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中华民族古代的跪拜礼,可以传承下去吗?

2023-07-22 17:14:25 条浏览

跪拜的姿势源于正坐(正坐,基本姿势为双膝着地,臀部坐于脚后跟),而正坐源于祭祀仪式中的尸祭,尸祭是用子孙扮成祖先神灵,以便祭祀者心有所系的模拟性献祭仪式。被选作扮演祖先的人要呈现出安详的坐姿,在席地而坐的年代,正坐是有代表性的庄严坐姿。

“孔氏曰:夏礼质,以尸是人,不可久坐神坐,故惟饮食暂坐,不饮食则立也。殷礼转文,言尸本象神,神宜安坐,不辨有事无事,皆坐也。”(《礼记.礼器》)

可见,商代的尸祭源于夏,但认为“尸本象神”,所以应当在整个祭祀过程中都要“安坐”如神。

而到了西周,正坐已成了贵族日常生活的坐姿。正坐作为一种正式体面的坐姿逐渐在贵族的生活中普及之后,由跪坐而产生的礼仪跪拜礼产生。跪拜礼合称为九拜。《周礼·春官·大祝》中记九拜为:“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以享右祭祀。”九拜礼最初用于严肃、敬神的祭祀空间的情况居多,后来才逐渐渗透进贵族的礼仪交往当中,成为身份关系的符号象征。

随着皇帝专制体系的建立及皇帝权力的日益强化,秦汉以后臣子对皇帝的行礼即表现为日益隆重的跪拜礼仪,只是为了表示对皇帝的拥戴与忠诚。

自汉至清,臣下向皇帝行跪拜礼经历了由再拜到三拜再到五拜三叩、三跪九叩的演变。

佛教礼仪中跪拜源于头面接足礼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卷二里记载,印度礼佛、拜佛的方法一共有九种。其中第九种就叫“头面接足礼”

跪拜礼被元朝魔改成了“跪拜磕头礼”。只要是异族奴隶主出现,百姓都要跪下当磕头虫。磕头虫的仪式在满清达到鼎盛,不管是什么情况都要磕头。

元朝以前的时代,汉文化中只有特别的人在特别的情况才会跪下磕头。




首先是否传承是要根据时代的变迁去做选择,就像古代茅厕用纸,技艺手法都是独特的那是否要传承呢?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印记,我们自己要学会做选择。

其次古代社会之所以用跪拜行礼,是因为这是当时生活习惯下最方便、最简捷的礼仪方式。中国古代最早是没有凳子、椅子的,长期习惯坐在地上或席上,正常跪坐的时候,双手一般是放在膝盖上。在这种坐姿下,如果要行礼,只要身子稍往前倾,双手放到地上或席上就行了。当所有人都是跪坐的时候,向对方行跪拜礼并没有多少高低的区别。这就是民间跪拜礼节的来源,其中并不包括特别敬重或孝敬的意义。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如今出现的跪拜中,确实含有尊敬或敬重的意思。但这种认知也是基于跪拜礼节在封建社会就发生的演变。那时候,君王要显得地位高,只是他自己有专用的平台。向坐在平台的人行跪拜礼,地位高低的差别就很明显了。由此,跪拜礼的不平等性才真正出现。如果要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来区分,这种不平等的起源,应该属于封建意识的糟粕。以往引发舆论热议的“洗脚”,尽管有“作秀”之嫌,但毕竟还与“孝敬”沾边,而学校用学生集体下跪彰显“孝敬文化”,就有点离谱了。一种在古代就如现代人握手鞠躬之类的礼节,后又被封建专制体制用作区分尊卑的礼仪,即使现在也被在某些场合沿用,但一旦被认真解读时,是找不到任何普及意义的。

因此,下跪与否需要考量使用的时间地点事件等,再考虑传承与否的问题。




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共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行稽首礼时,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后来,用于僧人举一手向人们行礼,也称“稽首”。“)

行顿首礼时,其他和稽首相同,不同者拜时必须急叩头,其额触地而拜。一般用于下对上的敬礼。(“顿首”两首,后来也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对人家恭敬。)

行空首礼时,双膝着地,两手拱合,俯头到手,与心平而不到地,故称“空首”,又叫“拜手”。这是“九拜”中男子跪拜礼的一种。

其他如振动,不仅要跪拜、顿首,拜后还要“踊”,即跳踊,一般都在丧事时,拜者往往捶胸、顿足,跳跃而哭,表示极度悲哀,凶拜,即行礼时,先顿首,后空首;吉拜,则在行礼时,先空首,后顿首;奇拜,奇为单数,即一拜;褒拜,即再拜、三拜。古代以再拜为重。

肃拜,是古代女子跪拜礼的一种。拜时跪双膝后,两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时低下头去,到手为止,故又称“手拜”。肃,手到地的意思。所以后来在书信来往中,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往往上“谨肃”。妇女行礼也称“端肃”,即源于此。

到了汉代以后。才渐渐有高座,凳椅先后问世,人们不再“席地而坐”,因而使原来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变化。但跪拜礼仍然存在,却变成了等级差别的标志,主要广泛运用于官场之中。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有时都要行三叩九拜之礼。在民间,如祭祀、祝寿等风俗中,仍世代相传。后来,又增加了打千(行礼时左膝前屈,右腿后弯,上体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两手合抱,拱手为礼)、鞠躬(弯身行礼)等礼节,直到辛亥革命胜利,随着几千年封建君主制度的覆灭,才结束了这种跪拜礼,今在拜神、拜祖时仍有残留。

在一些反映古代历史的戏剧和电影中,我们经常看到古代人民行跪拜礼。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生活礼节呢?这要从古代人们的物质条件和生活习惯谈起。

我国在汉以前,还没有正式的凳椅。人们在进食、议事、看书时,只是在地上铺一条用芦苇、竹篾等编成的铺垫用具,即席子,人就坐在席子上,故称“席地而坐”。如果请客人坐正席,则多垫一重席子,表示恭敬。就连朝廷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席地而坐”,不过,所坐的东西比普通老百姓好一些,如周代每次举行大朝觐时,五者所坐的席位,设有绣着黑白斧形的屏风,屏风前面南向铺设着莞草编成的席子,上面再加上五彩蒲席和桃枝竹席,左右摆设玉儿,给王者凭依。

因此,古代所谓“坐”的姿势,和我们现代人的“坐”完全不一样。坐时要两膝着地,然后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后向外。古人的“坐”,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的跪。在接待宾客中,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变成了跪,然后俯身向下,就这样,逐渐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

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共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行稽首礼时,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后来,用于僧人举一手向人们行礼,也称“稽首”。“)

行顿首礼时,其他和稽首相同,不同者拜时必须急叩头,其额触地而拜。一般用于下对上的敬礼。(“顿首”两首,后来也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对人家恭敬。)

行空首礼时,双膝着地,两手拱合,俯头到手,与心平而不到地,故称“空首”,又叫“拜手”。这是“九拜”中男子跪拜礼的一种。

其他如振动,不仅要跪拜、顿首,拜后还要“踊”,即跳踊,一般都在丧事时,拜者往往捶胸、顿足,跳跃而哭,表示极度悲哀,凶拜,即行礼时,先顿首,后空首;吉拜,则在行礼时,先空首,后顿首;奇拜,奇为单数,即一拜;褒拜,即再拜、三拜。古代以再拜为重。

肃拜,是古代女子跪拜礼的一种。拜时跪双膝后,两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时低下头去,到手为止,故又称“手拜”。肃,手到地的意思。所以后来在书信来往中,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往往上“谨肃”。妇女行礼也称“端肃”,即源于此。

到了汉代以后。才渐渐有高座,凳椅先后问世,人们不再“席地而坐”,因而使原来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变化。但跪拜礼仍然存在,却变成了等级差别的标志,主要广泛运用于官场之中。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有时都要行三叩九拜之礼。在民间,如祭祀、祝寿等风俗中,仍世代相传。后来,又增加了打千(行礼时左膝前屈,右腿后弯,上体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两手合抱,拱手为礼)、鞠躬(弯身行礼)等礼节,直到辛亥革命胜利,随着几千年封建君主制度的覆灭,才结束了这种跪拜礼,今在拜神、拜祖时仍有残留。




感谢问答,每次回答都是一次学习。

我认为应该传承下去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跪拜礼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礼节,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因此,它应该被传承下去。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跪拜礼的使用范围、场合可以做一些适当的调整,以彰显社会的进步。

一:国家的大型活动,比如黄帝陵、轩辕陵和孔庙的祭祀,国家都很重视,这也是全世界海外华人的寻根之旅。实行跪拜礼一则显得隆重、庄严;二则显示我们是礼仪之邦!

二: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文化始终处于封建社会的主导地位,儒家文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臣子见君主,儿子见父亲,下级见上级都要实行跪拜礼,以显示尊重

。但到了近代,由于历史的原因,传统文化遭到破坏和断裂。自打我记事起,所有的学校很少有关于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文化的教育,以致于八十年代时的年轻人道德缺失,不孝敬,不理解,不感恩成为那一代人的家常便饭,他们甚至不知道,这是做人的最基本的条件,这实在令人痛心,动物尚有"乌鸦反哺‘’羊羔跪乳",而人却没有。好在这些年传统文化正在得到恢复,己回归到学校的教育体系之中。《弟子规》,《增广贤文》等四书五经之类的书又重新走进学生们的生活中,人们逐渐有了羞辱之心,有了做事的依据。所以跪拜礼是尊老爱幼的体现。春节等大型节日、或长辈生日的时候,实行跪拜礼既可以使长辈得到被尊重的感觉,二来也可以使孩子们从小养成尊敬长辈的习惯。这样社会才会出现安静,和谐的局面,对今后社会的发展也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在寺庙或一些特殊的场合里,我们不自觉得都会进行跪拜,那是发自内心的对大自然、对天地的崇敬之情,也是我们的信仰,只有跪拜才能表达我们的心情。不管将来社会如何发展。

跪拜也是人类区别动物的标志之一。




跪拜礼是古人席地而坐的方式,在汉代以前,因为没有专门用于坐的坐凳座椅,能让人最舒适的方式就是两膝着席,让臀部压在脚后跟上。以这种方式入坐,当遇到需要向他人表示敬意或者致谢的时候,就将臀部翘起来,俯身向下,呈现跪的姿态,这就是跪拜礼的由来和带原生态的基本形式。

当跪拜礼走红而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正式礼节后,又变得繁复起来。比如“九拜”就有九种不同的叩拜礼仪: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和肃拜。

“九拜”的应用非常广泛,宗庙祭祀拜祖先,郊祀拜天拜神,臣拜君,子拜父,学生拜老师,新婚夫妇拜天地、拜父母,这些拜礼都行稽首礼;在平辈、同级之间行顿首礼;对于卑者的稽首礼,尊者以空首礼答拜;振动礼为丧仪中所用;吉拜礼用于祠祭;凶拜礼是服三年之丧所用;肃拜礼为跪拜不便的女子、身披甲胄的军人。

如今还保留的礼节方式,有拱手、作揖、新婚夫妇拜天地、拜父母和祠祭等,这可能就是当今仍流行的也是最基本的感恩、答谢、祝福、祈求的表情包了。

作为一种文化,很多礼节可以在反映古代题材的影视作品中看到,如果没有这些文化支撑,你看到的就是白板一个,没有东西南北风的风味了。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