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3 10:09:54 条浏览
我是临帖《圣教序》,感觉基础差,又临帖楷书《九成宫》加强基础。
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是临到八九分像时。意即到了基本掌握了字帖的笔画和结构的特点,能够展示其风格特色之时。简单说,就是背临或者随意书写其它文字时依然可以展示原帖风貌。
但是,这个传统理念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临帖到最后,学会诸多书家的各式各样风格,那么自己的风格如何建立呢?是去各家之不同然后杂烩一下,还是直接就认准一家。问题又来了,通过漫长岁月的苦学勤临,我们到底还是无法形成自我。可是,从相反的角度说,临来临去若不出新,不断地近亲繁殖必然会走向停滞和消亡。
接下来的问题是,书法并不是题材性艺术,不是用个人手法、个人风格不断去安排、处置各种不同的题材即可,因为我们的题材就是具有规定性的汉字,你不能为了创新书法而创新汉字。
说到这里,其实已经跑题了。问的问题是临到什么程度可以换贴。然而,如果说临帖学习方法是不科学、不全面的方法论又该怎么办呢?
艺无止境,温故知新。选根据自己的爱好碑帖,把字形写出来像,把神韵写出来,练得八九成,再换别的帖,慢慢的融合,去感悟碑帖的精髓。
请教,学书法临帖到底临到什么程度才可以换帖了呢?你的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书法学习过程中的“入帖”和“出帖”的问题。
一、“入帖”
入帖,是指学习书法必须从临习古代碑帖入手,达到形似神似。
入帖,对刚开始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尤为重要。入帖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古代优秀之作的临习,来掌握写字的基本方法及古代书法的精神,从而走上一条正确的学习之路。
入帖的学习方法是先选定临习的范本,经反复临习,逐步学会各种技巧法则,直到能够熟练地写出其精神体貌。
学习古人碑帖能够进入其中,是对学习书法的人的基本要求,又是书法创作的人应该具备的条件,更是研习技法、继承传统书艺的关键步骤。其目的在于把传统的技法变为己有,使之成为书法创作的依据。
二、“出帖”
出帖,指具有入帖能力之后,在博涉的基础上能融会贯通,不拘泥于一法,并能有所出新。
出帖是习书的后一步,其目的在于运用传统的技巧法则,融自己的情感于其中,开始从事创作。
入帖与出帖的关系,应该说:入帖是学习书法的基础,是条件与能力,出帖则是运用已掌握的条件进行创作。
入帖一般指仿效的过程,出帖指灵活运用的过程。两者相依相存,互生互用,缺一不可。如果只讲入帖不讲出帖,则会导致食而不化。若一味强调出帖而忽视了入帖的必要,则会无所适从,变为“野狐禅”。
综上所述
传统书法中所提倡的“继承”,即要求能“入”,而书法的发展则必须依靠“出”来实现。一入一出的辩证法则,包容了书法的发展规律,记录了千百年来书家成就的经验。
可以说把握好两者关系是进入艺术殿堂,维系艺术生命,走向成功之路的唯一途径。
临帖在取舍,古人的书法作品也有习气的东西存在,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初学者临帖为了学到用笔和结构的规律,在这两样都已具备后得根据自己的字所存在的问题选择另一个帖来进行弥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缺啥补啥,个人认为没必要沉入一个帖去钻一辈子,换而言之,你写成王羲之等二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你觉得呢?
临帖要找到自己喜欢的贴,抓住其特点,然后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自己写的望指正
我也是初学的,关于你提出的问题,我认为临帖半年就可以了,接着脱帖,写出跟帖相近的字,主要是锻炼手的协调,也是锻炼写自己的字。切不用照搬书帖,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临到瓶颈期没有提前了在换
根据个人的情况吧。
临帖到感觉能读懂字里行间的心法,然后很需要突破的时候,我就会换贴。
说点个人的体会和做法吧,或许能答复你的问题。
临帖应该是一生的追求,选择自己喜欢的仰慕的字帖,下大功夫进去,吃进去,临进去,达到可以脱帖集字的程度,或者可以进行创作,且能获得一定的认可。自己也比较满意。此为第一步。这个阶段大约需要三五年的功夫。当然要看个人的造化和努力,以及书法需要的悟性和天赋。
在有了一定的底子以后,底定自己书风蓝本,旁涉其他,广泛汲取营养,也是必不可少的追求。学隶,学篆,学草,学魏,学行,学楷,都会有所帮助,丰富笔法,锻造能力,一手多能,异彩纷呈。说不定东方不亮西方亮呢。
书追魏晋,取法乎上,应为学书圭臬。因为此时肇开现今流行书法的先河。当然,甲骨文,钟鼎文,篆书等也不应排除在外。都是书法史的源头所在。而且开拓发散发扬开来,形成如今书坛的百花齐放。
我个人也学书有年,幼承家教,荒废多年,没有入门入道。待到老年,行有余力,决心从头学起,临习欧帖,九成宫,虞恭公,等字帖尽数入手,而且有米字格欧帖,姚临本,田教本。网上的书法教程也搜看不少,获益良多。这样每天坚持习字一两个小时,有四年多了吧。
其中,也有烦躁的时候,乏味的时候,瓶颈的苦恼,练不进去,有时恨不得把手腕子掰扯掰,“真笨哪!”希望可以借得灵光,借上帝之手扭我之笨。也有换贴试试的想法。
咬定青山不放松。没有名师,没有人管,靠自我约束。可能走了不少弯路。直到现在也不敢说路子走对了。总是没放弃而已,在一直坚持临习书法,这点稍可蔚心。
最近,买到字帖,龙藏寺碑,孝慈碑,继续追寻楷书的步伐。
同时,兼学魏碑,猛龙,始平公,杨大眼,李壁等,作为辅助,时日还短,不知能否有助,作为一种尝试吧。
个人的学书经历,不知对错。公之于众,希望获得大家帮助,有助我。谢谢。
临帖既要形似,又要神似。形似即入帖,神似则出帖。达到此程度不易。余学临文征明<滕王阁序&;三年,收效甚微。心浮气燥不行,赶進度也不行。只有老老实实的埋头苦练,学书无捷径可图。
临到这样也不换贴。为什么要换呢?临帖不是完成任务,你喜欢的字就孜孜不倦地临,有其乐无穷的感觉你才能写好!
练了2年,也就这样!
个人不主张临帖,只要练习到下笔稳,,自如就可以了。美无固定模式,优美的书法来自于个人独特的审美和认识!
@@当你临的顺利的时候或者遇到困难的时候都可以考虑换一下字帖,完全没有必要规定个死时间来约束自己。
临贴是一个学习过程,要充分放松心情,使自己快乐起来,愉快的书写心境是学习书法的必要条件。
初学书法的朋友,可以多选一些字帖,三种五种都可以,一定找你喜欢的,不要太拘泥于什么字体,过早的给自己圈在某个字帖的方法是错误的,不论是搞业余或者未来搞专业都要注意这个问题,多临贴可以达到多多益善的效果。✅✅✅
上图展示照片:北魏龙门【安意巴造像记】临摹作品
以前我遇到过一种情况,就是有的书法家对自己的学生只传授自己擅长的一种字体,其结果是教了一大批的学生,最后是千人一面,学生跟随着老师就写老师的字体,而且水平也无法突破老师,越写越没有前途,越学路子越窄,害人不浅。
北魏龙门【法宁造像】临摹作品
从临贴的顺序来看古人是有讲究的,明倪后瞻在【倪氏杂著笔法】中说“凡欲学书之人,功夫分作三段;初段要专一,次段要广大,三段要脱化”。但我觉得因为时代赋予书法的意义和价值都发生了变化,书法由实用性向娱乐性的转变已经形成,现今社会的信息丰富化使我们能充分享受当下资源,迅速广泛的利用网络带给我们的便利,快速建立书法兴趣,是书法学习的重要手段,从广泛的吸收到逐步的定点,可能更适合今天的形势。
经过多年的书法学习,你一定会有许多想法和趣向,你究竟喜欢什么样的书法风格,什么书法字体更适合你,有了明确的目标后,可以挑出一至两个字帖重点关注研习,这时要开始细化精准,要保证训练时间,在这个阶段尽量避免换来换去,争取把自己定的目标完成,当你在某个贴上小有成就的时候,再酌情考虑新的学习计划。
上图展示照片:北魏龙门【比丘惠荣造像记】临摹作品
还是那句话,书法学习的初期阶段,可以多接触多尝试,放松心态,以休闲娱乐的方式进行书法学习是更符合现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和状态,当你的书法艺术观达到成熟清晰的时候,你自然会明白什么字帖更适合自己,你的书法学习之路也会更美好。
临贴换贴的转化并没有什么严格的规定,这也不是影响书法学习质量的主要因素,一种字帖到另一种字帖的转换只是个时间上的循环转变,好的经典字帖是一个真正书法者的终生追求,临时的放下并不意味着永久的搁置,它会成为你的挚友,每隔一段时间出现在你的视线中,能否学好书法,大量的认真的训练是主导作用,对此书法初学者要有清晰明确的认识。
图中作品均选自杨半撰书【中国书法临摹创作全集】北魏卷
请教学书法临帖何时换贴?
假若所练的帖子达到了貌状酷似,证明已经有了形似,关键是能够举一反三,即学到了该帖的真髓。笔法技术学到了家。能够把贴子扔掉,可以写出这个帖的书写风格,比如练习颜体,不写书帖上的字,也能够写出颜体味道,即颜体笔法风格。
由此可见,临帖是写字,字的结构由每一个贴的书写特点决定的,所以不能机械的学习书帖,学其构成这个字的基本笔法。
出帖阶段就是换贴的时候,出帖就是离开拐杖,能够独立行笔过程。不依靠书帖中的字。生字也能书写之。
换贴,是否是由楷书到行书还是其他,应该放掉原来的书写形式,学习另一个书帖的书法特点,往往有的把原来的书帖参进所学的书帖。混淆书写特点。因此学书应该根据每一个书帖的书写特征笔法而仔细感悟。
书写换贴,注意书帖具有共性与个性笔意,因此对于个性化的笔意要注重习练。
若有了一贴准确掌握笔法,很容易进入其他书帖。有了基础,继续努力,会有顺其自然的转换书帖。
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下的功夫也不一样。有专业老师指点为好!
请教,学书法连贴到什么程度可以换帖了呢?
你好,看到了你的问题,我来说说,我是书法镜子老宋,我来回答一下你这个问题,以下是我的一些看法,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一、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件事情,临帖是一个书法家,书法爱好者终生的不二法门。就是说我们是一个爱好者,想取得一些成绩的话,那么就要有一个大的格局,深入的去临帖,而且呢,这是一辈子的事情。这是我说的大的方向是这样。
二、在我身边有很多的同学和朋友们他们用了4、5年的时间,就就连一本帖,而且呢,通过这样的一个方法,他们也入了国展和省展,我个人认为我们要打一口井,把这一口井打深深的一职打出水,打出油。再旁涉其他的碑帖。这里面有一个技巧就是说经过一本帖的训练,我们完全的掌握了控笔能力,那么我们在旁摄其他的碑帖,那也是一无反掌的事情。所以我们要真正的把一本书吃透,还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必须得坚持不断地去琢磨,要用大脑去问问题。
三、其实在临帖的过程中,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那就是入帖,我们需要入帖,那么入帖是能达到什么程度?我们要有一个思想观念,我们入帖不是抄帖,我们要把每一个字进行一些训练,很多书者存在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会创作,把原有的帖合起来,再也写不出来那更不要说是创作的问题。第二个阶段是出帖,那么我们怎么样去出铁呢?那我们要掌握的是一本帖,它有一种方法。我们把这种方法掌握了,我们在写别的碑帖的时候,还不能用原来的这种习性,那么我们彻底就出帖了。所以我们每个人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要有清楚的思想理念,我们学这一本书主要是学习他什么?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和见解,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非常感谢你的提问,同时也感谢各位浏览者,如果有不同的看法,请给书法镜子老宋留言,我们来共同探讨书法的这个问题,谢谢大家非常感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