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8 09:18:58 条浏览
一、因材施教。
《为政篇第二》里,孟懿子问孝、子游问孝与子夏问孝,孔子回答是不一样的。
1.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3.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弟子问仁,孔子回答也不一样。在态度上,也不一样。
二、言传身教。
1.孔子本身是一个非常有道德修养的人,在孔子身边学习,聪慧与否,或许都能有所感悟吧?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2.孔子本身勤奋、有目标,实践能力也不错,在孔子身边学习,聪慧与否,或许都能有所感悟吧?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语言有分寸。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这句话显示出孔子对待学生错误时的做法,我认为可以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四、真诚对待学生。
跟对待自己的儿子鲤一样对待弟子。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由此可知,孔子教儿子,也不过是“诗”与“礼”。
传世至今的论语,是不是很有对话感觉的场景,孔子和弟子的对话,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每个学生也通过自己的语言鲜活的站在我们的面前。
据说孔子有三千弟子,被后世称为贤人的有七十二人,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尖子生,或者说精英班了。子路率真鲁莽,颜回温雅贤良,子贡聪颖善辩…每一个名字后面,都有一张鲜活的面孔。
孔子作为“私学”的开创者,大兴私学之风,使教育得到普及,功勋卓著,很多人把孔子当成教育界的鼻祖,孔子应是当之无愧的。
孔子作为老师,知识渊博,同时自己也是见贤思齐、尊师重道,与自己的学生相处也是在斗嘴和和谐并处。
自己有了错误也是勇于承认。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可以说孔子与学生间的关系,不是我们想象中的“说一不二”“不容质疑”的“封建家长制”,却又包含了“知错即改”,“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崇高人格,同时又带有温情的相处之道。
既是师生关系,更是坦诚相见的朋友,同学关系。
在回答此问题前,必须首先确定孔子有多少弟子。
第一个说孔子有弟子三千人的是司马迁。而私淑艾孔子的孟子明确说孔子有弟子七十。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公孙丑上》)
司马迁不仅说孔子“弟子盖三千焉”,还说孔子弟子“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世家》),又说孔子“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
(《仲尼弟子列传》)。
孟子是孔子问题专家,距孔子只百年左右,深得孔子真传,诸位看官,我们该相信孟子呢还是该相信司马迁呢!
其实,《仲尼弟子列传》也承认孔子弟子未过百人:“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
这里的“弟子皆服三年”,而且“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才“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这已经表明,孔子的弟子没有超过百人。
答案是,孔子弟子也就是七十多人。
下面回答孔子与弟子们之间的关系。
亦师亦友。由于时间仓促,我只先给大家推荐几章论语供大家研究。
《先进》中的众弟子言志:
11.25.[原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①。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②。居则曰③:‘不吾知④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⑤?”子路率尔而对曰⑥:“千乘之国⑦,摄乎大国之间⑧,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⑩。”夫子哂⑪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⑫,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⑬;如其礼乐,以俟君子⑭。”“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⑮,愿学焉⑯。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⑰。”“点,尔何如?”鼓瑟希⑱,“铿”尔⑲,舍瑟而作⑳,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原文通释]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龄大一些,就不敢对我说。你们平时总说:‘没有人赏识我啊!’假如有人赏识你们,那你们怎样去做呢?”子路连忙回答:“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有别国的军队侵犯它,又有灾荒困扰它,让我仲由去治理它,到了第三年,就能让人们勇敢,而且懂得规矩了。”孔子听了微微笑了笑。“冉求,你怎么样?”冉求答道: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让我冉求去治理它,到了三年,就能使百姓富足。至于礼乐教化方面的事,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答道:“不敢说能做到那些,愿意向他们学习。宗庙的祭祀活动,或者诸侯的盟会,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我愿意在那个场合做一个小赞礼官。”“曾点,你怎么样?”曾点弹奏瑟的声音渐渐弱了,“铿”地一声,离开瑟挺直身子,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啊。”曾晳说:“到了春天将尽的时候,穿上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位已经成年的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去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家。”孔子感慨地长叹说:“我赞成曾晳的想法啊!”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出去了,曾晳走在后。曾晳说:“那三位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晳说:“夫子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靠礼让,他说话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要做的就不是治理国家吗?怎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难道公西赤要做的就不是治理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公西赤做那小赞礼官,谁又做那大赞礼官!”
《子罕》中颜渊赞颂孔子:
9.11.[原文]
颜渊喟然①叹曰:“仰之弥②高,钻之弥坚③;瞻④之在前,忽焉⑤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⑥:博我以文⑦,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⑧,如有所立,卓尔⑨。虽欲从之,末由⑩也已!”
[原文通释]
颜渊感慨地叹息说:“仰望他越望越觉得高大,钻研他越钻研越觉得厚重;远看他就在身前,忽地来到身后。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引导人:用各种典籍使我的知识丰富起来,用各种礼节使我的言行合乎规范,想停下来都不行。我倾尽全力后,好像有人站在眼前,相当地高大。虽然想追随他一同前行,怎么也找不到路径啊!”
《卫灵公》的子路愠见
15.2.[原文]
在陈绝粮①,从者病,莫能兴②。子路愠见曰③:“君子亦有穷乎④?”子曰:“君子固穷⑤,小人穷斯滥矣⑥。”
[原文通释]
孔子与随行的弟子们在陈国断了粮食,随从的人都饿坏了,不能起身。子路愤愤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顿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困顿时能坚守,小人遭遇困顿就胡作非为了。”
《雍也》中的子路疑孔子
6.28.[原文]
子见南子①,子路不说②。夫子矢③之曰:“予所否者④,天厌⑤之!天厌之!”
[原文通释]
孔子拜会了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假如我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我吧!”
《子张》子贡评价孔子:
19.25.[原文]
陈子禽①谓子贡曰:“子为恭也②,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③,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④。夫子之得邦家者⑤,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⑥。其生也荣,其死也哀⑦。如之何其可及也!”
[原文通释]
陈子禽对子贡说:“您是谦恭了,仲尼怎么比您还优秀呢?”子贡说:“君子一句话能表现出明智,一句话也能表现出不明智——说话不能不慎重啊!老师不能赶得上,就像天是不能用梯子一步一步登上去一样。老师执掌诸侯国及大夫家政的时候,就像人们说的‘确立某种风气这种风气就会形成,以礼义引导百姓百姓就跟着走,安抚百姓远方的人就来投奔,让百姓做什么百姓就高高兴兴地做什么’。他活着值得荣耀,他死了值得哀恸。根据什么说他能赶得上呢!”
我只选了几个点,没展开,请各位自行体会。
用事实说话,才有说服力。
1.纯虚情假意
孔子说:“只要是主动给我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物的,我从没有不给予教诲的。”也就是说他的师生情是建立在高价学费基础上的。
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子多次高度称赞颜渊,认为他有很好的品德,又好学上进。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痛,还说:“噫!天丧予!老天爷真是要了我的命呀!”但是
颜渊家贫,有棺无椁,不符合礼制。颜渊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自己的车子,给颜渊买椁。但孔子却不愿意,说自己的亲儿子孔鲤死后也是有棺无椁,自己并没卖车给他买椁,因为:“我曾经担任过大夫一级的官员,而大夫必须有自己的车子,是不能步行的,否则就太没有面子了。”
2.被学生打脸
孔子坚持周礼规定的父母去世需要守孝三年,而宰我偏偏就说三年之丧也太长了——你看老师你经常要我们维护礼乐,可我们三年都要披麻戴孝,什么事都不能干,那谁去维护礼乐呢?这样下去不是礼崩乐坏了吗?所以要我看守上一年就可以。孔子目瞪狗呆,无言以对。宰我出去后,孔子大骂宰我是小人。这种当面不说,背后骂人的人是不是很有“礼”?
现在新蠕家们出来坑蒙拐骗的多了,坚持丧期三年的有吗?爹三年娘三年,老婆三年儿三年,蠕家们这辈子只剩哭丧了!
子路让子羔去作费地的长官。孔子说:“这简直是害人子弟。”子路说:“那个地方有老百姓,有社稷,治理百姓和祭祀神灵都是学习,难道一定要读书才算学习吗?”孔子(理屈词穷,只好)说:“所以我讨厌那种花言巧语狡辩的人。”
澹台灭明欲投孔子门下,是受到孔子另一著名弟子子游的推荐。不过孔子对澹台灭明瞧不起,主要是他的外形难看,影响观瞻。孔子虽然是给钱就收的主,但也是心中厌恶他,就说他资质低下,即使收了他,很难有大成就。没想到澹台灭明后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孔子到了武城,听到管弦和歌唱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君子学习了道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习了道就容易使唤。’”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是同他开玩笑罢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孔老二的“道”就是为了让“劳动人民容易被使唤”!
被学生指出错误后,还死不认错。却说自己之前是开玩笑的!
其所作所为,真是万世师婊。
回答提问,孔子是如何与弟子相处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的一生都
悦于学而乐于教。
孔子在学习中获得的感悟会向弟子无私分享,弟子请教孔子问题,孔子如实回答。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能够新故合一,教学合一,温故必求新知,能学然后能教。
没有打骂体罚,只靠言传身教。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家,孔子用礼约束了弟子的行为,对社会安定是有益的,提高了弟子的自我约束和自制力。
首先声明,孔二根本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家,而是流氓帮派的黑老大。孔二和门下弟子的关系,就是黑老大和马仔,帮主和徒弟之间的关系。
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指得就是他手下有七十二个骨干头领和黑帮骨干分子,三千多个马仔。这和水泊梁山上的三十六位天罡星,七十二位地煞星,喽啰不计其数,同出一理。
这种黑帮组织结构,传承了两千多年,经替天行道的″仁义宋江,传到旧上海的青红帮,以一贯之,几乎没有任何变化。
通过上海的青红帮,我们完全可以解析出孔二黑帮内的师生关系和师徒相处之道。
在青红帮内,马仔们尊黄金荣,杜月笙等黑帮老大为″夫子,″先生,″恩师;黄杜称马仔们为学生,弟子,″徒弟。蒋介石就是黄金荣的得意弟子,蒋入山东孔庙见孔二像不拜,但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退守台湾之前,贵为大总桶的蒋介石见黄金荣黄老夫子,仍然执着师生.师父之礼,执意要行三拜九叩!
青红帮的帮规,百分之九十是直抄的巫儒经典,而且通通没有后件,违规者可以被任意处罚。这和作为奴隶社会习惯法的孔二″礼法,执行起来一模一样!可以说,巫儒礼法在中国落实的最深入的,不是政治庙堂,而是江湖流氓黑社会。
本来嘛,青红帮的始祖,就是明末进士洪英。
说来太长.…
待续
孔子前时代教育多为贵族阶层垄断,有了孔子,才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关系,类似于民办教学体系。所以他属于文化人物,而非政治人物。
《诗》、《书》、《礼》、《乐》、《春秋》、《易经》经过孔子整理并传承,《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其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兴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教育面向全民各个阶层,是民办教育的开始,由此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关系。
孔子与他的弟子团队也是一个以德行感召为凝聚力的感性团队,也是孔子第一个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他的弟子来自鲁国、齐国、吴国、楚国等各个国家,而且孔子讲学也没有固定的道场,孔子善教,学生善学,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千古师生的典范,特别是孔子死后,弟子们皆像失去父亲一样,为服心丧三年,三年后,其中子贡再回孔子墓前又守三年,如师如父。
用平等的心,仁,义,礼,智,信和学生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