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4 16:43:42 条浏览
书法临习方式有多种比较重要的一个基本方法就是书法的学习不应当以书法技巧入手而应当以书法规矩入手要能够理解和体会书法的基本规矩
因为以书法具体技巧入手一般学到的东西属于点的范畴而已书法规矩入手的话才能真正理解书法的实质和核心
临帖不仅要求形似,更要力求神似。一般说来,一本帖子写久了,你就会对其中的笔法和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所写之字与帖子上的字,总会有点像。但是,仅仅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临帖既要求形似,更要力求神似,要形神俱得。
初学者初时临帖一定要专一,要“盯死一本帖子”反复临习,力求先学成一家,先师出有门。初时临帖最怕“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轻易改换门庭。这是因为,临帖需要“厚积薄发”,需要有一定的火候。初时生继而熟,熟而能生巧,巧而能得心应手。临帖强调“似”。然而,能“似”不能“似”,要看自己的笔墨火候。火候不到,何以能“似”?火候到了,又何以不能似?然而,临帖亦不可陷入盲目性。赵宦光《寒山帚谈》说:“仿书有二病,一不知去取,败笔效颦;二未窥人长,先求人短。二者皆非也。”所谓“去取”,就是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和取”的问题,向来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比如,有人常常视丑为美,美丑不分,故常学在败笔处却又不知此处是败笔。对于书法,很需要提高自己的眼界和审美层次。
临帖要学会“放电影”。在一般人眼中,帖子上的字都是静卧不动的。但是,在书法家眼中,帖子上的字恰恰又都是活的。因为帖子上的字,都是由活生生的人一笔一笔地写出来的。懂得笔法的人能够从不动的、静卧纸面的“死”字上面,正确勾想出许多提、按、顿、挫的用笔动作来。而不懂笔法的人,便常常缺乏应有的想象力。所以,人们在读帖的时候,一定要对欲写之字,先通过自己的大脑,像“放电影”一样勾想出其中的用笔动作来,只有把帖上字都看活了,才能模仿出各种或提或按、或擒或纵、或轻或重等运笔动作来。只有用笔动作模仿对了,临来之字才有可能形神俱得。
初级阶段最难,“取法”好比唐僧西天取“真经”,道路很不平坦。上海已故著名书法家白蕉先生曾说过,学习书法的问题是一个方法问题,但更是一个思想方法问题。他的话看似简单,其实含义极其深刻。学书法难,难就难在不能一学就会。技法需要锻炼,功夫需要积累,唯有厚积薄发,才能渐入佳境。书圣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创临章第一》说:“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古人说天道酬勤,这是千真万确的。
“学成一家”的标准是什么?三句话:一是对着帖子能写;二是合上帖子能写;三是帖上有的字和帖上没的字,合着写来能一致。如果能够真正达到这一步,那么第一阶段的“取法”的任务当告以完成。
临摹为什么要像?其实就是锻炼控笔能力,说白了也就是用笔的稳定性。临摹要像只是结果,临摹的过程是我们得到提高的大关键。那么接下来会引出其他几个问题,多像算像?只要像就可以吗?
多像算像?笔者认为,要尽量多的细节像才像,因为笔法在细微之处。同样是转折,原贴转你也转,原贴是绞转,你是顿挫这,大体上看着似乎像,但实际上不像。所以很多人临帖变成抄帖就是根本不注意细节。
只要像就可以吗?再重复一遍,像只是结果,过程最重要。结果像很好,但是怎么实现的?是写的吗?还是描的画的?书法最大特点就是可以通过结果追索过程。高级的临摹,不只是摹其形,还要能还原古人挥运之时的状态。最基本的状态是什么,是写字不是勾勾画画。所以初学者要时刻提醒自己这方面的倾向,不要为了像而像。写十次有一次像,没关系,只是稳定性还不够,多加练习总会提高。写十次十次像,其中九次是描的,一次是蒙的,那就失去了临摹的意义。
最后,临摹必须像,过程很重要。临摹若不像,什么都枉然
下面是我近期临摹的作品,望多批评指正
谢邀请,引用王羲之的四个字,正其手脚。
作为初学者,仅有好奇心的驱使是不够的,还需要一定的模仿能力,即学习的能力,初学模仿外形,入门之后模仿神韵,待你有纯熟的驭笔之道和相对完整理论体系时,你才可以开始成为你自己。
笔力可水到渠成,个性不要学来!
学习书法必须从临摹开始,没有临摹的书法,就算不上真正意义上我们说的书法。
黄庭坚在《论书》中说: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帖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惟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所以说我们学习书法必须从古帖中求法,认真研究法帖技法,从用笔到结体章法,因为有所师承,有能够做到临摹的精准,学习书法才能获得进步。如果临摹不精,又“无师承,体势粗恶”。
谢邀,临和摹本来是两种学习方式,“临”是对着字帖写。“摹”你可以当做是现代的描红,两者都是为后来的书法创作打下基础,笔法、字形结构、用墨的浓淡都是前人的经验,古人会写书法的有很多,但是流传下来的也就这么多,所以还是要用心
很明显,精准临摹的目的,是深刻体会古人用笔技法精要,揣摩范本当中每一个细节,领悟字体笔法是什么,笔画形状怎么写出来的,字法特征表现手法如何……
因为,古人留给我们的字帖,只是一个个美妙绝伦的笔画与字形,并没有附加当时书写技法说明……所以,只有这样做,才能试图破解书法密码,找到通往艺术殿堂之路的入口……
传统临摹方法有十余种。恕我直言,凡是采用对临法的,都不是正确的基本功训练模式……只要是直接照着字帖硬性模仿,很难精准,而且训练周期非常长,尤其初学者不可取。
我个人感觉是这样的。您觉得我说的有道理,请您点个赞。谢谢支持!
首先要弄明白临摹贴究竟是学什么?字的整体结构很重要,只是临摹时的阶段重点。一个字的点画位置在一个字里不是固定不变的,但又受到法度的约束,不能无限制的变化。若只注重学结构和外形,那么你就先学美术,去画。我认为临摹时要学的重点是笔法。因为,任何一个字的点画都可用不同的笔法来表达,只是写出的点画神韵不同罢了。这也是书者,终身所要追求的东西。所以,临摹字帖必须和原字一样(你是在学习,不是创作),精准;临摹的不一样,说明你的笔法不对,只有笔法对,字才能写一样。反复临摹,直至掌握所临摹字帖的全部笔法。再去博众家之长,丰富自己笔法,只有融合众家笔法之长,形成自己的用笔特点,你就成功了。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训练效果,抓准要点
学习书法时,临摹的目的是准确地学习、掌握古代书家的书法艺术技法和艺术风格。
既然要准确把握,那么完全再现就是必要的和必须的,尤其是临摹的开始阶段,这就要求要临得“精准”。
临摹的开始阶段,也就是学习书法艺术的开始阶段,正是刚开始了解、理解、掌握书法的笔法和结体的时候,这个阶段需要进的去,除了精准地临摹,没有其他的办法。
米芾临兰亭序
米字格,田字格,九宫格,为精准地临摹提供了方便,点画的位置,线条的粗细长短,都可以给出很好的参照。
只有能够精准地临摹,才能够最大程度地进得去帖,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得到法帖的方方面面包括细节,找到笔法和结体的规律。
赵孟頫临兰亭序
只有进得去,才有资格谈“出得来”,才算入得了书法艺术的门。
本文由昭明书馆原创,图片来自公开资料。
了解更多,请关注昭明书馆。
精临字帖为了更好的掌握笔画和结构
临摹书法,目的在求法度。不一定要形准,能做到气和质,意态接近就可以了。形准不代表自己能真正消化原帖。事实证明,历代大师在临帖上也不尽形似,没留下一个跟原帖相形似的临本,但他们的创作水平,又是那些追求形似的所不能及的。赵孟頫的创作水平往往高于临本,褚遂良,王铎皆然。
感谢题主邀请!
初学书法当然最重要的就是临帖,临帖是我们学习书法的必要手段和途径,初学书法都是从临帖入手,临帖务求与原帖相像,这样才能在笔画,结体方面练好扎实的功底,不会走偏路。临帖高手都是临什么贴像什么帖,因为是学习阶段务求直达帖意,理解和融汇各个书家的笔法和笔意,这样才会博学众长。有的初学者在临帖时不管临什么贴都是毛毛糙糙,加人自己的笔法和习惯,这样即使临遍名帖也不会有很大的进步。临帖可以选从楷书入手。首先楷书比较练习的书写习惯。更容易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把握字的结构形态。临帖分为空临、对临、背临、意临这几个阶段。初学者可以选一种书体和字帖进行临帖,要反复的临,坚持经常性,这样才能对笔法、结构充分的理解和掌握。一些不易掌握的笔画偏旁进行有针对的练习,一定以像直接目的,务求与原帖一致,也可以选择购买的临摹的帖,先摹帖再临帖,掌握好笔法结构以后,就可以背临,和意临了,总之学书法之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没有任何投机取巧可言,必须付出艰辛和努力才会有所收获,只有坚持临池不辍才会有更大进步,在书法的道路上才会越走越远。
学习书法绘画,临摹是学习书法绘画的必由之路。
古代每个书画家都以此方法学习书法绘画的,这也是练习书法的有效方法。
临摹的目的就是要和原碑帖或者原画作保持精准一致,达到神似形像。
所谓的临就是是照着原作写或画,所谓摹就是用薄纸蒙在原作上面写或画。这样做很容易达到精准像这个目的。
姜夔在《续书谱》中说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
现代多数人大多注重临习,却忽视了摹字,认为摹字是依样画葫芦,那是小孩子练字,不会有精进,其实不然,摹字能精准的得到古人字的结构位置。所以摹字是初学书法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古语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临帖是书法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就像小孩子学走路,刚开始是大人手搀腋下,慢慢的走,到一定阶段了就学会了走路。临帖也是一样的道理。那么为什么临帖时要写的精准呢?
一、帖是法帖(限古帖)
字帖,也有说是法帖。关键在这个法,法则、方法之意。临帖犹如做人,这个法帖就好比是行为准备,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
二、历经千年之帖
古帖历经千年,无数书家的书法之路都是从临开始,一些有问题,有糟粕的书帖都被历史所淘汰。取法乎上,可得其中。流传至今的古帖,不论从起章法,点画,墨法,笔法等等,都是精品。准确是我们临帖的首要目标。
三、临帖是准确性的重复
启功先生曾言:“练字临帖,一定是准确性的重复”。没有了准确性,该是露锋起笔,你却藏锋;该是方折;你圆折…这都是不可取的。只有准确,一次、两次、三次,甚至万次。不断的重复,才是真正的入了帖中去。
四、更深层次的为形成自己的风格打基础
临帖的准确性直接影响了你自己书法风格的形成,先准确的临帖,深刻体会书家的书写风格,自己能够熟练的掌握,对之后形成自己的书风至关重要。
欢迎大家交流分享!我是枚书书。
临帖一定要准确,否则临贴就没有意义,力求接近原贴
原创作答
其实最主要的就是找感觉,找对当时书写者的心理面的感觉。
想要盖好一座房子。首先要把地基打好。用好的石头,砖,水泥。地基打好了,然后再砌墙盖房子。这样盖出来的房子才牢固长久。穷人为了省钱图省事,用劣质的水泥,砖。所以到农村看房子就知道这家人是穷是富了。
临摹临帖是写书法的基础。犹如盖房子打地基,马虎不得。先写得像,写得精细,然后才能传神。离开临幕才能自成一体。
说的容易,做起来难。
习帖莫非求其形,进而求其神。形是基础,神是灵魂。所以必须精准!
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学习书法为什么临摹的初学阶段一定要精准?”初学书法从精准开始这是没有错的,但是要精准临摹,一定要有老师指导,如果没有老师指导,我们想精准也精准不了。你想一想:面对书法字帖,我们是零基础,我们不知道执笔,我们不知道用笔,我们不懂得怎么选纸,我们也不懂得怎么样用墨,我们更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开始把字帖读懂。这一切都需要经过老师的指导,只有指导老师给了你明确的建议之后,通过练习反复的纠正错误,才能够明白精准临摹的道理。
书法字帖看起来是一个个笔画组成的,实际上,笔画里边的用笔过程也就是它的起笔、行笔、收笔,这三个过程是比较难以深入到里面去的,为了把这一个笔画写好,不要说我们自学者很难摸索到规律和方法,就是专业的书法家,也要通过一辈子的奋斗才能有所领悟,甚至于还未必能够达到有所领悟的程度。
看字帖收笔部位用笔准确吗
因为我们面对的字帖是比较复杂的,大致上来说有两种,一种叫碑刻字帖,一种叫墨迹字帖,这两种字帖各有各的难度。墨迹用笔较复杂,我们很难去破解它的笔法墨法,也很难达到字帖上笔法和墨法的那种效果,因此就很难精准临摹,而碑刻呢?它又是没有用笔痕迹的字帖,我们不知道怎么样用笔才对,大部分的碑刻用笔,都是由指导老师或者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经验,老师对碑刻用笔都是猜测的,有些猜对了,有些猜的不对,所以也就涉及到临摹用笔能不能精准的问题。
可见要想学习书法达到精准临摹,这个难度还是比较大的。要求也是很高的。但是,不就写个字吗?是不是因为要临摹精准,要求这么高就难死了,我们干脆就躲避它,或者是我们就高不可企及了?那倒不是这样的。
精准的笔法就是这样临摹出来的
只要我们找到正确的科学的训练方法,精准临摹也不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
但是我们从历史上来看,我们看清代的,甚至于我们当代的一些书法家的临摹作品,就是教授一级的临摹,能够真正达到精准临摹的确实不是很多,这些问题都出在哪呢?我们一定要找到问题才能够解决问题。这些问题就在于我们对基础的问题,也就是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这些基本问题没有解决好,没有解决好基本问题,要想达到精准的临摹,这个可能性就基本上是已经消失了,因为你的方法不对,怎么可以达到正确的一个结果呢?
昨天我刚刚回答了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学习魏碑书法字帖《李璧墓志》,在这篇文章中,我介绍了一下我们著名书法家李松先生临摹《李璧墓志》的话题,我们就提到,就是像李松先生这样著名的书法家,或者他的书法成就已经很不错了,可是,在临摹问题上仍然没有彻底解决精准临摹的问题。
请看“风”字的竖画临摹精准了吗?金总就是因为我们丝毫不差,所以才叫精准
除了李松先生临摹《李璧墓志》还有许许多多的书法家在临摹问题上,他们所存在的问题都是共同的,就是没有完全彻底解决字帖上面笔画结构上的用笔。所以,距离精准临摹这样一个框架问题,就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可以说,许许多多的书法家要达到精准临摹,至今一笔都临摹不像,一点都不是夸张。
那么,为什么没有达到精准临摹,而他们最后也把书法能够练得不错呢?这是因为在逐步的练习过程中,他们也会把自己的书法的用笔能力提高,这是需要长期修炼的。但是,即使他们的书法本身创作很好,临摹,不一定就能够达到精准,因为从用笔读帖根底上的问题,我们没有得到解决,因此精准临摹当然就是一句空话了。
我们把精准临摹作为一个书法科学问题来研究,我们发现,不管你临摹的字帖是哪一个字帖,哪一种字体,不管是真、草、隶、篆还是任何一个书法家的字帖,我们首先要对这个字帖里边的笔画问题要做认真的研究,这些研究其实也没有那么难,就是要掌握好单个笔画的结构,即:起笔、行笔、收笔,不论这个笔画是点还是横是竖还是捺还是撇,它的结构永远是由起笔、行笔、收笔。
这是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临摹杨凝式的草书,你能看得出来有一笔是像的吗
只是问题就在于,我们如何起笔,我们如何行笔,我们如何收笔,我们是不是达到了像字帖上一样的起笔、行笔、收笔?如果我们把这些问题找到了,达到像字帖的程度了,应该说精准临摹就基本上没有任何问题了。
所以要达到精准临摹,首先我们要学会读帖,我们所说的读帖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我们从理论上我们要看准一个笔画,哪个地方是起笔,起笔的效果是什么,这个很重要。因为起笔,就是要把笔画起笔部位的边缘描绘出来,不把这个边缘描绘出来,这个起笔就是失败的。行笔部分一般来说不是很复杂,为什么不是很复杂呢?因为行笔部位主要是顺毫运行毛笔的。所以它的用笔问题主要是提按。
这是杨再春先生临摹赵孟頫《胆巴碑》中的“胜”字。从每一个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来分析,有一笔是像的是准确的吗
而起笔部位需要调峰,需要转折等等,就比较复杂一点。所以学习书法起笔非常重要,这是一个笔画的关键部位,也是我们学习书法笔画里边的难点问题,一定要把这个问题解决好。
考察一下所有的书法字体真、行、草、隶、篆,我们就会发现:任何一个书法字体笔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笔画的开头和结尾,也就是它的起笔和收笔这两个部位,所以我们讲起笔非常重要,一定要把起笔部位,它的那个效果要“刻画”出来。
下面我们举例看一看一个字帖的临摹起笔部位,我们从一点来说起,他为什么没有注意到?
例如这个“淹”字的三点水的第三点挑这个笔画。注意,我用绿色的圆圈表示出来了。字帖上面这个挑画的起笔部位,大概是成三角形的边缘。但是临摹的这个字是把它切得很齐的一个边缘,你看看,这就是所谓的起笔部位没有达到效果的问题。
虽然是一个小小的问题,大家一定要注意临摹字帖的时候,任何一个字的笔画,从第一个笔画的起笔开始就一定要把它写好,起笔写好了,行笔才去顺畅行,行笔顺畅了,收笔也就比较顺畅,这是临摹字帖一定要谨慎认真的要点,我们掌握了这个要点,把字帖精准临摹好,是没有什么严重问题的。
而所有的字帖临摹,主要的问题就是笔画的结构形态不够准确,所以最后就在你的书法作品和你未来的创作过程当中,就留下一些后遗症,这就是学习书法最初为什么要精准临摹的道理,所以我们一定要牢记,精准临摹就是这么重要。
而且,精准临摹不是针对一个字帖的,是针对所有字帖的。既然我们能找到一个精准临摹的规律,那么,我们对所有的字帖也都能够达到精准临摹。而现在我们很多老师的临摹方法,是无法达到对所有字帖精准临摹的。
这是清代书法家篆刻家吴熙载先生临摹的《乙瑛碑》,有一笔是精准的吗?怎么看?就从起笔、行笔、收笔看过去
所以,很多人学了颜真卿的书法,就不会临摹欧阳询的字帖了,学了赵孟頫的字帖又无法临摹颜真卿的了,学了魏碑又临摹不了隶书,这都是非常不合理的临摹方法所导致的后果。
这说明我们的临摹方法是有问题的,我们只有探索到了对所有字体都能够达到精准临摹的方法,我们才能够真正达到精准临摹字帖的理想境界,所以科学的临摹方法非常重要,而要达到科学精准临摹字帖,一定要找好的老师来给我们指导。
精准临摹字帖也体现了临摹书法的创造精神。
有些书法家完全可以做到写得好,但不等于临摹的像,启功先生的这个临摹就是这种情况
我们讲临摹书法不但要在起笔、行笔、收笔当中下功夫,而且对书法的“法、意、势”也要达到像字帖上一样,只有把书法的起笔、行笔、收笔,这种形态临摹准确了,再加上我们对书法的“法、意、势”这种统合的整体的美学效果也达到了,那么,我们在未来的创作当中就非常容易写出书法的新的面貌来,这也是精准临摹非常重要的地方。
很多书法家在临摹字帖的时候,由于他学的不是精准临摹方法,也不会想到书法还有“法、意、势”的问题,所以他们很难有创新,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他们的临摹功夫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之后,他们也费尽了心机去创新的时候,却很容易发现要么走偏了,要么没有文化内涵。这都属于在精准临摹字帖问题上,没有一个全面系统的科学临摹所造成的不完整的后果。而直接的后果就是没有重视在起笔行笔收笔的基础上,还有一个“法、意、势”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