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7 14:22:01 条浏览
每一个汉字都是有故事的,学习古文就是了解把握这一个个故事。
文明也是一个个故事组成的,这些故事就是所谓文化。
我们现在将语言文字作为符号系统,由于文明形态和文化形态也变了,所以历史脱节了。
学习古文,研习历史,可以找回中国人的自我和自信
个人观点,学古文是逆潮流而动。是违背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错误做法。
古文有很多文章非常优美。作为选修和个人爱好没有任何问题。我也推荐所有的人都学习背诵一些古代的美文。
但高考大幅提升古文占比,那简直是逆势而动了,这和英美教育大幅提高希腊和拉丁语SAT考试分数是一样的道理。
建议国家考虑古文可以在相关文科专业提高教育水平,理科专业可以做选修课,可以在社会上由国家鼓励发起一些古文的学习朗诵比赛,组织一些古诗文研修兴趣小组。没必要让全国的高中生,花那么多时间学古文。
古文可以有效提升读者阅读能力,思维能力。遗憾的是,今天的古文释义(曲解的很多)已经严重束缚了读者的思维空间。
相对古文的快餐文化更容易让人变得越来越愚昧。
我这个回答可能和其他的答案会有所出入,先亮明我的答案,我觉得你完全可以不用学,这是个人的选择和自由!没人可以强迫你!
但是我想说一下如果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你不学文言文,会有怎样的弊端?
首先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所有的学校教育、考试都需要考核到古文阅读,除非你在中国,完全只上国际学校不经历高考!这是在教育求学层面的问题。
其次,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你要做好完全不和他人交流的准备,因为许多文言词语,文言的内容都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和口语里了,你不学,你连基本的交流可能都成问题。这是生活层面的问题。
最后说点题外话,你可能会失去一种自豪感,文言文最大的魅力就是,我们能读懂几千年前的思想文化,尽管许多经典文言文都有了现代语言的翻译,但你直接去读懂一篇文言文,所带来的冲击是不一样的。
学习文言文是嗜取中华文化精髓寻找中华根的路径,知道一个中国人是怎样的。
研究古人的智慧!
肯定是要学的,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文言文和现代人讲的语言是完全不同的。而要去了解我国五千年的文化,就必须学习文言文,因为你用现代文去翻译文言文并不完全妥帖,甚至有些意识大相径庭,只有学习文言文,我们才能更好的去了解我们古代的文明。其次,文言文非常的美,它的结构、用法和现在的现代文完全不同,我们学会了文言文就多掌握了一种非常美的文字表达方式。
每个文字的发现来源都会从拗口的古文中知晓。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文字不就是历史的载体么?不学古文,怎看得懂历史?被人买了也不知道。
学古文也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每个朝代的当下人们是怎么生活的,怎么看问题的,怎么为人处世的,怎么谈恋爱的,怎么为人师表的,所有现代人的问题在古代人们是怎么处理的?人生在世几十年,看到的,听到的非常有限,古人已经距离我们久远,通过读史,读古时候人们遗留下来的文字去揣摩、感受以前的社会,通过古今对比,增长自我见识,培养自己人文精神!
我们的古代经典著作,都是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精髓。人们觉得拗口难懂,是因为接触晚,接触少,很陌生,如同接触一门外语。
经典不可不读,什么时候读最好,一定是从小。
女儿从小诵读“三百千”和古诗词,在我看来这是最简单的“古文”;在她读了很多白话成语故事以后,我们就开始学习“古文版”。之后我们一起读《世说新语》《古文观止》,还有《史记》里的一些篇章,孩子不反感,效果很不错。
与古文交朋友,多聊天,学习古文并不难。
龚自珍说过: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这句话体现了思想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影响的主要性,想要一个国家灭亡就要先让这个国家没有历史文化作为支撑;想要灭掉一个民族,最主要的是让这个民族没有了文化思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的支撑点不是金钱和权利而是他们所拥有的历史文化
日本人在伪满洲国就是这么干的,满清刚进进关也是这么干的,这可比大屠杀歹毒多了,这是要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从根上拔起。
那跟古文有什么关系?
古文不应该只是指中学课本里的几篇文章,应该是经史子集诗文书的总称,更不是古文俩字这么简单,这里的文不应该理解为文章,应该叫文化。它浓缩了汉文化的几千年来的意识形态,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民族精神,代表了灿若星河的中华文明,熠熠生辉的中华文化,简单来说,是民族之魂,家国之根。
古往今来的一切历史都已经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军事和经济的强弱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这个国家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所构成的意识形态和精神力量。
中国历史悠久,从夏朝时有最早的甲骨文到清末,文言文使用有三千多年。民国到新中国至今使用白话文仅一百多年。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人文、科技、文艺、哲学、宗教的文字记载都在浩繁的古籍里。如果不学习文言文的古籍,怎么能了解这些知识呢?如果不学习文言文,仅学现代白话文,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白话文也是无法学好的。正因古文相对难懂,故小学里儿童先学白话文,到初中、高中、大学,逐步加大加深古文的学习量。如果一个中学生,一个成人,不学古文,就不如古代的塾馆里的儿童了,就成了现代的文盲了。
为什么要学习奥数呢?因为可以提高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很有难度的。
当你觉得古文很拗口的时候,说明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学习是很肤浅的,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渊远流长。
所以中国人要实现中国梦,就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和创新。
王右军的《兰亭序》里,有这么一句话:“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你觉得古人和我们差别很大吗?把我们所有现代人都消去记忆然后扔到古代,我们也会和他们有同样三观和思想局限性。汉朝人也好,清朝人也罢,他们和你身边的人一样,曾经真实亲切,真真切切地在世上存在过,不是梦里或者人臆想出来的。你如果看懂了他们,可能就看懂了我们。
读书读史是你提升格局最经济实惠、快捷有效的方法。你可能会反驳我,说“世界上存在着比读书更有效的提升格局的途径”。可是,这个途径你有吗?你有足够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或者大魄力大勇气去支撑你靠别的方法提升吗?未必。我们为什么要读古文?因为通过古文,我们可以最快捷地了解、在精神上到达那个时代,而不是通过别人带着主观偏见、个人喜恶、政治意图甚至恶意删改去写成的二三手甚至十几手的资料去了解历史、文化。这就像你如果英语储备足够,能流畅阅读英语原著,你肯定更愿意去读英语原著。因为有些东西一转手,就变味了。读历史,读的史料越接近一手,你了解到的历史就越具有可信度,你的史观就能相对更客观。而这些近一手的史料,大多是文言文。
古人写的是文言文,我们写的是白话文。但我们和古人没什么区别。我们在三百年后的人看来,也是古人。我们的历史、文化也都被我们记载在文字里,等着后人来读。希望他们能承担起后人的责任,对这个世界的过去和未来有一个相对清醒的认知,继往开来。你不能只了解中国,而不了解世界。你也不能身处在现代,而不知道如今的世界是怎么来的。阅读古文、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其作用,往小了说,能让个人对世界的认知相对更有深度,格局更大,史观更正。往大了说,事关我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伟大复兴。这是人类文明的薪火相传,需要后人承上启下。
一个心胸狭隘的人读到了《赤壁赋》《庄子》,能不能变得更豁达?(以上例子皆是相对而言,世事无绝对)老百姓要是读得懂《史记》、《周易》、《唐诗三百首》、四大名剧(《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我们的文化自信该有多强?“国无恒强,无恒弱”!世界上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一直强大!中国不会一直强大,也不会一直弱小。美国不会一直弱小,也不会一直强大。中国也曾非常强大,世界第一,为什么有些人丝毫不拿它当回事,却只关注弱小的时候?难道华夏血脉绵延五千年,没有文化的原因单单靠运气就做得到?忽视我之强处彼之弱处,而以我之弱处对比彼之强处?因此他人处处强,而我处处弱?这不是田忌赛马吗?哪个国家能够一直强大?难道曾经被侵略被欺负,就是文化有问题吗?那欧洲的文化也早就可以废掉了,世界上任何文化都可以废掉了。
古文只是一种文体而已,它虽比今文更有文化底蕴,但和今文一样,承载着无数的经验、知识、真理,以及血淋淋的教训!凭什么因为古文是古代的,就不是“文”了?(文以载道)其次,古文之所以重要除了因为它是承载知识的载体、进行历史研究的工具,还在于它的语言表达形式在今天很多地方能够用得上,而且里面的表达形式构成了现代汉语的基础。古文本身就深具美感,这一点我不多赘述。如果这么多年来传统文化教育还不足以让你发现这一点,那再说什么也没用。
有人可能会说,美国立国仅仅二百多年,为什么能国富民强?难道是国家强大没有传统文化什么事?你知不知道美国本质上是一个移民国家,那群移民他们带着各自国家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共同来到美洲这边土地,在各自的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融汇、创新,才缔造了这个世界第一大国。美国是立国二百年,但并非文明只有二百年。有人说,难道美国文化是精英文化吗?难道来美国的都是精英?可是美国终究是精英阶层掌握的国家,真正的文化上的走向仍是掌握在精英阶层手上。美国人,由于属于美国本土的传统文化并不深厚,让他们有文化自卑,而要吹捧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成为文化瑰宝。连美国,都不能拒绝传统文化!“美国”这个新入学的学生,他毕业之后,会回学校来打校长、侮辱老师、调戏学长、强奸学弟。但他从来不觉得学校和老师教给他的东西没用。美国总是寻衅打压中国,不是因为看不起中国,而是因为怕!
有个人肚子饿了,吃了一碗饭,不够。又吃了碗面,仍觉得不够,最后吃了一点榴莲当甜点,才觉得饱了。最后他说“我今天才明白,吃饭吃面都不管饱,吃榴莲只要一点就能饱了,打今儿起我再也不吃面和饭了,以后顿顿吃榴莲。”那这个人要么是有病,要么是为了卖榴莲。
你觉得诘屈聱牙的古文,古代的百姓同样觉得诘屈聱牙。文言文在古代,本来就是给精英阶层读的。好不容易通过几十年的义务教育,让身为平民阶层的大多数人,有机会能读得懂古代只有精英阶层才能读得懂的文言文、接触到那些吉光片羽、学习到最优质的文学资源,为什么如今反而主观意愿上不读呢?
与其说你信奉的是“古文无用”,毋宁说是信奉“读书无用”。“古文无用论”和“读书无用论”,本质上就是同一种论调。“读书无用论”的大行其道,受害者只有那些挣扎在生存线的底层。很多社会中上层即使嘴上这么说,心里也不会完全认同,因为他们本身就是知识教育的受益者。而对于某些人来说,他们更愿意把你求知求实的意愿给压制住,这样才更利于获利。越傻越容易骗,越没文化越容易骗。有钱有文化的精英阶层,可以掌控最优越的社会资源。有钱没文化的,至少可以听从自己的想法。有文化没钱的,至少不会盲从盲信。没文化没钱的,就是最容易被煽动被欺骗的那批人。(你想想那些,深受咪蒙邪文妖风毒害的土包子多么愚昧反智,就能懂了。)
以上对古文的取舍观念,个人主观认为同样适用于对待当代的知识。
如果你是古埃及、古巴比伦、古玛雅文明的后代,除非学术研究需要,你是不需要学习像汉字这样古老的语言的。
而汉字从诞生至近代的数千年中,一直都是以古文的形式作为中国官方的书面语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都在这些成篇成章的古文之中。汉字的蓬勃的生命力,使其能够承载灿烂的中华文化而未曾没落。文明未曾断裂,文字未曾消亡,这就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最重要的凭据。
而且,我们大部分人所要学习的古文,也就是中小学教材上的古文,全部都是杰出的古文代表。一个重视文化文章的国度,其历代文选,会是拗口难懂的吗?只不过不愿意学习古文之人的推诿借口罢了。
文言文和现代语言的关系是基础和上层关系。现代语言需用较多词语表达事物,并且表达的比较细致入微,比较易读易懂。文言文相对用较少语言即可表达事物,相对比较难懂。同时,语言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发展的。文言文很难描绘现代高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并且随着经济发展,国家之间交往日益紧密,文言文在和国际语言对接方面难度很大。但是文言文对于传承中华文明,有着举足轻重作用不可偏废。
先讲一个网上大家都知道的段子
没文化的人看这张图会说:“卧槽!晚霞好美!卧槽!这只鸟好美!哇哇哇!这个景色也好美!”而有文化的人会在脑子里浮现出王勃的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看吧,学学古文就可以在别人说卧槽的时候,不露声色的秀一把文学素养。
好吧,言归正传,学习古文可不只是为了秀出自己的文化知识。还是先说说为什么我们现代人会对古文很陌生,会觉得古文拗口难懂呢?
这就要从汉语说起了,汉语包括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古汉语只保留在文献当中,古汉语包括文言和古白话。
文言是周秦时代的书面语,它是当时口语的加工形式。口语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按理说,以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也应该平行前进。可是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提倡,书面语要以周秦时的文献为典范,于是从周秦到“五四”时期,两千多年来文言一直站占统治地位。虽然不同时期的文言,或多或少会受到当时口语的影响,但是文言的基本格局并未改变。所以啊,我们这些大众代代传下的口语早就和两千多年前的口语不一样了,觉得文言拗口难懂也属正常。
既然是两千多年前的口语了,我们也不熟悉,日常生活工作好像也用不到,那好像也没有学习的必要。
可事实并非如此,这些文言是祖辈们留给我们最宝贵的东西,是我们整个民族的精神纽带。我们的民族是靠血统,血脉为纽带、为联系吗?不!从来都不是,我们是以相同的文化认同,相似的思维方式,一般的价值选择为联系。我们之所以是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团结在一起组建一个国家,是因为我们有来自同一处的精神基因、文化基因!而这些来自遥远时间的精神基因、文化基因除了口口相传,更多的是靠书面语(文言),也就是我们现在认为的古文记录下来的。正因为有了这些记录,我们才能知道先辈祖宗经历了什么,留给我们什么教训,带给我们什么光荣。
我们可以骄傲的说,我们有老子、孔子这样的圣人,屈原、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从文言中获取他们的人生哲学,感受他们的精神世界。
我们也可以自省的说着邯郸学步、南辕北辙、掩耳盗铃这样令人大笑又深思的故事,看看自己会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也有的人会说现在不是有汉语专业吗?国家培养他们去学好文言,从中发掘精神宝藏,再分享给我们每个人不就好了?但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不能让这些少数专门研究的人的认识成为全民族的认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懂一点文言,去了解了解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化,感受感受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从中获益一二,再重新出发。
我们是有历史的民族,有文化的民族,历史和文化就在文言当中,为什么不去亲自感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呢?哪怕是日常消遣,哪怕是鹦鹉学舌。
多学学文言,然后将着传承千年的瑰宝稳稳当当地接住,再完完整整的传下去吧。
古文中的学问与魅力是无穷的,白话文只不过是让我们在对语言理解中更简单一点。就如同老子的《道德经》一样,一本五千字的文章流传到现在。但是真正能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的人又有多少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字,博大精深
文言文是不变的,白话文是不断变化的,任何朝代,一定会大力发展文言文教育,是为了让今人能读懂几千年前文献,也让我们今天文献能让千年后人看得懂。谁也承担不起文化传承中断的责任。
中国能大一统,欧洲分裂为数十个小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语言是统一的,而欧洲分为几十上百种语言。
同文是维系中国统一的重要丝带。为啥中国能做到,而欧洲却不可以呢。很多人都知道,是因为我们用方块字,他们用表音字。十里一俗,八里一音,各地的口音差异很大,表音字是根据口音拼写出来的,随着时间流逝,一个词逐渐变成了五花八门的词,最后谁也不认识谁了。但中国的方块字却不依赖读音,北京的听不懂福建山沟里的话,但写出来,相互谁都能看懂。如果中国也用表音文字的话,北京人的buzhidao,山东人的zhibudao,广东人的muji,谁能想到它们是一个词?
但随时间变化的不仅仅有文字的写法,还有语法。欧洲的语法就是五花八门,中国各地区之间也有微小差异,比如不知道知不道,你走先您先走等。因为各地用语习惯不同,时间长了差异只会越来越大,比如一句你好吗,时间长了可能会分别被说成好你吗、你吗好吗你好等。但中国语法的差异终究很小,为啥出现这种情况呢?
我认为,就是文言文。
有文言文这个中心,无论你怎样变化,都要能大体跟文言文对上。会读书写字的都能大体看懂文言文。各地的语法就不会太出圈。
欧洲语法的发展,就像一群无头苍蝇一样乱飞,是完全混沌的,时间长了谁有找不到谁;而中国语法的发展,就像一群拴在一个桩上的驴,无论你怎么遛,都跑不出这个圈去,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
所以,哪怕为了维系中国一直统一,也要学习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