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0 11:03:26 条浏览
譬如?
我觉得需要
要让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书法,中医得从小抓起,走入小学课堂。
可以
国学慨念与范畴很广很深甚至有些不着边际,给人以高不可攀的感觉,这样容易造成人们想学而不敢学的恐惧心里,至于学校增加国学这是必须的,让年青人懂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关于这个问题,首先,应该明白国学是什么?现阶段国学这个概念是什么,都包含什么,连学术界都争论不休。单独把它设置为学科相信争议也会很大。
1、语文课本中已经有了国学的身影
有的观点认为: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开始,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继承、改革、创新而形成的中华文化学术体系的统称。照此观点它应该涵盖先秦经典,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等学术,还应含有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照此推论现行的语文教材里已经包含了大量的国学内容。
2、尝试编写专用的国学教材
在语文课本中穿插选学优秀国学的篇章,唯一的缺点就是难以将这些零散的内容,形成完整的体系。个人认为:除了穿插选学外,可尝试编写一本国学课本,尝试在某个学期,完全以国学为主。从先秦一直讲到明、清,给孩子理清国学脉络。而单独设置国学学科怕是值得商榷。
3、不要追求注重形式的“伪国学”
个人认为,念念《三字经》、《弟子规》,穿个汉服、行个古礼,下下围棋、点个朱砂不是国学。还曾看多过曝光教授女孩“夫为妻纲”“三从四德”的教育机构。难不成还要学习“射”“御”?点到为止,这个话题我就不多说了→_→
国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每位国人应该学习的知识,但是现在过早的普及到小学、初中,还是有点操之过急。首先,小学生和初中生的识字数量过低,理解能力不足,不能正常理解文字内容,只能教条的死记硬背,根本不能达到理解国学之精髓的目的。其次,教育管理部门为了检测国学课程开展的成效,把考试结果纳入了校与校,老师与老师之间的评比,造成了学校和老师对学生施加压力,学生只能对国学句子不知其意的死记硬背,无形的给学生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百害而无一宜。所以,很多教育工作者都一至认为,国学应在高中以上教育阶段开展才符合教育成长规律。
学校增加国学文化科目这个问题我认为当然可以,并且必须可以。
《周礼·保氏》有说明:“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礼、乐、射、御、书、数,自古就是学子们需要学习并掌握的六项内容,这六项涵盖了国学的很多方面,虽然看起来是儒家提出来的,但实际上这六艺中,射、御属于军事技术,数属于术数,宋朝时期著名数学家秦九韶曾经说:“周教六艺,数实成之。学士大夫,所从来尚矣。……爰自河图、洛书闿发秘奥,八卦、九畴错综精微,极而至于大衍、皇极之用,而人事之变无不该,鬼神之情莫能隐矣。”可见君子六艺是理论与实践兼顾的。
国学文化在现代社会在具体的事情上使用价值可能体现不出来,但是对于塑造人格、培养素质、提高修养是有着很高价值的。
我们形容一个人的修养和学识,有时候会用君子如玉这样一个词,国学文化的熏陶是能够让一个人养成温文尔雅,气定神闲、有条不紊的气质的。所以学校增加国学文化科目,我认为是一件很值得做的工作。
当然可以!
没必要!不能用农耕文明去指导自己适应现代社会!
可以每个学期选择一本传统文化教材学习。比如弟子规,三字经,论语,道德经等等。推荐参考大安法师开示:儿童教育要注重八德儿童是一个民族的未来。看一个民族的兴衰,就看这个民族的小孩的素质怎么样,所以儿童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家庭教育是治国安定之根本,所以不得不加以考究。儿童的教育更多的是道德教育、人格教育、整体素质教育,心生敬畏感的教育以及在行为层面的一种规范。小孩子在懂事的时候,你教他什么呢?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的教育如果成功,他一生受用无穷。首先要教孝,孝敬他的父母。你不能溺爱他,不能以小孩为中心。传统社会到吃饭的时候,小孩要帮父母添饭的,帮父母端茶的,这在培养他的一种孝心,孝行。现在可是颠倒了,小孩坐在上面,他好像是小太阳,做父母为他服务,忙得团团转。如果他是在三岁以前,或者是自己不能料理,你可以为他服务。当他到了七八岁,十来岁的时候,你就不要这样做了,一定要让他来为父母服务,来为他人服务,来尽到他的一份孝心。悌,处理兄弟之间的关系,做弟弟的要恭敬兄长,兄长当然也要关怀弟弟,这里面兄弟之间要有悌的这样的一个德性。忠,处理个人跟社会,跟国家的关系。你在社会供职,做公务员,一定要对国家尽忠,忠心耿耿。你如果有忠心的话,你就不会用自己的权力去谋私利,去贪污腐化,去把国家的钱存到外国银行,你做这些事情就是不忠。所以我们看到这么多贪官污吏,就是由于从小没有教育;信,是朋友关系,要讲信誉。这个信,一边是个人字,一边是个言字,人说的话就是可信的,如果说出的话不可信,你都不是人了。所以自古以来对人都是很尊严的,有的事情用人格担保,那大家都无话可说。但现在人格瓦解了,你说用人格担保谁也不相信。古人的信,那是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无论怎么样都得兑现诺言。信是植根于诚,真诚心才会表现出信。现在这个社会也是诚信极为低落的时代,人与人之间已经很难建立一种信任关系了。有时候看到这一点真是感慨不已。经济领域的坑蒙拐骗,假冒伪劣,各种事情,甚至媒体当中掺水分的,虚假的报道,虚假的广告,虚假的文凭学历,那太多了。所以一个人一定要有信。孔子在教化当中,有一次子贡问孔子治国之道,治国有三个要素:足食、足兵,再就是信誉,信。子贡又问:如果这三者要去掉一项,应该去掉什么?孔子回答:可以去掉驻兵(就是国防力量)。如果三个要素非要去掉一个就把国防去掉,剩下两个。足食就是吃饭的问题,那么进一步问,足食和信这之间非得要选择一个的话,那取什么、舍什么?对一个治国者来说,这是很严峻的。孔子回答:去掉足食。把这个民生吃饭问题都可e69da5e6ba90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7396233以放下,剩下这个信。子贡一听大吃一惊,怎么会作这个选择?孔子说:自古谁无死,民无信不立。你没有食可能会死,自古以来谁没有死啊,但是人没有诚信的德性,他就站立不起来,他的人格整个瓦解。也就是说这种信的道德价值超过肉体的寿命,这是我们中国圣人掷地有声的语言,我们对圣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能把一种道德精神价值高扬到这个程度。然而我们现在的不孝的子孙却把这个信的道德价值沦落到这个程度,我们都愧对孔老先生(孔夫子),要进行信的教育。礼,礼貌、礼敬,礼的精神就是恭敬,恭敬表现得要有礼节,要有礼的形态来表达这种恭敬;义,正义,中国文化当中,关羽的形象就是义的一个典型,桃园三结义之后,他对于兄弟关系,对于刘备的忠心,是什么都不能动摇的;廉,廉洁、节俭。一个人要减低自己的物质欲望,要廉洁,做官要做清官,两袖清风。一个人能够廉洁,他的道德人格就能上来,如果一个人,他很追求高消费,过那种奢侈的生活,他就容易走向堕落的道路,就会取那些不义之财;最后一个是耻,羞耻,内疚,当做了某件事情的时候,愧对良心,愧对天地,愧对他人。知耻近乎勇,你知道这个耻,才会勇于改过。这个耻就相当于佛门的惭愧,惭愧心,如果一个人没有惭愧心,那就无药可救了。如果一个人没有羞耻感,到无耻、免耻的程度,那也就无药可救了。这种耻感是他的良知良能还没有泯灭的一种情绪反应,如果良知良能都汩没了,汩没在物欲里面,仇恨里面,这些,他就不会有耻。不会有耻,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你看现在有些做坏事,他抢了人家东西,他当面炫耀自己,你看我抢的过程多么有勇气,多么有谋略,怎么怎么回事,他都把它作为一个炫耀的东西。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自己搞婚外恋,还炫耀自己,你看我多有魅力,我有几个情人这样这样,你看他都在炫耀。所以就是免耻,无耻了,一个人到了无耻的程度就没有办法了。八德,这八个字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做人的人格。如果这八个字都没有的话,那古人说就叫亡八字嘛,亡八字,你这八个字都忘记了,在你身上都体现不出来了。忘八字比较文雅一点,如果把那个“字”字省掉,就叫亡八,有点骂人的样子了,你这是亡八蛋,那怎么了?就是亡八蛋,就是这八个字一点都没有了。对小孩进行这样的教育,这是实实在在的教育,这才是教育最本真的东西。然后进一步教三世因果,一切行为在过去、现在、未来,这个三世因果是真实不虚的。我们每个行为在六道轮回都会有体现的,把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教给小孩。因果和轮回是佛教的核心,如果一个小孩能接受这样的道理,能够在内心深处建立这样的观念,他一定就会有敬畏感,他就不敢胡作非为,他就建立了惩恶劝善的一个根据。这个根据是深深地扎在他的内心深处的,他就会在行为上真正做到慎独,在没人看到的时候他也会按照这八个字来约束自己,来规范自己。如果没有因果的观念,没有轮回的观念,那么一切道德的教化就没有根,没有基础。尽管他口头上说讲道德,那都是口头上作表面文章。所以我们现在感到深深的忧虑,当一个社会不相信三世因果,不相信六道轮回,他的道德一定会滑坡的,一定会沦丧的,这是非常重要的。
学校开一门课首先要有教材,还要有教这门课的教师,不是说开就开的,国学文化科即没有教材也没有教师,怎么开呀,开着玩呀
应该的,从小就的开始
可以
建议增加国学课,德育课
非常可以;因为现代人的思想已经快要西化了,短平快,追求彩礼,追求物资,已经忘本了,理由就是:不挣钱怎么活,没有钱怎么养家,社会逼迫我们不得不如此,那转念再一想,增加国学文化到底是为了啥?难道是为了抑制人们过渡膨胀的欲望和野心,还是亏正社会扭曲的意识形态(比如网红,直播,新媒体,电商暴富的形态模式……),如果是处于这些,大可不必,国学的力量目前还达不到能对抗这些以“钱”为目的的邪恶势力的攻击,目前可以想到增加国学文化的唯一目的就是积攒能量,把人们的思想和歪经掰正!但这何其难!?
其实贵州这边每年都有国学教材,许多民办学校都没有开国学课。去年我在一家民办学校做管理便增开了国学课,并亲自上国学课,四年级的学生学完《声律启蒙》之后,有4个学生便可写对联。其实国学课,语文老师多数都能上。我觉得国学课、道德与法制课都可以整合到语文课中去,不然这样要学那样要学,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一句话的事:可以的,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把国学作为校本课程,完全合乎课程管理。
对于现在中国的形式来说,可以适当的加些国学,现在需要我们做父母的自学并教导孩子如何知礼,懂礼,规范自己的行为道德;之后根据国情再适当增加。因为现在中国为发展中国家,以科学和技术为主,等什么时候我们真的步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国家肯定会开发国学方面的教育。古人云“乱世重利,盛世重义”只有我们的国家强大了,别的国家需要仰视我们的时候,我们才能将我们的国学“精神”发扬光大
我以为,学校很有必要开设国学课。
国学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之学。其中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国学经典虽圣言贤语万万千,但道来曰去,就是说仁讲礼,让我们如何有爱心、有教养,有道德,一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有文化的人。
学校乃教育之地。何谓教育?教书育人是也。教书育人者谓之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在传统中国,老师要传的道就是孔孟之道。孔孟之道又孔孟之学,是修身之学,是思想之学,是做人之学。一言以蔽之,传道就是传播育人的道理。
懂得做人的道理还不够,还要掌握做事的技能。授业解惑是传授技能,答问解学,一句话,授业就是教授书本上的知识即所谓教书。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
教书传授知识,育人传道文化,是学校教育的全部。
很遗憾,我们今天的教育,一难见传道育人,也就是没有了文化育人,只有知识教人,即所谓教书。只传授知识,不传道文化,造成了我们的学生重知识,轻文化。
这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非常不利。没有文化,不会做人,极易生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是育人教育缺失所带来的必然结果。这也是上上下下,为什么要强调引入国学教育的根本原因。
于国学来说,保障入世之人,可以按照正心态、诚意识、修养身、齐家国、平天下的方向,或立德、或立功、或立言,走完自己的经世治国之人生道理。
事,需要人来做。人若做不好,又如何能把事做好呢?由此可见,引入国学课,学习国学是多么的重要。不过,国学的教学要注意三点:
1、国学不是知识
国学是修身之学,是传播做人之道理的。待人接物要温良恭俭让,为人处世要忠孝义勇智,认识世界要格物致知,平和天下要中庸之道。这些不是知识,是要求我们去学而时习之的,要修身践行,知行合一。不仅要知之,更要行之。
2、国学不是语文
文以载道。国学的载体是各种文言经典,古诗和古文。忘了国学在传道,就会把古诗文当作语文来讲解了。
当然,学习国学需要语文知识,通过古诗文的学习,也可以提高语文读写能力,但那不是国学教育的目的。学习国学的目的是通过读国学文学经典,能成为性情中人,激情学人,修养雅人。
3、国学不是历史
国学是关于传统文化的学问。自然,传统文化本质上就是历史的积淀。若忘了传道,讲国学历史,就会不由自主的把国学文化当作历史知识讲了。
我们要站在文化的高度,从人性角度,讲述历史事件,阐释历史人物,以此从历史人事纷乱演变中,获得做人的智慧与觉悟。
如果说应试教育以各科知识,那么素质教育就应该以国学文化。换句话说,国学传道以国学,是素质教育的不二选择。这样,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就平衡长短高下,就可以鱼和熊掌兼得,最终通过全人教育,成为既有知识也有文化的学子,这样的教育才是符合“道”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