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2 12:32:28 条浏览
宝宝现在还没有物品所有权的观念,他不觉得这是别人的东西,我不能拿,所以只要孩子喜欢,他自然就想拿走,这是它的天性使然,绝不是孩子不好。
家长可以适当的教育,告诉孩子什么是自己的东西,自己有权做处理,什么是别人的东西,如果你喜欢你可以借来玩,但不问就拿是不对的,孩子的学习能力很强,家长不要觉得孩子听不懂话,只要家长有耐心,和孩子说几次孩子就可以记住了。
只要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态度是正确的,是不会有熊孩子出现的。
要分析宝宝的综合行为,宝宝是只在幼儿园拿其他小朋友的东西还是在亲戚朋友家也会做类似的举动?宝宝把东西拿回来之后又有什么举动?
如果宝宝不只是在幼儿园有拿别人的东西,那么可能是由于宝宝边界感不够,不认为那是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觉得只要自己喜欢的,都可以拿走。那么这种情况建议爸爸妈妈多培养边界感,把“你的”、“我的”给宝宝解释清楚,在家里用东西的时候也区分好是谁的;
如果宝宝只是在幼儿园拿东西,那么宝宝可能是在建立自己的社会地位,希望别人都按照他的意图来。这种情况建议在家的时候,家里的大人不要一位地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让孩子形成“我就是老大,大家都要听我的”的这种思想。
宝宝把东西拿回家,如果爱不释手一直玩,那可能孩子确实十分喜欢这个东西,但是之前在商店看到这种东西的时候要求大人买但是大人没有买,或者是不敢向大人提出要求要买这个东西。这是属于大人和孩子的日常交流大少,可以多和孩子聊聊天。
如果拿回来之后就没有兴趣了,那可能就是满足自己一时的占有欲,同时想让别的小朋友承认他的地位。这时我们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将别人的东西归还,同时给小朋友道歉,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硬逼着孩子去道歉,只需要自己给孩子做好榜样就行了,强行逼孩子会适得其反的。
5岁多的孩子爱拿别人的东西,怎么办?
这个问题相信只要是自己带娃的宝妈们都碰到过,只是孩子估计是在1岁半到两岁半左右的年龄!大部分的孩子经过大人的教导,都明白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什么可以要,什么不可以拿!
我老公妹妹家的孩子,从小因为妈妈总是上班,东家放一天,西家放一天。这样孩子长大了比较敏感,他妈妈可能觉得亏欠他,所以一般在外面乖乖的,我小姑子都是不管的。所以这孩子就没什么规矩,到亲戚家,只要他妈妈在的时候,他想要的东西都是直接拿回去,我小姑子可能也觉得是亲戚,没什么大不了的。每次我姑娘一见这娃来了,都把自己喜欢的东西藏起来
孩子有这样的情况大部分是大人纵容的,或许你家的孩子是和爷爷奶奶长大的,所以才会这样,只是妈妈既然知道了就要下使劲给纠正过来,并且要和孩子爸爸一起配合!毕竟孩子小,如果爸爸妈妈都说错了,他大概也知道那是不对的,多纠正几次就好了。毕竟孩子小,可塑性也强!
小朋友拿别人东西首先要搞懂他是为什么去拿别人的东西,是占有欲太强还是平时自己的愿望很难得到满足,我是通过给孩子讲故事(伊索寓言里的偷东西的小孩与他母亲)的方式告诉她那别人的东西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同时也告诉她为什么她犯错了我会批评她,批评她不是因为不爱她,是不愿意她犯更严重的错误,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
儿童心理学研究分析,孩子偷拿别人的东西有两种心理因素引起:一是孩子有一种强烈的占有欲望,他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充满好奇心,而且很想马上获得。在这种私有欲的引领下,他便悄悄将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另一原因是孩子有一种异乎成人的冒险心理,他们心想,我拿了别人的东西,只有自己知道,别人却不知道,这是多刺激和神秘呀。可见,孩子刚开始偷拿别人的东西,主要是在外界诱因的驱使下,通过自身的心理活动而形成的。如果家长不给予正确的引导,就会逐渐演变成偷窃行为。因此,家长在发现孩子有顺手牵羊的行为时,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帮助孩子塑造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1、帮助孩子形成所有权概念年幼的孩子活动范围只限于家庭,从记事起他就发现,爸爸妈妈可以随便拿他的东西,孩子也可以拿大人们的东西。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增长,他开始上幼儿园了,接触的人和事越来越多,看到别的小朋友玩具很好看或很好玩时,就想拿过来玩一玩,甚至塞进书包带回家玩,把玩具占为己有。这是由于2岁左右的孩子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头脑中有了我的、我自己的的概念,但对你的、他的概念又比较模糊,所以,对一切他们有兴趣的东西,都认为是自己的。当孩子缺乏物品所有权概念时,就要积极帮助形成物品所有权概念。即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属于自己的可以自由支配,他人的东西要征得别人的同意才能使用。在家中也要建立这种所有权的意识。将孩子的东西与成人的东西区分开,孩子在需要使用家长的东西时,必须征求家长的同意。家长也要在使用孩子的物品时,征求孩子的意见。孩子的衣柜和玩具要和家长的分开。还可经常提出这东西是谁的?等问题来帮助孩子形成所有权的概念。2、对孩子的需要应适度满足现在的家庭对孩子的需要往往满足过度,容易造成孩子一种思维习惯:我想要就能有,我想要就得有。孩子的需要如果不能满足,就会出现强占或私拿,这是孩子思维的一个误区。因此在满足孩子的需求时,不能一味地全部满足,有些要求可以让孩子通过努力去实现。相反,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于严格,不允许孩子随意获得他并不太需要的东西,这本来是正常的。但如果家长既不给他提供,又不作解释,就会使孩子感到失望。很可能导致他产生把别人的东西拿过来作为己有的不良行为,说起来,这实在还是一种对家教过严的报复行为。3、让孩子乐于与家长交流了解孩子内心的真正想法对于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很重要。对待孩子出现的问题要保持一种冷静的态度,让孩子乐于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你是不是也想要以只像明明那样的笔呀?你可以用你的零花钱买一个。孩子每天回到家,都要与他聊聊在幼儿园或在学校发生的有趣的事,让孩子养成与家长说心事的习惯。4、让孩子把玩具还回去家长若发现孩子拿别人的东西,千万不要打骂、鄙视孩子,应告诉孩子这样的行为不可取,让孩子学会接受错误,勇于承担后果。如要求孩子把玩具还回去,也可陪着孩子物归原主,让孩子给对方道歉,甚至送给对方一个小礼物。让孩子意识到知错就改、补偿对方的重要性。但切忌小题大做,把拿上升到偷的高度,甚至威胁惩罚孩子。相反,家长可以借此培养孩子的同情心,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使小朋友难过,并鼓励孩子角色易位,体会自己喜爱的东西遗失会是什么滋味。另外,对于孩子拾金不昧、帮助他人等行为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奖励,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5、要强调伤害到了幼稚园阶段,大多数五岁左右的孩子明白拿别人东西不对。即便如此,孩子有时会对锺爱的东西不由自主。若家长发现孩子有顺手拿来的行为,要反复强调拿别人东西的行为不会被容忍。该年龄段的孩子特别重视友情,因此家长可以告诉孩子拿别人的东西会伤害彼此友谊,让孩子考虑自己的行为对朋友和老师造成的伤害。6、要维护孩子的自尊有的家长发现孩子犯了错,总爱摆起一副老子教儿子天经地义的态度来教训孩子。用暴力不能解决问题,孩子最多知道这件事让家长特别生气,下次不能做,或者下次不能让他们知道。家长应有分寸地用科学方法来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如果孩子是初犯,要警告他:这次行为如能改正不再犯,就可以得到原谅,如果再犯要重罚。在批评和惩罚孩子时,要针对孩子的行为,而不是他的人格,既不要像个历史学家翻出孩子过去的错误不放,也不要在外人面前教训孩子,否则,孩子会从心里和家长产生对抗,以后再想说他什么可就难了。7、须警惕孩子说谎若孩子经常拿东西,家长则要格外当心。家长要经常检查孩子的书包,即使多一件小物品,也要问清来路。如果孩子说是朋友送的,即使怀疑孩子说谎,也不要当场表露,但私底下要跟小朋友家长核查,不要轻易定性孩子偷盗。家长绝对不能对孩子拿别人东西视而不见,以防患未然。上小学后,孩子已有是非观念,可以明辨对错,不会随手拿别人的东西,但家长更要警惕。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仍有可能仅仅出于爱好而霸占别人的东西,也有可能受嫉妒心理驱使拿别人的东西。譬如说,写字漂亮的同学经常得到老师赞扬,孩子可能认为同学的铅笔有助自己写好字,从而将具有神奇力量的铅笔占为己有。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当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时,家长不能毫不介意,这样孩子会认为你默许了他的做法,慢慢形成恶习;要及时向孩子了解原因,是在哪儿拿的,拿谁的;让孩子知道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会给别人带来不方便和烦恼,是一种不好的行为;要求孩子及时归还别人的东西,并向对方道歉;对孩子的行为提出明确要求,及时提醒,严格监督,使孩子养成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好习惯。
感谢邀请:
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朋友,需要分享、协作和奉献。当孩子在与小伙伴一起游戏或者在学校“爱拿其他小朋友的东西”时,作为父母,不应做执法官,需要学会做孩子成长的陪练和顾问,需要引导孩子们养成互惠互利的处事价值观。
孩子拥有自己喜爱的东西,并通过各种手段弄到手,这是花在很聪明的行为。作为5岁的孩子,他们还没有偷或者抢的概念。所以,作为父母也不应告诫他们不许偷或者不许抢,您需要引导孩子做一件事情,那就是看见自己喜欢的物品需要拿自己已有的东西与他人做交换,并且交换需要得到物主的同意。引导孩子形成交换、交易思维,您可以率先在家中试行,比如孩子要某件东西,那么您与孩子约定让他们完成一定的任务【劳动】或者用他们已有的东西置换。
我们家孩子现在也五岁,之前他也会遇到喜欢的东西就会拿过来“据为己有”。我们的办法就是引导孩子学会做交换或交易,并且是引导他主动去完成。比如与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主动将自己的玩具给对方玩,之后再询问小朋友的玩具能不能玩。一起游戏之后需要引导将各自的物品“物归原主”,如果有想继续玩的,要与对方商议如何置换、置换过后多久换回来,商议之后就需要按约定准确无误的执行。
育邻人助推一项加深邻里和谐的项目,服务于每个人生命之中最需要他人照料阶段【孩子、老人】的事业,目前正在北京成长之中——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以邻里互助,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一项公益普惠的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即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