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2 10:54:49 条浏览
关于教学互动常用形式其实在我们的理论上有很多种,但是,无论什么样的形式我们都不能照抄照搬,必须根据自身和学生实际情况来来选择,只有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常用最直接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提问。教师可通过提问来和学生进行互动,学生根据问题可以和同学相互讨论互动。
2.游戏互动。课堂游戏是师生、学生之间最好的互动交流形式之一,也是能达到教学效果最有效的当时之一。
3.讨论交流。这种方式也是最本真的互动方式。
更多教学问题探讨,请点击关注讨论交流。
如果只是为了让学生配合你而互动,这样的互动其实特别假,特别作。如果想学生深入参与课堂,最好的互动方式是谈谈学生关心的话题,苦恼的问题,还有一些现实的问题,或者是一些学习的小妙招,或者是笑话,这样可以让孩子们学习更加有劲头。简而言之,就是了解孩子们当前的需要,而不是你的需要。
比如,如果课堂气氛太沉闷了,你可以开开玩笑猜测一下是不是你讲的不够好,哪个地方学生没有听明白。还有,不要一味讲,看看学生的反应,毕竟连续坐几个小时听课,还是比较枯燥乏味的,成年人自己都有点受不了,何况是孩子?所以,可以变换一下形式,读,听,说,看,记,背,提问,答疑。
如果一个老师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去讲课,课程是很难讲好的。
教学互动在教学中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你的课是否有效,而不是满堂灌。
教学互动其实就是你来我往,不仅老师说,学生也要说,不仅老师备课,学生也要备。经常见到很多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快就成长起来了,是因为他/她为了给学生讲清楚这道题,而去翻资料,找答案,讲清楚思路,相关知识等,在很短的时间内,老师会觉得很多知识都会了,这就是自己钻研的过程。而我们的课堂,大部分是老师将自己的结果直接告诉学生,学生缺少了自己钻研和总结的过程,学习效果一定会差很多。我在网课期间有一个比较成功的互动案例,就是每次上完课,让学生自己将3道题,然后录视频,发到小组群内,每科都讲,结果他们不仅上课认真听见了,对上课的很多知识也都弄懂了。以前很多知识点以为自己懂了,结果自己一讲,才发现不知道怎么讲。这个过程中,不少同学的成绩进步了不少。
有效互动不是任由教师控制、单向影响的活动。从师生互动的信息传递方式来看,有效的教学互动有以下三种形式:
1.双向型
在这种互动方式中,师生之间信息互送、互收、互相反馈。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师问生答或生问师答等的师生对话形式。
2.多向型
这种互动形式与双向型互动不同的是,互动过程中除了师生之间有相互作用之外,学生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和信息的双向流通。它强调信息的多向传递反馈。在课堂上的常见形式是:同桌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竞赛等。
3.网状型
在这种互动中,学生和教师构成一张紧密联结的网,每位学生、每个老师都是这张网的一个结点。能够牵一点而动全网,互动的辐射范围非常广。这种互动强调师生平等参与学习活动,信息全面开放,教师不再是唯一的学习源。这种互动的载体往往是大型的数学游戏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网上互动活动。
在实际教学中,这三种互动往往交织在一起,缺一不可。就教学效果来说,在这三种互动形式中,双向互动的效果比较差,多向互动的效果比较好,但效果最好的是网状互动。
“全员参与、平等信任、互尊互爱、自由沟通、情知相融、共同活动”是我们新课程所要求的互动的理想境界。
教学互动的常用形式有:
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中教学方法。
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回答法。它是通过师生的交谈来传播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
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教学互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相交流,共同探讨,互相促进的一种教学形式。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互动教学中,互动的前提是教师的启动与安排,互动的基础是学生的感悟与积极性。教学互动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双向型互动形式,也就是老师问问题,由学生回答,而不是由老师说出来,或把答案写在黑板上。学生问问题由老师回答,传统的教学方式基本上学生没有这个环节,只有老师提问学生。这提现了在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平等。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
二,多向型互动,除了双向型互动外,同学之间也可互动,可以同桌讨论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进行竞赛。互动过程中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网状型互动。也就是学生与老师全面互动,每位同学和老师都参与到活动中,互动范围很广,适合于大型游戏或网上互动。
总之,互动教学之前老师要钻研教材,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关注学生实际,设立好预期目标,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