇到刮风下雨有时也得走,这样的情况下,被发配的犯人是十个里面有九个都会病倒的,如果你还没有钱治病,那就是只能死在路途中了。

另一方面,根据犯人犯罪程度的大小,会判你去不同的地方去发配。发配到差不多的地区还好一些,要是发配到荒凉的边境地区和充满烟瘴气的少数民族地区,那就是九死一生了。这些地方离居住区都是很远的,而且各个地区的气候等条件各不相同,让一个南方人发配去北方荒凉寒冷的地区,在路途上估计这个南方人的身体就扛不住了,路上本来穿的衣服就不多,还要带着枷锁,有时为了赶日期还要昼夜行军,就是一个铁打的人也扛不住,死在路上就算幸运的了。反之北方的犯人被发配到南方边远的烟瘴之敌也是一样的情况。除非犯人家里有钱,愿意花钱给押送的衙役打点一下,不然日子发配的日子是很难过的。

发配的路上剧照

发配之地,人烟稀少,缺乏医疗

刚才说了发配路途上犯人会遇到的种种问题,这只是路途上的。能真正能够到达发配之地的犯人十不存二,可见路途上有多险恶了。但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前面还有更多的苦难在等待着被发配的犯人。

古代一般的发配之地不是偏远、荒凉、寒冷的边境之地,就是充满烟瘴气的少数民族地区或者人烟稀少的海上岛屿。犯人到了这些发配的地区以后,就要做苦役了,干的活都是苦活累活,别人不愿意做的活,比如采石、伐木、修理道路等等,吃的也很差,连吃饱都无法保证,遇到身体不行的时候还得继续干,不然没有饭吃,那将死的更快,到了最后能够在发配地方,做完苦役,活下来的人可以说是十不存一了。偶尔如果遇到新皇登基等活动,实行天下大赦,一般的被发配犯人都是很难活下来的。

做工的发配犯人

综上所述,在古代被发配的犯人,死亡率是非常高的。

大家对于这个问题怎么看?欢迎留言。




什么是流放(发配)

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中有“五刑”即:笞、杖、徒、流、死,一直沿用至明清时期。最轻为笞刑,就是拿鞭子抽仅有皮肉之苦。再重点是杖刑,就是用棍子打可能打得多日不能下床。罪名大了可能判徒刑就是坐牢,然后才是流放刑也就是发配边疆,罪名太大不杀不足以平民忿的适用死刑。其中这流放刑是仅次于死刑的刑罚,其实也相当于是现在的死缓差不多。

流放(发配)目的地

流放看起来貌似比牢狱之灾及死刑好一点。然而流放一般都是发配到最南边和最北边,或者边疆,要么是最冷,要么是最热,要么濒临战事,反正都是被流放到荒凉苦困之地。

流放(发配)死亡率高的原因

1.死在途中

流放往往路途太过遥远,还需要戴枷前行,时而还不让被发配的人吃饭,更甚的是会有官兵对他们进行毒打,很多人在旅途中被累死或者因被打而病死。

2.死于水土不服

由于一般发配流放的地点都相当偏远,对于从小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人来说,很容易发生水土不服致病而亡。

侥幸抗过遥远的路途与官兵的毒打,并且不受水土影响,存活下来的。还有死法,不过到了发配地点,就得分男女了。

男性

1.劳累而死

男性到达流放地后,很多会被安排开荒屯田,或者做苦役修城墙等等。同时,配备的食物不足以支撑需求,从而被活活累死。

2.战死

还有部分男性会被安排到军队里,参加到孰守边关的任务中来。而到军队里,大部分被安排为一般的兵卒,死亡率级高。

女性

1.劳累而死

女性到了流放地后,一般会安排做一些洗衣做饭,挑水砍柴等活,但很大一部分会会同男性犯人一样去当苦役,挑土筑城,累死无数。

2.被凌辱而死

除了白天做苦力活,晚上还充当军妓的角色。久在外面打仗的男子对于女子本身就有很大的欲望,所以这些尚有资色的女人会成为戍边将士的玩物,为了提高士兵的作战激情,将领们把军妓作为奖品,所以军妓便成为士兵发泄的工具,并且一个女性一天要服务不下十个士兵直到老去或者死去,这其中折磨生不如死。

因此,古代被发配流放的死亡率是如此之高。




这就等于判了无期徒刑




一是恶劣的环境,二是残酷的刑罚,三是自己无法调整的心态……




历史局限性。

古代科学不发达,医药卫生条件也差,步行几百上千里到一个不毛之地,出现疾病、死亡也正常。

而且一路上捕快对犯人照顾也不会周到,更加剧了这种事情的发生。

大哥,我需要三个优质回答,能不能给我一个?谢谢了!




古代刑法的流放通常和杖刑结合在一起,如“杖八十流三千里”,所以,基本上都是重伤后长途歩徙,并且还要在规定时间内赶到流放地,故大多挨不过就死在了流放的路上。




古代被流放被发配几乎就是宣布死亡,都是发配不毛之地,营养跟不上,吃肉没有,吃水果更别想,再有二个差人天天叽叽歪歪,又打又骂,这人犯心里多憋屈,人的心情低落谷底,不死也脱层皮,如果会点武功把这俩差人痛打一顿,索性跑路,如弱不禁风就凉凉了,风餐露宿一路坎坷,悲悲切切惨惨。




交通,心情,仇家等恶劣环境所致。




我们先了解一下发配的概念。

在古代,流放、发配或者称为流配,是仅次于死刑的刑罚。

大家可能觉得只要不死,发配就当免费旅游了。其实不然,发配首先要带枷锁,一般的枷锁惠达四五十斤甚至更重,日日带枷行走,天长日久必然一身病患。发配的原则是“南人发北,北人发南”,动辙徒步几千公里,甚至需要数年才能到达。如果家底单薄,无力行贿押解的兵役,必定会受到虐待和打骂。如果不幸染病,只能听天由命。

古代有六大知名的发配地:1.湖北的房陵,曾经流放了2位皇帝,10位王爷,1位驸马爷和1位丞相;2.海南的崖州,曾经发配过唐朝宰相李德裕,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宰相丁谓,大学士胡诠,元朝宰相王世熙;3.广东潮州,唐朝的韩愈曾经发配于此,这个地方的瘴江因此改名韩江;4.黑龙江宁古塔,明朝兵部尚书张缙彦在内的两万人发配于此,死伤无数;5.贵州的黔州,唐朝宰相长孙无忌,唐高宗太子李贤等皆丧命于此;6.河北的沧州,《水浒传》林冲的发配地。

古代的发配地大多是瘴气滋生,毒虫猛兽出没的苦寒之址。不仅缺衣少药,即使侥幸到了发配地,也要为当地守军充当奴役。吃不饱,穿不暖,心理上还要承受诸多非人的摧残。在这样的绝境下简直生不如死。所以古代的发配犯人的死亡率也就很高了。

这是我的答案,希望大家喜欢!谢谢大家![玫瑰][玫瑰][玫瑰]




脚底虚浮一身枷,两眼发昏腹中饥!望乡路远漫漫兮,惶惶野坟鸦鸦悬!

这应该就是流放和发配途中每一个人的心里路程!流放和发配是惩罚,可不是像现代人一样换个地方去旅游!流放发配之地一般是苦寒之地,就是苦和寒,本来就是当做犯人被押解过去,一路上枷锁和绳索捆绑,重刑犯还要脚铐,可没有马车给他们做,全靠两条腿走,因为发配途中就是荒蛮之地,途中补给不足,休息不足,疾病紧跟其后,有钱的人家可以贿赂官差,可能待遇会好点,没钱的那就一定惨,路上官差的打骂,要水没水,要饭没饭,折腾你几次,鬼门关就不远了!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