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9 13:18:45 条浏览
魏晋书法是中国书法璀璨的明珠!魏碑打破了篆书隶书的笔法结构单一,从篆隶过度到楷书,其结构笔法千变万化,为行书草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书法之美体现在笔法和结构章法,变化产生美,为什么有人说,学楷书魏碑是不可逾越的。道理就在此。
因为魏晋人代表着一群闲着就琢磨写字的贵族。他把书法之美和道家思想融合起来,以中和为美。
魏晋风流,畅快人生,取法自然,效于道,其书法高度已然确立,取法于中,得其下,取法于高,得其中,试问爱书之人哪位不期望自己的书法水平高超,书作富含思想,表词达意,那么就只能向魏晋书法冲锋,临摹,使出浑身解术入贴,再百般手段出贴
连米癫若此,你我岂能不效法魏晋呢?
谢谢,我以为魏晋时代的人关键是思想自由,行为自由,在哪个时代能识文抓字的人多数属上等人,至少相当现在的县处级别,或者更高,混迹于上游社会,那时候虽然残酷,但对文人雅士的约束並不大,戴大檐帽的可能对能写字的也敬三分。在这种环境下活跃的写字人自然一脸牛逼,乱写乱画也没有网友乱喷。所以,写字的人思维开放,行为放荡,自由放松,自然书写也不拘一格,百花齐放,书法也是各具特色,无法之法,追求魏晋风度,书法人首先应该追求魏晋人的思维模式及行事作派,而后才是书法本身,否则,你得到的只是形而不是质。但是如今的环境,如今的价值观,如今的书法之法,能达到魏晋的境界吗?可以悲悯地告诉你,永远不可能,仅钱一项就能把书法人放平,让你成为奴隶,更何况其他的金科玉律,书法人一身屎都洗不干净,别人还在喷,能有魏晋书者哪么清静吗?现代书法人追求远古时代的古人,只能作梦而已。
魏(晋)书法乃汉隶转变后之书体,是楷书的源!凡是从专业书者的皆需由此入手,它日爰得所成!魏书,尤其是魏碑字迹美至耶!
为何会上追魏晋?因为魏晋时期是中国书法的高峰。
不怪,追什么的都有。也有追欧柳。也有追板桥,现代也有追麦华三,启功,
这才反应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和心理感想。
上追魏晋的美学主张由来已久,盛唐时就有“魏晋法度唯上可袭”的说法,宋时连徽宗都认为“秦祖晋宗唐师”的书道溯源有理有据,而明朝则有更多的书家倡导“若精法度当习魏晋”……
虽然各代都有人对魏晋之风有诟病之语,甚至还有人不屑,但在各代的书史编撰中一直都把魏晋视为书道正宗,尽管有少许书史研究者对碑学持有非议,但他们也不得不承认魏晋书风法度严谨,结体讲究,整体视觉效果韵律十足。长期以来,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痴情的习书人,无不把魏晋书风视为侧宝,在他们看来,这绝不是因为其中有一钟二王之缘故,而是魏晋之整体效应所致。如果说把中国书法美学视为金字塔的话,那魏晋之风理当是构筑金字塔最坚实的基础!
赵之谦、康有为等先贤都曾对魏晋之风有精彩的评述,归纳起来他们的中心意思也就一句话:求法度之精准,追书风之唯美,非魏晋莫属也!而眼下无数实例也证明,大凡追求魏晋遗风,坚持研习碑学并根基扎实的人,是绝不可能沦为丑书代言人的!
魏晋书法与魏碑书法不是一个概念。前面的魏,是汉魏,即三国时的魏国,书法代表人物是鍾繇等。后面的魏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时代,北魏的书法水平最卓越,所以史称魏碑。
这是一个好问题,也是一个大问题。从本质上来讲,我们其实需要探求这个问题背后的本质,即魏晋时期的书法美学是什么,它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今天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书法美学理想。在这三个问题中,最后一个问题,是我们当今必须面临和回答的问题。但是只有解决了前面两个问题,我们才能说清楚书法美学理想到底是什么。
《行书录李之仪跋语轴》洒金笺行书164×39.5cm常州博物馆藏
一、魏晋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的意义和在书法美学史上的意义
一位书法家、一种书法风格,它在书法史上的意义和它在书法美学上的意义,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一回事。只不过书法史的意义更侧重于书法全面的贡献,这种贡献既包括了书法创作技法方面的贡献,也包括了书法欣赏、鉴赏层面的贡献。
也就是说,书法史意义是涵盖书法美学的意义的,而书法美学相当于书法的鉴赏、欣赏的审美取向,所以这二者是包含关系。
王羲之《行穰帖》
魏晋书法是谈论中国书法史无论如何都不能绕开的话题。魏晋时期的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成就斐然,在书法史意义上来说,这一时期有两个提出贡献:
一是书法的自觉发展期;
二是帖学的风格奠基期。傅山《草书千字文》。山西省博物馆藏
所谓自觉期的概念,就是说这一时候,人们开始从意识层面自觉地去追求书法的美丑好坏了,开始形成了一定的品评方法、欣赏方法。
这一新变或许在现在看来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它在书法史上犹如一道分水岭,在此之前的书法,我们其实可以称之为不自觉时期的书法,在此之后的书法,我们称之为自觉时期的书法。
中国书法的自觉意味着中国书法艺术的真正诞生。虽然在魏晋之前的篆书、隶书也是属于书法艺术的范畴,但是他们都不是有意的想要展示书法美,而是自然而然的展现的,是自然艺术的表现。
而魏晋之后,中国书法开始以书法家的主观创作为主,而不再以书法的自然美为主了。刘墉东坡游记
魏晋时期书法的代表自然是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主,这两个人是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而他们之所以被人们所看重,是因为他们的书法直接开创了帖学书法这一派别,并且影响中国数千年。
二、帖学书法的千年传统
中国书法史上的书法家,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帖学书法家,一派是碑学书法家。帖学书法的书法基本上可以上溯至魏晋时期的二王。
可以说,中国书法史上自从有了王羲之,就有了帖学书法,在王羲之之前,中国书法主要留存下来的书法形式是碑石,很少有帖学的东西。
在王羲之之后,王羲之所遗留的大量墨迹为当时人们所看重、模仿学习,以后经过历代皇帝的提倡、搜集,形成了绵延数千年的帖学传统。董其昌书法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帖学就是学习墨迹的书法派系,而王羲之作为帖学开山之人,自然受到了后世的推崇。
而帖学之所以能够这样声势浩大,成为中国书法数千年一来的正统书法的代表,自然和世俗政权的大力推崇有关,而世俗皇帝之所以这样大力推崇也与当时的政治考量有关系。
三、魏晋书法的帖学传统与魏晋书法美学
魏晋既然是以帖学为主,那么自然他的书法审美取向就是帖学书法美学。帖学书法的美学传统最早的源头也是王羲之,最具代表性的是《十七帖》。《北魏司马绍墓志》
大概会有人疑问,为什么不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呢?
实际上,在魏晋时期,像《兰亭序》那样的行书作品是很少的,因为《兰亭序》基本上是以标准的行书写成的,但是那个时代行书和草书往往相掺杂,很少有纯行书的作品。所以,真正可以代表王羲之书法面貌的,当属《十七帖》。
况且从内容上来讲,《十七帖》的内容也相当有趣,大部分都是王羲之平常生活化的书写,平淡有趣,而且都是便条,一个人平常之态的书写更能够体现出一个人书法的真实水平。
从《十七帖》中我们不仅可以印证后世书法家关于《兰亭序》的诸多评语的曼妙之处,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而且《十七帖》也给我们打开了另外一扇看待王羲之书法美学审美的一面,即自然圆转、方圆兼济。《北魏司马绍墓志》
在书法风格上,他以秀丽柔媚为主,这几乎影响了以后书法的审美取向,直到颜真卿的出现,才开始吸取了碑学书法阳刚壮阔的一面,书法风格开始变得多样起来。
四、中国书法的正统审美——帖学书法的审美取向
前面我们说过由于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所创立的帖学书法为后世历代政权统治者提倡、遵守,所以,中国书法的审美取向也一直以二王父子作为正统,这体现在二王魏晋之后,唐代的楷书四大家以及张旭、怀素、宋代宋四家,尤其是米芾,恪守魏晋书法的道统。元朝赵孟的书法,笔笔取法王羲之,直追羲之,明代董其昌,清代王铎都是王羲之的传承者。
《张猛龙碑》
总体上讲,他们都承接了二王书法中柔媚的一面,更加圆转,不落俗气,雅道自然。
五、帖学的问题
但是帖学的问题就在于帖学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以至于他形成了一种天然正确的存在,任何挑战他、改变它的人都会被这种强大的传统所批判。比较好的例证就是颜真卿和米芾。
颜真卿的书法承袭二王书法的道统,但它也融汇了很多碑学书法的风格在其中。这就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尤其是宋代的米芾,直接批评颜真卿的书法是“俗书”。《张猛龙碑》
所以到了明清两代,馆阁体这种标准的帖学书法开始流行,虽然有他现实的意义和基础,但是明清两代的文人书法也开始受到束缚和压抑,成为了书法发展的桎梏。
六、今天我们应该有的书法美学观
我们今天应该有什么样的书法美学观?很显然,魏晋书法美学从魏晋诞生之日起,到了明清两代演化成馆阁书法,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就是,无论一种审美观念,它有多么正确、它看起来多么没有害处或者说我们应该极力推崇它,都不应该、也不能让这一种风格独大,让它成为唯一正确的存在。即便是王羲之在世,即便是王羲之的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被人承认,我们也不能说他便是中国书法最终的归宿和最正确、最完美的存在。唯一正确的做法就是多样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陆机平复帖
非常感谢邀请。为什么会有上追魏晋书法的美学理想?这个问题,应该说魏晋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崇尚自然,天人合一。书法也带有时代的特征,潇洒、散漫、自由、淡雅、清纯。总之,集大美于书,怎么赞誉都不过分,这是后来每一个朝代都无法比拟的。虽然历代都在崇拜、效仿和跟随,但是,却离魏晋渐行渐远。时代不同了,只能随波逐流。魏晋书法无疑就好像是“世外桃源”,人人都在竭心尽力,梦寐以求。但向往归向往,追寻归追寻,理想归理想,“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真的就是是“梦里桃花”了。所以说,把美学定位在魏晋书法,有其美学的理论根据,也有其实际上的意义。“欲书先散怀抱”,这是王羲之书法美学的思想和理论根源,也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以他为首的魏晋书风,影响了书法后来的走向和发展趋势。但无论如何也难以再现昔日的魏晋风采。就犹如我们现在,要想吃到纯天然的食物,已然成为梦想。但是,还得抱有纯天然的幻想。这个道理,就如同上追魏晋书法的美学一样,变得虚幻不实了。
对于在书法中写出真感情,魏晋时期总是那么不拘礼节,毫不做作,个性那么张扬,对感情那么真挚,王羲之东床袒腹,嵇康赴死之前弹奏广陵散,王子猷夜探戴安道,等等,都是家喻户晓的故事。
魏晋的书法家正是有了这样的心灵和情感,才能写出魏晋书法这样的风度,魏晋的玄学使晋人得到空前绝后的精神解放,晋人的书法是这自由的精神人格最具体最适当的艺术表现。魏晋人的书法纯洁明净,潇潇洒洒,一任天真,是他们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写照。
魏晋时期的书风,已经表现出对人物风度、气质的重视,呈现出一种“清”的气息,这与魏晋人心灵的纯净与人格的完美有很大的关系。当人们泯灭了世俗的观念,超越了利害之心,才能用纯然的心去观照世界,也才能创造出美的艺术境界。魏晋人的书法之所以有“清”的特点,就是因为这书法是从他们纯净的心灵中流露出来的,是他们人格的体现。当今的中国,物欲横流,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在这样的情形下,人们的内心也想追逐一种闲淡的生活意境,加上魏晋书法潇洒,笔法结构少了其他书体繁琐而带来的书写桎梏,所以魏晋书法之风等以继续流传,也是大多数当代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追求的一种书法境界,这也是那些仅学得“二王”皮毛,却说得二王真传的原因了。
魏碑是中华发展史上一个无法逾越的书法巅峰,魏碑的成熟、发展揭开了中华书法新的一页,自晋唐以来,被历朝历代书家作为推崇学习的目标。
魏碑的艺术风格,重气势,重魂魄;魏碑用笔居高直落,点画浑厚丰满,古朴而粗犷;魏碑结字自然,气势开张,注重自然意象,给人观之有一种天真烂漫,意趣盎然的情感;总之,魏碑风格的风姿美韵,让人以遐想和无穷的品味,成为了后世从继承走向创作,为我们树立了典范。
为什么有上追魏晋书法的美学理想?
现在无论如何追逐碑学的古意朴拙,实际在晋代王羲之已经对待汉魏有了突破,已改汉魏的书法朴实无华的书墨境,汉魏依旧存在一种汉字实用为主,欣赏性居次要。刚刚萌芽书写的情性,张芝,钟繇的书法开始影响了书法的美学启蒙。一直到了王羲之为代表的士大夫,籍以书写出现了书道,开始正规的感知书写具有情性美,不单单是形质的表现,而是两种相互依存的相互练习的紧密关系,于是有了笔阵图,笔势的想象,出现了可意会不可言的书法玄妙。
这就是中国书法的端倪,也是中国文人的毛笔书写呈现出美学的意境。黑白的哲性,舒朗的笔墨技法,存在人的兴致所左右,依次王羲之就是践行者,开始随心而动的笔墨,出现了流变的书貌,――行书。之出现代表了文人的玩味。
由此风雅成为书法的表现。思想性,由此从书墨的形式而流出。行书的变化,成功的凝聚心与笔率意性,又有技巧性的结合,王羲之做到了。不是因为因多喝了两杯酒水,才写出了兰亭序,是因为王羲之的思想有了老庄哲学深入脑海,则有了简淡玄妙莫测,更加深远的想象力。从而最为儒家文化思想的立命,有了中庸之道,起着很大的作用,使得书法意境有了平和淡然的境界。追求艺术的遒美,冲和之不左不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艺术境界。恰好是美学的理想化。
试想清代的碑学也是大观也,与帖学共存千年的书派对,终究各有其魅力所在。
帖学王羲之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有何理由,放弃这一符合美学理想的书墨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书法的多样性,不外乎碑学的古意,帖学的流美。都具有美学理想。而最为书圣王羲之的晋韵代表,永远是主流。吾侪如此坚定。永远。
谢谢邀请。
晋唐以后,至今都有追寻魏晋书韵的风气。但人们在说魏晋风韵的时候,大多指的是王羲之的流便洒脱味道。而非开张清键的魏风,这是必须明确的。
一个人有性格,书风反映了其性质格局的特点。一个时代也有性格,这个时代的书风代表了这个时代发展的基本面貌。晋时非大一统的强盛时期,人们崇尚黄老玄学,右军本人亦修炼道术。其以秋气为心,故而书法表现出清潇自然,出入洒脱无拘,如山间溪流一样清新而婉缓,。但却没有篆书的高古,不及汉书大气朴拙,而距大唐的博远豪迈,正大舒畅书风,就更远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大变革时期,中国正在引领世界走向大同。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之书法艺术,必将出现史无前例的空前盛景。
这是一个好问题,也是一个大问题。从本质上来讲,我们其实需要探求这个问题背后的本质,即魏晋时期的书法美学是什么,它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今天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书法美学理想。在这三个问题中,最后一个问题,是我们当今必须面临和回答的问题。但是只有解决了前面两个问题,我们才能说清楚书法美学理想到底是什么。
一、魏晋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的意义和在书法美学史上的意义
一位书法家、一种书法风格,它在书法史上的意义和它在书法美学上的意义,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一回事。只不过书法史的意义更侧重于书法全面的贡献,这种贡献既包括了书法创作技法方面的贡献,也包括了书法欣赏、鉴赏层面的贡献。
也就是说,书法史意义是涵盖书法美学的意义的,而书法美学相当于书法的鉴赏、欣赏的审美取向,所以这二者是包含关系。
魏晋书法是谈论中国书法史无论如何都不能绕开的话题。魏晋时期的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成就斐然,在书法史意义上来说,这一时期有两个提出贡献:
一是书法的自觉发展期;
二是帖学的风格奠基期。
所谓自觉期的概念,就是说这一时候,人们开始从意识层面自觉地去追求书法的美丑好坏了,开始形成了一定的品评方法、欣赏方法。
这一新变或许在现在看来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它在书法史上犹如一道分水岭,在此之前的书法,我们其实可以称之为不自觉时期的书法,在此之后的书法,我们称之为自觉时期的书法。
中国书法的自觉意味着中国书法艺术的真正诞生。虽然在魏晋之前的篆书、隶书也是属于书法艺术的范畴,但是他们都不是有意的想要展示书法美,而是自然而然的展现的,是自然艺术的表现。
而魏晋之后,中国书法开始以书法家的主观创作为主,而不再以书法的自然美为主了。
魏晋时期书法的代表自然是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主,这两个人是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而他们之所以被人们所看重,是因为他们的书法直接开创了帖学书法这一派别,并且影响中国数千年。
二、帖学书法的千年传统
中国书法史上的书法家,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帖学书法家,一派是碑学书法家。帖学书法的书法基本上可以上溯至魏晋时期的二王。
可以说,中国书法史上自从有了王羲之,就有了帖学书法,在王羲之之前,中国书法主要留存下来的书法形式是碑石,很少有帖学的东西。
在王羲之之后,王羲之所遗留的大量墨迹为当时人们所看重、模仿学习,以后经过历代皇帝的提倡、搜集,形成了绵延数千年的帖学传统。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帖学就是学习墨迹的书法派系,而王羲之作为帖学开山之人,自然受到了后世的推崇。
而帖学之所以能够这样声势浩大,成为中国书法数千年一来的正统书法的代表,自然和世俗政权的大力推崇有关,而世俗皇帝之所以这样大力推崇也与当时的政治考量有关系。
三、魏晋书法的帖学传统与魏晋书法美学
魏晋既然是以帖学为主,那么自然他的书法审美取向就是帖学书法美学。帖学书法的美学传统最早的源头也是王羲之,最具代表性的是《十七帖》。
大概会有人疑问,为什么不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呢?
实际上,在魏晋时期,像《兰亭序》那样的行书作品是很少的,因为《兰亭序》基本上是以标准的行书写成的,但是那个时代行书和草书往往相掺杂,很少有纯行书的作品。所以,真正可以代表王羲之书法面貌的,当属《十七帖》。
况且从内容上来讲,《十七帖》的内容也相当有趣,大部分都是王羲之平常生活化的书写,平淡有趣,而且都是便条,一个人平常之态的书写更能够体现出一个人书法的真实水平。
从《十七帖》中我们不仅可以印证后世书法家关于《兰亭序》的诸多评语的曼妙之处,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而且《十七帖》也给我们打开了另外一扇看待王羲之书法美学审美的一面,即自然圆转、方圆兼济。
在书法风格上,他以秀丽柔媚为主,这几乎影响了以后书法的审美取向,直到颜真卿的出现,才开始吸取了碑学书法阳刚壮阔的一面,书法风格开始变得多样起来。
四、中国书法的正统审美——帖学书法的审美取向
前面我们说过由于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所创立的帖学书法为后世历代政权统治者提倡、遵守,所以,中国书法的审美取向也一直以二王父子作为正统,这体现在二王魏晋之后,唐代的楷书四大家以及张旭、怀素、宋代宋四家,尤其是米芾,恪守魏晋书法的道统。元朝赵孟頫的书法,笔笔取法王羲之,直追羲之,明代董其昌,清代王铎都是王羲之的传承者。
总体上讲,他们都承接了二王书法中柔媚的一面,更加圆转,不落俗气,雅道自然。
五、帖学的问题
但是帖学的问题就在于帖学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以至于他形成了一种天然正确的存在,任何挑战他、改变它的人都会被这种强大的传统所批判。比较好的例证就是颜真卿和米芾。
颜真卿的书法承袭二王书法的道统,但它也融汇了很多碑学书法的风格在其中。这就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尤其是宋代的米芾,直接批评颜真卿的书法是“俗书”。
所以到了明清两代,馆阁体这种标准的帖学书法开始流行,虽然有他现实的意义和基础,但是明清两代的文人书法也开始受到束缚和压抑,成为了书法发展的桎梏。
六、今天我们应该有的书法美学观
我们今天应该有什么样的书法美学观?很显然,魏晋书法美学从魏晋诞生之日起,到了明清两代演化成馆阁书法,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就是,无论一种审美观念,它有多么正确、它看起来多么没有害处或者说我们应该极力推崇它,都不应该、也不能让这一种风格独大,让它成为唯一正确的存在。即便是王羲之在世,即便是王羲之的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被人承认,我们也不能说他便是中国书法最终的归宿和最正确、最完美的存在。唯一正确的做法就是多样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魏晋风度成就魏晋书法。魏晋书法蕴含的清逸、灵动、洒脱的纯美境界凸显了人的个性美与自由精神,它的继承与创新,理性与感性,人性与法则,技术与艺术的统一,让后人将魏晋书风,尤其以钟王为主体的经典书法传统视为书法正统而顶礼膜拜。
魏晋时期,尤其是五胡乱中华期间,中国社会处于乱世与分治状态,文人雅士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哲学背景,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魏晋风度。魏晋之风就是魏晋时期文人间的一种风气,即性格通脱,崇尚老庄玄学,他们文采斐然,爱喝酒爱聚会,注重外在。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们屡屡受挫,却依然努力活出自我。这些独领风骚的魏晋士人,以他们的特有的况味,为后人所敬仰和研究。还因刻石狂怪,钟鼎斑驳,它的世俗美感根本无法与流美的魏晋书风相比。就书法而言,有“魏晋风度”,便有了名垂千秋的钟王的书法成就。钟王古法用笔臻于完善,观其书迹,发笔出锋如抽刀断水,点画之质量,极虚灵挺拔之致,真可谓挥运之际,左右逢源,穷极变幻,出神入化。魏晋书法堪称率意和精能,秀润和雄强、阴柔和阳刚的高度结合,可以说达到了艺术境界的极致,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最为推崇注重的中和大美之所在。
以钟王为代表的魏晋士人自由精神的释放,个性与灵感的喷发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人作为主体意识的觉醒。,摆脱前人的困缚,直接到大自然之中,获得内心世界精神层面的满足。而作为人精神世界的外延——书法艺术,也必将在不自觉之中,蕴带此种意识,使书法不再只是“犹可记文”的记事字形,或字形优美的方法,而是上升到一种只属于书法家自身表情达意的艺术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