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你怎么看一个人品不好但是文笔优秀的人?

2024-01-04 14:13:27 条浏览

作品与人品问题,向来是读者争论的焦点问题。个人的看法是:读作品时,以作品带给我们的直接感受为主;与写作的人相交时,以与人相处时的感受即人品为主。

首先,你读了一部好作品,它可能带给你知识、快乐、感动、陪伴、反思等等有益的东西,这些就已经足够了。就像钱钟书说的,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如果执意去了解作品背后的人,无论他的人品好与不好,都会令你的感想不再纯粹,收获的快乐也难免掺入了杂质。

其次,作家的人品有时候也很难评判。白居易有诗曰: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对一个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是很不容易的,有时候作家的某些言行流传出来,但其中的说法不一定客观公正;而且人无完人,一个人在一方面的表现有问题,其他方面不一定没有优点。如果因为对一个人的看法而影响了阅读的质量,是否得不偿失呢?

最后,如果与人相交,则无论作品如何,人品是要着重考虑的一点。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果两个人不能诚心以待,没有精神上的共鸣,那么是相互理解和相处长久的,也失去了做朋友的意义。孔子说: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与正直的人、诚信的人、博闻广识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反过来说,与人品不好的人交朋友则有害无益。




人品不好,不要交往。人品不好能写出好文章吗?我怀疑!如果他有鬼才,只看他的文章就好了。像英国的培根,他的文章很好呀,人品很差。我只看他的文章就好了。




人品好不好实际上和文笔优不优秀没什么直接关系,人品好,文笔好自然是难得,文笔极好,人品极差的人却也是有的是。

一个人的才情和品德常常是不匹配的,才华横溢,声名狼藉的文人历史上有的是。只是这些人妙笔生花写出的文章都被后人“封杀”了,现代人很难看得到,让我们很多人都误认为古人“德艺双馨”,近代才开始“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其实是误解古人了,“其实坏人代代人,现代未必特别多”。

比如说,现在还跪在岳飞墓前的秦桧,秦桧的官位可不是花钱买的,也不是拍马屁拍出来的,他是正经的科举出身,政和五年,秦桧进士及第,中词学兼茂科,任太学学正。只有一甲进士,也就是状元,榜眼,探花才能被称为进士及第,也有人说,秦桧其实就是那一年的状元,不管怎么说,秦桧是当年全国考试的前三名是没错的了,同时秦桧还进入全国最高学府太学任职,因此,秦桧的才情文笔肯定是不错的,著有《北征纪实》。

除此之外,我们现在常用的宋体字也是秦桧发明的。如果不是因为秦桧的人品与名声,相信秦桧会成为一个举世皆知的大书法家,可能“宋体字”,也会以秦桧来命名。在处理公文中,秦桧发现来自全国各地的公文字体不一,很不规范,秦桧本人对徽宗的字甚有研究,因此在仿照徽宗“瘦金体”字体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种独特字体,工整划一,简便易学。他用自己创造的新体字誊写奏折引起了徽宗的注意,徽宗下令秦桧将其书写范本发往全国各地,作为官方字体推广。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一说明朝著名奸臣严嵩。严嵩是明朝的权臣,深得嘉靖皇帝信任,据史料记载,他善于敛财甚至让自己的儿子当助手,父子二人被人们称为“大丞相和小丞相”,对于家里的财富,他的儿子这样说“朝廷没我富”。

严嵩起初是因为给嘉靖皇帝写青词而逐渐受到皇帝重视的。青词又称绿章,是道教举行斋醮时献给上天的奏章祝文,要求形式工整和文字华丽,青词极其难写,但是严嵩写青词往往片刻即成,而且总能切中嘉靖皇帝的心意。下面是小编在网上找到的出自严嵩手里的青词文章,不说别的,字能认齐的的同学可以举手表扬自己一下。

帝圜丘兮垂,宝露之穰穰。何先后之一揆,兮信感通之不爽也。歌曰:”倬彼景云龙之翔兮,荧荧煌煌烂天章兮。天心宠嘉,圣孝备兮,圣德广运望如云兮,临照四方光八表兮,于万斯年旦复旦兮。--出自严嵩《钤山堂集》

更鲜为人知的是严嵩的书法水平相当高,杭州西子湖畔岳飞墓旁边的“满江红”就是严嵩的作品,清朝顺天府乡试贡院的大殿上“至公堂”三个字也是严嵩当年的题字,乾隆皇帝曾经想把它换掉,但却没有一位大臣的书法能比得上严嵩,最终只能作罢。

文笔好坏本身就与人品无关,看一个的人品,还是要看这个人的做事为人如何。特别是现代,行文主张实用,落笔务求通俗,早就不是“文章千古事,妙手偶得之”的年代了。

自从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文坛的文风就开始转向了,白话文逐渐大行其道了。到了现代更是推崇流畅轻松的写作风格,即使在某些机关存在的“新八股文”,和真正的八股文比较起来,真算得上是小巫见大巫了。

说道这里,小编无意之间看到一条有关郭沫若先生趣闻,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郭老先生的才华无需介绍,自然是很难得的,但是无论在公众视野,还是在私人生活领域,郭沫若道貌岸然之性,劣迹昭彰之行早已为人所不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万马齐喑,民不聊生,波谲云诡的政治风云却让郭沫若如鱼得水。彼时,他出神入化、风生云起的表演惊世骇俗。他的种种劣迹,早已昭然若揭。

林语堂评价“郭沫若集天下肉麻之大成”倒也贴切。有人认为将苏雪林送给鲁迅的“玷辱士林之衣冠败类,二十四史儒林传所无之奸恶小人”转赠郭沫若似乎更恰如其分。




可以说,胡兰成就是这样的人。

长期以来,许多读者对于胡兰成的了解,停留在两个方面。一是胡兰成曾是汪精卫伪政府的笔杆子,无气节的汉奸。另一方面,他是拥有八个女人的痴情,自己却是用情不专的无品文人。

被打上了这样标签的人,他的作品自然也很难被接受。

但是,只要你读过他的文章,你就不由得被他的才华所吸引。

我看过他的第一本书就是“今生今世”。如今这本书都被我翻烂了,真的是厕上、枕边、餐桌旁,一字一句都细细琢磨过。他用清艳婉转的笔触,缓缓回忆自己漫长的一生,从故乡嵊县的记忆开始,那是一个桃花烂漫的江南小镇,有青青陌上桑,有热闹的戏文,有过年时节的繁花似锦,有旧时婚嫁的绵绵情意,然而一旦离开,终其一生,游子再未返乡,“我不但对于故乡是荡子,对于岁月亦是荡子。”读他的文章真的挺过瘾,文中典故佳话,戏曲俚词,佛经禅理融会贯通。思维灵动,天马行空的直觉与顿悟,随处可见。

怪不得文学界曾经这样高度评论:从林语堂、梁实秋、钱钟书直到余秋雨,才子散文,胡兰成堪称翘楚,其人可废,其文却不可因人而废。这本书,当年有人向余光中推荐,说是“慧美双修”,贾平凹读罢,也着实称赞了一回。卜少夫有对胡氏文章的看法,他认为“都说张爱玲才气高,其实胡兰成才气更高”。江弱水读完后,也差不多同意了胡兰成为中国散文别开生面的说法。

读完,<今生今世》,你甚至要原谅他的用情不专了。胡兰成之于女人,就如同贾宝玉之于女人一样。一样的懂得,一样的爱惜,一样的成为女人命中的魔星。他与张爱玲,是于千万人当中相遇并且性命相知的,所以才令张爱玲在梦中喊出“兰成”二字。好多人都说张爱玲爱他不值,我倒觉得,人世的事,百年亦何短,寸阴亦何长?你侬我侬,不过一个情字,而知最难得。除了胡兰成,不会有第二个人会说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

但是,你读着读着又会怀疑,他究竟有没有真感情。仿佛哪一个女人他都爱,可离开时又那么理直气壮。他的那一套是非观让你不能认可,可又不知道从何反驳。胡兰成的招毁受谤,老实说,多半是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在《今生今世》里,再不堪的事,他都一五一十的,写得详详细细,读者一读,不由得憎恶起来。于此,胡兰成当然明白,但他却毫不在意。

晚年的胡兰成,他的理想并不仅仅是当一个文学家,“建立起新的学术体系才是他的追求。”所以上世纪70年代胡兰成到台湾文化大学任教授,讲的课便是《华学、科学与哲学》,也是在那一段时间,先后写成了《中国文学史话》与《禅是一枝花》等著作

胡兰成一生乖舛,毁谤无尽,死后至今,仍是一身骂名。当真如弘一法师所说:悲欣交集。悲的是他为何是如此模样在世为人,欣的是居然有这般文字传世。胡兰成文笔轻灵圆润,用字遣词别具韵味,形容词下得尤为脱俗。然而,国破山河残,他却为五斗米折腰,在汪精卫那里任伪职,做汉奸,丧失了中国人的气节,真的是“其人可废,其文不可废。”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