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6 12:13:16 条浏览
王铎的行草书非常奔放有个性,在晚明书坛上都应说是一流的。每一种书法风格都有人喜欢,也与不同时代追求的时尚风格有关。
王铎与米芾是纯粹的为书法而书法的行为,这种路径不合乎哲学思维理论的有生于无,无为而无不为。譬如讲功夫在诗外这句话,还有走火如魔这句话。其原因是中国人的思维因是抽象思维,对这种抽象思维古人分析理解为形,神,气三者统一。有形生于无形之气,达神的高度是气质所化,是种虚无的境界。所以,要说王铎的草书体现出大气磅礴,我愚笨看不出他人的气质是种大气磅礴,而是如民俗社火一组人的舞龙。米芾的字脫中和而肆,肆而却不狂,后人学之可学仅率性。
功深力厚,气格雄伟
王铎系二王一脉的典范,笔性刚毅,墨法淋漓,结体复古,创意奇绝。
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号石樵、痴仙道人等,是明末清初时被誉为“神笔”的书法家,他主张书法理应学古不要妄为,只有学古后才能创新,认为学书最难的一是入帖,一是出帖,这一入一出道出学书的关键所在。王铎书宗魏晋二王,临遍唐、宋名家书帖,小楷取法钟繇,高古典雅,大楷得力颜、柳最多,行草宗山阴父子,又融入米芾笔法,飞腾跳掷,险劲沉着,是明末清初法古而出新最有成就的一代书家,著有《拟山园帖》、《琅华馆帖》。后因他以明末重臣而降清,官至礼部尚书,因此气节受到非议,至六十一岁时便告老还乡,抵家不满十日就去世了,有谁能懂其内心的悲苦?不管怎么评价他,但其学书方法和理念值得现代人借鉴。
从王铎的学书中你会得知:书法有两重境界,一曰“书技”,即法度技术,只要训练得当,人人皆可获得,属基础技能范畴;一曰“书艺”,即艺术创造范畴,非一般人能企及,只有少数具备艺术天赋而又耐得住寂寞长期孜孜以求的人才可驾驭。这也是宋人所说的“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法可以人人而传,而妙必其胸中之所独得,妙不在于法”的含义。而这一切都要遵循“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这一书道的核心!
更多资讯敬请登陆微信公众号“北京尚韵信息”,感谢邀请!
王铎书法非常好好东西自然很多人喜欢!
本人对王铎才疏学浅。如果受欢迎,必有可人之处。
王铎,河南孟津人,字觉斯,明天启二年进士,顺治间降清,官至礼部尚书。
工书法,诸体悉备,法兼篆隶,笔笔可喜,其
书险劲沈著,其行草宗山陰父子,正书出自钟元常,虽以魏晋钟王楷模,也能自出胸襟,苍郁雄物,皆有力也,劲也,草书尤物,为人称小王,效于二王,属一派别系列,更兼纵横取势,又备悉纵亦能敛紧,晚年喜组佩雍容,转作缠绕掩仰之貌状,无此风力,俗称五官移位,古人评其画,山水梅兰竹石皆用书中关钮,寂寂无余情,略有淡之,不免枯干,尪赢病夫,奄奄气息。即谓之轻秀,薄弱甚矣。
一生经过两朝,都为礼部为官,卒年六十一。
而今倍加崇之,学其草字,极致错落空间大,布白疏阔,疏密相间,未离纵轴之线,如此如荡秋千一般,曲折蜿蜒,颇有气势。为后人所赏。无关乎其生平的孤郁不易。
各自的看法不一样
你的问题两层意思。
一个王铎的书法作品怎么样?我的回答是很好,非常好,特别好。
尤其是他的大草。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受欢迎?
答:好的东西总会受人欢迎的。
中国的书法历史长河如同一桌满汉全席,各式各样的佳肴都有。
而王铎的书法风格特点,给人一种爽,辣,过瘾的感觉,一点不油腻,像是菜谱中的夫妻肺片。
相信很多人好这一口,所以说他的作品特别受欢迎。
当然受欢迎,还有其他一个原因。
前些年的各类国展中,王铎的风格还是比较受欢迎的。
但那也是一阵风头,现在好像评委换了口味。
这阵风头也起了一种导向作用,导致很多书法练习者开始跟风。
王铎属于五百年来第一人,其书法风樯阵马,劲爽利落。尤其是其涨墨法,和浓枯对比自然过度,为后人所推崇。
有的书法家以技取胜;有的书法家以技以艺取胜;有的书法家以技以艺以创造力以才华取胜。王铎应该是属于后者。
王铎草书是中国历史上四大家之一,张旭怀素黄庭坚王铎,除了这几位,谁都不能称为草书大家!至于其他方面没有必要去说长论短!
学术价值很高……范本!
一、特殊的角度
以往我们也曾经谈到过王铎,但是大多着眼于他的书法艺术成就、他的人生经历、生平状态对于他书法风格的影响以及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特殊位置——二王书法一脉的谱系传承者。
但实际上,王铎这一文人形象、士大夫形象、书法家形象三者的综合体,很具有代表性,他代表了中央集权的社会后期、由明入清这一段时间内,文人书法家一种普遍的遭遇和内心的波折,反映了那一个时代文人书法家所承受的巨大苦痛。
那么我们在这里就从书法心理学的角度,探求王铎的书法特色。
二、何谓书法心理学
这一门学科是书法学和心理学的结合,旨在通过探求艺术家当时书写书法的心境,以及在这个心境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背景,把这些进行考量、研究,进而帮助人们理解书法家的书法创作,以期望对作品能有更加清晰、准确的定位。
比如,运用这一思路,其实我们可以很好的去理解颜真卿、苏轼、郑板桥、刘墉的书法。
以刘墉的书法为例子,刘墉生活在清朝封建统治的中后期,文人的社会压力很大,来自皇权的压迫很深,整个社会有对他们寄予更多希望,这样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让他们不得不去逃避,将自己装扮成一幅圆滑世故的样子。如果说刘墉的父亲刘统勋还是一位骨鲠忠臣的话,那么刘墉却变得更加世故圆滑了,更懂得明哲保身。
所以这一细腻的社会心理转变,反映在刘墉的书法中,就是肥硕、圆滑的书法姿态。
三、王铎的书法心理
要想探求王铎一生书法心理的变化,我们仍然需要从他的生平经历入手。
基本上,对于王铎的一生,我们可以说是悲剧性的,是处处充满悲剧的。早年间王铎家里贫寒穷困,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史书记载“不能一日两粥”。
但是王铎还算是有志气的,古代想要飞黄腾达,只能走科举考试的路子,所以王铎使劲发奋读书,中了进士,也算是谋得了一官半职。但是无奈明王朝气数已尽,随着各地农民起义和清军入关,大明江山遂只能拱手让人。
此时摆在王铎面前的,是两条路,一条是投降归顺清朝,一条是拒不仕清。这两条道路在我们今天人看来都无可厚非,都是个人的选择罢了,但是在当时的人看来,这可关系到一个人的道德评价、在社会上的立身之本。
显然,王铎选择了归顺,仍然做他的大官。但是王铎心中其实并不痛快。清朝建立以后,仍然有很多明朝遗民,他们声势和话语权都很大,对于王铎这样一个在他们眼中的“叛徒”,自然是不肯放过的。因此晚年的王铎基本上都是在谴责中度过,内心备受煎熬。
我们可以从当时傅山对于赵孟頫的评价中看出当时明代遗民的心态。傅山是明末清初的明朝遗民,但是他对几百年前同样做出投靠“新贵”的赵孟頫都如此贬低损毁,称他书法媚俗无骨,那么对于他们那个时代早已经投向清朝人怀抱的书法家更没有好脸色了。
但是,更为讽刺的是,王铎一生不仅没有被当时明朝遗民所接受,而且清朝统治者对他也并不“感冒”。据称王铎死后,乾隆皇帝趁着编修《四库全书》之际,将王铎的著书全部禁毁,并且将他打入《贰臣传》。
不知王铎九泉地下有知,会做何感想。
四、王铎的痛苦——那个时代文人普遍的痛苦
在文学史上,清代文坛曾经有一段时间,特别盛行感伤悲切的文风,这一文风的推动者,就是那些由明到清的“贰臣”们。我们想象一下他们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就不难得知王铎当时所面临的道德困境了,那也就不难理解当时王铎的心理感受了。
但是究其本质,这根本就不是他们能左右的。这股巨大的社会习俗力量,让他们在面临社会、政治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的时候,更加无奈和彷徨,就像之前无数文人所遭遇的,以及后来无数文人也终将遭遇的一样,他们面临社会这个巨大的齿轮,没有丝毫改变他们的力量。个人的渺小微弱几乎是注定的。
所以,在这种道德的困境中,他们所面临的还不是陈旧的社会习俗以及思想约束的羁绊,而是一种更大的、难以名状的不确定感和无力感。当王铎选择仕清的那一刻,一切都不能回头了,当他走向这条路的时候,结局也就注定了,毕竟,那个时代没有那么多可能性让王铎做出选择。
五、怪、奇——王铎书法的怪异化
如果说米芾的书法是中国书法开始怪异化、奇险化的先兆,那么王铎则把这一方面的特征发挥到了极致。他已经不再满足于米芾那种斜取势,而是大幅度倾斜,甚至故意拉长字形,向纵深的方向探求书法的内在的表现空间。
曾经有过一个朋友问我,说王铎的书法和现在那些国展上胡涂乱抹的展览体有啥区别?我看他就是丑书、展览体的最早开创者!
我只能说,这句话并不正确,如果了解过王铎的一生,能够体察他内心的世界之后,你再去看,大概就会不同了。
这就是我对王铎书法心理的分析和对其一生的评价。
王铎的书法艺术是明代中期以来的浪漫主义草书最终汇合的大河。
他大大发展了怀素以来的草书艺术,克服了传统草书中锋平移的单调笔法,代之以提按顿挫、八面出锋,大大丰富了草书的艺术表现力。
然而,由于他头顶“汉奸”骂名,当时书名并不显著,然而到了当代,人们则将其誉为“神笔”王铎,原因如下:
一,蔑视技巧。明末盲目崇尚董书和玩弄技巧,导致形式主义的书风盛行,书坛花残柳败,王铎起而力矫时弊。他不仅以险劲沉着的书风来对抗董书的秀逸潇洒,甚至蔑视用笔技巧,代之以无法无度的率意书写。
二,形态奇异。腾挪跳掷的恣肆和宁丑毋媚的真率,是王铎书法形态上的突出表现,许多字的写法都是不主故常、不顾一般的规矩而随笔赋形。
三,行气跌宕。
四,对比强烈。
王铎的书法,宗法二王而尽脱窠臼,完全写成了自己。其书法中锋行笔,连绵缠绕,奇曲险绝,看似粗放实则谨严而气势磅礴,改二王的秀媚潇散为势大力沉恢宏阔达。
王铎与董其昌齐名,然而风格迥异。但是相比起来,王铎的书法特征明显,更具性情。
观其书如直面其人,更如置身大军阵列,四围盔明甲亮、长枪如林、强兵如海、阵法森严,给人的冲击力极大,不管是视觉冲击还是精神冲击。
这样的书法,爱者恒爱之,恨者犹大不喜。
喜欢的人为什么会喜欢呢?昭明书馆尝试分析如下:
一、首先是王铎的书法艺术水平的确很高,在当世即为人所推重;
二、学二王而入规出矩自成面目的,以王铎最为彻底,且颇具一代宗师之气象,用功既深又天分昭昭,能为人所不能,使人惊艳,为二王书法的发展开辟蹊径,开一代风气;
三、王铎幼时家贫,及长又仕途多舛明亡降清成为二臣,心理纠结意志困苦而不夺心志,纵情寄托于诗书画,其书法与精神高度契合,其书即其人。这是治艺的最高境界。
本文为昭明书馆原创,图片来自公开资料,如有冒犯,请通知撤换。
查阅更多文章,请关注昭明书馆。
王铎工正、行、草书,得力于钟繇、王献之、颜真卿、米芾,笔力雄健,长于布局。有北宋大家之风。当时书坛流行董其昌书风,王铎与黄道周、倪元璐、傅山等人提倡取法高古,于时风中另树一帜。
在书法上王铎是一位各体皆能、风格多样的书法全才。无论是伟岸遒劲的大楷、高古朴厚的小楷书,还是他那飞腾跳踯的行草书,在晚明书坛上都应说是一流的。正书在王铎作品中不多见,源于唐人而能自出胸襟。
王铎降清后八、九年时间,书风更趋成熟老辣,其狂草技法已臻化境。书法成了其“贰臣”的心理矛盾和落寞情怀的排遣,故作品已失去崇祯朝的扛鼎之力和奋发之气,而转为理性和孤冷。
王铎书法也是“二王”这根藤上的瓜,一脉承续一千多年后到王铎有了更大的发挥和创新。王铎临摹效法尤以王献之为主,点画结体线条等更接近于“小王”的狂放不羁,在字形结构上做了很多夸张和拉伸。
王铎对《阁帖》有很深的研究,宗法“二王”并广泛涉猎唐宋各名家,师古临帖是他学习书法的主要方法,用功甚勤不废一日,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自家面貌。他曾说,一日临帖,一日创作。如此交替临创,将古人笔墨化为己有,人称“神笔王铎”,与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齐名,还有“南董北王”之称。王铎在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他将大草由唐朝之后推向另一个巅峰,五百年一人而已。其连绵草书纵逸洒脱,放而不流,骨气深厚。线条更具有张力和视觉冲击力。这得益于明代中后期,大尺幅宣纸的出现,使得书法家有更大的介质来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有更大的空间来宣泄自己的情感。王铎的书法历来为人宝爱,尤其连绵大草汪洋恣肆,一泻千里,才情学养非一般人所能敌,其位高权重也非一般人所能匹,故有足资供其挥洒,有家僮为其磨墨牵纸,才可放手一挥,任情恣肆落笔云烟,丈许巨制驾轻就熟,书至王铎乃奇观也。王铎的书法最显明的持色就是气势雄浑,逸灵飞动,阵马风樯,率真快意,一扫魏晋之风,在韩国,新加坡,日本等国深受喜爱。
王铎书法章法奇特,尤以布局取势见长,其书风苍郁雄畅,以力取胜,笔力洞达,灵气俊逸,端正庄重,其书法功底极为深厚,多体皆能,遍临诸帖,他宗法“二王”,取韵米氏,作所手卷变化出神,布势连绵,苍劲跳跃。
王铎运笔取势浓淡虚实,变化多端,一气呵成,其书体苍老劲健,骨力畅达,他以卓而不凡的书学成就与独特的书风,打实了自己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坚实地位。他善于创造新美境界,勇于开拓书法艺术境界,当见出其卓越的艺术创造力。
他的书法代表作品主要有《拟山园帖》、《琼蕊庐帖》及晚年的数本《临淳化阁帖》等。另外,王铎还临习了《圣教序》、《临王羲之小园子帖》、《兰亭序》、《临王献之鹅群帖》、《临王羲之阔别帖》等诸帖,在这些临帖作品中,他都能忠实于原帖,在行气章法、笔墨使用、映带、笔画粗细等方面又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书风,这也是他开创自我书风的一种尝试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