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7 09:21:26 条浏览
旧诗语感,首推文言。
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中国文化的无尽妙趣,向来凭借感悟,而从来鄙夷说教——为何“孔子学院”海外受挫?为何”唐诗宋词”国内遭冷?恰正表明“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之美好意蕴,已经断流失传。
敬请网友远离“中国诗词大会”,但凡嚼舌“背景”而轻忽文言、瞎扯“意境”而无视情性,无一不是充数之滥竽。
写作背景太重要了,你读古体詩词,如果不了解写作背景,有点等于隔靴搔痒,对詩作的理解便处于表面现象。必须通过介绍、探讨、深入作者的年代,他的经历、当时社会现象,和作者要表述的意图综合分析詩作,才能很好的理解整詩。再翔细剖析作者的施展手段,怎样把绝佳的艺术魅力推送到读者心灵深处。鄙人知道,譬如,李商隐的锦瑟詩,至今没有一个正解。对背景了解还没有得到深入明析的结果。可就是此类詩作,千古人们还在求索不断。为什么?旷世奇才,旷世佳作啊!今天,老干体横行,学究体占据制高点,什么梨花体、下半身、尿尿体、尿屁屎等等,大行其道,又有人为他她们摇旗呐喊,鄙人深感愤慨,然而更是无可奈何!叹息之余,贴几首诗作吧,为此文作结。如下:
晨嚼
晨嚼爆米花,忽笑露豁牙;
梦里约陶潜,贪杯老杜家。
爱谢眺《游东田》诗成绝句鱼戏新荷花叶动,红霞托日乱峰垂;
柳围湖水连天碧,
纵棹惊得白鹭飞。
-
新韵,录之拙作《孙土焱詩词散集》。
京东、当当网店有销售。
最新推出詩集《华翰雕龙》是前不愧古后不愧今人的上乘精品力作。书在京东、甲虎、当当网店、全国部分新华实体书店等均有销售。二书名输入百度即可找到。
谢邀!
诗句“鱼跃练川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和“群鸡正乱叫。”哪首是好诗,哪首是坏诗?
也许不少人会认为前一句是好诗。因为,“鱼跃练川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说有一条鱼跳出来横过像白绸一样的水面,如同一根玉尺抛在白绸子上;黄莺穿过像丝线一样的柳条,就像一枚金梭在丝线中穿织。写得多么形象、漂亮,对仗多么工整。而“群鸡正乱叫”,大家一定说不好。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但评价诗的好坏,是不以外表是否美丽为标准的,应是“知人论事”,要看诗歌是否传达了一种兴发感动的作用,只有兴发感动的生命才是好诗。所以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是非常必要的,它能让你更快、更准确的理解这种兴发感动!
前者是晚唐一位诗人的诗句,外表很美,但只有文字和技巧,而缺乏诗歌应有的生命。这两句写的只是眼睛所看到的形象,没有内心的感动。“群鸡正乱叫”是杜甫的句子,是他经历了“安史之乱”,经历了不知家人生死存亡的长期隔绝和分离,回到自己家中写成的。它虽然不美丽,却是一种朴实真切的叙写,有一份深厚的亲切而热烈的感情。
了解诗词一定它的写作知识,才能更好区别好诗和坏诗,有无感发的生命,有无把这感发的生命传达出来,使读者也感受到你的感动。
欣赏古诗词,写作背景其实真的没那么重要。
举个例子: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这首词就是写爱情的,但实际上这是一首“含意深刻”的政治讽喻诗。
为什么是这样呢?这就要从作者的写作背景来看了,这首词写于辛弃疾刚从北方奔南宋之时,当时,南宋强敌压境,国势日衰,然而南宋朝廷从上到下,好吃好玩着,不思进取。一心想收复失地的辛弃疾得不到重用,这首词写的就是词人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词中借寻找情人来借代寻找政治知音。
并不是政治讽喻诗不好,但是一道清甜可口的菜,突然加进麻辣,变成了四川火锅一样的麻辣味,反差之大,让人难以品味。
这里就反应出了一个问题,欣赏古诗词时,写作背景真的决定了诗歌的意义吗?
关于“背景分析”
背景分析通常有两种,一是从整个背景分析,如时代、思想、地域、民族、阶级等。我们经常把唐诗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这说是时代的背景分析。但是这种分析通常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的诠释,这种分析方法往往会泯灭诗人或诗歌的个性特征。
二是精细的背景分析,比如诗人的人生境遇,创作诗歌时的具体情境。
显然,“背景对于诗歌意义的阐释是必要的,尤其是精细而准确的背景”,但它并不是一把万能钥匙。
第一,诗歌的写作背景全部考评清楚,很难
精细准确的写作背景虽然对理解诗歌的意义很有帮助,但是古代有很多诗人生平记载不详,诗歌写作的时间跟地点更是难以考证。
第二,精细的背景也不能限定诗歌的意义。
第三,即使背景批评准确,也常常破坏诗歌本来要给人带来的艺术美感享受。
就算是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确实有所隐喻,但一想到词中苦苦寻觅的情人竟是指政治知音,原词中那中悱恻动人的爱情感受顿时被破坏殆尽。
其实欣赏诗歌时,背景分析只是我们理解诗义时辅助的工具之一,而且有背景分析有着诸多局限,古诗词本就是作者本人写来自己欣赏的居多。欣赏古诗词最重要的是,我们觉得它美,读起来很有韵味就行了,要不然一看背景,好好的一首爱情词变成了政治讽喻,诗歌的艺术美感就完全被破坏了。
对此你这么看呢?
感谢你的阅读。
我今年76,平日受风寒易感冒,一次游植物园回家遇小雨,有感而发写词一首。
如梦令
红藕花残叶皱,蛙鸣蝉噪烟柳。
曰暮踏归途,晚风霏雨凉透。
老矣,老矣,惟恐湿寒消瘦。
我以为写作背景对作品很重要,有感触才能敘真情,注入情感才能出好作品。而不是骄柔做作,无病呻吟给人不踏实的感觉。
写诗的确不能空喊口号,要有背景描写。请看老夫所写,排律,桃花。
有诗为证:
楚汉芸生然祸降,川江冠病仍伤今。
窗隔路断裙衩渡,燕阻关封武警临。
黛玉写诗哀慧月,桃花解语叹聪心。
频咳带血花遗野,喘满随痰口丧音。
半夏茯苓医肺患,黃芪败酱草方行。
乾坤朗朗人花亮,社稷清清日月明!
注:诗中草药能治肺炎,林黛玉咳血,也是肺炎,甚至肺痈。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传统里的精华,对古诗文的鉴赏本身也是一种文学修为。传统文学体裁中的诗话、词话、文论,便是针对具体作品的鉴赏与评判,往往无意中三言两语,就能说出了精辟的见解,益人神智。
由于传统的断裂和西方话语的冲击,今天的我们,有很多人失去了欣赏古诗词的能力。这时,优秀的鉴赏文章,便是一位指路的良师、伴读的益友。鉴赏诗词,主要包括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方法。只有真正了解了古诗词的创作背景,掌握了诗人的性格特点,理解了诗词的意象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中所抒发的感情,并进而理解诗词的主题。此外,鉴赏要注意从炼字、炼意出发,抓“诗眼”和“词眼”。在《孟子·万章下》知人论世中:“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是我国古代诗歌欣赏、评论以至于研究的一种传统的方法,后来又拓展到了整个文学范围之内,而且至今仍为评论界和学术界广泛使用。“知人论世”要求读者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时,必须将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知人”是指要对作者有一定了解,例如作者经历、身世、思想情绪、写作动机等等。而“论世”指的是要鉴赏一首诗,首先必须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一定了解。因为上述这些因素都会对作品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容造成一定影响。
所以说,一切人类的创作都是时代的产物,在繁华盛世,诗人的情感大多是积极昂扬,抒发诗人内心的愉悦情感,但倘若是在兵荒马乱的乱世,这个时候的作品,就会体现出诗人的情感大多对苦难的现状有一种悲哀。我们欣赏古诗词的时候,一定不要忽略了诗文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定是非常重要的!我举的例子仍然是毛泽东的词,五四年,毛泽东在北戴河,风浪中游泳后,看着大海,浮想联翩,由曹操收服天下,联想到定国之战的托美援朝,在缅怀革命先烈后发出了感慨一一换了人间,留下了壮丽诗篇。时代的背景,正是新中国成立后,抗美援朝基本取胜之际,足见背景的立国之战与诗词的困果关系!
我认为非常重要。
欣赏诗词,到底是欣赏什么?是遣词造句?还是寻章摘句?是典故旧事的卖弄?还是无病呻吟的长吁短叹?我认为都不是。应该是通过文字符号体会作者的情、感、志。
《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诗词不仅是字词句,更多的是情感情怀情志。不知作者写作背景,又如何了解其情其怀其志?经典诗词之所以传诵千年,就是因为作者通过字符把自己的情、感、志,准确充分的表达出来。即便过了千万年,我们也能通过文字穿越时空与作者心灵相通,产生共鸣,引发审美的愉悦。
崔颢“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白“长安不见使人愁”,如果不知两人的宦途崎岖,你能知道他们在愁啥?是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辛稼轩“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不了解他一生铁马金戈,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怎么能体会这旷达中的颓废?李重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若不知道他的经历,怎么体会国破家亡的苦痛心境?《红楼梦》里的诗词大多是繁花锦簇里夹雪含冰,不了解曹雪芹的身世,会不会以为是作者一味的愤世嫉俗?
好的诗词,诗即是人。欣赏诗词,不了解写作背景,终是镜花水月,难及其里。
当然重要。
搞清楚写作背景是做出诗词赏析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我们为什么读不懂古诗?
无非以下几点:
一,不懂文言文。二,不懂诗家语。三,不清楚时代文化。四,不了解作者个人技巧和情怀。
前两点我们是可以通过学习规则来提高,而后两点总结起来就是写作背景。
打个比方,前两点是二十六个字母,后两点是单词、句子以及对应的意思。
也就是说如果搞不清写作背景,就好像幼儿园生拿到英文书——字母都认得,连起来就一眼黑。
诗词都看不懂,谈什么意境,谈什么赏析?
诗人都是写自己的时代,无论咏史、怀古,其实都是写当代、写自己。所以每一篇作品必然带有时代特点。
一个时代离我们越远,我们越是难以想象。
古代的文化、习惯、风俗对于我们来说,如果过于陌生就难以理解。特别是诗人们在创作中尤其喜欢用典,这就涉及到诗人之前的时代的文化内容,如果不懂得典故的出处,那就像学英文字母都认识,单词却搞不清的状况。
文化上的储备没有捷径。只有通过大量学习和积累来增加自己的见识,并通过前人注解诗词难点来了解。
诗以言志,诗人写诗,总是从自身角度出发,抒发自己情感的。
创作者总会把个性化、个人化的东西夹杂在作品里,任何人都摆脱不了这种“有我之境”。所以如果对诗人性格不了解,对诗人生活经历不了解,有可能也无法对他在某个时间,某个情景下写出的作品做出正确的解读。
如果我们想真正做到赏析好古诗词,除了自身在诗词规则上的学习,对诗词创作的大时代背景和个人情怀背景都必须有适当的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尽快地穿越时空建立起和诗词作者的感情联系,体会到他当时的创作热情和态度,真正在感情通道中人与诗人共鸣,心领神会、灵犀一点。
当然,所有文学作品在问世后就基本脱离作者而独立存在,诗词也一样。但是这种脱离只是与诗人的未来脱离,并不能与他书写的当时状态脱离。
后世的人,也就是我们会在读诗的过程中会赋予他们新的内容、新的感情,让那些好的作品不断流传、不断延续。好的作品自有其跨越千年的生命力,其中不同人对他的不同理解也是这种生命力的来源之一。
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深刻理解原作上来说的,我们可以在诗人的原本意境上进行扩充,超越。但是绝不能自行强解、错解,这是会被笑话的。
所以,了解背景,了解诗人,了解作品还是第一位的。
欣赏古诗词,写作背景真的很重要。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喜欢请点关注,谢谢。
很明确地讲,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很重要,它也许会颠覆我们之前对于一首诗歌的认知。
我举两个例子就更好理解一点。
01
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这首词乍一看,感觉是写乡村生活的,一派祥和景象,五口之间的温馨场面。结合着题目一看,“村居”嘛,于是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并且很多老师上课也是这么教的。
但是辛弃疾正处于备受排挤而赋闲在家,怎么会安于乡村生活呢?难道真的是“廉颇老矣”了吗?
恰恰这首词的下半阙和几首乐府诗很相近,比如:
大妇织罗绮,中妇织流黄。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大子二千石,中子孝廉郎。小子无官职,衣冠仕洛阳。这样就能明白,其实辛弃疾表达的是壮志难酬的愤懑,颠覆了之前的认知。
02
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看到这首诗,如果从文意上来考量,孟浩然是在说自己被皇帝疏远了,所以心灰意冷了,想隐居山林。
但是,知道这个故事的人就会明白,孟浩然正是因为这首诗才被皇帝疏远的。
据《新唐书》记载,王维有一次私自邀请了孟浩然到自己的办公署,恰巧赶上玄宗来视察。孟浩然就躲在了床底下。结果王维把事情告诉了玄宗,向他推荐孟浩然。玄宗见到他以后,让他展示一下自己的诗作。孟浩然读了一些自己的诗歌,到了这句“不才明主弃”时,玄宗不太高兴,认为这是对自己的污蔑。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于是孟浩然就被放还了。
论诗要讲求八个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古人作诗,涉及到朝廷君王,很多时候都不会把话说得很直接,都是在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诉求。
所以,不知创作背景,有时候会对诗歌的理解产生完全错误的认知。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诗大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的职能就是抒情。而人的情感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了解写作背景就是准确把握诗歌情感的一把钥匙,是欣赏诗歌最基础的工作,所谓“知人论世”即指此。
关于这个问题,葛兆光先生《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第一章《背景与意义——中国古典诗歌研究中一个传统方法的反省》有深入探讨,小楼将读书笔记摘录于下。
在传统的诗歌批评中,“‘背景’成了一个既定思路,几乎每一个批评家都对它司空见惯,在评论诗歌时毫不犹豫地信手拈用,但很少有人对它似乎天经地义的权力提出质疑,问问它凭什么充当理解诗歌意义的基础。”
一、“背景分析”真的是一把万能钥匙吗?
背景分析通常有两种,一是宏大的背景分析,如时代、思想、地域、民族、阶级等。我们经常把唐诗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这说是时代的背景分析。但是这种分析通常只是给诗歌加上大而无当的诠释前提,当它直接参与诗人或诗歌的诠释时,它那种大而无当常常会泯灭诗人或诗歌的个性特征。
二是精细的背景分析,比如诗人的人生境遇,创作诗歌时的具体情境。
显然,“背景对于诗歌意义的阐释是必要的,尤其是精细而准确的背景”,但它并不是一把万能钥匙。
二、背景批评的难题与困境
首先,诗歌的写作背景并不都能考评清楚。
精细而准确的写作背景虽然对理解诗歌的意义很帮助,但古代有很多诗人生平记载不详,诗歌写作的时间跟地点更是难以考证。
其次,精细的背景也不能限定诗歌的意义。
“背景是批评家视野里重构的历史,是按照批评家的理解分析对一系列事件材料的排列组合与解释,但它并不是真实的历史本身,属于历史的那些事件早已逝去,属于历史的诗人也早已死亡,时间带走了他们复杂的精神和微妙的心灵,留给批评家的只有诗歌本文和相关的一系列‘历史叙述’。”
“把诗人复杂的写作心理简化为背景到意义的机械过程,把诗广泛的表现领域缩小为政治或时事的专门栏目,这是对诗人与诗歌’充分的理解与尊重’还是画地为牢对他们的贬抑?”
就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我们能大致确定写首词的写作时间跟地点,也知道此时辛弃疾抑郁不得志的心情,但辛弃疾这一时期就只能写表达他抑郁不得志心情的诗词吗?他就不能写写风花雪月的爱情吗?这首词与他的政治抱负的关系牵强至极,相反,词中爱情的细节与感受却无比清晰。
“诗人正属于最复杂多变的那一类心灵,诗歌正拥有最微妙难测的那一类情感,把‘背景’之因与‘意义’之果硬叠合在一起难免犯刻舟求剑的错误。”
再次,即使背景批评准确,也常常破坏诗歌本来要给人带来的艺术美感享受。
“诗歌本来是要给人们以艺术美感享受的,而这种精确到有些残酷的背景批评却常常破坏这种乐趣。”就算是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确实有所隐喻,但一想到词中苦苦寻觅的情人竟是指政治知音,原词中那中悱恻动人的爱情感受顿时被破坏殆尽。
三、批评的传统:以历史的背景曲解诗歌的意义
在中国的古典诗词里,许多词语确实有特定的政治隐喻,比如,从屈原开始,就常用香草来隐喻诗人高洁的品格,用美人来隐喻诗人的理想或君王,张九龄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就是运用了这样的隐喻,古诗词中还常用夫妻男女关系来隐喻君臣关系,因为存在这些诗歌词语的习惯性联想,当诗人一使用到这些词语时,批评者往往忽视了它们的本义,把它们一概视为“背景”的讽喻。
比如韦应物的《滁洲西涧》: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在小楼看来,这就是一首写大自然变化之美的诗,但宋人谢枋得说:”幽草、黄鹂比君子在野,小人在位。”再看看此时韦应物在当一个滁洲刺史的小官,正是不得其位,不得其用,于是附会一下,这首诗又变成了一首政治讽喻诗了。
清人沈德潜说:“此辈难以言诗。”说得解气。
四、诗歌是自给自足的文学文本还是依赖背景支撑的历史文本?
1、诗歌本身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文本。
诗歌文本“是由诗歌的特殊语言构成的传情达意的艺术品,尽管语言的‘指涉性’使文本‘像许多引文的镶嵌品,任何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但背景历史却只‘其他文本’之一,相当多的诗歌并不需要背景的支撑为靠山就可以拥有完足的意义,特别是那些历久弥新、传诵不绝的抒情诗歌,它并不是传达某一历史事件,某一时代风尚,而只是传递一种人类共有的情感,像自由,像生存,像自然,像爱情等等,一旦背景羼入,它共通的情感被个人的情感所替代,反而破坏了意义理解的可能。“
2、诗歌合作虽然受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所影响,但这种影响经过诗人个人特质的扭曲,并受到具体创作时极微妙的心境变形,才在文本中留下极其含糊的“印迹”。
“把‘背景’看成是一种必然性规定性的‘势力’或‘靠山’,至少犯了两种毛病,一是把复杂的诗歌活动简化为一种‘刺激-反应’模式,仿佛把活生生的诗人当成牵线木偶,把一出灵动万变的人生大舞台看成了死样呆气的牵线傀儡戏;二是把文学降格为历史学的附庸而根本忽略了文学的个性存在,只有历史赋予的意义,而没有语言技巧与审美经验赋予的意义。”
3、背景只是诗歌意义的诠释手段之一,并不能决定诗歌的意义。
小楼总结
小楼非常喜欢辛弃疾写爱情的一首词《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小楼在读这首词时,一直把它当成一首经典的爱情词来欣赏,不过,有分析认为,这首词写于辛弃疾刚从北方奔南宋之时,当时,南宋强敌压境,国势日衰,然而南宋统治者却偏安江左,沉迷享乐,不思进取,意思收复失地的辛弃疾不得重用,这首词写的就是词人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词中寻找情人也变成了词人寻找政治知音。
于是,一首动人的爱情词就变成了“含意深刻”的政治讽喻诗。
并不是政治讽喻诗不好,但是一道清甜可口的菜式突然加进麻辣,变成了四川火锅,口味反差之大,让人难以品味。
所以,欣赏诗歌时,背景分析只是我们理解诗义时辅助的工具之一,而且有背景分析有着诸多局限,诗歌本身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文本,欣赏诗最重要的感受诗歌带来的美学享受,我们不能用背景分析来限定诗歌的意义,从而破坏诗歌的艺术美感。
可以肯定地说,了解写作背景是理解欣赏古诗词的基础。
首先,我们来看一首唐代朱庆馀写的《近试上张籍水部/近试上张水部/闺意献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的意思是: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打扮好了轻轻问郎君一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
如果不了解写作背景,我们会误以为这诗是一个女子写的,以为是表现夫妻恩爱的,其实,这样认为就大错特错了。
朱庆馀是男人。他写这首诗的用意根本不是要表现夫妻甜蜜的新婚生活。那么,一个大男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那就要了解写作背景了。
宝历(唐敬宗年号,825年—827年)年间,朱庆馀要参加进士考试。那时时兴“行卷”,就是参加考试的士子在考试前,可以把自己的诗篇呈给名人看。朱庆馀曾得到张籍的赏识,而张籍又乐于荐拔后辈。朱庆馀怕自己的作品不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写诗呈给张籍。
诗中,他把自己比作新妇,把张籍比作新郎,而主考官则成了公婆。借问新媳妇的打扮是否能讨得公婆的欢心,实际上是在问自己的文章是否能得到主考官的赏识。
如果不知道写作背景,对诗意的理解就会大相径庭。
我们再来看李商隐的《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首诗的意思是:傍晚时分,我心情抑郁,驾车登临旧时的乐游原。夕阳下的风景无限美好,只可惜时光临近黄昏。
如果不了解写作背景,我们会认为此诗是写作者由于心情苦闷,登乐游原消愁,抒发对美好晚景的留恋之情。
但是,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是:诗人身处晚唐衰世,郁郁不得志,面对古原夕照,想想自己一生理想难以实现,国运将尽,忧虑揪心。这种哀伤和叹惋一是为自己,二是为国运。在哀伤与叹惋中,作者仍不失对生活和美的执著追求。
总之,诗言志,诗为心声。中国的古诗词内容广泛:历史题材、田园风光、边塞风情、闺阁怨情、愤懑抒发等等。如果不了解写作背景,真的无法领略古诗词的绚丽多姿
像这样的诗词还有很多,所以,如果我们要想更好地理解欣赏古代词,就要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
写作背景对于现代人理解古诗词非常重要。
写作背景从大的方面来说,整个时代的流行元素,和时代价值特征,比如汉代的匈奴和亲、唐代以胖为美,宋代主要依靠文官治理天下,明代酷吏人皮反腐、清代满汉蒙文化交融、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等等,从小的方面来说,作者的家庭出身,个人经历,性格、兴趣爱好等等。古诗词离我们年代比较远,要理解作者的真实意思,就需要详细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和本人经历。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咋一看,者家伙是不死疯了,等个楼台,好像楼台是你们家的,不允许外人登,然后又那么的悲伤,好像整个世界欠他似的。在盛唐繁荣开放大好形势下,结合陈子昂的经历,由于屡次谏言,不被采纳,遭贬谪,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无聊悲伤情感无以言表。
李清照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她作为婉约派的代表词人,词风清新温柔著称,她为何会突然改变词风,写出如此杀伤力的霸气词句呢?原来此时作者被二婚渣男骗财骗色,受了三年牢狱之灾,加上宋朝内部政治斗争,金人入侵,,南宋统治者也只顾逃命,百姓生灵涂炭,大好河山落入金人之手。看到这种惨象,与往日幸福时光相比,国难家恨交织在一起,自己逃亡来到江边,她想起了项羽当初不过江东,借古讽今。为生命呐喊、抗争,忠诚爱国,凛然不惧苍天的安排,让鬼神畏惧,浩然正气跃然而起。
《红楼梦》中的一些诗词和内容比较难懂,我们需要了解创作的康熙、雍正、乾隆时代政治事件背景,一次曹雪芹作者家族的经历和在整个事件中的一系列曲折经历,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本意。
大家好,我是文旅心通,拥有两年文化创作问答经验,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大家有那些好的看法,欢迎大家留言讨论,赞同的话给我点赞、转发,热切希望您关注我的号文旅心通。(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