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宋代书法为什么要“尚意”?具体表现有哪些?

2025-01-09 12:13:07 条浏览

宋书尚意是多方面造成的必然结果。

第一:晋唐笔法失传,苏轼曰:“自颜、柳氏后,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欧阳修曰:“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晋唐笔法至杨凝式后彻底失传,宋人只能靠自己的理解和悟性,学习书法这也是尚意形成之根源。当然苏轼天赋极高研究极深得晋唐笔法最多。

第二:无心散卓笔的流行,晋唐毛笔制作繁杂,成本极高,无心散卓笔(今天毛笔)工艺简单成本低,劣币驱赶良币,晋唐毛笔工艺失传,毛笔改变书写方式风格也跟着改变。

第三:时代必然,唐代尚法走到极致,后人无路可走,只有想办法改变。

第四,:印刷技术产生,宋人普遍读书量远超晋唐促使向个人风格靠近。

(附苏轼、黄庭坚、米芾、张即之作品)




“宋尚意”是清人对宋人书法风格的概括,当基于北宋苏、黄、米等书家的书法理论与实践的特性。

我们也可以依此将宋人书法“尚意的属性总结为张扬个性、书写襟怀、重视学问几个方面。宋代书法“尚意宣情”既符合书法发展的本身规律,又与时代的种种因素有关。从书法内部来看,发展至唐代,楷书已经登峰造极,宋人在这个领域已经没有了拓展的余地,唯有开辟新书风,才能构建本时代的艺术风格。

从哲学领域来看,当时的禅宗崇尚自然、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逐渐为士大夫普遍接受并成为文艺创作的指导思想。从政治环境来看,宋朝重文轻武,以至文人地位大大提升,文化氛围极其浓厚,文人士大夫竞相以学问相尚。

凡此种种,又适逢苏轼等这样的艺术天才诞生于其中,促成了“尚意”书风的实现。但“尚意”并非把技法提高到什么程度,更非随意挥洒。“尚意”代表书家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都是对传统书法有了深刻的理解后,才着意于个性风格的表现。“尚意”是把书家上升为主体,使书法与书家的情感、个人的意趣紧密相关,并进一步与书家的学养联系起来。

它把书法的功能扩大化,使书法在实用性的基础上,成为文人抒情达意、表现自我的一种手段,从而引导人们对书法的神采予以更多的关注,走上了另一条审美之路,使书法在晋唐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丰富。“尚意”的审美选择使宋代书坛脱离了前人的笼罩,具有本时代特点。

由于行草书是最适合于抒情达意的一种书体,因此“尚意”促进宋代行草书的发展,形成中国书法史上继魏晋行书繁荣之后行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宋四家”也以行草书而扬名于世。




“尚意”的说法,是清代书法家梁巘在《评书帖》中提出的,他结合不同朝代的书法特征做出了一个大致的概括,即为:“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

说到宋代“尚意”的代表人物,那可是非苏东坡莫属。苏东坡在诗、词、书、画方面才华和创建其实是很突出的,甚至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只是那个时代的古人还不知道建宗立派,创立自己的相关理论体系而已。

我们单说“尚意”的宋代书风。

我们都知道,宋朝开国之后,宋太祖赵匡胤为了消除“兵强马壮者可为天下”的历史隐患,重文抑武,最后是矫枉过正,形成了“以天下之大而畏人”的状态。但是,作为大宋朝的文人却成为古代历史当中最富有、最自由、最幸福的文人。而作为这群文人当中的翘楚,东坡居士自是肆意的不得了,不得了的。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他的书法出于二王和颜真卿,而遗貌取神,信手挥酒,触处成妙,没有了魏晋的唯美风韵,也跳脱出了盛唐的严整法度,从而自成独特风格。究其缘由,我想是宋代书家们在相对宽松自由的文化艺术氛围当中,有了书法在风韵和法度之外的更多的体会和感受,有了把书法的书写当作一种个人意向表达的工具或方式的意愿。

西方绘画的古典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化的过程可以说与宋代“尚意”书风的转变是异曲同工的,本质都是以强调个体感受为创作的主导思想。只不过西方人清晰地划分了二者的界限。

所以说,宋代书法的“尚意”是书法发展的主观化、个性化的必然方向,具体表现有孟浩然的“长枪大戟”,有米芾的“刷字”,有宋徽宗的“瘦金体”等等。

总之,宋代的“尚意”书风其实是一个书法艺术发展的重要的变革标志,扛大旗的人就是苏东坡,他就是印象派的塞尚,就是后印象派的梵高。




这种说法是不谙脱离着中国人思维发展带动文化发展,促进社会发展这很重要的一面。书法是文字抽象下人的意识抽象反映,是人为创建新的社会形态的反映。书法的发展无疑反映着中国人特有的思形式进之寻找“天人合一”的自然理性塑造人的自我与创建社会形态。晋代是人们体证认识这一理性的反映,唐代是以法制态度束缚规范人与社会的理性时期,宋代是对这寻到的理性人格与社会的潇洒玩情。这些全然抽象反映在书法的态度意识上。




唐人把法度玩弄得臻于至尚完美,宋人在法度上已无空间。是不得已而为之。

加之北宋时期物阜民逸,文人地位显彰,激发了他们的意象,诉诸笔端,即为不拘法度另类精彩的意趣




“尚意”是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东汉蔡邕,其《笔论》中特别强调了一句“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意思是:所作之书,务必有形象感,才算是书法。形象是艺术的基本特点,说明汉代的人们对于书法,除了为实用,已有明确的艺术效果要求。到东晋时,王羲之赞美一些形象生动的书作为“有意”、“大有意”,也是这个意思。南齐时,王僧虔著《笔意赞》,虽没有对何以谓“笔意”作专门解释,却是以王羲之书作例证展开对“笔意”的论述。文中称“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显然这个”意”字也是指书法所产生的书写结字、韵律与节奏等融合在一起的神采和生动形象感。

对于这种在书写中求生动意味之象,唐人孙过庭认为是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张怀瓘除了称它是“无形之象”外,还说它是“无声之音”。

随着唐代经济繁荣的实用需求大增,保持晋唐法度的书法基本面目以增强其普及与实用性,依法度作书一度是最有利也最便利的。

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尊儒道、禅宗”,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作为北宋文坛领袖“宋四家”之首的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有所体现,他的成就和影响力,有口皆碑。也是宋代书法“造意”的重要推动者。首先他在《论书》中提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这一观点体现了苏轼的人生哲学思想和艺术审美观念,“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苏轼书学以“二王”为宗,崇拜颜鲁公、李北海,说明他不拘古法,自出机杼。之后苏轼在《石苍舒醉墨堂》诗中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这就不难理解书法的“法”作为他是抒“意”的手法,是与体现主体精神修养、艺术见识之“意”相结合来充分表现书法之美。“意造”不是“臆造”。苏轼的“意造”观,有丰富的内容:首先它以法求书之“神气骨肉血”效果,是“出新意”、“寄妙理”的意味之象。可以说苏轼的“法”和“意”是一脉相承的。“书如其人”、“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说的正是书法家的内外兼修之道。可见,苏轼的书法非无法,而是法在其中,意露表层。到这时候,这个几乎被时代书人忘记的“意”字,在苏轼以及“宋四家”之黄庭坚、米芾,蔡襄等人的推崇下,才重又被重视起来。它不仅是传统涵意的继承,而且又赋予了以精神修养为根本的新内涵,从而使书法作为民族文化形态,其意义与价值更为深化,也提高了一大步。也就是说:“意”在人们有了“法”的认识以后重新以更高的要求被提出。它是文字符号的运用,更是以个人精神修养和能力创造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和意味隽永的意象。

被誉为行书第三的苏轼《寒食帖》。

黄庭坚《松风阁》

宋人“尚意”的“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倡导书法创作中的个性化和独创性。




宋代书法为什么要尚意:要了解宋代书法,我们先了解一下宋代历史和宋代诗词歌赋,以及宋代对于艺术的追求,首先一点宋代重文轻武,促使宋代文化进入空前盛事,诗词歌赋上用词优美,意境营造也是如此。

第二点,书法在任何时候都是追求意的,意也就是精气神,也就是字的气韵,一幅书法的意就是作品的灵魂。

具体表现:宋徽宗赵佶瘦金体苏东坡黄庭坚的作品都是这样。




清代书法家梁巘在论述不同历史时期书法艺术总体风格时,首次提出了“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人尚态”的说法。他的这番论述,高度准确地概括了各时期书法艺术的特征。

所谓“晋人尚韵”是说魏晋时期的书法艺术风格更注重追求气质风韵。魏晋时期书法艺术的这种特点是受当时的时代文化背景影响形成的。汉末魏晋六朝时期,政治混乱,传统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局面被逐渐打破。学士文人们纷纷从两汉经学的陈腐教条思想中解放出来,人们开始钟情于玄学。

东晋王羲之书法

玄学中老庄崇尚自然,崇尚精神世界彻底解放的观点深刻地影响了魏晋时期的文人墨客士大夫们。在亲近自然、亲近山水的庄学思想影响下,晋人以虚灵的情怀,以玄学的思维境界去体会和感受自然,并最终建立了表里澄澈,韵高千古的艺术风格。

进入盛唐以后,迎来了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的全面大繁荣和大发展,而唐代建立起来的科考制度也对书法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书法艺术发展至唐代,以实用性不断加强为特征的总体发展趋势,到唐楷时达到极致而定形,科考制度的建立使唐代的书法艺术向着迎合功利的方向发展,书写更严谨,更讲究技法和法度。

中晚唐时期,禅宗发展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在唐代以后的北宋时期,禅宗思想的流行达到了炽盛,禅宗的思想观念,思维方法广泛渗入到社会各界,禅宗思想极深刻的影响了北宋时期的文人墨客们,佛教禅宗“顿悟”、“妙悟自然”、“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等思想观点深深地融入到北宋文人的精神和血脉之中。

在佛教禅宗思想影响下,北宋时期的书法家们对晋代和唐代时期的书法进行了梳理与分析,他们认为晋人书法更符合禅宗“进入自由,直见本心”的审美思想,而唐人书法过多的讲究繁锁的技法、过于讲究法度的风格是对书法艺术的一种束缚,是与佛教禅宗“妙悟自然”的教义理念相违背的。

所以宋代书家力求突破唐代遗留下来的书法艺术理念所产生的影响,摒弃唐人书法中那些复杂繁琐的技法,从唐人书法严谨法度的束缚中走出来,去追求建立新的审美气象。

宋代书家将追求心性的率真表达,将追求情感的自然流露放在艺术创作和欣赏的最重要位置,随着宋代的文人墨客们追求自然,追求自由心态的觉醒,这种艺术上“率真、写意、求拙、求趣”的审美观点被越来越多的宋代书家所接受,并最终形成了宋代书法“尚意”的美学潮流。

“尚意”书法风格的兴起,是宋代书法家们最具雄心的伟大艺术变革,也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书法艺术特征的转变。“尚意”书法自宋仁宗时期进入酝酿准备之中,经宋英宗和宋神宗二朝的发展,到宋哲宗时期逐渐形成美学思潮,并渐呈鼎盛之势。

宋代尚意书法的代表性人物是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这四人,也就是后人所称谓的“宋四家”。在“宋四家”中,苏轼是尚意书法思潮的引领者,苏轼的书法点画结体皆不拘于定势,亦少雕琢做作,力求自然天成。苏轼始终无意专职于书法,也无心做一个书法家,他总是将笔墨寄寓在诗词文章之间,于无意,无法之中自出新意。

苏轼自评说: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耳…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苏轼艺术上自然写意的开放性思想对宋代书家的影响极为巨大,在他的引领下,北宋时期书法尚意思潮迅速呈现波澜壮阔之势。

北宋苏轼书法

黄庭坚是北宋尚意书潮的另一位杰出代表人物,相比于苏轼的“无意于佳乃佳”,黄庭坚的书法对“意”的理解更进一步,黄庭坚认为“意”既是书者的意念、思想情绪的表达,也是书法的形式和技法规律的展现。黄庭坚认为“意”是借书写形式来展示的一种神韵,而这种神韵又与自然及日常生活关联紧密。黄庭坚说:

“山谷右黔中时,字多随意曲折,意到笔不到。及来僰道,舟中观长年荡浆,群丁拔棹,乃觉少进,意之所到辄能用笔。”

黄庭坚认为“意”来源于自然和生活的观点与佛教禅宗“妙悟自然”的观点极为一致,这是受禅宗思想的深刻影响所致。

北宋黄庭坚书法

北宋时期尚意思潮的兴起,使书法艺术从崇规尚法回归到天然本真的状态,尚意书风注意意境的表达,强调自由的挥洒和压抑情感的释放。宋代书法家米芾以痛快淋漓的用笔,不饰雕琢的结字,以风墙阵马的取势,在他的书法中明确地履行了这一美学理想。

米芾天真率性的行草书作,对中国书法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刻的启迪和影响作用。米芾先用复古的理念去探究古人书法艺术的真谛,在学有所成后,又冲锋到尚意书风时代潮流的最前沿,成为苏黄之后,北宋书法尚意思潮的又一位领军人物。

宋代米芾书法

尚意书法的主要特征是将书法的技巧放在极次要位置,将技巧服从于主体的精神。书法创作的宗旨不再局限于追求工巧研美这一方面,将“趣”和“拙”亦纳入艺术之美的展现范畴。

宋代尚意书风的兴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其起源和发展的过程涉及到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等方方面面。但其主要原因还是唐代书法在“尚法”的艺术追求达到极致以后,后世必然要求新求变的结果,也是宋代佛教禅宗的兴盛所带来的艺术思想的解放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所导致的结果。

回答完毕。




“晋人尚态,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可以看出每个历史时期由于社会思潮,文化形态在以上的表现。宋人尚意书风的内涵源于宋代重哲理性、重书卷气、重风格化、重意境表现。

蔡襄书法

宋人尚意的含义:宋人的书法主要以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为代表。他们的书法追求意趣而不拘泥于法度。自出新意,塑造风格。聪慧绝顶的蔡襄、自出新意的苏东坡、傲视古人的黄庭坚、萧散奇险的米芾,他们在力图表现自己书法风貌的同时,凸显一种标新立异的姿态。

苏轼书法

宋代的书法家大多是达官显贵,士大夫,们追求闲情逸致、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愿意受到“法度”的束缚。书法讲究线条肆意流畅、任由洒脱的效果;书法精神注重意境。字体追求意趣、天成。

米芾书法

宋人尚意在书法上的影响

讲究书法装饰美。到了宋代,书法印章出现,书法也讲究章法布局、用笔用墨、钤印盖章,提升了书法的艺术价值。也是从宋代开始书画挂于厅堂之中,匾额悬于门楣之上,多了几分装饰和古雅之气。

玩石成为时尚,由于印章的出现,玩石头也成了雅兴。出现了寿山石等”四大名石。

黄庭坚书法




无法突破唐朝尚法的高度,所以在尚意方面创新。




书法作为艺术,它是时代的产物,艺术需要符合时代的需求,这是艺术生存和发展的规律。

书风上“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之说。宋朝的书法在五代十国之后,逐渐对唐法开始进行批判性接受。

这也是当时政治和经济所刺激下的时代必然性。政治上,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与战争,宋朝开始“尚文抑武”,取得相对的稳定。

经济上,宋朝出现商品经济的繁荣,人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对新事物的接受度加强。

那么表现到书法艺术上就是逐渐打破唐代书法的死板法度的束缚,开始表现个性的艺术,这就是“意”的产生。

主要表现在宋四家—苏轼,蔡襄、米芾、黄庭坚的书法艺术表现上。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这个问题应该从艺术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环境来谈。

晋以前,书法可以简单归纳为“完美记录”的追求。当时并没有真正把书法作为独立完整的艺术门类,无论鼎文、简书、汉隶以书传名的并不多,就是章草,也有“急就章”之说。而隶书,更有“奴隶”之说。

到了晋朝,时世久乱初宁,文人雅士懒心于仕途,于是纵情山水,以文为乐。这种时代环境造就了六朝文化的繁荣,也促进了书法的繁荣。而这个时期,文人的心态闲散而清雅,戏于流觞曲水,以琴棋书画自娱。自然就形成了晋人商韵的文化时尚。

而唐代,经历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经济、文化都走向繁荣。而唐朝在文化上也崇尚法度,无论在诗的格律,还是书画上,以法为尊,成就了格律严谨的近体诗和法度森严的楷书四典范。

而宋代,轻武尚文,文化追求以自由和意趣为风尚。就宋词而言,在唐代,被称为“诗余”为士大夫所不屑。而到了宋,以汉乐府为蓝本的宋词则大行其道,究其原因,取其意而任其形。这种文化观,自然也影响到了书法和其他艺术。

所以,宋人书法“尚意”可以理解为追求“意识层面的境界”。简单说,就是一个人的书法,到底表达了什么样的审美主张。从宋四家的作品来看,书法创作经过晋韵、唐法的洗练,开始由单纯的“形”的塑造向发展到“意”追求。




因为宋代的词注重意境的营造,所以,书法也应该创造一种艺术意境。




哈喽哈喽大家好,最近和小伙伴一起讨论了宋朝书法的特点!其中发现了很多要点,今天我们来给大家分享一下,首先说一下宋书尚意的特点,宋朝尚意思潮的开拓者是五代时期的杨凝式。杨凝式是个过渡性的人物,他的书中有唐人尚法所培养的严格的法度精神。同时,借助其佯狂行为,又在书中加进了抒情的因素。这些却给予宋代书家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以极大的启发,从而使宋代的书法形成尚意的趋势。

宋人书法“尚意”,是相对唐人书法“尚法”而言的。尚意就是崇尚“意境”或“意趣”,不拘泥于唐人成法的意思……

宋朝书法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学所致,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倡导书法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性。这些在书法上有所体现,如果说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工”的体现,那么到了宋代,书法开始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要墀书家除了具有“天然”、“工夫”两个层次外,还需具有“学识”即“书卷气”,北宋四家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晋帖行书遗风。




你好,我是子凡的书法日常,我来回答一下您这个问题。

1.宋代为什么要尚意?这是因为宋代文化发达,不仅超越前代,更为元明所不及。宋代在政治制度上确立了文人集团的核心地位,一方面使文人的政治、道德、伦理意识大大增强,另一方面使文人极需心灵解脱的栖息地,因此各类文艺都得到了重视,并适应他们的需求而有较大的变化。文人们在强调书法也要载道的同时,又视书法为适意的雅玩活动,从而弱化对形式的斤斤计较,追求其表现文人情趣的功能,形成谓“尚意”书风。

2.具体表现

尚意开新的北宋书法

北宋前期,文人对书法并不看重,名家多是五代遗民,著名者如:李建中,人称“李西台”,书法用笔沉稳,结构朴实,风神内敛,代表作有《土母帖》

北宋书法的兴盛始自欧阳修和蔡襄等人。欧阳修,他一方面大力推崇唐人,编撰《集古录》,使被遗忘的古代作品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来,另一方面倡导学书消日、不计工拙的书法创作观念。他还推举蔡襄、提拔苏轼,从而为宋代书法开创了新的局面

蔡襄,晋唐兼修,各体皆能。使五代衰飒之气为之一振。他的作品体现出一种轻捷灵动洒脱自然的风味,初步形成宋人的特色。代表作有《澄心堂纸帖》、《脚气帖》等。

蔡襄澄心堂帖

苏轼、黄庭坚和米芾是北宋书法的高峰,后人以苏黄米蔡并称为“宋四家”。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标举“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观念,以“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为审美准则。他的书法出于二王和颜真卿,而遗貌取神,信手挥酒,触处成妙,形成“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的气质,即使不合法度处亦自具风韵,每每人得意外之喜,其代表作《黄州寒食诗》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苏轼寒食诗帖

黄庭坚,苏门四学士之一,力倡学养、胸襟、不俗和有韵,为书法进-一步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他的楷行根源于柳公权和东坡,又融会《瘗鹤铭》,形成独特的辐射式结构振动笔法,代表作有《松风阁诗》。他又致力于狂草,结构开合变化强烈,用起倒擒纵灵活运用,又引进小草点法,章法穿插落、节奏鲜明,形成独特的面目,是狂草书的新锋,代表作有《廉颇蔺相如列传》诸座等。

黄庭坚松风阁诗

米芾,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海岳外史等,襄阳人,曾官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他深人晋唐传统,具有十分卓异的临摹功夫,善集古字,奉行“无刻意做作乃佳”的书写理最终以“刷字”自许,树立自己的风神面目,以沉快、随意挥洒而无不如意的书写风格,在行书史样蹊径,成为影响于后世的最重要的风格类型代表作《苕溪诗卷》、《蜀素帖》等。

米芾蜀素帖

以上就是我对问题的解答,希望对您有用。




感谢邀请

首先,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尚意”书风?

“尚意”的说法,是清代书法家梁巘在《评书帖》中提出的,他结合不同时代的社会政治环境,对书法艺术的时代特征做出了精准的概括,即为:“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换句话说,书法艺术在追寻传统发展的同时,又会潜移默化地融入当时社会的政治人文因素,从而形成了风格鲜明的时代特点。

“意”为何物?我们结合电视剧《清平乐》一些片段来理解。

“意”可以理解为一种继承和创新,但更加注重人们的主观意识表达,凸显个人气质,养成个人风格。剧中仁宗对曹皇后说:”《女诫》不适用于写飞白书,亦不是最适合你气韵的字。”就体现了人们从“会不会写”到“适不适合写”的主观意识的转变,字不再只是文章的载体,更成了蕴含个人气韵的名片。

“意”还可以理解为“以书寄情”侧重于对文字内容、情感的表达,这种“意”更能展示出作品的张力,达到“文辞合一”的境界。剧中曹皇后评价仁宗写的《范仲淹南京院题名记》时说:“以飞白书写,确实形神相融挥洒飘逸而带仙气。”仁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抒发具象在了书法作品中,以一种更为直观的形式展示在读者眼前。

为什么要“尚意”?

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战乱时局,宋太祖提出“偃武修文”的政策。“士大夫”阶层地位日趋上升,文人的“黄金时代”就此到来,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取消了唐代的“以书取仕”,考生自此不临古帖,转而专注于对“主考权贵”书风的临摹,“趋时贵书”的盛行,“晋唐古法”的失落让一众书生成了书奴(指的是对权贵书风的亦步亦趋的模仿),宋太宗遂命王著制刻《淳化阁帖》重立二王书风大旗,有意摆脱唐人法度,进而达到“直追晋人风韵”的目的。欧阳修又立“尚意”旗号后经苏、黄、米、蔡的推动与发展,“尚意书风”初步建立,同时宋代帖学达到高峰。

具体表现

“尚意”的最高成就,当属苏东坡的《寒食帖》。了解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当时处境是读懂“尚意书风”的前提条件,因为“意”的定义就是对情感的抒发,首先作品中字的大小处理没有任何规律可循,完全由主观意识创造,正好应了那句“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再者,字的欹正变化之多,节奏跳跃之强则是作者情绪波动的直接体现。纵观整件作品可以切身体会到东坡当时的郁郁不得志和对时势的无可奈何,这种直抒胸臆、畅快淋漓、毫无掩饰的情感表达,跃然纸上。或许东坡写完此稿,心中亦有所释然。




宋代书风尚意,重哲理,重书卷气,重风格,重意境。

宋代书风个性十足,独创性强,尚意抒情,一改唐楷笔法,直接与晋帖行书遗风接轨,实现标新立异新的审美。

宋四家苏黄米蔡都学富五车,知识面广,崇尚个性。独特的个性与深厚学养,对形成尚意书风,有直接关系。

从性情说,苏轼通脱不拘滞,米芾颠痴。

从学养说,苏轼诗书画三绝,黄庭坚诗书皆精,米芾诗书印皆能。

追古法,崇性情,蔡襄依古而稍放纵,米芾肆意展开,但笔法仍讲渊源。苏轼逐渐脱离成法,用笔渐见怪异。黄庭坚师心自用,多见怪诞之处。

在书风上追求性情。蔡襄风雅却立身谨慎,苏轼敢反叛,提出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锐利执著,米芾以颠狂行世。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