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5 09:58:01 条浏览
夹在西安郑州中间,人才都被那两地吸走了,特别是西安落户政策一处,卷走河南一批人。
10年前我研究生毕业,特别想回洛阳工作,结果没合适岗位,只好去外地了,我想回啊,就是想找个好工作不容易
给钱没给到位
信仰是第一位的,没有信仰到哪里都是打工仔,谈不上什么人才。我是洛阳人,我热爱洛阳。
留不住人才一是没有好企业,大研发机构,而是看不到希望和缺乏创业的信心。
因为洛阳名字太差了,太阳落下的地方,那个王朝到了洛阳就开始走下坡路
洛阳的父母官,要扪心自问。
郑州的虹吸效应确实强大,这也是主要的因素吧,洛阳吧确实差点意思
房价高的离谱,工资低的可怜
比较好的研究院都快走完了,市政府难道没有反思吗?
高级技术人才南方发达地区待遇是洛阳的5倍以前
高生活成本低工资高房价
洛阳对这些人才没有吸引力
就一句话,我一直都在洛阳!
没有对比过别的城市,单就个人体会来说,留不住人要么是钱没给够,要么情没留住人,洛阳的工资水平实在太低了,跟物价消费比起来太低,年轻人供房子每月还贷三千,一个月普通点的工作也就三四千,怎么能顾住生活,有点能力的都去一二线城市拼搏了,洛阳三线城市,教育也跟不上,尤其会留不住年轻人,有了孩子想给孩子好的教育条件,所以感觉洛阳留不住人,尤其是年轻人,合适的岗位,有实力的企业太少了,一个城市,只要有支柱产业,教育搞上去,环境宜居,自然能留住人,人才。
洛阳能留往游园唱戏哩
一个城市人才的多少,跟这个城市发展速度成正比,只要这个人在这个城市生活说明他就是这个城市的贡献者。就是人才
政策因素敲定-換句话说夏都的形成己为世人所选独一无二
因为洛阳房价太低,看看那些吸引年轻人的大城市北上广深,房价都是好几万。
在整个计划经济时代,洛阳与郑州一度不相伯仲,GDP占比曾达到郑州的93.15%。
永怀河洛间供图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56项重点工程,有7项落户洛阳,以至于好多河南籍大学生分配工作,都首选洛阳的国营企业。
1964年,刘少奇视察洛阳一拖
同一时期的郑州,是棉纺织基地,相对于洛阳的重工业布局,从配套产业上来说,郑州还是要少了一些吸引力。
如果论城市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计划经济时代:
洛阳=重工业基地=科技人才聚集地=大国企、高福利
郑州=省会
可见洛阳对于当年的河南大学生,有着实实在在的吸引力。
1953年,来洛阳的援建干部,焦裕禄也是其中之一
洛阳真正和郑州拉开差距,是在90年代国企改革以后。
当时,洛铜厂的同学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日,厂里发现车间的金属物料丢了不少,就报了警,之后追查,发现竟然是厂里的老员工偷的。
这位老员工说,主任,我也不想偷,我是真活不下去了。我在厂里干了几十年,活不下去了。
然后车间主任到这个老员工家里,一看,家徒四壁,屋里连米和面都没有了。
他也没想到,90年代了,还有人快饿死的情况。
车间主任怒气冲冲地进屋,欲哭无泪地出来。后来厂长知道这事,又给这个员工送去钱,送去米和面,但也只是解解燃眉之急。
洛阳的老厂,是共和国的长子。这些老厂的员工,相当一部分都是从五湖四海的广州、四川、上海、东北来到洛阳援建,然后就留在了洛阳。
把他们的青春贡献给了这里。但是在计划经济的年代,战略是第一位的,交通和运输成本是第二位的。
当我们国家经济和国际环境回到了正常状态,冷战结束,世界各国开始奉行自由贸易的时候。
郑州在交通和政策上,都要比洛阳有更多优势。
然后,沿海地带,比内地又更有吸引力。
于是孔雀东南飞,年轻的大学生,都不再以毕业后能进洛阳的国企为荣,都急着去沿海省份挣钱。
再退一步,也要留在省会郑州,那里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于是,洛阳作为老工业城市,就衰落了。
洛阳自古就是个移民城市,没有了新的移民不断补充,发展,也就乏力。
这也是如今洛阳,急迫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