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对于失眠,中医是如何调理的?

2023-07-21 09:08:54 条浏览

中医无绝症,艾灸治百病




君火入,失眠除。




中药香囊是指将特定中药装入香囊中而制成的保健香囊。预防的疾病不同,中药的配方也不同。芳香类中药散发的芳香类物质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后,可以刺激机体,促进的生成,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生长的作用,而且不会像长期内服中药造成机体平衡失调。使用方法:外用,将香包佩戴在胸前或放置悬挂在客厅、卧室角落、床旁。每半月需更换香囊内药物。注意事项:1、对中草药过敏性体质人群禁用。2、孕妇禁用。3、体质虚弱人群慎用。




关于中医是如何缓解失眠症状的问题,我来回答一二。

在祖国医学中,对失眠的传统称谓为“不寐”之症,亦称“郁症”。在传统中医中,对不寐之症,在治疗中手法颇多,中药、针灸、推拿、火罐、刮痧、耳穴疗法.........等治疗手断。

中药

中药治疗:中医将不寐之症,辨证分型,辩证施治:常见有1.肝胆虚风,用真珠母丸2.肝胆不宁,用酸枣仁汤3.心血衰少,用天王补心丹4.心气虚弱,用养心汤5.心火亢盛,用朱砂安神丸6.心脾损伤,用归脾汤7.心肾不交,用黄莲阿胶鸡子黄汤,8.心胆俱虚,用导痰定志法方...........见《辩证施治纲要》。

针灸

针灸治疗失眠不寐多采用:

常用穴:内关、神门、翳明、三阴交。

备用穴:太阳、百会、中脘、天枢、次窌、足三里........

推拿

1.推督脉,捏提摇脊柱肌,之后快速搓热督脉的脊柱肌。拿捏颈椎两侧,微红微热后快速搓热颈两侧。

2.揉神门、内关、三阴交、足三里,或用屈食指关节点压上穴。

火罐

1.背部督脉及膀胱经用走罐或拔罐,通督脉。2.在心俞、脾俞、肾俞、肝俞......拔罐。

刮痧

1.刮痧疗法治失眠不寐,主要是刮后背脊柱督脉和两侧的膀胱经。

2.上肢刮手少阴心经及神门、少海。手厥阴心包经(小臂)及内关。下肢刮膝下的足阳明胃经及足三里。足少阴肾经的三阴交等。

耳穴疗法

耳穴疗法失眠不寐的方法很多,可分:耳穴压丸法、耳穴割制法、耳穴磁疗法、耳穴埋针法、耳穴药物注射法,耳穴按摩法用捏、掐、搓、揉法寻找痛点施用手法。

自我失眠调解法:

失眠夜不能寐的主要原因是脏腑之间功能失调,最终导致督任二脉阴阳失调,建议每日靠树、轻轻地用后背撞树。

1.心病靠撞梧桐树。

2.脾胃靠撞柳树。

3.肺虚靠撞杨树。

4.肝胆靠撞松树。

5.肾膀胱靠撞柏树。

五脏靠撞五树,坚持下去,会有不可思意的效果哟!

祝失眠者能睡个好觉哟!!!




不多说,我这里有个方子

可以一试。仅供参考!必要时去医院治疗。

方子的用量以克为单位,药量可以随证加减

药材也可随证取舍,适当变通一下就是好方子。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或标本兼治。运动、良好心态、食补、药补相结合,慢慢调理会好的。尤其是秋冬两季好调理。祝好运!

【绝梦丹】人参10麦冬15茯神10白术10熟地30芡实15山药15五味子3玄参30菟丝子10丹参10当归10莲子心10炒枣仁10陈皮10沙参10

(补气养心、安神固精)日煎一剂早晚分服

本方用于心气不足,肾气亏损,神疲乏力,心悸面色不华,失眠健忘,五心烦热,多梦盗汗等。




可以看看我这篇《中医一穴一药拯救失眠,安全无副作用》,关注【何仙姑说中医】,让大家更懂中医。




工作压力大所以晚上睡不着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个失眠症状可以说是现代青年的通病了,由于夜晚休息不好而导致白天工作效率下降,无形中又会加重工作压力,因此常常陷入失眠与压力的死循环。那么失眠在中医的眼中代表什么问题?能否通过中医治疗或改善失眠症状?

西医认为失眠是神经衰弱或者精神压力太大导致的,而中医对于失眠却有不一样的看法,他们认为失眠是不得卧与不得眠的表现,并且通过辨证论治将失眠分为五种不同的证型

1.阴虚火旺型失眠:

身体虚弱、过度纵欲或者遗精等因素都会导致肾阴亏虚,并引发心火旺盛问题,因此该类失眠症患者常常有心烦不寐、烦躁、耳鸣、健忘、舌苔发红等症状。

2.肝郁化火型失眠:

思虑过多、情绪波动过大或者常常恼怒都会导致肝气郁结,这类型失眠患者有明显的急躁易怒症状,由于肝火旺盛还有口苦、大便干硬、舌红而苔黄等表现。

3.痰热内扰型失眠:

中医认为长期暴饮暴食或者饮食不健康都会扰乱胃肠系统,由于痰热上扰而有失眠的问题,表现为头重不寐、心烦胸闷、嗳气不断,舌苔黄腻厚重。

4.心胆气虚型失眠:

突然被吓到、见到异物、发生危险、受到恐吓容易会引发胆怯心悸的症状,因此晚上常常会做恶梦,惊醒后难以再次入睡。

5.心脾两虚型失眠:年纪大、久病不愈、劳心伤神都会导致气血亏虚,这类型失眠症患者的脸色泛黄且神情疲惫,夜晚睡眠很浅,而且有多梦和易醒的情况。

传统中医认为失眠与心肝脾肾的失调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中医在治疗失眠方面主张改善机体紊乱的问题,目前中医治疗睡眠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首先,中药汤方治失眠。中药是传统中医的精髓所在,像百合、酸枣仁、远志等药材都是常见的安神药物,建议在中医师的帮助下调配适合自己的中药汤方并坚持服用,通过慢慢的调理机体而起到治疗失眠的作用。另外脚底穴位众多,晚上睡觉前不妨尝试用中药方泡脚,热水促进足部血液循环并帮助药物渗透到毛细血管,能够提高晚上睡眠的质量。

其次,针灸按摩治失眠。我们的体内有大大小小的穴位和经络,中医认为这些特殊位置不通则会使人生病,因此可以通过针灸或者按摩等方式让经脉气血恢复畅通,及时的调整相关脏腑而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常见治疗失眠的穴位包括百会穴、足三里、三阴交等。

最后,运动治失眠。太极拳、气功、八段锦等运动都比较温和,并且大部分人都可以轻松的完成,经常做这些运动可以调节植物神经系统并有提高睡眠质量的作用,但是要注意避免在睡前进行活动,最好在白天进行。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今天不忙,来回答这个问题。

中医治疗任何病,都要辨证施治,也就是根据患者当前的病情进行辨别,是实证还是虚证,是寒证还是热证,是阴证还是阳证,是表证还是里证,然后实证用泻药,虚证用补药,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表证用解表有,里证用治里证的药,阴证用补阳药,阳证用补阴或清解药,做到对证下药,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治疗失眠也不例外。

失眠,中医称“不寐”,临床根据症状不同,分为实证和虚证。实证又分肝火扰心和痰火扰心。

肝火扰心,临床表现为不寐,急躁易怒,严重者彻不眠,胸闷胁胀,口渴喜饮,不是饮食,目赤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耳鸣,或头晕目眩,头痛欲裂。

治疗上多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比如龙胆草9克,柴胡15克,泽泻15克,车前子12克,川木通12克,生地15克,当归尾6克,炒栀子15克,酒黄芩12克,甘草6克,茯神30克,生龙骨30克,生磁石30克,合欢花2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同时用琥珀粉3克,每日冲服。这只是基本方,当然还需要根据伴随症状的不同进行加减。

痰火扰心主要表现为不寐,头重痰多,胸闷心烦,呕恶,嗳气吞酸,恶心,脘腹胀满,心烦口苦,目眩,或大便不爽,彻夜不眠,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常用药半夏10克,橘红15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竹茹10克,枳实10克,合欢花20克,生磁石30克(先煎),黄连6克,山栀子15克,全瓜蒌18克,龙齿30克(先煎),珍珠母30克(打碎先煎)。临床需要根据兼夹症状的不同进行加减。

虚证分为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心肾不交,和病后虚热。

阴虚火旺,临床表现为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头晕耳鸣,健忘,腰酸梦遗,五心烦热,口干津少,舌红少苔,脉细数。临床多用柏子仁30克,炒酸枣仁30克,黄连6克,熟地黄18克,生地黄15克,当归20克,生黄芪30克,生龙骨30克(先煎),茯苓30克,炙远志15克,甘草6克,朱砂1克(冲服),琥珀粉3克(冲服)。临床根据兼夹症状的不同进行加减。

心脾两虚,临床表现为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或苔黄腻,脉细弱或蠕滑。或者为病后虚烦不眠,形体消瘦,面色恍白,容易疲劳,舌质淡,脉细弱。临床多用白术9克,茯苓10克,黄芪12克,龙眼肉10克,炒枣仁20克,党参18克,木香5克,当归10克,炙远志10克,炙甘草5克,生姜6克,大枣3枚。临床根据兼夹症状的不同进行加减。

心胆气虚多表现为不寐多梦,一语惊醒,胆怯恐惧,遇事易惊,心悸气短,倦怠,小便清长或虚烦不眠,形体消瘦面色恍白,易疲劳或不may,心悸虚烦不安,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质淡或舌红,脉弦弱。常用人参6克,茯苓15克,茯神15克,远志15克,石菖蒲15克,生龙齿30克(先煎),川芎12克,酸枣仁30克,知母12克,琥珀粉3克(冲服),生牡蛎30克(先煎),甘草6克。如果症状较重,还需要加药或加量。

心肾不交,常表现为虚阳上扰,火不归元,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临床常用熟地黄24克,山药12克,山茱萸12克,牡丹皮9克,茯苓30克,泽泻9克,黄连9克,肉桂1克,琥珀粉3克(冲服),磁石30克(先煎),生龙齿30克(先煎),朱砂末0.6克(吞服)。

还有一种情况是病后虚热,就是患病好了以后出现血虚肝热而不寐。常用琥珀粉3克(冲服),党参6克,茯苓12克,远志15克,羚羊角3克(另炖),甘草6克。

可见中医治病是要经过详细辩证的,这样才能对症治疗,效果才会好,所以以上处方仅供参考,最好要经过中医的辨证,不要照搬照用。




对于失眠,中医是如何调理的?

中医称失眠为“不寐”,“不得卧”,“不得眠”。认为主要是心神不宁所致。此处主要讨论以失眠为主症的病证。辩证论治:

1.心脾血亢:

证见多梦易醒,醒后再难入睡,心悸,神疲,飲食无味,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脉细弱。

治宜补养心脾。

方例:归脾汤。

2.心虚火旺:

证见心烦失眠,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口干津少,或有心悸,健忘,腰疼,舌质红,脉细数。

治宜滋阴降火。

方例:黄连阿胶汤或天王补心丹。

3.心虚胆怯:

证见心悸梦多,时易惊醒,舌质淡,脉弦细。

治宜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方例:安神定志丸加味。(如加党参,茯苓,远志,菖蒲,生牡蛎,酸枣仁,夜交藤等,酌情加减。)

4.胃中不和:

证见失眠,脘闷嗳气,腹胀不舒,或大便不爽,舌苔腻脉滑。

治宜和胃消导,清热安神。

方例:保和丸。

5.痰热扰心:

证见失眠,烦燥易惊,口苦,目眩,舌苔厚腻,脉滑数。

治宜化痰清热。

方例:温胆汤加山枝子。

以上供参考。

网络图片:




温馨提示