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学书法是不是必须练习篆隶楷行草等所有的书体?

2025-01-07 11:14:15 条浏览

如果想在某一书体或字体方面当一代宗师,只练好一种字体就可以了,不需要太费劲劳神,三五年就可能成为高手了。

要想在书法艺术这条路上有长足发展,单纯练一两种字体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博览群帖,诸体皆学,不求全精,有所侧重。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帖,每种书体都适当的练一练,重点掌握笔法、字法,即使写得一点不像也没关系。只有取法广泛积累的元素多,才能有充沛的创作能力……




刚开始以一两种为主,写到一定的程度,全练也未尝不可。




学一家够了,其他是修养就是了。




以一家扣开笔法之门,参己意能成名手。融合多家,参以篆隶、行草进入自己的笔法,能成大家。后者太难,绝大多数人连入帖都做不到,更别说出帖了。

今天的社会,我们受到的诱惑太多了,而书法以及自己的学养是需要时间来累积的。




作为了解都学也无仿!学多了对精通一门也有帮助!




通常情况下学习书法不需要什么都想学,那样什么都学不精,学不会,写不好。如果想成为书法家在精通一家的基础上,就要遍阅百家,写出自我。

为什么要专精一家,博阅百家呢?我们学习书法专精一家,无论如何做到专精,对我国的书法艺术的认识与理解毕竟是有其局限性的。学习一家书法在满足日常实用的基础上写出美观的具有一定艺术性的字问题是不大的,但如果说追求书法的艺术性和更深的书法文化内涵,显然是不够的。

无论学毛笔书法或硬笔书法的书法家都是一样的,不可能画地为牢,一辈子不闻不问不旁涉其它书体。起码要熟悉和了解书法的历史和演变历程,知其然有知其所以然。当然是知晓的越多越好。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掌握的书法技法和知识越多,自己的发挥余地越大,自由的境地越博大。




没有这个必要,能搞出名堂来一种就够学了




谢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是这样。

学习书法是一种普遍规范

我们知道,我们是中国人,要写中国字,所以,每一个人都要学习书法的。

学习书法,主要是以楷书为准,这是从唐代以来逐渐形成的汉字规范体系。所以,学习书法是每一个中国人都需要严肃认真的事情。

唐代以前,学习书法必须学习篆书,然后才是楷书行书。

但是,唐代以后虽然也学篆书,主要还是楷书,行书自己学。

而现代,我们是不学篆书的,直接先学楷书,行书也是基本自己学。

学好书法,可以堂堂正正的写中国字做中国人,这是我们起码的自豪感和起码的文化自信感,今天与古代是没有任何差别的。

所以,从古至今,每一个仁人志士,对学习书法是非常刻苦认真的。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名人,没有一个是书法很差的,这个说明,书法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灵魂。

所以,自古就有书如其人的书法,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学好规范书写汉字,是我们每一个人一个自我激励的一种内心呼唤。

书法是一种个性选择

虽然学习书法是普遍的汉字规范,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学好汉字的规范书写。但是,也有特别喜欢汉字的一些人,这些人,可能就是书法家了,所以,他们就会对书法特别有研究。

传说王羲之为了写好字,晚上睡觉前还在身上比划怎么写,有时还会在老婆身上比划着写字,结果,老婆很烦,就说,你要在自己身上写,在别人身上写什么字?

没想到就这么随便骂骂咧咧的一句话,居然启发了王羲之决定走自己的书法之路的决心,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光苦学别人字体,也不行,做后一定有自己的体。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创新之路,终于写出来王羲之自己的风格。

你看,古代一些人是不是特别刻苦学习书法呢?事实上,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像王羲之这样刻苦学习书法的。

无独有偶,启功先生最早是学习画画的。有一次他在画上写了一些字,结果,同学不满意他写的字,于是,刺激了启功写字的自尊心,他就自己发誓一定要写出漂亮的书法,给你看看。

于是,启功先生居然放弃了画画,去学书法了。你说,这是不是一种特殊选择呢!

要一般人,你不是看不上我写的字吗?比我差的人多了去,人家也画画题字,你不要拉倒!

书法是一种修炼和专业

学习书法,其实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中国的书法由于书写的演化,有丰富多彩的书法艺术世界,值得我们学习和欣赏。这就需要学习真草隶篆各种书法。

学习这么多,与生活的关系,其实是不大的。

比如,我们平常主要是楷书和行书,甚至行书写的更多。这是实用的需要,同时,写好书法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但是,书法你越学,就会越感觉需要碳素书法的真谛。实际就是真草隶篆各种字体之间的联系性和独立性。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习真草隶篆各种字体,确实很有必要。

如果你学的越深入,专业书法知识也就越丰富。

不要把专业书法和书法家画等号

我们说,谢谢书法碳素书法的发展渊源,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要成为一个书法家,必须有专精的特长。

不如,伊秉绶以隶书见长,吴昌硕以篆书见长,田英章以楷书见长,启功以行书见长,林散之以草书见长。

但是,他们都是精通真草隶篆的书法家。

对于学习书法,要不要真草隶篆都要学习,我个人的看法是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选择,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贪大求全,只要有真真实实的书法基本功就可以了。

当然,专业学习书法的朋友,应该真草隶篆都学习一下,但是,那也不能保证你四体皆善。

学习书法,具备良好的基本功,这个没有错,但是,要想在一种字体领域有一点点成绩都非常不容易,何况四体呢!

历史上善于写真草隶篆的书法家很多,但是,真草隶篆都很出名的书法家,几乎一个都没有。




一、需要全部吗?

有人问我,学习书法是不是必须把“篆隶行楷草”五种全部学完?做到熟练、精通的地步?

我认为就理论上来说,一个合格的书法是应该掌握所有的书体的,并且做到“五体皆善”,做到每一个书体都擅长。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会感觉这样行不通,因为根本就没有一个人,甚至在中国书法史上,也从来没有一个人敢自称是五种书体全部都到达了尽善尽美的地步。

二、“八体尽能”的欧阳询

唯一在历史上可以称得上“五体皆善”的书法家,就只有欧阳询一人。但是熟悉欧阳询书法的人都知道,这个“五体皆善”(甚至有人说他“八体尽能”)实际上也没有全部做到“皆善”、“尽能”。

我们就拿欧阳询的行草书举例子。欧阳询的行草书确实有一定水平。但是实在是称不上很好。后世对于他的行草书颇有批评之语,认为其行草书结构、笔法“过火”。

《卜商帖》、《张翰思鲈帖》是欧阳询行书的代表作,但是我们去看这两个帖就会发现,欧阳询行书写的不怎么样,而且在结构上相当失败,笔法上也是生硬,有很多楷书的笔法直接搬到行草书上来了,显得不伦不类的。

尤其是结构,在结构上欧阳询承袭了他楷书中宫紧收的特点,所以,行书本来是一种宽泛、潇洒自如的书体,在欧阳询笔下,就显得非常拘谨狭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欧阳询的行书虽然不能说是完全失败的,但是基本上他的行书水平是远远落后于他的楷书水平。

既然这样,为什么大家还会称赞他是一个“五体皆善”、“八体尽能”的书法家呢?

实际上,古人理解的“五体皆善”、“八体尽能”和我们认为的意义是有出入的。

三、“精”还是“通”

我们今天当形容一个人非常擅长做某事的时候,都会说他“精通”这件事。

我们今天喜欢把“精”和“通”放在一起谈。

但是实际上,在古代,“精”和“通”是两个概念,他们放在一起不是表达的一层意义,而是多层意义。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件事。

比如,古文中常常出现“妻子”这个词。它在现在意义很明显,就是指的夫妻双方的其中一方。

但是在古代汉语的语境下,“妻子”是两个单音节字构成的复合名词。

“妻”指的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妻子”。但是“子”还代指这夫妻双方共同养育的“子女”。

所以“妻子”这一个词在古文中出现的时候,是指妻子和孩子这两代人。

实际上,“精通”也是这样的词。要想理解它,就要把它拆开来看。

“精”和“通”实际上是对一个人所要掌握的技能不同水平的状态的描述。

实际上,对于古人而言,“精”显然是要高于“通”的。

如果要做一个简单、通俗化的理解,不妨将“精”理解为研究的深入、详细、透彻。而“通”仅仅是需要你去涉猎、了解即可,不会做太过深层次的要求。

所以,我们现在之所以会出现“需要把篆隶行楷草五种书体全部都学到精通吗?”这样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我们没有弄清这个概念。

五体当然都要学,但是学得深浅层次并不一致。

四、有重点的“精通”

根据前面我们的分析,“精通”在古代的意义上和现在意义并不一致。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古人所谓的“五体皆善”、“八体尽能”的说法,实际上并不在于强调他们做到了多么“精”的高度,而是说他们都做到了“通”。

通晓各种书体的法度,明白各种风格面目,涉猎广博之后,艺术境界才会大大拓宽。

对于欧阳询来说,他并不需要自己行书写的多么多好,他楷书已经写的这么成功了,行书和其他书体都是一种“锦上添花”罢了。

或者说其他书体的学习,也只能是为他的楷书服务,为他楷书的艺术创作拓宽眼界、胸襟而服务。

所以,有了广博的“通”,仍然是不行的、不够的,书法家需要在“通”的基础上,有一个做到“精”,做到极致才可以。

恰如后世评价颜真卿的书法,说他“楷不及行,行不及草,草不及〈稿〉”。颜真卿的楷书比不过他的行书,他的行书又比不过他的草书,他的草书又比不过《祭侄文稿》这一幅书法作品。

但是考察颜真卿学习书法的历史,他广涉诸体,篆籒之体融汇笔法于楷书行草之间,而楷书磅礴阳刚的厚实之气又让颜真卿的行草书法多了一层历史的厚重感。

因此,颜真卿的每一个书体都不是白学的,每一个笔法也都不是他凭空捏造的,而是他广涉学习的结果。

因此通过上述分析,我认为:学习书法,应该以广涉诸体书法为基础,深研少数几种就可以了,没必要求全。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